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节
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如何贯彻

美国教育家费恩说:“习惯就仿佛是一条缆绳,我们每日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如何贯彻养成教育,帮助孩子每日缠上一股新索,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一、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前面说过,在养成教育中,学校起着“龙头”的作用。因为它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有着专业的教育资源,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龙头”非学校莫属。

学校是一个教育的整体。一个孩子的学生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而 在学校,从管理者到教师乃至校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一种教育,甚至校园里的一花一木,都能影响到孩子。 这段时间尤为宝贵,如果学校不能正视自己的责任而采取有效措施,耽误的是孩子的一生。

在养成教育中,学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是要主动与家庭、社会相联系,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教育网络。当各种途径都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时,才能形成推动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强大动力。

二、树立起教师的威信

在学校,推动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主要是教师。教师的威信不高,孩子只会把他说的话当成“耳旁风”,养成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了。那么,要怎样树立教师的威信呢?

教师威信的树立离不开这三个方面:

(1)发自真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充满热情;

(2)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3)有让人敬重的人格,具备让家长和学生敬服的人格魅力。

树立起教师的威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 教师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榜样。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如果教师变成了时时照耀孩子的阳光,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逾越的障碍?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养成教育的效果。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最为融洽?

民主平等、彼此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心灵相通、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师生关系,是最能让学生接受的。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保证。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 有爱,一切都有可能。 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爱的是别人的孩子

四、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力量

在养成教育中,要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力量。必须通过班主任把全体学生组织和发动起来,把班级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起来,从班级的实际出发,抓好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特级教师孙蒲远就曾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她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写道:“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影响非常大。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的好恶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形成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性格气质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思考,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渠道。班级养成教育的关键是班主任。 班主任虽然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主任,却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

班主任除了配合学校的统一教育目标,把学生组织起来,还有两项重要职责:一是充当各任课老师的联络人,把各科教师组织起来,共同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二是充当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人,加强与家长间的沟通,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培育孩子。

五、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校应该是一个让孩子充分发挥个性的地方,而不是磨灭个性的场所。否则,等到了毕业的时候,孩子们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学习机器,这样的教育还有意义吗?

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尤其要注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比如要求左撇子的孩子必须养成用右手吃饭的习惯,这本身就是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只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发展极其不利。唯有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环境本身就有教育的意义。这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就能找到一定的依据。校园环境对于习惯的养成也有着重要作用。孩子成年累月在学校学习、生活,所接触到的学校里的人、事、物等校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巨大。

比如,一个孩子在整洁、美好的校园中,如果他邋里邋遢不讲卫生,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就会想办法使自己得到改观。这就是环境的作用,是周围美好的环境激发了他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愿望。

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仅包括好的物质环境,比如宽敞明亮的校舍、设备齐全的体育场等。更重要的是,要有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校园文化。用教育改革者李希贵的话说,就是 校园文化既可以“创造”,又需要“经营”,其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最终会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孩子们自己也是校园环境的一部分,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教育的环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全体教育者的引导下,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形成的。当孩子们全身心融入校园环境中去,真心真意觉得校园美好,这样的环境就是好的教育环境了。

七、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学校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要求学校把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联合起来,否则很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使父母和老师的苦心统统白费。

学校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主动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比如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家长会、讲座等交流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观点,统一教育目标,形成教育的合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家访、和家长打电话、微信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具体的沟通。

八、与社会力量形成联动

孩子在上学期间虽然很少接触社会,但这并不表示社会就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学校要学会利用并创造条件帮助孩子从社会上吸取有益的东西。丰富的体验,会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学校可以寓养成教育于各项社会活动中,借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比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为民服务、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参观各种有意义的展览等。

为了与周边的社会力量联动形成良好的小环境,学校也可以联合学校附近的单位或组织开会共同商议教育的问题,请他们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比如有的学校和当地的部队形成良好的互动,不但借助部队的力量组织军训,还组织孩子们去军队驻地参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另一种教育。

九、反思教育习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檀传宝在为《反思教育习惯》一书作序时曾写道: “教育习惯在中国可能是最值得反思的问题领域。”

檀传宝还写道:“我们的学生如何进校门,如何坐在自己的板凳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回答问题、展开讨论,怎样和老师打招呼等大都有不容置疑的规矩。而一些规矩实际上是未经追问、没有现代性的东西,如不反思,则创造性的教育和创造性的人才都无从谈起。”

教育者的教育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 反思教育习惯虽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命题,但在养成教育中同样重要。教育者在学校天天要求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有无不妥之处。比如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了讲,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听和记,一直没有改变。当学校提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时,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这能光埋怨学生吗?教师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呢?

教育者帮助孩子养成习惯,在要求孩子的同时,如能对自己的教育习惯进行一番反思,看问题的视野将发生质的改变,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每一个孩子都很可爱。 UG8v+IKahv82KLwiBG4IvG41D2V1g3Ctvm0oUdTv0+OZpHtZxdw1lESSJ6e2PD6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