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养成教育的方法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培养任何一种良好的习惯,都需要科学的方法,才能更快地达到目的。

关于养成教育的方法,近年来很多教育专家和研究机构都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成果颇丰,介绍习惯养成方法的书籍也层出不穷。这里主要参考关鸿羽教授以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整理出养成教育常用的十五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突破法

1. 解释

针灸时,医师如果没有摸准穴位就随便给人扎针,不仅无法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反而可能给病人增加痛苦。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突破口”如同针灸中的穴位,找准了它,好习惯的养成指日可待。

2. 原则

用孩子的长处作为“突破口”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年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性格等千差万别,其感兴趣的“点”也不一样,突破口也就有所区别。

有一位母亲,她的儿子不喜欢阅读,却对足球着迷。为了培养儿子的阅读兴趣,这位母亲想了很多办法也不奏效,童话书、科普书、侦探小说等买了一大堆,儿子就是没兴趣。后来母亲改变了策略,她硬着头皮陪孩子看足球世界杯赛,和儿子侃球星,还特地给儿子买了一本《罗纳尔多传》,儿子看到这书,眼前一亮,开始了阅读。

母亲又精心为儿子准备了足球明星传说、足球文化等书籍,儿子接受了阅读,渐渐又拓展了知识面,眼界日益丰富起来。

这位母亲后来采取的办法很高明。孩子的兴趣点就是他的长处所在,足球能让他兴奋,自然而然就成了“突破口”。

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都不一样,找到了孩子的兴趣和长处所在,能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养成种种有益的习惯。

3. 操作方法

(1)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对自己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很难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明确其优势,扬长避短。

(2)父母要给孩子适当的建议。 父母在对孩子有一个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给出合理的建议,既然是建议,就要放下架子,用商量的语气跟孩子讨论。

(3)辅之以必要的训练。 习惯养成毕竟是具体行为的体现,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父母的作用是监督和提醒。

二、榜样法

1. 解释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有益的阳光。” 每一个成长中的人,都需要好朋友。青少年要培养好的习惯,榜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力量。尤其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力更不容小视。

心理学中把 “个体有时会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称为“仿同”作用, 个体仿同是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行为的倾向。青少年常常会模仿身边同龄朋友的言行举止,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相似。

2. 原则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然是选择榜样,是不是一定要“择优为邻”,找那些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的人?

其实未必。孩子身边的伙伴中,哪怕身上有一点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学习特别认真、特别守时、很有礼貌、遵守交通规则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如果刻意寻找那些最优秀的同龄人,由于目标太高,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进步。

因此,选择适合孩子高度的目标,应当作为榜样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3. 操作方法

父母常常担心孩子交到坏朋友,怎样才能把握好交朋友的“度”,帮孩子找到合适的榜样呢?

(1)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朋友。 首先要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有什么优点和不足、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等。比如觉得孩子在清洁卫生方面有待改进,不妨尝试让他交一些卫生习惯很好的朋友。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朋友,比如孩子喜欢阅读,不妨让他与那些同样具有阅读兴趣的伙伴多交往。此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对方的情况。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了解一下对方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

(2)父母和孩子要多沟通。 一般情况下,父母不会轻易反对孩子的正常交往,但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与“好孩子”多交往。如果父母不喜欢孩子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结合教育专家王宝祥的分析,通常父母眼里的“坏”孩子,可以分为这几类:一是学习不好但没什么品质问题;二是学习不好又有一些不太守纪律的行为;三是学习、纪律都不好,还有一些劣迹;四是劣迹行为严重,甚至有违法行为。对于前两类,不能说是“坏”,只是有缺点或错误。后两类严重一些,但与成年人的“坏”还有区别。

此时,父母不 应过多地干涉孩子们的交往,最好见见孩子的朋友,了解之后再作判断,结合具体情况指导孩子的行为。

(3)为孩子规定一些行为原则。 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而父母又不可能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所以,有必要告诉他们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最好不做,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做。

三、体验法

1. 解释

体验,就是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养成教育中融入体验的元素,有助于孩子更好、更深刻地体会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丰富内心世界,改变行为习惯。

2. 原则

“不让他人代劳”是一项重要原则。 父母和长辈常常不由自主地为孩子承担了太多,虽然是出于好心,却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权利。美国有一个家教原则叫 “二十码法则” ,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这也符合让孩子在体验中养成好习惯的原则。

3. 操作方法

(1)确定目标。 这是培养好习惯的第一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目标,孩子才能更快地付出实际行动。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父母或者他人代替他做,表面上看是帮了孩子的忙,实际上是害了孩子。父母能帮孩子一时,能帮一世吗?

