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件事情做到底,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面对再严峻的困难,也不要退缩。
但,提倡坚持不等于主张蛮干。
就像是长跑,起跑时冲在前面,并不意味着最后的胜利。如果起跑过猛或过于用力,一味赶超,很可能跑到中间就体力不支了。长跑最重要的是在耐力的基础上保持适中的节律,这样到最后还有力气冲刺,反而能取得好成绩。
要做好事情,需要一步步来,需要每天坚持积累。而不是一想到做什么事情,就恨不得马上做完,甚至还占用吃饭、睡觉的时间,可没过几天就没了兴致,可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最适当的节奏因人而异。比如同样是“坚持锻炼身体”,对于身体素质好的人来说,每天早晨跑3000米,下午打一场篮球,每周末登一次山可能是较为适当的节奏;而对于身体素质稍差一些的人,可能每天跑1000米,每周游一次泳更为合适。
孩子从小到大都在养成习惯。但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困难找上门的时候,要想继续坚持下去,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获得勇气呢?
最好的手段就是告知他们经常总结,及时巩固成果。比如孩子平常的学习,如果能做到每周、每月、每日都有一定程度的总结,考试的时候自然心中有数;但若是平时不注意总结和复习,要考试了,就会觉得知识像一团乱麻,成绩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孩子及时总结取得的成绩,才会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进步,相信自己一定能有所进步。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想办法克服它。这样,面对挫折,他们才会更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定能转败为胜。
习惯培养中的反复是正常的,困难更是在不经意间时常出现,越是接近成功,越需要更强的毅力和坚持,否则便会“功亏一篑”。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必须要坚持到底,永远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付出几个星期、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能最终收获胜利的美果。
但静心并不容易,对青少年来说更加困难,但仍然需要他们努力去做。要做到取得成绩不张狂,遇到困难不急躁,经受失败不自暴自弃。告诉孩子,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把成绩看淡些,把困难看开些。如果孩子实在安静不下来,可让他们试一试深呼吸、大声呼喊、长跑、登山这样的活动。
很多时候,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了解不足,所以常常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目标。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确定合理的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孩子努力。
一是要孩子明白自己最喜欢干什么。
祖冲之小时候对读经书很不感兴趣,父亲对他很失望,但祖父却发现了他的兴趣所在,鼓励他研究天文历法。后来,祖冲之制定了较符合天象的《大明历》,计算出当时全世界最为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制造了灵巧的指南车,成为一名科学家。与兴趣相结合,目标才会更加有效。比如,孩子很喜欢打篮球,但你却让他天天去长跑,他一定很难坚持。
二是让孩子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有哪些不足。
清楚地认识孩子的优缺点,能帮助孩子在确定目标时扬长避短,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目标的制定要量力而行,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而非“不费吹灰之力”或“遥不可及”。在不同的年龄段,目标的层次会有所区别,比如,同样是每天坚持预习,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当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则不但要提前阅读新教材,还要提出问题,写好预习笔记等。
三是让孩子重视父母的建议。
天底下再没有比父母更了解孩子的人了,父母对孩子的现状(包括他们的兴趣、擅长领域、主要优缺点等)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帮助孩子将目标合理化。
四是让孩子接受老师的指导。
孩子每天有很长的时间和老师在一起,老师的目标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所以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了解,更能为孩子的目标制定指出明确的方向。
计划的力量不容小觑,即使是不太扎实的计划、不够实际的计划,也能鼓励人坚韧不拔。
计划,包括一生的计划、中期的目标以及短期的安排。做事之前制订详尽的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能有效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早日“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制订一个可行的计划,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明确的时间观念,时间安排既要紧凑,又要有一定的余地。“把一件事情做到底”除了21天的强化训练,更需要长期的坚持。
二是让孩子对自己将要达到的目标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适合自己的措施和步骤的具体安排等。
三是父母或老师一起参与,父母和老师经验丰富,常常能提出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可以帮助监督计划的实施过程。
没有行动,再美好的目标、再合理的计划都只是空谈。任何人要“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就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
通常,在计划执行的前期,由于目标相对简单,孩子的兴趣和新鲜感都较为浓厚,所以目标通常很容易实现。但到了计划执行的中后期,他们会发现,实现目标的困难程度逐渐加大,新鲜感也渐渐失去,常常会遭遇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影响计划的正常实行。此时,不妨让孩子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自我激励是自己激励自己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的方法,这一方法能帮助孩子修炼意志品质。
指导孩子运用自我激励法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是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所了解。关键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底”。高度的自信和自我激励,能使孩子变得更加勇敢。
二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把一件事情做到底”会经历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与挫折,此时必须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打起精神,避免轻易被打垮。
三是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孩子的潜能便能不断地被发掘,向最佳的方向发展。
当然,孩子现在年龄还小,光靠自我激励,达到“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目标还是有难度的。所以,父母和老师千万别忘记给他们及时、有用的指导。
谁都不会否认榜样的力量,尤其是那些毅力坚定、坚持不懈追求进步的人,更是孩子心目中的楷模和英雄。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如果能有这样一个榜样,无疑是为孩子的前进树立了一个标杆。
最好的榜样就在孩子的身边。比如我们做父母的也许并没有取得轰轰烈烈的巨大成就,但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生活充满勇气,尤其是对孩子更是付出了不懈的爱和帮助。我们就属于能把事情“做到底”的人。
当然,孩子也可以寻求身边同龄的榜样,大家在一起你追我赶,让竞争变成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勇敢、持之以恒的小故事,带领孩子认识一些有毅力、爱坚持的人,从中获取力量。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物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缺乏毅力的人不在少数。如果能有意让他们吃点苦,磨炼其意志,他们会更懂得坚持。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一种好办法,不仅可增强孩子的体质,还可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这与培养毅力是一回事。此外,上学挤公交车,在炎炎烈日下赶路,手捏冰块二十分钟等,都可以考虑。
有意吃苦并不是要虐待孩子的身体,应该在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孩子担心自己无法坚持,父母可以参与监督,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孩子“狠”一点。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如果让他独自完成某件事,他往往一拖再拖,或者干脆中途放弃;但若能给他找一些对手,告诉他同时有很多人在跟他竞争,就能激发他不服输的心理,使他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不会轻易服输,青少年更是如此。父母可以运用竞赛法激发孩子不服输的心理,激励他坚持到底。
竞赛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孩子和要好的同学竞争,也可以和您来一场比赛。比如您和孩子同时开始学英语,可以每天比较谁学得更快,掌握得更好,把学习变成竞赛。
良好的习惯需要巩固,否则很可能让之前所有的辛苦付诸东流。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要帮助和鼓励孩子及时总结做得好的地方,并改进不足之处,争取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表格使用方法:“选择目标”“自我检测”部分由孩子自己填写,“父母评测”由父母填写,“班主任评估”由班主任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