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决定学习效果的7个好习惯

有人曾就学习方法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多所大学的优秀学生进行了个案访谈研究,同时也对广大父母的学习辅导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确实总结了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但研究者没有停留在对学习方法的探讨上,而是将重点转移到了方法的基石上来,这就是学习习惯。没有习惯,就没有个性化的方法。不过,从广义上讲,倒过来理解也是成立的,即习惯就是学习方法的固态物质。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习惯的优越性和准确性,研究者还将之和湖北、福建、江苏、北京4个省市的10所重点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一对比,现在可以确定这7个习惯是决定性的。 这7个习惯包括按计划完成的习惯、认真写字的习惯、慢慢看课本的习惯、整理错题的习惯、善问敢问的习惯、随手记笔记的习惯、无私帮助同学的习惯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阐述的“习惯”不是大家众所周知的“预习”“复习”等习惯,也不是“能力”所涵盖的“审题”“阅读”等习惯,类似的习惯只能决定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学生,而我们这里探讨的“习惯”是决定你的孩子能否成为学习好手,解决如何拔尖的问题,一切都为你的孩子考上一流大学做准备。

所以,无论你的孩子现在是读几年级,建议从现在开始,用心帮助孩子一个一个地养成。

1. 按计划完成的习惯

完成是一种意识,“完”就是按照计划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打上一个句号,善始善终,而“成”就是高质量、高效率地做成功了,也就是努力追求“干得漂亮”,我们通常所说的“今日事,今日毕”,实际上就是“完成意识”的集中体现。

其实,“完成”是每个人的一种本来需求,比如我们画一个大半圆,放在桌上,回头再看的时候,一定有一种拿起笔将其画满的想法,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趋圆心理”。而对于孩子来说,形成行为上的“完成意识”则是学会学习过程中的一项很重要的习惯。

为什么要强调按计划完成的习惯呢?原因有三个,一是生活的秩序为学习提供有利条件。设定目标,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就可以将一个人的心态调整到最佳位置。二是不断“完成”逐渐形成习惯后,积攒了孩子的自信心。有了扎扎实实的自信心,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因为,自信心是人格的核心。三是“完成”可以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潜能只有在从容不迫的情况下,才会不请自来。

按计划完成习惯养成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保证睡眠 。有了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才能为学习提供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无论如何,要保证小学生每天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初中生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高中生8个小时以上的睡眠。

制订计划 。与孩子共同约定每天的“专门时间”和“自由时间”,孩子的自控力相对较差,所以需要父母和孩子一道制订好周计划和日计划,规定“学习专门时间”和“游戏专门时间”,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所谓自由支配时间是指完全由孩子自主选择的时间。

每天小结 。帮助孩子养成每天睡前10分钟小结,小结内容包括“今天完成了什么?”“今天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今天获得的最大进步是什么?”“今天在学习上帮助了谁?”等等。

2. 认真写字的习惯

快参加高考的时候,有一个班主任老师在考前一个月内为学生们安排了一项工作,就是每人利用一个小时认真写字,而且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字迹清晰,不一定要多好看,但一定要清楚明了;二是标点准确,不要忽视任何一个标点符号;三是姿势端正,在白纸上也能不偏不斜写上满满一页。

当时学生们都不理解,但还是按照要求做了。高考结束后,这个班90%的同学的总成绩比原来预想的要高出15分左右。认真写字的作用怎么会有那么大呢?考前一个月,该掌握的知识都已经差不多了,除了补缺补漏以外,最重要的工作应当是调节心神,争取在原有知识水平上多拿一些分数,而认真写字起的作用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集中精力,沉住气,调理心神,使一个人处于沉着的思维秩序之中,等到考试了,一个月养成的这种沉着习惯就发挥作用了。二是提高卷面的清洁和表达的质量,任何一门学科的考试都是需要写字的,语文不用说了,政史地数理化,门门课考试都需要写一定量的汉字或者数字,而阅卷老师因为看考卷太多了,所以看到清楚整洁的考卷时,感觉到了一种尊重,所以心情是比较好的,很有可能就多给那么一分两分,几门加起来,就有十几分了。

写字绝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女士曾经在国家教育部教材中心召开的“硬笔字模”鉴定会上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基本技能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工作中、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手写汉字所特有的艺术性、创造性也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做到的。”

认真写字的习惯至少具有以下根本的意义。

认真写字是学生个性成长的展现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有的字写得刚强,有的字写得温柔,有的字写得潇洒,有的字写得飘逸。孩子在写字时,也展示和体现了自己的个性。