(3)体验好习惯带来的愉悦。 良好习惯会给人带来好处,当孩子自己体验到这种好处以后,会更加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4)牢记不良习惯带来的麻烦。 当孩子深陷不良习惯的麻烦而无人解救时,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需要养成好习惯。这样他会自觉自动地去改变。

四、情绪疏导法

1. 解释

萧伯纳说: “人们总是责怪环境造成自己的困境,我不相信环境。人们出生在这世上,都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环境。如果找不到,就应当自己去创造。” 孩子一天天长大,心理变化日新月异,情绪问题常常干扰养成教育的正常进程,影响孩子的前进。孩子的情绪好,教育就容易进行。因此,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疏导,使其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很有必要。

2. 原则

抛弃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心态。

3. 操作方法

(1)帮助孩子进行自我归纳,发掘和识别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归纳自己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理解与判断。

(2)帮助孩子识别认知上的错误,对于孩子不合理的、夸张的想法,可以进行质疑。

(3)发现认知错误后,用新的、合理的思想予以替代。

(4)在对错误认知进行驳斥的同时,要消除孩子认为自己是别人注意中心的想法。

五、反复训练法

1. 解释

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这也是关鸿羽教授最为重视的方法,他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训练的重要性,是因为训练可以使机体和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实践证明,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 如果只停留在口头,习惯培养一定没有真正的生命力。 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

2. 原则

(1)以兴趣调动训练的积极性。 “苦练”与“趣练”相结合,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

(2)训练必须严而又严。 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不可能一蹴而就。严格的训练要避免情绪化。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

(3)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今天训练,明天放假,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培养习惯是个长期工程。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美的东西其本性都是在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到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一定要克服懒惰情绪和畏难情绪。

3. 操作方法

(1)目标明确,要求具体。 比如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时,说“谢谢”二字,看起来很简单,要注意的细节其实很多:首先,说“谢谢”时必须诚心诚意,发自内心,要让人听起来不做作,不生硬,不是为应付人家,而是真心实意地感谢人家,只有付出真心,才能使“谢谢”二字富有感情;第二,说“谢谢”时要认真、自然,要让人听清楚,不要含含糊糊,不好意思,更不要轻描淡写地凑合,好像不太情愿、应付差事;第三,说“谢谢”时要注意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很高兴,就是达到目的了,如果对方对你的致谢莫名其妙,就要说清谢人家的原因,以使对方感到你的真情实意;第四,“谢谢”要用整个身心说,除了嘴里说以外,头部要轻轻地点一下,眼睛要注视着对方,而且要伴以适度的微笑;第五,别人帮助自己解除了困难之后,应表示谢意。表示的方式可以说“谢谢!”“多亏您帮助!”,也可以握手致谢,还可以赠物致谢。

(2)层次分明。 各个年龄段掌握良好习惯的要求不同。如养成“文明乘车”的习惯时,最好是先训练上车主动刷卡,乘车时不向窗外扔杂物、不把头伸出车厢外等较为基础的要求,然后再进一步要求主动为乘客让座等。

(3)及时检查。 检查和评价必须坚持经常性。

六、层次目标法

1. 解释

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上升、进步,是有层次的,分阶段的。养成教育同样如此。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认为: 不同习惯之间不能机械地用年龄划分开,比如几岁到几岁培养学习习惯,几岁到几岁培养做人习惯,只能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在要求、水平、层次上要有差异

2. 原则

关鸿羽教授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提出了以下建议。

(1)运用“循环说”理论。 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反复,呈螺旋上升趋势。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仍然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很难巩固。

(2)运用“阶段说”理论。 每种习惯的形成有不同的关键期,小学低、中、高年级有各自的训练重点,可以抓住每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进行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选择适合本年龄阶段的习惯进行培养,不能心急。

