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人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水平

人的行为从方向上可分为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定型性行为和非定型性行为,具体如下图所示。

上图实际也呈现了习惯与人格的关系,良好的习惯是形成和完善良好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良的习惯正是形成不良人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依次为被动性行为、自发性行为、自觉性行为和自动性行为。这四个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实际上也揭示了习惯养成的四个阶段,到最后一个行为层次即自动性行为阶段时,也就是养成习惯了。 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行为的最高层次。

我们可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刚进幼儿园的三岁小孩儿,从前习惯了被家人抱着走或背着走,对老师提出的“自己走”的要求,他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被动。 特点是“内力不足,特别需要外力”。他对为什么要自己走还没有认识。在幼儿园里,老师提醒了,他就会自己走;离开幼儿园,没有老师的提醒,他就不会自己走了,还是要家人背或者抱着。

第二阶段:自发。 特点是“既需外力也需内力”。通过老师的教育,他对“自己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经常需要一定的情境提醒和外部监督。比如父母送他上幼儿园,出门时他会要求被抱着或背着,但在门口看到老师时,他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恰当,很快就下来自己走了。

第三阶段:自觉。 特点是“不需外力,但还需内力”。他坚持一段时间后,不需要接受老师和父母的监督,基本上能够做到自我要求和自我控制了,偶尔会有反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说服自己要自己走,但还不是自动的行为。

第四阶段:自动。 特点是“既不需靠外力,也不靠内力”。他既不需要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愿意自己走,自己走成为一种自然的、自动的行动,即形成了一种习惯。

这四个阶段与养成教育经过的阶段是吻合的。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通常就需要经过 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最后到自动的过程。 dCqKMfBk0KVzlPkGpG9GlxxXgRXqCLeG8LrBlClY0ccp4C7TeANnHU8NMxEOyUk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