认真写字影响孩子的身体全面发展 。书写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讲,他的书写过程其实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其中包括对小肌肉的协调发展,眼、耳等多方面的配合。

认真写字激发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书写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使孩子对事情认真,讲究清洁,从内心去追求一种比较完美的东西,它对这些非智力因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认真写字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沉着。 在认真写字的过程中,当孩子感觉哪些字特别美,间架结构特别合理时,他就会有一种美感,从而陶冶了他的情操。有的孩子写字很潦草,看不清,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内在来看,可能就显得他比较浮躁,不是很踏实,不是很用心做每件事。认真写字的习惯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以及对事、对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

从孩子刚上学,学校老师就开始教孩子正确的写字姿势,从保护视力的角度,从写字执笔的方法方面也都有指导。但是问题在于学生在正式升入小学一年级之前,父母就已经让他写字了,学前教育父母都很重视,先入为主,因为没有专业指导,他一拿起笔来就是错的。到学校后,学前形成的不良姿势老师就很难再纠正了。由于孩子的小肌肉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在学前提前学写字。

教孩子形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可以有这样几个过程。第一,激发。给孩子讲写好字的作用,让他在内心里有要写好字的需要。第二,赏识。对他现有的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即使字写得再差的孩子,也要看到他好的部分。第三,协助。协助一定要有科学性。对于字,一是结构,二是笔画。现在很多的人,包括一些大学生,结构普遍问题不大,主要问题是笔画。这是因为平时缺少美感,或者不够留心,对字的笔画的基本走向分析得不够,缺少认识。所以要写好字,就要在笔画上下功夫。第四,成效。让学习者彻底改变过去写字的走向,坚持下去,从一两个字练好开始,慢慢写几个好字出来,把自己的习惯固定下来,就会看到成效。第五,强化。对孩子写字要有耐心,教育是一个形成过程。

(1)让孩子喜欢写字

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写字,一部分是因为生理发展未达成熟,以致眼手不协调。如有可能,不妨和孩子多玩“沙地写字”“海滩作画”的游戏,让孩子在广阔的沙地中,快乐地写下他刚刚学会的“国”字。这可比在笔记本上,一笔一画地勾勒要有成效,因为孩子多半不喜欢有框框来框住他们的写字空间。等他们会写那些字后,对老师交代下来的作业,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抗拒。

除此之外,跟孩子说说“寓言故事”也是很有用的。在故事中,你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写字能博取父母喜欢的情节,让孩子有机会从中“领悟”写字的潜藏功能,绝对比逼迫他有效多了。

最后一个妙招是,把写字作为孩子欣赏卡通影片的筹码,但须谨记在心,千万别限制孩子的作业时间,因为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处事原则,只要他能在当天把功课做完,即使是就寝前一刻,家长也应该允许其看一会儿卡通片。至于字写得好不好看,那就不必太在意了。

(2)从乱涂乱画到正式书写

专家认为应鼓励孩子“涂字”,因为这是连接思想与纸张的重要步骤,同时又不会让孩子受到复杂的技巧的“恐吓”。有些父母会让孩子在“涂字”的同一张纸上画一幅画,将它挂在显著的地方,例如卧室墙壁上,以显示对孩子“涂字”的尊重。

学龄前儿童书写的重要进展是临摹自己的名字,这里有很强烈的个人兴趣。对一些知觉和细微运动神经发育还不够的孩子,学写字还过于困难,一个聪明的父母是不会让孩子对写字产生任何不愉快的感觉的。

对于在家里开始学写字的幼童,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拿铅笔的姿势不正确,这是较难校正的。如果你的孩子不能正确执笔,最好不要让他开始学写字。不正确的握笔姿势是将来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会造成疲劳和书写速度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他继续使用蜡笔、粉笔、刷子、手指画画,或用棍子在沙坑中画。

不应要求不满6岁的儿童开始抄写句子。有意义的抄写需要大脑成熟到可以结合两个或三个感官(视、触、移动,甚至加上听力)之后。幼童们可以抄写,但只是死记硬背。这种年龄的孩子不应坐在桌子旁进行正式的学习,要让他们繁忙的小脑瓜尽情探索这个世界,不要去练习低级的技巧。