(3)运用“中心扩散说”理论。 行为习惯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把所有的行为习惯在短时间内培养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就要抓主要的习惯进行培养。重点习惯培养好了,还可以带动其他好习惯的形成。

3. 操作方法

(1)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习惯培养要讲究科学性,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依据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好习惯。

(2)分层次确定目标。 同样一个习惯,对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心理阶段的孩子,要求是有层次的,必须与其特点相符,孩子才会接受并执行。

(3)目标分解要具体。 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远目标变成近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

七、行为契约法

1. 解释

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常常扮演监督者、唠叨者的角色,这会令孩子反感,甚至引发孩子情绪上的抵触。此时,最好的办法是父母和孩子都平心静气,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试试行为契约法。这里说的 行为契约是针对父母和孩子双方的,是父母和孩子经过谈判,共同协商而形成的一种对双方行为都有约束力的书面约定。 父母的目的是改变孩子,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孩子的目的是改变父母唠叨和啰唆的现状,使其不再过于监视、唠叨自己。双方都想改变对方,一方的行为改变就充当了另一方行为改变的催化剂,如果父母和孩子中有一方出现没有执行约定的行为,就可能导致另一方也不执行协议,从而导致整个行为契约法的失败。

行为契约是养成教育中有效改善亲子关系的润滑剂,有助于建立亲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待人的人格关系。

2. 原则

确立正式的、具有约束力的契约条款,是运用好行为契约法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障。行为契约条款的确立,要 遵循彼此尊重、相互制约、要求详细的原则,最好以书面形式出现,涉及的成员应人手一份。 行为契约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意义上的 “君子协议” ,虽不像法律条款那样严格、正规,但对父母和孩子都具有约束力,可避免口说无凭和随意更改。

父母和孩子要共同保持和维护行为契约的约束性,不断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强化对方的良好行为,最终双方都养成良好的习惯。

3. 操作方法

根据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一个行为契约由如下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1)确定目标行为。 行为契约的目标可以是减少不适宜或不良行为,也可以是增加适宜或良好行为,或者两者兼有。目标行为必须是客观的、可操作的,不能含义模糊,有待推论。

(2)规定确认目标行为的方法。 既然签约双方要对目标行为相互监督,那么目标行为出现或者没出现,就要有一个双方都认同的检测方法。常见的方法有可直接观察的行为文件(比如作业本)和固定的行为产物。

(3)确定行为契约的有效期。 对于较难形成或较难改变的习惯,最好确定一个相对较长的有效期,并在有效期内划分出几个较短的考察期,每个考察期都制订相对具体的考察目标,每一目标的要求逐级递增,不要忽高忽低,以免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

(4)确定强化和惩罚的跟随条件。 签约者执行的是适宜行为,应得到契约中明确规定的强化;如果是不适宜的行为,契约中也要明确惩罚后果。

(5)契约双方签字。 双方签字有利于孩子建立起 “父母与我平等” 的观念,有利于行为契约的顺利执行。

八、刺激控制法

1. 解释

环境是一种刺激,不同的刺激能使孩子产生不同的行为。控制住这种刺激,也就控制了孩子的行为。“孟母三迁”,实际上就是看到了环境对孩子行为的影响而实施的一种刺激控制。

这种从源头上控制习惯形成因素的培养方法,就叫作刺激控制法,也可以叫作环境改变法。

2. 原则

对孩子来说,最好是 “自控” “他控” 相结合。因为青少年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控”能更多地调动起孩子自身的力量。而“他控”则能使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必要的支援。

3. 操作方法

具体来说,刺激控制法有六种操作方法。

(1)呈现期望行为的刺激线索。 期望行为没有出现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这个行为的刺激线索没有在环境中出现。当考虑用刺激控制法来增加期望的适宜行为时,要仔细分析有哪些对这种行为产生刺激作用的线索或者条件可以利用。通过呈现这种行为的线索,孩子出现期望行为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2)为期望行为安排效果建立。 建立一种效果就是使一种刺激对行为的产生具有强化作用。这样,当一种效果建立呈现的时候,因这种刺激而产生的行为就会受到强化。使期望行为更易发生的方法之一就是为行为的结果安排效果建立。

