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让孩子在文学艺术中得到美的熏陶

1. 文学是孩子最美的摇篮

(1)孩子天生的伴侣

对文字的热爱,这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对此,每个做父母的人恐怕都深有体会。无论你重视或者不重视,你的孩子早已向你提出挑战:纠缠不休地要你讲故事,哪怕是听了一百遍的,还要你反复讲;纠缠不休地要你念儿歌或读诗歌散文,一听见那些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句子,就立刻安静下来,瞪着亮晶晶的眼睛专心倾听;那些大一些可以自己捧着书读的孩子,往往一读那些童话书、诗歌集,便忘记了吃饭、睡觉,甚至忘记了整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每个孩子都会自然而然地到文学艺术的海洋中寻求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所以,以文学艺术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乃是基于孩子本性的需要。

如果你的孩子坚持了文学阅读,那么文学作品美的特质会如阳光雨露一样,静静地、细细地渗入孩子的灵魂和血液,使他不知不觉间获得许多生命与创造的能量。

(2)以形象描绘世界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即直观形象性。

孩子在具有语言能力之前,是通过实实在在的物品认识世界,通过头脑中的画面、形象进行思考的。即使在掌握了语言这一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形象思维依然在儿童思维方式中占据统治地位。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远远高于成人。我国民间流传的“孩子眼睛亮,眼睛干净”等说法正是对儿童认识特点的一种描述。

正因为如此,孩子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理论,却热衷于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生一岁的婴儿就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两三岁的孩子就知道要穿漂亮的衣服,幼儿还特别喜欢造型生动、多彩多姿的电视、电影镜头,色彩鲜艳、画面生动的书籍,喜欢在环境优美的公园玩耍。而美好的形象又总能拨动孩子的心弦,使他得到欢愉和满足。

文学作品最重要且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创造充满美感的、饱含作家情感的艺术形象 。没有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也就没有文学。文学思维和儿童思维在形象这一维度上相遇了。只要是孩子理解力范围内的作品(儿童读物),孩子比成人更容易被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吸引和同化。在他们心目中,白雪公主、小红帽、孙悟空们都是活生生的。文学形象的世界与孩子幻想中的世界融为一体了,而文学形象中蕴含的美,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了孩子的心灵中。

(3)情感即生命

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意思是孩子的情绪和六月梅雨天气一样,变化多端。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的心理结构尚未纳入社会规范体系,他们的行为、情感几乎不受理性约束,他们还基本上属于“自在的人”。因此,他们的情感体验丰富而强烈,容易冲动,情绪波动大、起伏多,常常令父母难以理解、束手无策。

强烈的激情同样是文学作品最显著的特征 。“没有情感,可能成为诗歌的雕刻家,或诗歌的绘画家,但不能成为诗人。”有了激情的点化,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才有生命和灵性,种种艺术技巧才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文学家往往和儿童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对生活永远满怀新鲜感,感情的阀门异常灵敏。作家严文井自称“是个六十岁的男孩子”,满头白发的他,还兴趣盎然地逗公鸡打架、郑重而虔诚地埋葬死猫、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

情感丰富、天真热情的孩子,比起成年人更容易被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感染。你可能常常看到你的孩子在读一个童话故事或一首小诗的时候,或眉飞色舞,或哈哈大笑,或忧伤流泪,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形象和内在美——文学蕴藏的丰富感情感染了你的孩子,唤起他沉睡的各种情感体验和爱心。文学作品中的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将不断地激发、陶冶孩子,使孩子本来就很丰富的感情得到升华,培养他们优美的人性。

(4)最重要的禀赋——想象

孩子的思维带有夸张、想象、幻想等方面的突出特征,常常从自我出发,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界限;物我同一、万物有灵……这一切,都是成年人难以体验到的。

童话、故事中那些曲折离奇的情节、浪漫欢乐的想象、神秘美丽的氛围,仿佛是从孩子的幻想世界中生长出来的,同时又给孩子的想象增添着新的养料。诗歌中丰富的联想、大胆的夸张、美妙的比喻,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的源泉和美的摇篮。

从现代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开放性的,其意义是无限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同时又是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对文学作品进行加工、修改、丰富、再创造的过程。所以,对于孩子而言,文学阅读同时又是一次想象的探险。作为父母的你,也许曾注意到,你的孩子放下书本,似乎在发呆,别去打扰他,这时,他可能正漫游在想象的世界,与书中人物一起体验另一种人生呢!

