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好奇心的内容在“做孩子的魔术师”中已经阐述,这里就不再强调了,除了好奇心以外,诱发孩子求知欲的重要接口有如下5个。
可以说, 梦想、做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父母和老师的信任和尊重,是让每一个孩子保持好心情,并进入快乐学习状态的三要素,而梦想则又是其中的核心 。
美国有一个男孩,他的父亲是一位马术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初中时,有一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报告,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
他洋洋洒洒写了七张纸,描述他的伟大志愿,那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并且仔细画了一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标有马厩、跑道等的位置,然后在这一大片农场中央建造一栋占地4000平方米的豪宅。第二天他将他的心血之作交给了老师,两天后他拿回了报告,报告第一页上打了一个又大又红的“F”,旁边写了一行字:下课后来见我。
胸中充满幻想的他下课后带着报告去找老师,问:“老师,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老师回答道:“你年纪那么小,不要老做白日梦。你没有钱,没有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座农场可是个花钱的大工程,你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花钱照顾它们,你别太好高骛远了。”老师接着说:“你如果肯重写一个不太离谱的志愿,我会给你重新打分的。”
男孩回家后反复思量,然后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儿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你必须拿定主意。”
再三考虑以后,他决定原稿交回,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拿个大红‘F’,我也不愿意放弃梦想。”
后来这位男孩真的完完整整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位老师还曾经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农场露营。离开之前,他对这位已经长大的学生说:“初中的时候,我曾经给你泼过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不少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幸亏你有这种毅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父母或者老师对孩子梦想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都要珍视孩子的梦想。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第一个接口就是让孩子不断有梦想,并在梦想的熏陶中去做每一件事情。以下是几个链接孩子梦想的明智之举:
① 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梦想泼冷水,哪怕孩子的梦想看起来非常可笑;
② 告诉自己,同时也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③ 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每一个梦想描述出来,用图,也可以用表格,当然也可以写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作文;
④ 与孩子共同探讨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以及努力方法,并将学习的意义建构在每一个梦想上 。另外,经常与孩子一起温习他的梦想,感受美妙本身正是梦想的根本意义。
成就感通常来源于对困难和逆境(概率50%)的不断克服以及在反复成功之后不断获得认同与反馈。满足了孩子的成就需求之后,他就会获得稳定的成就感。在100名孩子中,其中大约有75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成就需求,并以追求成就感为做事学习的主要依据。
因此,就教育的意义而言,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唯一通道。
积极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父母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小进步小激励,大进步大庆祝,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个变化,并及时有所表示,如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等。
如果没有这种习惯,那么应当努力去形成这个习惯,孩子在学习上出问题,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或教师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需要强调的是,欣赏是精神概念,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物质奖励并不能形成孩子稳定的成就感,物质上的馈赠和奖励仅适合于增进感情,比如生日时为孩子准备一份很好的礼物。关于学习,我们反对使用物质奖励,因为它与成就感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容易转移并削弱孩子对成就感的积聚、感知。
我们经常会使用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比如,“你看谁谁得了100分,你才得80分,你真笨,没出息的东西”或者“人家就是聪明,智商一定高,而你呢,认命吧,天生就比人家笨”等,比较是很正常的,但消极的比较将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没有自尊心就不可能有成就感。所以比较一定要掌握分寸,科学比较的出发点是鼓励,而不是诋毁或者发泄,比如可以这样比较:“你看,他那样做倒不错,你也可以试试这样做,没准你做得更好。”
过程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注重一时的分数,而不考虑整个过程,容易将孩子逼进心理的死胡同里去。高明的父母总是能将过程看得比结果重要。
只有懂事的孩子才能好好学习。在求知欲的几个接口中,让孩子懂得感恩,实质上就是培养孩子懂事,这样,孩子就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并通过努力学习回报关心呵护自己的师长。
有人曾经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100名优秀大学生进行了学习规律个案调查,其中有66名学生在中学时期曾明确地把“回报父母的苦心”作为重要的学习动力之一。
这是现实的,而且从教育的原则出发,培养孩子健康的亲情体验,形成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样也可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来。
关于让孩子懂得感恩,我们为父母提出了以下有效建议。