(3)感性学习:听觉和视觉

孩子们在掌握视觉和听觉信息,如写字和对单词音节细节的感觉等能力上有不同的天分。天分高的会主动寻找暗示和细节,从环境中吸取信息。这种能力部分来源于大脑天生的构造,但大部分来自使用非文字材料进行的练习。你大概没有意识到训练孩子识别画面的细节,如审视一只蚂蚁或一根草能培养书写技巧,重复读歌谣能为学拼写做好准备。任何培养辨别细节和对所见所闻进行分析的活动对学写字都有帮助。好的感性学习能力依赖于主动性和强烈的愿望,能够主动地将摄入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处理。

练习是感性学习的关键,但机械的抄写一般来说不是好办法。下面是一位父母帮助孩子积极参与的例子。他的孩子希望学写自己的名字MARIA。

父亲:“你的名字写出来是这样的(在一张大纸上用彩色铅笔写),看着我写,念出每一个字母,我们来数一下有几个字母,演示给孩子怎样识别字母。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哪些字母是相像的(帮助孩子注意到两个字母A)。你是不是要自己试着写呢(这给孩子一个机会审视纸上的感觉区域)?写给我看哪一个字母最先出现(帮助孩子识别M,将其余部分遮盖住)?你开始写之前能不能告诉我M看起来是什么样的?”

孩子:“嗯,它有两根棍子,在顶上有两个尖尖的东西。它们连在一起,还有一个尖点向着下方。”父母:“你看得很仔细呀!你要不要先写出第一根棍子?”

从上向下。孩子们写字一般喜欢从下向上写,要鼓励他们从上向下写。这是视觉分析的第一课,训练孩子在做事情前先对外界的信号进行分析和组织。你有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使孩子在这件事上觉得自己有控制权,他不仅仅学会写一个字母,同时还在学习用感官进行分析的技巧,还在进行口头的信息转换。这种学习可以帮助他记得更牢,并避免在阅读时对相似的字母有识别的困难(如N和M)。大多数学校不会用这种方法教孩子书写,因此这是父母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地方,但一定要等到孩子足够大(4~5岁),这样你同孩子都可以享受成功的快乐。

(4)大一些孩子的书写问题

感性学习的原则也可应用于还没有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身上。有些非常聪明的大脑对字母的组成形式感到困难,许多孩子在小学的高年级,甚至初中时,仍然在这样一些细节处挣扎,如果你能细想一下这些字的印刷体和手写体有多么不同,这样的困惑就很容易消除了。

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应从头开始帮助孩子认识字母的形状。首要的是进行视觉分析,然后加入尽量多的感官刺激,例如在沙子中或在不平的布面上画字,从而“感觉”字,使字在大脑中形成印象。

书写上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未协调好的细微运动神经尚未成熟,造成对字形状记忆困难。有趣的是,这类儿童中的有些人在需要大肌肉活动的运动中表现得异常出色,这些神经系统构成的选择性的确令人迷惑。

一个应注意的事实是,大脑中负责手运动的部分与负责讲话时嘴与舌运动的部分相距很近,而语言表达和书写的问题又常常同时出现,专家称此为“表述—图像运动”症状。传统的表现之一是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孩子将铅笔抵在拇指的根部,或将它握在紧握的拳头里。难怪在他们看来书写是如此困难、单调的事,这样的孩子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重新学习握笔姿势。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孩子也不例外,但是字写不好与许多因素有关。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小肌肉发育尚不完全,手部精细活动不协调(不同的儿童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整体发展的规律是这样的),因此,写作业时即使有写好的愿望,书写质量依然较差,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写字非常卖力气,有时本子都被字迹穿透,一有错字就拼命地擦,最后弄得本子又黑又破,字还是歪七扭八的;有的孩子书写差与坐姿、书写姿势的错误有关,比如歪着(或趴着)身子,本子没有放正,头和书本的距离过近,执笔姿势不正确等;字的笔顺、笔画、结构掌握不好也是书写差的原因之一;另外,有的孩子为了及早完成作业,只求快点写完,这种孩子虽然能把字写得较好,但对书写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因而造成作业质量低下。

如果孩子的书写姿势有问题,一定要及时进行纠正可以让孩子通过简单的儿歌来记忆正确的书写姿势,并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比如:书写要求“三个一”,即眼离桌面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另外,可以给孩子缝制一个“一尺带”(用彩带按一定尺寸缝起的环形带子),在书写时,带子的一端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另一端套在写字手的腕部,在写字时要让一尺带绷直,使头部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

