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很重要的,真正的记忆依靠的是联系能力,没有联系就没有记忆。记忆的最高境界则是理解,理解了的记忆是具有创造性的记忆,所以,联系和理解能力是记忆能力的核心。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联系与理解应当是最重要的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拥有信息与知识是很容易的,所有的人均有权利并能够获得无限的信息和知识,所以竞争力的内容以及形式发生了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理解与应用的竞争,一个人的独特性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知识与信息,而在于理解了多少知识与信息,应用了多少知识与信息。 《辞海》里对“理解”是这样界定的——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而理解就是抓住事物的特征结构,包括事物内在各部分自身的特征与各部分之间在关系上的特征。
但是为什么很多知识或者概念我们已经理解了,却仍然不会用呢?这就涉及悟性认识(顿悟),即理性中的感性认识。知识要得到实现,就在于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 光有理解是不够的 , 还需要将知识实现迁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活化”,而所谓“活化”, 就是加强理性认识的可迁移性,也叫作悟性认识 ( 顿悟 )。
这个问题有点过于抽象,不妨打一个比方,比如我们十年前认识了一个人,这十年来从来没有见过。但偶然在一次聚会上又相遇了,尽管他的体形、样貌都有很大的变化,但你还是能一下子就认出来,所谓“烧成骨灰都能认出来”,就是指你对他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形成了“模式特点”,并实现了迁移。
对于孩子来说,掌握理解的方式非常重要,主要分为以下三步。
知识需要表达,表达是理解的推进器。要鼓励孩子学会表达。
一是模仿性复述, 从模仿到创新是深入理解的必经之道。
二是与别人共享你的理解, 说出一二三来。这是建设性地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它的发展方向。
三是学会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不仅可以验证人的理解,同时也稳定人的理解,为悟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学会交流。 思想的遇合产生新的自由度,追求新的发现与概括。
知识要在一个人的理解中得以发展,才会有生机和力量,但这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的是,一定要经历“沉淀”这个环节,然后螺旋式上升,不断沉淀,不断“复活”,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含义。鼓励孩子学会沉淀知识和理解。
一是封存。 当知识进入了人的灵魂以后,有必要阶段性地封存起来,但封存必须是一个知识整体而不是散沙,必须留有一个“衣领”,以便想起的时候“提纲挈领”。
二是笔记。 养成“每天写一点”的习惯,哪怕只是一句话,几个词,当有一些想法的时候,随时随地地记录下来,一周翻一次,一个月复习一次,慢慢地,就将知识、思想沉淀下来了。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同样也是知识得以理解和掌握的关键,实际上,联系理解是使人聪明的途径之一,因而要鼓励孩子学会联系。
一是比较。 知识太多,如果一个一个去掌握,将会堆积成无际的瓦砾,并且不利于深入各个内容,事倍功半,但是在比较中学习新的知识,观察、分析、寻找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则会事半功倍,并且可以提高能力。
二是联想。 一个人的聪明依靠的是思维的活跃,思维活跃就是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或者已有的知识,而是应当浮想联翩、思潮如涌,将一个人的情感和经验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联想油然而生”的美感。
三是画图, 就是将比较、联想之后的知识分级别,谁管谁,谁是谁的部分和局部,谁是谁的整体和系统,然后用画图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