(5)孩子的历史,文学的历史

人们常说孩子出生时的心灵或思维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白纸”,这是不够准确的,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的研究证明:每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实际上自身就带着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甚至整个人类的文化的特性,在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上留有遗传信息。这种人类的天然遗传因素,往往以一种直觉的、形象的印象活跃在孩子的脑细胞里,只要表现出来,就是文学——童话的或诗的。

现代心理学、人类学的发展告诉我们: 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其实正是整个人类发展史的缩影,也恰恰与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轨迹吻合

3岁以前的婴幼儿喜欢听节奏鲜明、韵律铿锵的歌谣、儿歌,他们并不见得能弄懂这些歌谣的含义,只是深深被其节奏所感染。斯特娜夫人给自己出生刚六周的女儿朗诵诗歌,女儿便会随着诗歌节奏的变化时而安静、时而兴奋。

3~8岁的幼儿属于神话时代。神话、童话、传说最能吸引他们的思维。马克思在谈论古希腊神话时,深情地将它比喻为人类健康美好、生机勃勃的童年时代。

10~12岁的孩子热衷于阅读英雄传奇、冒险故事。而文学史的发展同样如此,在神话时期之后,古代社会的文学创作便以英雄传奇、英雄史诗为代表。

12~15岁的少年思维走向成熟。小说成为他们最普遍的读物。而儿童读物与成人读物的界限也开始不清楚了。文学的发展,则也在走完英雄传奇时期后,进入了反映现实人生的小说时期。

孩子成长的规律与文学发展的规律紧密相连。处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孩子,都可以找到适合他心理特点、情感特点的文学作品。同样,以文学艺术熏陶孩子、教育孩子,就是从孩子的本性出发使他自然地、健康地、合乎规律地成长。

2. 文学熏陶能带给孩子什么

(1)善良与爱心

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品都用简明通晓的语言、生动优美的形象向孩子们阐释着人世间的基本美德:善良、同情心和爱心。

这些作品描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基本准则。无论是《白雪公主》《灰姑娘》,还是《小红帽》《神笔马良》,都是如此。孩子们由此可以学到:善良是为人们肯定的品质。

有些作品着重描写家庭间的亲情,如《小抄写员》《小妇人》等,孩子们阅读作品,便能更深刻地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温馨、父母对自己的挚爱,他们也会更加珍惜这种幸福。

有些作品颂扬主人公牺牲自我的精神,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这些作品更是对孩子的灵魂进行净化和陶冶。

……

文学作品从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多角度教育孩子:为人要善良、仁爱。这种“爱的教育”形象生动、体贴入微,效果远远大于父母师长的几句教训。别林斯基就曾说,对于青少年男女来说,要培养优美的人格人性,没有比普希金的诗更合适的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 热爱阅读的孩子的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情感丰富细腻、富于同情心和爱心、人际关系良好 。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自幼深受文学熏陶,她也由此终身保有一颗纯净的童心。这也是为什么作家的同情心一般比普通人更加丰富强烈的原因。

可以肯定,当孩子为书中主人公的命运或喜或悲时,他不单单是在读故事,同时也是在接受优美高尚的“爱的教育、情操熏陶”。

(2)丰富的生活经验

文学作品交给孩子一个世界,极大地拓展着孩子的视野 。喜欢读书的孩子具有比普通孩子更丰富的常识和经验,在生活中表现得更为敏感和机警。

《小红帽》《狼和七只小羊》虽然是童话,却很形象地向幼儿灌输了安全意识。读过这类故事的孩子肯定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接受“不要跟陌生人走开”“不要随便给人开门”等观念。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更有利于增长孩子的生活知识, 《海蒂》《爱的教育》《大草原上的小屋》《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妇人》等作品,表现着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孩子能在文学欣赏中自然而然地学到许多东西。

文学作品能增长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智慧 。他们能从中学会处理各种情况和关系,例如:受到老师批评怎么办?与小朋友吵了架怎么办?父母错误地责怪自己,又怎么办?故事书中的回答不仅生动而明智,而且能告诉你每种做法的后果。父母也可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给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

一些冒险故事则可增长孩子的生存知识 ,例如《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等。

人们常说,读一本书,就是体味一种人生,对孩子而言,同样如此。

(3)旺盛的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儿童的本性,也是人极为可贵的品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主动的求知欲望,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以往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常见的“灌输法”“填鸭法”,由于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往往事倍功半,更残酷的是,这种教育方式足以扼杀孩子的求知欲。

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在听完一个故事或读完一本书后,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书本教给孩子许多的知识,同时向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他们会去寻找答案,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更多的书。

在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会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书。喜欢科学的孩子会热衷于科幻小说、科普读物,喜欢文学的孩子会迷恋小说、诗歌。说不定,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就此决定,谁说得准呢?罗斯福、丘吉尔当年不也只是热爱读各种英雄传记的孩子吗?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萨特回忆说:4岁起,他就在他外祖父的书房里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对他来说,图书室是魔术的世界,具有无限的深沉与繁复。他到那儿去掏真正的小鸟、捉真正的蝴蝶。在那儿,人和动物都栩栩如生……