(3)减少期望行为的反应难度。 反应难度小的行为比反应难度大的行为更容易发生,可以利用行为发生这一规律,为期望行为降低反应难度。

(4)消除非期望行为的刺激线索。 举个例子,孩子特别喜欢看电视而不愿意写作业,因为家里有电视这个刺激线索,让孩子做到不看电视是有很大难度的。如果换个环境,带着孩子到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去写作业,孩子缺少了电视这个条件,要做到不看电视就不像之前那样困难了。

(5)消除非期望行为的效果建立。 如果非期望行为的结果得不到强化,人们就不大会从事这一行为,因此,消除非期望行为的效果建立,可以减少它发生的概率。

(6)增加非期望行为的反应难度。 避难就易是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如果非期望行为的反应难度加大,孩子就不大愿意费力去做。

九、父母言传身教法

1. 解释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 “父母是天然的教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欲教子先正其身。” 孩子善于模仿,模仿产生的效果好坏,取决于他所模仿的对象是怎样的。而父母正是孩子天然绝佳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习惯不好,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是很难的。

2. 原则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要让孩子学习父母身上的优良品质,培养出更好的习惯。父母不是圣人,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要注重对父母良好行为的模仿和发扬,对不好的行为则要摒弃。

3. 操作方法

对于习惯培养来说, 身教大于言传。因为习惯大多是在琐碎小事和日常生活中培养的。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就是在对孩子进行无声的习惯培养 。父母一个坏的行为,可能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父母无论有意无意,都必然会起到示范作用,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种榜样都是孩子不可抗拒的。

(1)父母要注意自己言谈举止的影响,提高自身的修养。

(2)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父母说话不要太随便,要注意影响。

(3)凡是孩子提出的合理的意见,父母要虚心接纳,并及时改正。

十、家庭环境熏陶法

1. 解释

家庭环境熏陶法就是在家庭生活中,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是一种以隐形教育为主的间接教育法。良好的家庭环境涵盖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三大方面的内容。

(1)家庭意识, 包括家庭各成员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家风。

(2)家庭行为, 包括家庭各成员间的活动及行为。不仅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为,还包括家庭成员进行的其他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如家法、家规等。

(3)家庭物质。 它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包括经济收入、支出、衣食住行等。

有的社会学家将家庭环境分为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成员间用语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具有协商性;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人际环境是指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交往关系,比如是否做到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

2. 原则

颜之推说:“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不知不觉、悄悄地、一点一滴地渗透的教育是最厉害的教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有高尚的精神情趣;有浓厚的学习气氛;有团结、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有良好的家长教养态度;有严格的生活制度;有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等。

3. 操作方法

(1)物质环境熏陶。 物质环境并不要求家里陈设豪华,而是指在现有条件下,使居室整洁、卫生、美观、井井有条,这对提高家人的精神面貌也有利。过分注重物质环境,缺乏良好的精神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弊无益。

(2)精神环境熏陶。 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是构成家风的重要方面。家风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风、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十一、代币法

1. 解释

行为学认为,每当孩子出现适宜行为时,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他发生这种行为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但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奖励的话,教育者就会应接不暇。于是,行为科学就采用筹码制度来解决这个难题。这种筹码(即“代币”)就像电子游乐场用来代替硬币的铜板,孩子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一枚“代币”,当“代币”积累到一定数目时,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这就是代币法。

拿好行为“购买”奖励,有利于刺激孩子保持良好行为的积极性,使良好行为的持续出现成为可能,最终导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而言,物质的刺激和奖励虽然不是最终的目的,但它在一定的阶段却能成为一种值得利用的动力。

2. 原则

(1)代币的选择要适宜。 最好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

(2)奖励不可过于突出物质形式。初期可以采用一些物质奖励,越到后期,越要注重精神奖励的强化。 如果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追求代币,代币法就会失去意义。

3. 操作方法

“代币法”是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一种重要方法,课题组提出使用代币法的操作程序如下。

(1)明确目标行为。 使用代币法,要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短期目标是把目标先定为一个或几个好行为,然后让这些好行为产生拉动作用,最后实现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的表述要有明确的界定,不能使用含糊的词语,比如我们要避免说“晚上不能太晚睡觉”,而说“晚上九点按时睡觉”。

