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养成教育与人格

一、人格

心理学上关于人格的定义已有几十种之多,这里我们不讨论谁是谁非,一般说来, 人格反映的是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很多人觉得人格过于抽象,其实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我们平常说某人待人热情、坦率、谦虚等,实际上就是在评价他的人格。

一个人的人格是由各种特质组成的,这些特质比较稳定、不易改变。 人格特质既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但大部分是后者影响的结果

二、当代独生子女的“六小”

独生子女在人格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教育专家关鸿羽等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孩子存在“六小”问题,有如下具体表现。

1. “小霸王”

表现为孩子在家里特别霸道,说一不二,听不进去父母和长辈的话。比如一家人看电视,看什么频道不是由家长定而是由孩子定,否则孩子就不让父母看,甚至发脾气。

2. “小懒虫”

表现为孩子在家里不干活,根本没有做家务劳动的意识。小学生让父母给穿衣服,中学生起床不叠被子,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的例子俯拾即是。父母要想让孩子做点家务,简直比登天还难。

3. “小馋猫”

表现为孩子特别馋,喜欢吃零食,听不得更见不得“好”东西,不给吃就乱发脾气,直到父母让他吃才罢休。其实他们要吃的东西很多都是“垃圾”食品,吃进去对身体健康发育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造成挑食、偏食甚至厌食的毛病。孩子的饮食应该营养搭配适宜,最好是 “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要吃够”。

4. “小犟牛”

表现为孩子特别任性,执拗,一意孤行,想怎样就怎样,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还表现为爱跟父母犟嘴。

5. “小磨蹭”

表现为孩子特别拖拉,做事情没有计划,不懂得珍惜时间。往往十分钟能做完的功课要半小时甚至更久,去什么地方办事情也是慢慢吞吞,一点儿也不着急。

6. “小马虎”

表现为孩子做事马虎,不认真,爱凑合,比如做作业常常抄错题目,考试时常常忘记检查等。

除了这“六小”以外,孩子们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如花钱大手大脚、爱攀比、虚荣心强等。归根结底,这都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乌申斯基说过: “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与习惯形成。” 孩子们之所以在人格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实际还是因为没有养成好习惯。

三、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认为人格与习惯紧密相关。如明代的王廷相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清代王夫之也提出“习成而性与成”。有很多学者研究人格时,也直接使用习惯作为基础概念对人格的内涵进行界定。习惯所体现出来的人格中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 习惯是人格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在北京11所小学的教育实验也表明,某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某些人格特质有促进作用,这些良好习惯的积累、整合和升华,必将对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为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的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而父母养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成才,更是为了孩子成人。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人格结构的优化,改变某些不良的人格倾向,使孩子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四、培养习惯要以培养健康人格为目的

习惯与人格的关系密切,但是不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习惯,他就一定具有良好的人格呢?

不一定。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年都有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轻生,他们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如会学习、讲究卫生、坚持锻炼身体等,但他们之所以走上自杀的道路,则是他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起作用,是因为他们在人格上存在缺陷。

由此可知,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人习惯好,其人格就一定健康。反过来也是如此,很多人格高尚的人身上也存在这样那样不好的习惯。习惯比人格更为具体,它是人格的基础之一,比人格低一个层次。 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一定就具备了良好的人格。 教育专家孙云晓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应当是人格化的,而非技能性的。” 就是说,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将培养健康人格放在根本目的的位置上,否则,即使养成良好的习惯,人格上仍然可能存在缺陷。 y+6ugnROlqabw3DmnXMsTUT88z43Cen9doIDop6bEsJ7ysyiK3h3bMhDdMskwsa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