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好的关系大于一切教育

父母与自己的孩子具有一种天然的、独特的缘分,这种缘分绝不仅仅是一种血缘关系。

父母与孩子在这种神秘的关系中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更是独特的,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施加正确的影响,从而帮助孩子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是我们倡导的学习指导的核心规律。这里,我想对这句话进行必要的解释。

“父母”。 父母是施加影响的主体,而不是教师,“父母”这个角色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与教师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父母可以不懂学科的知识,也不必为孩子讲解辅导课程、批改作业,一样可以产生必要的影响力。

“正确” 。影响必须是积极的、正向的、有效的,着眼点也是准确的,否则会阴差阳错,物极必反。

“目的” 。父母对孩子影响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路子等。

任何父母,无论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高低,都具有影响力的天然来源。

通过影响改变的是孩子的态度,而不是别的什么。 所谓态度,就是心理上的倾向,即“心情”:“心”即“心领神会”,是“认识”与“理解”,也是“自主选择”;“情”则是指“情感”或者“情绪”,也可以说是“非智力因素”。

实际上,孩子的态度与行为全部都在父母的眼里,只要你是有心人,从改变态度出发,对孩子施加影响,一定是可行的,尤为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恰恰是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关键。当然,父母不仅可以通过影响促进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智力因素方面甚至学科学习方面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尽管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但也并非一团橡皮泥,你想让他怎样就怎样,他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我们对孩子施加了影响的力量,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则取决于父母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父母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去辅导孩子的功课,效果未必好的原因。

要对孩子施加有效的影响,也应先确定我们的态度。按照我们的研究,判断一个人的态度,通常有三种方法:

自主选择的角色以及由角色所决定的行为;

和社会规范不相吻合的行为;

脱离了自身利益的行为。

其中最切实际的判断方法是第一种,即从自主选择的角色以及行为看态度,每一个人都担当着好几种角色,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态度。

父母选择怎样的角色就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效能。比如,你觉得你只是“家长”,那么孩子就是你的“下属”,你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管教与控制,孩子只能在顺从与听话中变为你的“仆从”。

1. 做孩子的律师

(1)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对孩子施加影响与教育,不了解其内心世界是无从谈起的。而要了解孩子,第一要诀就是要呵护孩子的自尊,维护孩子的权利,成为孩子值得信赖与尊敬的朋友。优秀的律师总是能从自己当事人的角度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这样才能打好官司。

所以,要积极影响孩子,就要先当孩子的“律师”。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当孩子的“法官”,不能只会评判,而不会维护。

对于父母这样的“律师”,需要专门学习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权利、孩子的学习状况等。在学习上要当好孩子的“律师”,至少应该掌握一些技术,如怎样正确评价孩子的学习,如何确定孩子学习成绩差的真正原因等。

(2)如何正确理解孩子的分数

考试的分数是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估形式。到目前为止,对孩子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进行考查与检验,尚无其他任何一种更好的形式可以代替考试与分数。 而对于自信的孩子来说,考试则是能力与素质的推进器。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必然会出现部分不适应,如与“以人为本”原则相冲突的地方——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目前教育部门也充分意识到了其不足之处,一直努力使之更加完善,相信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对考试不必回避也不必怨天尤人,它毕竟只是一种手段,而其目的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又是一致的。恰恰相反,对于有实力、有智慧的孩子来说,考试不算什么,获取高分也并非什么很艰难的事情,因为,会考试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即在规定的范围、时间内独立接受考查与挑战的能力。

人的一生中,需要接受无数次的挑战与考查,这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而考试是锻炼这种能力的最佳方法。父母应当清楚的是,对待考试分数不必过于强调一时的起落高低,关键要看过程而不是看某一个片段,在全过程中分析其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

为了科学地、过程性地理解孩子的学习分数,建议采用“曲线法”与孩子共同制作“学期分数曲线”。

(3)孩子的学习究竟是几段

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比了解孩子的考试分数重要得多、准确得多。只要你平时是一个有心人,必要时可以和老师一起对照一下,就可以基本判断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哪些方面已经达到优秀学生的标准。从学习意识和几个标志性的过程环节上看,可以形成4个段位。

(4)如何找到孩子学习差的真正原因

父母除关注孩子成绩以外,还要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成绩差的真正原因,并根据找出的原因对症下药,与孩子一起制订整改措施。

通常而言,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似乎不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很难掌握操作方法。

基于此,我们结合实际做了研究。为了便于父母掌握,需要为父母确定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假如我们无法一下判定具体的复杂的原因,不妨试着从决定性原则上先行确定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从最关键的原因出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何确定哪一个原因是真正的呢?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变换时间,看看有无一贯性;第二步是变换场合,看看有无一致性;第三步是变换对象,看看有无辨别性。