①不要包办,不能让孩子习惯于被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就会认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②不要让孩子太容易得到东西。所有的父母都愿意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尽管父母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孩子往往感觉不到它的来之不易。所以满足孩子的愿望应当学会量力而行,必要时可以设置步骤,一步一步地去满足他。
③让孩子受一些挫折,特别是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偶尔受挫也是没有关系的。
④经常和孩子讲讲自己的工作艰辛和苦恼。这样,孩子才能在体谅和感恩中健康成长。
因为自身明确的缺陷或者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评价,将会激发一个人产生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动力的着力点将很稳定地集中到一个方向上来,即通过改变并创造条件实现最佳效果。
我们都知道张海迪、海伦·凯勒以及保尔的故事,他们依靠不屈的精神和坚苦卓绝的意志,克服无数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最终成为有所作为的成功者。他们,都是人类精神的财富。
所有的成功者都须经历孤独、屈辱、失败,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忍受孤独 —— 上天只帮助那些能帮助自己的人,人要有出息,必须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 孤独与寂寞,在孤独与寂寞中才能卓尔不群。
忍受屈辱 —— 暂时的屈辱与苦难可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只要心中有梦想,就可以坦然 应对出现在面前的不幸,关键是我们要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
忍受失败 —— 机会存在于对失败的清醒认识之中,最重要的是立即去做。 这些都是发愤的思想前提,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发愤的内容和形式,即如何改变条件去达到最佳效果,这是发愤的核心。
巴西有一个小孩叫桑托斯,他和巴西的其他小孩一样,从小酷爱足球。但是后来他得了小儿麻痹症,六次手术之后,虽然免于一死,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左膝盖骨变形,脚尖向外撇,肌肉发育不全,右腿也是严重的畸形,他不能站立,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
他看到街上的小伙伴们踢球,真是羡慕极了,有时候看得入迷,自己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可是当他的脚碰到轮椅上的挡板而疼痛难忍时,他又回到残酷的现实。
正是这个孩子,经过顽强的锻炼,后来竟能站起来,丢开轮椅,能跑能跳,学会了踢球,而且成为国家队的主力,参加过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世界杯比赛,为巴西队连获两届冠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个桑托斯,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加查林,加查林是火箭鸟的意思,由于他比赛时满场飞快地奔跑,使人想起巴西最常见的飞得最快的火箭鸟。
加查林能够创造奇迹,首先在于他克制了自己的痛苦,他没有坐在轮椅上向隅而泣,而是行动了起来,积极地进行顽强的锻炼。其次,在于他看清楚了问题。他看出失败并未成为定局,只要努力,就有胜利的希望,这些都不算什么。
更绝的是,他利用自己一只脚长一只脚短的特点,练出了在快速奔跑中灵活地突然转身变向的绝招,同时,利用左脚外撇的缺陷来做假动作,快速转身切入,形成世界足球史上的奇迹。
这是发愤的经典案例,所以,当孩子受到挫折或者愤愤不平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安慰,也不是等待着孩子自己去领会,然后去发愤,而是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与孩子共同分析“不平”的真正原因通常是“条件”准备不足,而不是天赋或者人情世故,所以,要努力去创造条件、改变条件。争强好胜要有理由,要有方法。
第二,试着转移孩子的发愤情绪。最好的做法是找到立即可以圆满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保持忙碌。
榜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以往进行教育的时候,通常喜欢拿孩子感觉不到的英雄人物,或者伟人来做材料,这种激励是必要的,但起不了根本的作用。
经过研究发现, 所有优秀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不同时期的模仿榜样。 从成功学的原理看,模仿成功者的态度是一条成功铁律,就是说,今天,你看什么书,跟什么人在一起,决定了你成为怎样的人,与成功者交朋友,系统模仿成功者的态度、信念、习惯,就是快速成功的最佳策略。
一个大学毕业多年的教育者这样说在学习中榜样的作用:
我在中学时代也有一个发现,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只要是他们有哥哥或者姐姐是大学生的,一般学习成绩都很好,而且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当时我以为是因为他们的哥哥姐姐可能在学习上能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后来发现最重要的不是指导,而是榜样的影响作用。
后来,我考上了很好的一所大学,我的妹妹也渐渐学习好起来,我自己很清楚,自己从来没有给她辅导具体的课程,甚至明确的学习方法,但是我偶然发现,妹妹的笔记分类方法以及记忆方法竟然和自己的极其相似,这时我就知道了,其实,妹妹只是努力在模仿我的学习习惯,在她的眼中,我就是她最现实最能摸得着的学习榜样。
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明确榜样的生活氛围是很重要的,这样,孩子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发奋的基本动力,还可以逐渐在模仿中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那么,父母要做些什么呢?
第一,父母要学会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去交朋友。
我们经常说,孩子啊,不要总跟学习不好的人在一起,要多与学习好的孩子在一起,看起来是对的,但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最好的办法是节假日自己家人和好朋友一家人在一起,或者聚会,或者外出度假,或者旅游等。这种朋友最好具备这两个条件:一是朋友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大一些,二是朋友的孩子因为学习好获得了周围人的赞赏和认可。当然也不必太多,有一两个就行,这样,由于父母有选择地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氛围,不用再去强调应向谁学习,孩子自己就会有求知的意愿。
第二,与孩子研究成功者的学习经验。
阅读传记,缩写伟人的童年求知故事,将每一个伟人的求知精神总结出来,如陈景润、鲁迅、居里夫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