(2)建立基数。 一般以“天”“周”“旬”“月”为单位计量行为次数。习惯所培养的是长期行为,而不是短期行为,孩子年龄越大,自制力越强,一般以“周”为累计单位比较合适。

(3)确定代币。 “代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要让孩子明白“代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确实对其有吸引力。“代币”用起来要方便、及时,一般可以用计数、计点、铜板、花纹印章、小红花、贴纸、扑克牌、塑料棋子等来记载。由于“代币”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标志性小物品,很容易仿制出来,有些孩子可能耍小聪明,自己窝藏或模仿这些“代币”来冒充。因此,父母要实行必要的监督。

(4)确定奖励。 孩子用代币换取或者说支付、购买什么样的奖励(通常我们把这称作“后援强化物”),要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先用物质奖励,再用精神奖励,待孩子表现自然、正常以后可尝试逐渐撤销奖励。

(5)结束训练。 用代币制建立了一个理想的行为习惯之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结束训练,如果希望建立其他行为习惯,还可以把代币制用到下一个行为训练之中。至于具体的方式,可以结合现有的经验进行改进。

十二、以好代坏法

1. 解释

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一个坏习惯,与养成一个好习惯一样容易;但是要破除一个坏习惯,则要比养成坏习惯难得多。

以好代坏法,就是从正面避开坏习惯,由反面入手,培养一种新的好习惯,逐渐取代坏习惯。

2. 原则

破除恶习的要诀是代之以良好习惯。

3. 操作方法

(1)事不宜迟。 想改变习惯而又一再地拖延,孩子只会更加害怕失败。最好的选择就是“事不宜迟”,立即采取措施。

(2)找个替代品。 有两种好习惯特别有助于戒除大部分的坏习惯。 第一种是采用一个有营养和调节得宜的食谱。 情绪不稳定使人更依赖坏习惯所带来的“慰藉”,防止因不良饮食习惯而造成的血糖时升时降,有助于稳定情绪。 第二种是经常做适度运动。 这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也会刺激脑啡——脑内一种天然类吗啡化学物质的产生。科学研究指出,人缓步跑时感受到自然产生的“奔跑快感”,全是脑啡的作用。

(3)利用目标的“吸引力”。 拟定目标要切合实际,善于利用目标的“吸引力”。如果目标太大,就把它化整为零。孩子达成一项小目标时不妨奖励一下,借以加强目标的吸引力。

(4)成功值得奖励,失败未必惩罚。 要告诉孩子,在改变习惯的时候如果偶然发生失误,不要自责甚至放弃。一次失误不见得是故态复萌。避免重染旧习比最初戒掉时更困难。但是如果孩子能够把新形象维持得越久,就越有把握不重蹈覆辙。

十三、家校合作法

1. 解释

养成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学校、家庭必须达成“共振”,否则不但会出现“5+2=0”的情况,甚至会引发负效应。父母如果能与学校主动沟通合作,是最好不过的。

2. 原则

注重协调,并形成教育合力。

3. 操作方法

父母该怎样主动和学校沟通呢?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冉乃彦研究员给父母们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

(1)主动联系。 父母往往认为老师很忙,如果总是和老师联系,老师会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接待,或者感觉被打扰。其实,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孩子,如果父母主动与老师联系,老师会感到非常高兴。因为通过沟通,会更方便老师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一个班主任整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任务很重,不要说是家访,就是给每个孩子的父母打电话,也要耗费好多时间。父母与老师沟通,重要的是把孩子在生活、学习、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及时与老师交流,或者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及时与老师配合,或者获得老师的有效配合。

(2)经常联系。 父母千万不要忽视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与老师交流,更不要等问题成堆了再去和老师联系。平时,孩子的发展是一种平稳的量变过程,但是质变就孕育其中。要想发现微小的变化,抓住闪光点,在萌芽状态时实施教育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与老师经常联系。

如果可能,父母 最好能够与老师定期保持联系 。这样,每一次联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时间短而且有效果。由于是经常联系,不必每次都介绍前面的情况,要突出主题,只交流新情况,并研究新措施。经常联系,还可以使双方增进了解,促进友谊。很多父母在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成为很要好的朋友。