对于“孩子学习成绩差”这种情况而言,先要树立一种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智商基本上不存在问题,这并不否认一些孩子在学习上确实存在困难,但是给孩子贴上“学习障碍”的标签是最大的教育悲剧之一,因为,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大多数的孩子在智商上基本平等,每一个孩子都有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可能。

孩子学习不好,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努力,当然学习成绩不好;二是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不好。我们针对这两个方面来寻找真正的原因。

第一种情况:不努力,当然学习成绩不好

“不努力,当然学习成绩不好”,也就是说“不爱学,所以效果不好”,那么可能的原因最具体的是如下三个。

第一是缺乏成就感, 没有形成成就意识和收获感,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没有尝到学习的甜头,心理上没有实现付出和回报的平衡,自然就不爱学了。

解决思路

一是父母和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性反馈。二是针对孩子不能尝到学习的甜头的问题,充分启发孩子的求知欲,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并落实到能力的培养上来,当孩子拥有了一定的能力以后,可以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能力,进而独立解决问题,孩子将获得重要的成就感,这个问题下面将做详细阐述。

第二是贪玩, 也就是说,孩子整天沉迷在玩耍之中,一旦有机会玩,就不顾一切地放弃学习任务,自己无法控制自己,自然就不爱学了。

解决思路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不能违背孩子的天性,但孩子如果完全没有外力的作用,是很难调节到“自觉学习”的状态的。要把布置的任务落到实处,不能泛泛地训导。让孩子自己制订复习计划,父母可以针对计划内要完成多少内容、做多少题目,进行一些辅导工作,并在一周内进行必要的检查。可以从例题中抽出几道让孩子讲给你听,不能讲出来,就要求再看,还讲不出来,就复习以前的知识。

第三是没有目标, 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灵深处没有对未来的一种渴望、一种梦想,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也不知道该怎样为了梦想和目标而努力。

解决思路

一是启发孩子形成自己的梦想,并告诉孩子梦想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实现了梦想的人才是幸福的;二是通过比较和激励,让孩子找到榜样,并引导孩子模仿榜样的成功学习法;三是明确最具体的目标,并告诉孩子要实现目标,就要有切实可行的行动步骤,一个个步骤实现了,目标也就实现了。

如上所述,其中有一个一定是孩子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那么哪一个最重要呢?

第二种情况: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不好

“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不好”,也就是说“不会学,所以效果不好”,那么具体原因可能是如下三个。

第一是身体原因。 由于身体不好或者营养跟不上,所以注意力不能集中,其他非智力因素也不能充分自由地发挥。

解决思路

一是调整身体状况,必要时可以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二是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有益大脑的食品;三是保证每天9小时左右的睡眠,特别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之间必须进入睡眠最佳境界。

第二是习惯问题。 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不能形成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

解决思路

父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详见本书“习惯篇”。

第三是粗心。 认真是灵魂获取回报的唯一方式,粗心经常被孩子用来作为学习不好的借口,但粗心往往是致命的原因。

解决思路

与孩子确定“粗心”的实质,告诉孩子,认为自己粗心,实质上就是原谅自己的过错而不去深究错误产生的本质原因,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错后能改正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作业和考试的粗心,要对那些能做对而实际上做错的题目进行思考,怎样才能避免错误。

如上所述,其中有一个一定是孩子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那么哪一个最重要呢?

2. 赞美孩子

(1)赞美要清楚而及时

“清楚”使孩子明确自己做得对,从而有助于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及时”表明反馈的时效性,及时的反馈和赞美才是有意义的。

(2)赞美的重点应该放在“努力”上,而不是“能力”上

对孩子的赞美和奖励应根据孩子是否尽了力,是否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提高。

(3)赞美孩子要具体,有根据,注重赞美“具体行为”和“具体细节”

赞美要有新意。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简单赞美,孩子就会陷进“赞美疲劳”,所以还应该不断选择新的角度发掘新的内容,特别是潜在的优点, 比如孩子学习好,仅仅称赞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就显得没有新意,还不如赞美他学习方法独特,效率很高,以促进他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会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从新角度看问题,能从孩子表现出的细微处,及时发现孩子身上潜在的东西,给予赞美和肯定。

3. 做孩子的魔术师

父母的天职之一就是让孩子的生活空间充满欢笑与梦想。在这里,深具魅力的微笑、发自内心的真诚倾听、幽默的气氛等,都成为最重要的调料。

父母如果能像魔术师那样,经常诱导、发掘孩子的好奇心,激励他去探索未知世界,这样,孩子能不具备求知的热情吗?注意,一定不能做孩子的“导演”。

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种天性,也可以说,孩子天生就有求知的愿望,即对知识的饥饿感,渴望将事情弄明白,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好,渴望能通过学习解决和处理问题。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刚买回来的一块金表当作新鲜玩具拆卸并弄坏了,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

