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觉得和孩子沟通困难,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与朋友聊天时兴高采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跟父母说话却像挤牙膏,问一句答一句,问多了还不耐烦。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只要稍稍留意便会发现,孩子跟朋友说话,对方常能耐心听他把话说完,还会赞同他的意见;而父母却总在听孩子说第一句时便急不可待地训斥孩子,甚至找出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孩子不对,根本没听孩子把话说完。
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说话,而在于父母不愿做孩子的倾听者。
做孩子的忠实倾听者,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
父母常常要求孩子应该“如何做”,而不去努力发现孩子“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这是很不聪明的。只有做孩子的忠实倾听者,倾听孩子的心声,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也才谈得上有效地教育、引导、帮助孩子。
在《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一书中,有一个案例很值得深思:
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从三个月前开始变得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不愿意上学。妈妈反复追问后,孩子说她在学校丢失了许多橡皮;还说语文课上做练习时,老师曾让她借橡皮给一位男生,但那位男生没有还橡皮给她,每次向老师反映后,老师不理睬,还对她有些不耐烦了。于是,妈妈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小心眼!一块橡皮算什么?你要什么橡皮,我给你买好了,不要再找老师的麻烦。老师天天要给你们上课,多忙啊,你真不懂事!”可孩子仍旧不高兴,对妈妈的劝说无动于衷,并且更不愿意上学了。
这位母亲只了解事情的表面,就下了结论做了指示,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也不听听孩子的想法。问题最终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很多时候,父母应当做孩子的听众,耐心地听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完,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孩子。
很多父母在同事和朋友眼里都是很宽容、体贴的,他们可以倾听一个失意朋友的诉说,却很难和孩子沟通好。到底是什么阻断了亲子间的交流呢?
有一个很经典的案例:
一位母亲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母亲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嘲笑我,真没面子!”母亲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母亲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
由于一个特殊的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意义。沉默是金,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亲子沟通中,“听”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比“说”更重要。父母如果希望与孩子的关系更融洽、更亲密,希望家庭气氛更和谐、更温馨,就应当想方设法让孩子向父母倾诉。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就会对人产生损害,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伤害更大。孩子的心事如果长期得不到倾诉,内心世界往往容易变得封闭,他们的心态也会变得不健康,甚至患上抑郁症。
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跟亲子沟通不畅有关。实际上,亲子沟通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父母“听”得少“说”得多而造成的。孩子在想要寻找倾诉对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成为“语言垃圾”的承载者,他们怎么会愿意和父母沟通呢?尤其是当孩子心中积郁了不良的情绪时,父母更要注意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否则,孩子很可能因为无法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变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闭、对人与人的感情不信任、偏激、叛逆,或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发泄压力,甚至濒临犯罪,是非常危险的。
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关键要我们父母转变态度。父母要想和孩子好好沟通,必须学会倾听。
怎样做孩子的忠实倾听者?我有以下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