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涵

3.2.1 生产与生产管理

1.生产

生产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生产关系,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生产实际上是一种加工转换过程。在加工转换过程中,生产系统必须投入必要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并根据不同的生产目的生产出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产品。图3-1为生产系统的模型。

图3-1 生产系统模型

生产系统的输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过程中必需的人力、原材料、机器设备、工艺装备和能源等;二是信息要素,如生产计划、产品图样、工艺文件等生产技术要素以及各种相关标准等。

生产系统的中间转换就是生产制造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通过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使生产要素按技术要求、各项标准完成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个转换过程也是企业的物流过程。

生产系统的输出主要包括产品和服务。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主要取决于用户和市场的需要。

生产系统的反馈就是将生产过程输出的信息,如产品产量、质量、进度、消耗、成本等,返回到生产系统输入的一端或生产过程中,与系统输入的信息如计划、标准等进行比较,随时发现计划与实施的差异,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及时解决,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和生产计划的如期完成。反馈在生产系统中起着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及提供过程信息的作用。

2.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过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系统地管理,也就是以企业生产系统作为对象的管理,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劳动组织与劳动定额管理、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生产控制、物资管理、设备和工具管理、能源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狭义的生产管理则是指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为对象的管理,即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准备、原材料投入、生产工艺、加工制造直至产品完工的具体活动过程的管理。由于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因而狭义的生产管理内容包含在广义的生产管理之中。主要包括生产过程组织、生产技术准备、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控制等。

3.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现代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下,企业是承载生产活动的主体。企业是一个由各个业务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所组成。生产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需要从它和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来认识。

1)生产管理与经营决策的关系

经营决策确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方针、目标、策略、计划等。生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生产活动来保证经营目标的具体实现。经营决策的目的是谋划和运筹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生产管理为经营决策目标的具体实现,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因此,生产管理与经营决策之间的关系是决策和执行的关系。

2)生产管理与技术开发的关系

技术开发是在企业经营决策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工艺改进和原材料准备,它是生产管理的前提条件,是组织生产、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技术保证。而生产管理也为技术开发的顺利进行提供实验条件和反馈信息。因而,二者在企业管理中都处于执行地位,但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3)生产管理与销售管理的关系

生产管理是销售管理的先决条件,它为销售部门及时地提供用户满意、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搞好生产管理,把经营决策目标落实到位,对于企业开展营销工作、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产管理应主动适应市场营销部门提出的要求,销售部门也必须及时向生产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使企业可以生产出来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并力求使市场需要和生产条件结合起来,达到市场营销与生产管理的协调优化和业务配合。二者在企业管理中都处于执行地位,但它们之间又是一种十分密切的协作关系。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经营决策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全局问题,为企业的其他管理子系统确定了明确的计划目标和方向。而其他各个业务管理子系统,都是围绕企业总的经营目标的具体实现而开展活动,处于企业业务层面的执行地位。

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因而加强生产管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1)生产管理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基本手段

工业生产是工业企业的基本活动,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因此,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生产多少来满足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就成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目标。生产管理就是将企业的经营目标通过产品的制造过程转化为商品。所以生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2)生产管理是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需求多变,不仅要产品新、品种多、质量高,还要价格合理、交货及时。企业若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生产管理,建立稳定的生产秩序,强化生产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3)加强生产管理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层搞好经营决策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经营层的主要精力应抓好经营决策。但在生产层面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企业的生产系统和生产管理要响应迅速、秩序良好、执行有力,只有这样企业经营管理层才能从大量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市场经营和管理决策。

4.生产管理的阶段划分

生产管理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生产管理总是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管理体制、社会形态等因素保持某种适应性关系。从市场方面来看,中国企业生产管理的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计划导向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典型的企业管理方式是企业按照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企业属于单纯的生产型企业。这个阶段生产管理的主要特征是生产管理系统的封闭性。生产管理的重点就是提高效率、增加产量,保证和超额完成国家要求的生产计划。

2)生产导向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时期。在这个阶段,国家对企业投资由拨改贷,企业向国家上缴部分则由利改税。国家只对指令性计划生产的产品进行统购统销,企业需要为自己额外安排生产的产品寻找市场,负责盈亏,这使得企业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这个阶段生产管理的特点是,生产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与外界的联系逐步加强。生产管理的重点主要还是提高效率、增加产量,企业基本上缺乏独创性和市场意识。