孩子的书写能力也可加以训练使之提高。每天可让孩子专门练写几个字,每字书写遍数不求多,少到5个,最多不超过一行。写的时候要求孩子先看,了解字的间架结构,还可让孩子说说每一笔画的位置、笔顺的先后,父母发现错误立即予以纠正,在做完这些准备后再开始动笔书写,经过这一过程,孩子对所要书写的字有了较详细了解,写起来自然胸有成竹,根据他书写的情况可以提一些建议,如落笔时用劲的大小、用橡皮时要注意轻一点,橡皮一定要经常清洗……

练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父母不能急于求成,当孩子产生急躁情绪甚至想要放弃时,父母要不断为其鼓劲,对孩子的每一个小小进步加以表扬,使孩子获得成就感。

3. 慢慢看课本的习惯

人最容易在基本的问题上吃亏、犯错误,摔跟头往往也是在认为最平坦的道路上 。我们还经常看到,大街上发生行人被车撞的车祸,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过街不走人行横道。其实,在我们还小的时候,老师就反复强调过,过街要走人行横道,可是结果呢?许许多多的人都忽视了,悲剧发生时才后悔自己没有坚守住最基本的东西。

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这是一条成功天规,更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习惯法则,比如看课本、研究基本概念,就比大量做题重要一万倍!

这里想说的是“以本为本”的含义,所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孩子都异常重视课本的价值,那么怎样有效地看课本呢?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读书要“从薄到厚”“由厚到薄”,许多专家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把书读“薄”。

在学习开始的时候,把学习内容概略地读一读,也叫概读,概读有利于统览学习材料,有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

在学习的不同时期,概读的基本要求也有所不同。学期开始时浏览全部教材,要知道全书分成几个大知识单元,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转入每个知识单元时,要略读一个单元分成几章,每章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新的一章时则看它分成几节,学习几个概念,几个规律,解决什么问题。

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本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掌握了目录,就掌握了知识的大概。略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句,它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了知识的概要,对书的初步感觉就是“薄”。

二是把书读“厚”。

这是读书的主要阶段,又叫“细读”,主要指对每一节教材的阅读。初读每节教材时,需要略读,大体知道教材说的是什么,列出简要提纲,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从什么侧面说明和解决了什么问题。在略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读,要静下心来,细细地一句一句地读,重要的语句、看不明白的段落要反反复复读,可以采用勾画的方法帮助阅读,也可以采用“复述”的方法。

细读的首要任务是搞懂书里讲的是什么,切忌用自己的认识代替书里的想法,把书的原意读偏了。细读时,要勤于思考,有思考,理解才能深入下去,所谓“俯而读,仰而思”就是这种思考过程的写照。可以站在书的立场上,设想一下作者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把握书的思路;要养成联想的习惯,举一反三;要特别注意联想中的反例,那往往是理解难点的关键,或者将把你引向发现;可把类似内容加以比较,问其异同,把认识引向深入。有时候书的观点和思路会与自己的认识和思路有距离、有矛盾,对书提出质疑,这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疑,是活跃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问,是最宝贵的读书学习状态。在细读过程中,联系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书就渐渐变“厚”了。

三是再把书读“薄”。

这就是“复读”,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复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巩固记忆。复读主要用浏览、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概略地阅读教材,熟悉的知识一览而过,生疏了的重要知识要多花一点时间唤起记忆,疑难的地方则要下功夫弄通弄懂。②厘清脉络。如果说细读是钻进去理解知识,那么复读就是从部分知识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知识的整体。在复读中要厘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知识的脉络,列出知识的结构提纲,使知识条理化。③领悟基本。“基本”是系统知识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理解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大量重复运用的东西,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领悟基本就是发现基本内容,并理解基本内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不过要注意,“基本”不是别人告诉就能理解的,而是经过自己大脑的深思熟虑后对知识本质的领悟。知道“基本”和悟到“基本”是两回事。当你悟出什么是“基本”内容时,你就理解了知识的本质,你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就达到了更高境界。经过反复的阅读后,你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结构,领悟了基本知识,熟练了运用知识的技能,你对书的感觉将是:主要内容越来越少,书变得越来越薄。

养成孩子慢慢看书习惯,基本要求具体如下。

第一,培养与训练注意力 。注意力是意志的表现,同时又是一个大门,如果没有它,所有文字与信息都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借助一些好的方法练习,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眼球训练法:先拿一个不大的物体(如纽扣、钻戒等),细心观察一分钟至一分半钟后收起物体,让孩子用笔将物体的特征描述出来,应尽可能加以详细描述;然后把物体拿出来细看一遍,如果有错,应尽可能反复几次以后,逐渐转到更复杂的物体(如时钟、台灯、名画),必须把描述与原物加以对照,力争做到描写精微、细致,在对名画做练习时,应通过形象思维激发孩子的感情,由感受上升到兴致。

