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自卑是成长的毒药。任何的教育都必须重视用怎样的方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000年7月25日的《北京青年报》报道了周婷婷的故事:
周婷婷是中国第一个少年聋人大学生,16岁就破格被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录取了。她从小就失去了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周婷婷6岁时,已认识了2000个汉字,还学会了看口型与人交流,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和正常人一样走进了校园;8岁时,周婷婷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10岁时,她与爸爸合写出了12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1997年,她又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1998年,她还主演了取材于两个残疾姑娘的真实故事影片《不能没有你》。
我们难以相信一个聋哑孩子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甚至做得更加出色,而周婷婷的确做到了。这个故事就是后来风靡全国的赏识教育模式,周婷婷的父亲周弘也成为“家教明星”。无论怎样,赏识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正确的,即在鼓励中帮助孩子自信,建立自我。
孩子只有从成功中获得快乐,才有可能继续努力。一旦失去了对成功的渴望,就会不思进取,甘于落后。父母多多鼓励孩子,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潜在力量。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世界一流的小儿神经科医生弗雷德上小学时,是大家眼里的笨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2加上2等于几都弄不清楚。然而,到五年级时,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墨非老师。
在一次课后,墨非老师叫住了他,让他重做考试试卷。当他回答完后,墨非老师兴奋地对他说:“你都答对了!我就知道你都能答对。”从此,墨非老师不仅经常教给他一些新的学习方法,还总是寻找适合的机会对他说:“你很聪明,我的孩子,我知道你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量的,我对此充满了信心。”
从那以后,弗雷德就下定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他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优点,自信心得到了恢复。同时,他也有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著名的医生。
墨非老师的鼓励改变了弗雷德的一生,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老师可以通过鼓励改变一个学生,其实父母也可以这样对待孩子。可是,有些父母很吝啬对孩子的赞赏,当孩子满怀信心地作出一个决定时,听到的却是一种十分怀疑的语气:“你行吗?”孩子的心灵很脆弱,这无疑是给孩子的自信心以莫大的打击。也许孩子的天赋就这样被父母扼杀了。
周弘先生曾说过:“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也要眼含热泪去拥抱她、欣赏她,为这个生命自豪。”这是一个伟大父亲的经验之谈。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是最优秀的。”
关于鼓励孩子,建立其自信心,我有以下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