3)销售导向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减少甚至取消了指令性计划,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安排生产,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这样就使得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经营开拓型转变。这个阶段生产管理的特点是生产管理系统与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生产管理的重点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配合市场需求,保质、保量、按期、低成本地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为了加强生产管理,除了从技术的角度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的质量要求以外,还需要关注如何从时间、成本等方面来考虑企业的生产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

4)营销导向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保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地位,除了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外,还必须为吸引更多的顾客而更加努力地做好生产经营活动,这促使企业成为经营开拓型的企业。在这个阶段,生产管理系统是完全开放的。生产管理除了考虑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还必须与企业的营销计划、经营计划、利润计划互相融通,以便能对市场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反应,在最短时间内推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用户的各种需求。企业加强生产管理,不仅仅从技术方面着手,也要从时间和成本方面以及从企业的市场营销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形成能够结合生产技术、产品开发、营销策略、资金成本、计划管控于一体的生产管理方式。

3.2.2 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生产管理的内容

按照生产系统运行所需的职能划分,生产管理的内容可归纳为生产计划、生产准备和生产组织、生产作业控制三个方面。

1)生产计划

这是指企业对需要生产的产品进行计划安排和任务分配,包括产品的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等多个方面的计划安排。产品的生产计划主要是企业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各个生产阶段所需生产的产品品种、产量、质量、产值等计划,以及为保证实现生产计划的技术组织措施。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它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按较短的时间周期(月、周、日等)为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车间、工段、班组、工作地)规定具体的生产任务,并保证生产过程各阶段、各环节、各工序之间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的协调与衔接。

2)生产准备和生产组织

生产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工艺、技术及设备方面的准备,如编制工艺文件、进行工艺方案的选优、生产设备的选择、工装的准备、生产制造的经济评价等;(2)人力的准备,包括对工种、人员进行选择、配备和调整,充分发挥及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3)物料、能源的准备,包括原材料、辅料、燃料、动力、外购外协件的准备。

生产组织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劳动过程的组织。生产过程的组织主要是解决产品生产过程各阶段、各环节、各工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配合衔接;劳动过程的组织主要解决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工作协调。

生产准备和生产组织是企业开展正常生产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生产计划的重要保证。生产准备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准备工作以及生产组织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因素,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要随着企业经营方针、经营计划及生产政策的变化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

3)生产作业控制

生产作业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计划任务所进行的各种检查、监督、调整等工作。具体而言,生产作业控制包括投产前的控制、生产过程控制(包括生产调度、在制品管理等)、质量控制、库存和资金控制、物料消耗及生产费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实行生产作业控制,重要的是要建立各种控制标准,加强信息收集和信息反馈,实现预防性控制。

此外,生产管理的内容还包括:(1)生产系统设计的长期决策及实施,如生产系统的地址选择、工厂布局、产品选择、设备选型、加工对象的设计生产;(2)生产系统的运行和控制的短期决策及实施,包括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和设备维护维修等。

2.生产管理的任务

生产管理的任务是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的。企业在面对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其生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规定的产品品种数量、成本质量和产品交货期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产品的质量(Quality)、成本(Cost)和交货期(Delivery),是衡量企业生产管理是否成功的三个重要因素。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例如,企业若要提高产品质量,则可能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而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数量,就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但同时带来了可能导致产品滞销和库存积压的风险;为了保证产品交货期而过于追赶生产工期,可能引起生产过程质量的降低。因此,要求企业在生产管理中进行合理的组织、协调和控制。

生产管理的每一项任务都是通过计划、准备、生产、销售四个阶段来实现的。每项任务在生产阶段的实际情况,将反馈到准备阶段。生产管理能否保证质量的要求,最终要在销售中接受用户的检验;生产管理能否保证按期交货,将通过履约率得到反映;生产管理能否按照最经济的成本进行生产,将由销售后的盈亏效益来验证。

3.生产管理的原则

从生产管理的角度看,现代工业企业从事的生产是现代化大机器工业的生产,生产分工十分精细,生产过程组织非常复杂。为此,生产管理必须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