接着老师进一步分析:“孩子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仔细想想自己的行为,感到有些后悔。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为学习的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这位老师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创造教育的倡导人之一,他认为人的创造是根本之根本,而教育的一个宗旨就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学习也是一项具有“探险”性质的创造性工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创造。

而创造本身也是人的基本欲望,可以说,创造是孩子的天性,在生活中表现为“玩”,在学习中表现为“思”。我们曾经倡导过从玩中学,学中玩,这正是因为融合并迁移孩子的天性为学习服务的现实做法。

这里,要强调的是如何将孩子的好奇心牵引到求知愿望上来。这个牵引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左右大脑结合使用的过程,或者说,左右大脑能否结合使用,是为什么人人都有好奇心,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爱因斯坦的主要原因。

(1)引导孩子学会玩,从玩中学

孩子主动去玩,大多是因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我们不必总是抱怨“我的孩子只知道玩”,或者总是和孩子说“只知道玩,玩是没有出息的”等。不过,如果孩子总是重复一个结果非常明显的游戏时,就应该规定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任由孩子去玩。

(2)将孩子的好奇心迁移到学习上来

好奇心的迁移需要教育者进行明确的定向,即将孩子的好奇心转移到解决学习难题的探究习惯上来。①重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提出问题,一般可以予以反问,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的线索。②对孩子提问,务必不要提出用“是”和“不是”便能回答的问题。③鼓励孩子与其他人讨论,每当孩子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正是孩子好奇心得到提升的时候。④给孩子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让他们深入思考。⑤提示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的优缺点。

(3)做孩子的学生

不是去扮演孩子的学生,而是用心向孩子学习,事实上,现代的孩子具有很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

4. 做孩子的“镜子”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都是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

人们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所谓反馈,就是对是非对错表现一种倾向,既然是倾向,就一定不是行为,比如,孩子因为爱玩,不小心把你心爱的东西打碎了,你能起的作用只是对“事”做一个倾向的判断,而不是以此为借口,发泄自己的愤怒,体罚,甚至打骂孩子。注意,一定不能做孩子的“交通警察”。

孩子自我意识的提升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需要父母的反馈作用,也就是镜子的作用。

孩子照你这面“镜子”的时候,最好是看不见你明显的“指示”和“要求”,而是接受了你的影响,但他又没有觉得被动,而是觉得心情愉快,这时,你的想法就很容易内化为他自己的选择,这就形成了他自己的态度。

所以,要把学习变成孩子的内心渴望,就需要父母充当好镜子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位老人与邻居的孩子们有些纠纷,每天,那些顽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的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他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起劲,石头扔得更起劲了。

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你们扔石头的回报。”尽管这个承诺看起来很离奇,但孩子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呢,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他对孩子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我每人每天付给你们5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极了。我连付给你们5毛钱也无法办得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事?”就这样,孩子们走了,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一开始,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使他们觉得新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可是,自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开始,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或者动机就发生变化了,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没有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显然,这种激励办法的弊端就是,孩子们干这种事情是因为报酬和竞争的因素去做的,一旦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觉得自己的能力与回报不相称的时候,就会怠工,就会缺乏积极性,甚至丧失创造力。工作就变为真正的苦差事。

要让孩子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心甘情愿地去“搬小石头”,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孩子们的内心需求设置可能性,并尽量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此基础上增加外在激励因素,就会达到最佳效果。从根本上说,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就是要设置这种可能性。设置这种可能性通常要先考虑这些问题,孩子有没有能力做?孩子努力了是不是可以实现效果?孩子愿不愿意做?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天性?孩子是不是进入了一种氛围,接受求知环境的激励?是否让孩子们具有成就感或满足感,并不断获得一步步的成功?等等。

所以,做孩子的“镜子”,首要任务是:

第一,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苦衷。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而且每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就像挑东西一样,有些人能挑起200斤,有些人则只能挑起100斤。尊重孩子是了解孩子的前提,了解孩子是诱发孩子求知欲的前提。

第二,从可以实现的需求出发, 即将抽象的、高级的东西具体化,要求过高的要先降低要求,一步一步去实现。

第三,避免孩子与你“顶牛” 。我们经常说:“孩子,如果你好好学习,将来就会有出息。”一般而言,孩子不会因为你的这句话而强化自己的求知欲望,而应该将这句话分解成几个孩子能回答的小问题。 y9tGji+P9AqEYqnffV+IgnzoOrsHN9/bPT1jVfsqiAJJTmcpNhLMSGUu7moLC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