第二,掌握好速度,形成知识分布图。 慢慢看的速度基本上要求在每分钟100字以内,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在重点信息处进行反复咀嚼。具体要求是,在大脑中将知识与信息串起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平面的知识重点分布图,然后,再往下读,在读完计划内的任务时,逐渐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重点分布图。

4. 整理错题的习惯

许多的学习方法专家都会强调这个习惯,因为学习就是争取正确的过程,而在孩子求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错误,如果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那么错误就会变成经验,这种经验会为孩子下一步追求正确提供可贵的学习资源。

整理错题一定不是目的,所以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去整理,那么怎样的错题是需要整理的呢?通常而言,需要孩子自己去整理的内容有两类,一是平时作业中因为不会而错的题目,二是在考试中因为粗心造成的错误。

整理错题,要准备一个很好的本子,按照学科、时间进行编号,比如“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错题集”,准备好本子以后,就要将错题抄录下来,先将题目抄下来,然后将自己当时为什么做错的真正原因用红笔写上去,最后把正确的答案和步骤清楚地写出来。要求是当日错当日整理,一个星期一次小结,一个月一次中结,一个学期一次总结。

怎样总结实际上就是怎样利用的问题,无论是小总结还是大总结,实质上都是不断超越错误的过程,也是整理错题的根本目的。

一星期一小结的具体方法是:先将每天记录下来的错题浏览一遍,在“完全弄懂保证以后不会错”的题目前打上一个“×”,在“不完全明白以后有可能再错”的题目前打上一个“?”,在“不知道为什么错一直没有弄懂”的题目前打上一个“△”。

一个月一中结的具体方法是:先把每个星期总结出来的“?”级题目想办法彻底解决弄懂,自己不行的话,一定要请教老师把它“消灭掉”。然后,把“△”级题目再行抄录下来,如果一点新的发现都没有,就将它升级为“☆”级题目,如果已经觉得可以“消灭掉”了,就将它降级为“?”,下一个月中结时争取把它“消灭掉”并降级为“×”。

一学期一总结的具体方法是:通常是在期末考试前15天完成,首先把一个月一中结中的“☆”级题目整理出来,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消灭掉”;然后再将星期小结和月中结中的“?”级、“△”级题目从头思考一遍,想想当时自己是如何“消灭掉”它的,从中找到15%~20%数量的题再做一遍;最后把一学期一总结的成果抄录到另外一个“错题精华本”上去,每学期一个“错题精华本”,这个“精华本”一般不需一个学科一本,只要进行分类即可。这样下来,小学总共是12本,初中是6本,高中也是6本,如果养成了这个习惯,那么复习就会变得很容易了,除了看课本,把知识串起来,就是看自己整理的“错题成果”了。这样的好习惯如果可以一直延续到高考,那么高考就变得很简单了。

5. 善问敢问的习惯

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讲过一个她亲身经历过的故事:

教授从兜里掏出一些钞票,高高举起,涨红了脸大声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任何问题,我就对他进行奖励。”

他是美国人,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他讲的是历史与宗教,他讲完了,问人家有什么问题。谁也不吱声,他请求大家提问,不然他无法理解大家听懂了多少。但还是没人举手,教授有点儿不耐烦了,不,应该说,他愤怒了。他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对他的不尊重。

“没有哪一种知识是提不出问题的,难道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吗?是你们压根儿没听课还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只拳头敲着桌面。

课堂的气氛紧张了,学生们吓坏了。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训练着双手背后,认真听讲,长大后开始记笔记。谁记得全,背得好,考试就能拿高分。提问的通常是老师。他期待学生们还给他曾经授予学生的正确答案。是的,中国的学生在十几年严格的教育中学会了如何对付老师的提问,可我们自己不习惯提问,更不被许可反问,那样是有悖于师生之道的,所以,人们对美国教授的悬赏也会无动于衷。

不明白的,我问,以求明白;明白了,还明知故问,因为可以通过对方的准确复述,让自己掌握得更加准确,并且实现超越和突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好问别人,更要问自己,老师和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提出好问题,自己寻找答案。