在生产管理中,就是要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适销对路产品。具体体现在实现生产管理的目标上,做到数量多、质量好、交货及时、成本低等,在满足各自不同要求的前提下,达到综合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而不是只追求某一方面生产指标的高水平。追求综合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不能否定企业在不同时期内,根据市场要求、产品特点、生产技术的现有条件,制定正确的生产策略和管理重点。

2)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

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做到“按需定产”。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转变。以销定产是企业处理产销关系的重要原则。一方面,对产品的数量、品种、花色、规格、质量、包装等要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安排生产;另一方面,企业还要瞻前顾后,统筹安排,长远规划,使生产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发展变化。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面向市场,克服只埋头生产的单纯生产观点。

3)实行科学管理的原则

在生产过程中,要运用符合现代工业生产要求的一套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工业生产主要依靠在生产过程中系统地应用现代科技知识,实行科学管理。第一,必须建立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进行生产系统的组织、计划、控制,保证生产过程正常进行;第二,要做好基础工作,即建立各项生产规程,实行各种标准,加强信息管理等,这是搞好科学管理的前提条件;第三,要加强职工培训,不断增加生产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知识,促使他们树立适应大生产和科学管理要求的工作作风。

4)组织均衡生产的原则

均衡生产是指某个生产系统生产产品或完成某些生产任务,在相同时间内,在生产数量上基本相等或稳定递增。均衡生产是有节奏、按比例的生产,组织均衡生产是科学管理的要求。因为均衡生产有利于保证设备和人力的均衡负荷,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工时利用率;有利于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管理秩序,保证产品产量和安全生产;有利于节约物资消耗,减少在制品占用,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

总之,生产管理的原则就是经济性、市场性、科学性和均衡性,其中经济性是最根本的,其他三项是为经济性服务的。

4.生产管理系统的功能

企业为了高效地进行生产管理,除了建立一套有效运作的生产组织机制、有力的生产指挥机构、责任明确的生产管理职能机构,并且按照企业规模、生产类型、技术特点的不同,设置形式不一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还需要建立一个信息畅通的生产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1)计划功能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根据客户的要求编制各种计划,对生产前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劳动力的组织与调度、生产设备的安排等进行组织和协调,以便按质、按量、按品种、按期地生产出产品。

2)分析功能

这里的分析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系统本身的分析、评价,以便不断改善生产管理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二是对生产计划各个阶段的实施情况、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以便进一步挖掘企业的各种潜力。

3)控制功能

在比较、分析生产过程各种数据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生产系统及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使生产系统完全处于受控状态。

3.2.3 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

在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中,生产过程的构成是不同的。企业生产过程的构成取决于产品特点、生产规模、生产设备与工艺方法、生产专业化程度与协作化水平等诸多因素。

企业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提供质量高、价格低的产品,使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合理组织生产过程,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行程最短、时间最少、耗费最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通常在生产组织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和要求。

1)作业细分原则

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各个工艺过程、工序、工步、机器操作。根据每个要素特点进行分析,以保证各种资源费用最低。多年以来,流水生产就是一种典型的依靠工艺过程作业细分化原则发展起来的生产组织方式。通过生产作业的细化,可以简化生产的组织工作和所需的工艺装备,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2)工序集中化和生产过程一体化的原则

随着现代化、高效率的柔性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等)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多,生产作业的细分就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工序集中化和生产过程一体化的原则,各流水线都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生产单元综合体中完成零件和产品的加工、装配以及运输任务。通过设计、制造、运输、检验、库存、服务过程和整个复杂的生产系统管理过程的相互协调,保证了一体化柔性生产系统的高效率。

3)专业化分工原则

专业化分工原则的依据是限制生产过程要素的种类。例如,以工种来划分工人小组,就可以促进工人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在有些情况下,生产的合理组织要求工人掌握相近的工种,或者有时候需要将工人从某个工种转换到另一个作业工种,以便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之间的相互替代性。

4)比例性原则

生产过程的比例性,是指生产过程的各阶段、各工序之间在生产能力上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它要求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在劳动力、生产效率、设备配置等方面相互协调发展,避免脱节现象。保证生产过程的比例性,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也进一步保证了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5)单向物流原则