(4)通情达理

人类社会存在着种种规矩、准则、习俗、道德,个人的行为必然要受到这些东西的约束和限制。孩子在未接受人类社会文明的熏染之前,行为完全受本能控制。他渐渐长大,也渐渐被社会同化。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孩子“社会化”的过程迅速而有效地完成。 或者说,文学作品的熏染会培养孩子懂事理、懂规矩的习惯。原因很简单,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风俗习惯、行为规范无不包含其中。孩子阅读文学书,即等于用最简化的、潜移默化式的方法,却达到无教训之名而有育人之功的效果。孩子在接受这些规矩时并无丝毫的抵触心理,而是心甘情愿的。这种方式的效果也由此更加显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恐怕已经教育了无数代孩子要爱惜粮食,而且它的确有效。但它并非义正词严的教训,甚至都未提到要珍惜粮食,它只是形象地描述了农夫耕种的辛劳,感叹粮食的来之不易,使孩子对农夫的劳动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孩子便会自然而然地不去浪费粮食。

《狼来了》是最脍炙人口的一则用来教育孩子要讲实话的故事,它的教育方式是揭示说谎的害处:经常说谎的孩子失去了人们的信任,最终羊被狼吃了。这种“结果法”也正是文学作品教育孩子的一大特色。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正是说诗歌文艺能教给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和事理。

(5)沉着与韧性

读书是一件需要恒心和耐性的事。许多大人都缺乏这种耐性,更何况孩子? 因此,能持之以恒保持阅读习惯的孩子也通常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更加沉着,更加富有韧性。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中描述苏联女英雄卓娅自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要拿到一本书,她就手不释卷地读下去,直至读完最后一页。这种毅力和耐性同样表现在她生活的其他方面。在学校的功课遇到难题时,她一直演算到凌晨四点,舒拉把答案放在她身边,她连看也不看。

许多卓有成就的人把每日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书籍除了本身数不清的益处外,坚持阅读本身也是人自身的一项修炼。毛泽东在战场上也随身带着书本,无一日停止阅读,到七十岁高龄还学习外语。英国作家王尔德在每天开始写作前一定要阅读几页《圣经》。

对于孩子而言,阅读较长和较难的作品肯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对他们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亦是耐力上的挑战。家长应将工作和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使孩子感觉枯燥,又能锻炼他们的毅力。

(6)美感与灵性

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这是每个人的本能,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欣赏、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灵性和悟性,培养他们“听过贝多芬的耳朵”“看过名著的眼睛”。

文学作品的长廊,同时又是美的宝库。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风格、美的情感……真可谓美的结晶、美的创造,令人深深陶醉,久久痴迷。以文学熏陶孩子,便是让孩子在美的氛围中成长。

文学对孩子灵性、悟性的培养熏陶,绝没有丝毫的强迫性、压制性,而是自始至终伴随着欢快、愉悦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愉悦感是一种自由的舒畅的感受。吟读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文章,渐渐地感到舒畅愉悦,文学熏陶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7)想象力

每对父母都希望有一个聪明智慧的孩子,可是,你知道孩子怎样才算聪明吗?根据脑科学的原理,人类的大脑可分为左右两半,各自司掌着不同的功能,右半脑的功能有创造力、自觉力、应用力、表现力、艺术和音乐性及个性,左半脑的功能有认知性、计算、说话、阅读、推理等。记忆力和集中力由两半球共同负责。人们以前习惯了用抽象思维发展的水平衡量个人智力的高低,这种做法并不准确。

目前,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未来学的学者纷纷确认,想象力、创造力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潜能,未来社会需要的正是充满创新意识的创造型人才。美国学者诺顿指出:“孕育着想象创造能力的小学毕业生,远远比扼杀了想象创造力的哈佛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在幼儿期,负责创造力、直觉和艺术的右脑特别发达,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在六七岁以后,由于负责逻辑思考的左脑β脑波过于旺盛,使负责想象创造力的右脑α脑波无法集中,意识及潜意识之间产生壁障,造成想象创造力的减退。更可悲的是,传统教育偏重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忽略了想象力的培养,甚至成为扼杀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最大的刽子手。

而对孩子进行家庭文学教育,以文学熏陶孩子,则可以均衡孩子脑部发展,使右脑不断提供充分的资讯和想象力。左脑也能对右脑提供的资讯进行分析,将语言学习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力相联结,使大脑潜能得到无限发挥。

钟爱文学的人,一般都有着超出常人的想象力 。文学家自不必提,自然科学家也同样如此,华罗庚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苏步青古体诗写得相当好,爱因斯坦甚至将“对文学艺术的美的热爱”视为他科学活动的灵感来源和生命的幸福归宿。 hCy+3XNt6coSnT9o17mTEA+3pV4RFvtBCWrPI6RHsRNRFazPyqBbtVAnDdvdd29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