(3)适时、适度联系。 父母与老师沟通的频率,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定,但也要尊重老师的意见。一般一周或两周联系一次就可以了。如果联系过密,会给老师增加负担。而联系过疏,则不容易了解孩子的情况。

父母与老师的联系方式,一般可以通过电话进行。何时打电话,要根据老师的工作和生活规律来定。如果是课间十分钟打电话,老师急着准备上课,匆忙说两句,效果肯定不好。最好打通电话后先询问:“我现在准备和您交谈几分钟,您看方便吗?”父母也可以与老师商量一个固定的时间。

与老师交流的时候,父母要有所准备,尽量避免东拉西扯地聊天,最好直奔主题。父母不要光顾着自己说,还要注意听老师的意见,不仅要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还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征求老师的建议。

(4)对交流内容要进行教育性的加工,化消极为积极。 双方交流的内容,父母切记不要简单地、直接地传达给孩子。有些内容只是教育者了解就可以。必须让孩子知道的,也不要给孩子一种“告状”的感觉。比如,老师提到孩子最近上课走神,父母就应该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对孩子讲:“老师真关心你,他发现你最近上课有时走神儿,可为你着急了。老师觉得你从来都是专心听讲的,是不是没休息好?”

(5)如果出现了误解, 解决的原则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教师也不是神仙,难免出现失误,例如老师误解了孩子,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这时父母首先要做到诚恳地承认并重视孩子自身确实存在的缺点,而不是急于强调孩子的优点;二要在理解老师的基础上去看问题;三要摆出事实,语言委婉但观点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要给老师改正失误的余地。

在沟通之后,父母还要注意和老师密切配合,对孩子进行教育。在配合方面,徐颖老师在《家庭和学校要产生共振》中提出了两方面的注意事项。

(1)教育标准的统一。 如果学生的父母与老师的教育标准不统一,老师教一套,学生的父母说另一套,就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混乱,从而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的父母与老师协同一致,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将其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2)教育方法的一致。 这就要求学生的父母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统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生的父母不仅应及时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内容和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而且要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措施和方法,做到密切配合。

十四、家庭会议法

1. 解释

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更坚强、正直。”

良好的家庭氛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 家庭会议不仅是实现良好沟通的重要手段,而且能调动全体家庭成员的力量,使孩子的习惯培养变得更为顺利。

2. 原则

召开家庭会议要求不流于形式。

3. 操作方法

(1)确定家庭会议的周期。 家庭会议要定期。条件允许的话,最好一个星期一次,也可以半个月一次或者一个月一次。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月,否则很难养成习惯。

(2)确定家庭会议的主持人 。主持人可以是固定的,如由孩子们来担当;也可以是轮流当主持人,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机会。主持人负责在共同制定的时间里召集所有家庭成员开会。

(3)要努力说出自己的想法。 家庭会议的气氛应该是诚挚、民主、轻松的,如果因为有长辈在场就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家庭会议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4)要仔细听取父母的意见。 父母往往比孩子具有更多的生活经验,他们绝大多数是从为孩子们好的角度思考问题。尤其是在习惯培养上,父母能看清孩子们身上的优、缺点,提出的意见通常是中肯的。

(5)做好会议记录。 最好由专人进行会议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每次家庭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谈论议题、主要发言及讨论结果等。

十五、持之以恒法

1. 解释

习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养成的,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作为基础。真正有意义的事情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坚持,尤其是在最困难的时候。

2. 原则

持之以恒需要持久的坚持和意志力。

3. 操作方法

(1)明确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漫无目的地误打误撞,即使最后可能稀里糊涂地撞上幸运之门,也可能会因为抓不住机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2)持之以恒地练习。 必要的、严格的、持久的训练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经之路。

(3)正确看待前进路上的困难。 任何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波折。最重要的是 保持一颗乐观进取的平常心,而不是畏惧、退缩。

(4)暂时成功后仍要坚持。 暂时的成功可能带来愉悦,也可能让人得意忘形。不能被阶段性的成绩或眼前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

(5)及时总结。 及时的总结和反省会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经验和教训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旦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怠惰倾向或行为,就要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转向。 u7wiz0KsAjuQNxeNTAkyumqQxp04/i/MMtfYKyj1BrcyCP+4Wo5jlLGa8kohmS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