生产过程的单向物流原则,是为了保证企业内部零部件在生产和装配过程中物料的移动是最短路径,在工段、车间以及全厂内不允许生产对象发生来回重复路径的流动。为了遵循这一原则,生产设备必须按工艺流程的要求进行布置。在大量生产、成批或单件生产下组织成组方法中,这一原则获得了最充分的体现。库房、车间、工段及设备在工厂内最合理布置的指标之一就是企业内部的物流总量尽可能最小化。

6)连续性原则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尽量不产生或少产生不必要的中断、停顿和等待现象。保持和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的数量,加速资金的周转,也可以使物资设备和生产面积得到有效利用,减少产品在停放等待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损失,有利于改善产品质量,从而使生产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获得更大的效益。

7)均衡性原则

生产过程的均衡性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从投料生产到成品完工入库都能保持均衡、有节奏地进行。要求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生产大致相同数量或递增数量的产品,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这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应当体现在投入、生产和产出三个环节。生产的均衡性要求是安排原材料、坯料、元器件投入和生产的主要依据,而投入和生产的均衡性又是产品均衡产出的可靠保证。

8)批量化原则

在生产组织方面,尽可能按照一定的批量组织生产,合理搭配生产品种,减少生产转换的次数,以提高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这样就有可能在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组织成批生产,在成批生产的企业组织大批大量生产,以提高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9)自动化原则

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已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最重要手段。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能使零件、成品产量增加,减少劳动消耗,使繁重的重复性劳动由机器人或更具智能的设备生产所取代。物料流程、生产服务、运输设备和库存仓储的自动化,不仅能完成生产对象传送和存储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保证整个生产的节奏性。

10)柔性化原则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现代企业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要求在短期内能够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谓“柔性化”是指用同一组设备、生产单元或生产线,在生产组织形式不变的条件下,具有适应不同产品的生产能力,并能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优先考虑生产组织的柔性化原则,即加工设备应具有较好的柔性,制造工艺、生产作业计划、生产经营管理等诸方面都要满足柔性生产的要求,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转换快、周期短、质量好、成本低的目标。为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除了采用数控机床(NC)和加工中心(MC)等适应能力强的机床设备,还要在生产组织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应用成组技术对产品零件进行分类,采用成组生产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FMS)等组织形式。

3.2.4 现代生产管理的特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和有选择性,市场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快速推进。市场对产品的质量、性能要求变得更高,还要求产品有明显的个性或特色,并能随时更新换代,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环境的变化给制造业企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进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往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逐渐失去了生命力,要求企业生产更多地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而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企业生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也相应地发生改变。

企业环境的这种变化以及企业所面临的新课题给现代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也带来了新的变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使生产管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变化和新发展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生产管理的范围比传统生产管理更宽

传统的生产管理主要着眼于生产系统的内部管理,即着眼于生产系统内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以及技术的发展,制造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带来了生产管理的内容及其关注重点的变化。如果从企业经营决策的角度来看,其决策范围在向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生产系统的选择、设计与调整的方向延伸;而从生产管理的角度来看,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生产系统的运行,适时适量地生产出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也必然要求生产管理提前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系统的选择、设计环节中去,以便使产品的工艺可行性、生产系统的合理性能够得到保障,这是生产系统有效运行的前提。

2.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将成为生产方式的主流,从而带来生产管理方式上的新变化

20世纪初,以福特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开启了工业化社会的现代化大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所创立的生产标准化、作业单一化以及移动装配线等奠定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至今仍是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但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使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暴露出缺乏柔性、不能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缺点;另一方面,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两个方面都促使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的转变。因此,大批量生产方式正逐渐丧失其优势,而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方式将越来越成为主流。但是,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使得生产管理面临着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与降低成本之间出现矛盾,使企业的生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而给生产管理带来了从管理组织到管理方法上的一系列新变化。

3.工业信息化给生产管理带来的变化

近二三十年来,计算机技术已经给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生产管理带来了惊人的变化。CAD、CAPP、CAM以及生产系统中出现的NC、FMS、GT等技术,以及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工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的经营计划、产品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从而更加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能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综合管理体制,并进一步朝着经营与生产一体化、制造与管理一体化的高度集成方向发展。这将是现代生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ccuCDJrHhNv5KhWaH1hVU2KCUyTs2N4Gc7H0EbHGeu0sUCyE3ziWNEeT6NDCWW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