这就涉及问题意识,问题起着定向作用,是问题将孩子的好奇心牵引到求知欲望上来。什么是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孩子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提问是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习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提问习惯呢?据相关专家探讨,认为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营造氛围,让孩子敢问 。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变学习辅导的单向为双向互动;允许孩子“出错”,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哪怕是在你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也都需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第二,拓展渠道,让孩子会问 。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然后由孩子提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第三,精心组织,让学生善问 。为了提高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父母尤其要引导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孩子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学习辅导中,父母应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

6. 随手记笔记的习惯

凡是学习拔尖的孩子,一般都是一个有心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再看看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伟人,也都是有心人。

而做一个有心人,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能随手做一些笔记,只要是能略略掀动心扉的细节,无论观察到什么,还是读到什么,或者是想到什么,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都随手记在一个精心准备的小本子上。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就习惯于在自己随身的一个小本子上记录一些数字、图形、文字,甚至是自己不可思议的想象,这些都是他伟大梦想的一个个细节,他的成就就是由这些细节来构成的。

英国著名政治家、作家丘吉尔即使打仗的时候,也注意随手记载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正是这种伟大的文献意识,使他不仅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他的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当然我们的古人也有“推敲”和“三上”(鞍上、厕上、床上)等经典的笔记佳话。

养成随手记笔记的习惯,基本要求具体如下。

在适当分类的情况下,不必界定应该记什么内容,只要记了就可以 。适当分类应结合孩子的成才趋势和个人爱好进行,比如文学、艺术、数学、外语等,记录的内容不必限制,只要是能让孩子若有所思的,都可以是记录的内容,如一个人的一句话、一幅画的标题、书上的一首诗、一个小故事。

不必限制记录的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自己按照想象画的草图,也可以是数字,更可以是按照孩子自己的喜好随便涂鸦的图画 。特别是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更是应当鼓励他创造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父母不必担心他们会浪费本子。

使孩子主动、热情甚至酷爱去做这件事情,并形成一个习惯 。建议父母与孩子共同设计本子的样式,比如每一本都可以有一个正规的“书名”,如《若有所思——曹维心灵笔记(六年级卷)》《心灵的空间——梁邦达数学感悟文集》《爱的故事——孙笑笑语文小故事集》等,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编出一个好的名字来,这样可以让孩子爱一件几乎是“创作”的事情。

7. 无私帮助同学的习惯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含义。

首先,当孩子主动地帮助别的同学的时候,他的大脑处于学习的最佳境界 。因为,他一定会努力像老师那样高明地思考问题,我们通常说“要教给别人一杯,自己得先有一桶”,为了能帮助同学,孩子在心理上就会为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一努力,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的感觉,很容易就超出自己原来的水平。

其次,当孩子无私地帮助别的同学的时候,心中是自豪的、宽容的,当他全身心投入的时候,无形之中锻炼了自己的自信心。 对于下一步的学习,就会更加充满热情和活力,因为他学习的价值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最后,当孩子乐于帮助别的同学时,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于竞争和合作就会有更加准确的理解。 他甚至会认为,竞争实质上就是一种合作,在这样的状况下,对于在班级、学校中的学习就会有更高层次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起来,就更加从容、豁达、有效。

鼓励孩子帮助同学,那么帮助什么内容呢?无私不是“无底线”,比如代替做作业就不是无私的,恰恰是自私的,不是吗?你代替别人做作业,实质上就是代替了同学应付老师,代替了同学思考,所以,于人于己都是自私的。应当鼓励孩子在以下这些方面尽力帮助同学:

同学因事或者因病漏课了,需要进行补课;

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可以为同学讲解;

考试后一起分析具体出现错误的原因;

对于作业中的难题可以在同学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讨论。

养成无私帮助同学的习惯,基本要求具体如下。

(1)父母必须作出榜样

父母要在生活中热心帮助弱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世界,当然,帮助别人一定不是为了获取什么,而是一种无私的、坦荡的自觉。

(2)鼓励孩子从小事做起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鼓励孩子帮助同学时,事情不分大小,而在于用心、主动去帮助,从小事做起恰恰是养成帮助别人的关键。所谓用心,就是坚定地认为,别人的事情一定比自己的事情重要。

(3)注重可实现性

父母要强调可实现性,帮助孩子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同学,并逐渐形成习惯。 Oa85voGkLPYlPLs1AUCXPd8//q9JnMsHRNjshZl+f7dm7F7jQNIKYKJgJL2ikA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