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企业的基本组成

生产过程是将人力、物料、设备、技术、信息、能源等生产要素转换为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企业生产运作的主要目标是生产中的质量、成本、时间和柔性,这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现代企业面临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变化,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生产过程日趋复杂。生产管理的重点是生产系统的设计及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它的关注对象是企业。最近二三十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企业生产运作增加了新的手段,也使生产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广,考虑的因素更多。

3.1.1 企业的概念与发展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企业通过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满足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在全球市场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企业的这一概念反映了两层含义:一是经营性,即根据生产经营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经济核算,获得超出实际投入的资金和财物的盈利,企业经营的目的一是追求营利性;二是反映企业是具有一定经营性质的实体。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对企业概念的基本理解:

1)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基本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它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存在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成长壮大。

2)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主发展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3)企业是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承担者,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企业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是企业在现代社会所起的主要作用。

企业的基本职能:

(1)企业的基本职能就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向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

(2)工业企业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工业性生产活动,即利用科学技术与设备,改变原材料的形状与性能,为社会生产所需要的产品。

(3)商业企业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商品实体转移或价值交换,为社会提供所需产品或服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形式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工场手工业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指从封建社会的家庭手工业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至17世纪,一些西方国家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资本开始原始积累并逐渐加快,大规模地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导致家庭式手工业的急剧瓦解,开始向资本主义工场制转变。工场手工业是企业制度形成的雏形。

2)工厂制时期

从18世纪起,西方各国相继开展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普遍采用了机器加工的方式,大机器时代为工厂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作为代表性的例子,如1771年英国人理查德•阿克赖特(Richard Arkwright, 1732—1792)在克隆福特创立了全球第一家棉纱工厂。随后,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德等国家普遍建立了工厂制度。工厂制的主要特性是采用大机器的高效率生产,实行工人雇佣制度和大规模的集中劳动,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和深化,从而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工厂制的建立,标志着企业制度的真正诞生。

3)现代企业时期

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工厂自身发生了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企业开始不断采用新技术,使生产迅速发展。同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产生了大规模的垄断企业。在管理层面,出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形成了职业化的管理阶层,企业普遍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并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理论,从而使企业走向成熟,成为现代企业。

3.1.2 企业的基本性质

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工业企业由各项基本要素构成,要想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必须使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在管理学意义上,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最少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性。

1.生产性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作为生产组织的一种形式,生产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谓生产性是指企业能够将生产资源组织起来,并根据特定的市场需求,将生产要素转化成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人力、土地、资源、资本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而要将这些生产要素生产出产品,必须由企业将这些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企业生产出可以出售的产品,而生产要素由其所有者提供。企业生产和出售一批产品后依然存在,而这一生产要素在转化升值之后,本身就不复存在。这也可以理解为,生产要素只有参与生产的职能,而不具备产出产品的职能。只有由企业通过组织资源、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才能生产出产品,在这个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作用是参与生产,而不是起到直接的生产作用,生产职能只能由企业来完成。

就整个社会而言,根据生产要素直接参与生产领域或消费领域的不同,逐渐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这里突出了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和企业从事生产之间的细微区别,企业根据生产的需要选择生产要素,这是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过程。

2.独立性

企业作为一种社会化组织,其自身的组织结构具有明确的界限。这个界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雇用的人员数量是一定的;二是企业作为产品提供者,某个企业只生产某些类型的产品,或者说该企业只在某个生产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满足社会某个方面的消费需求;三是企业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作为税收和经济统计对象,具有法律认定的经济核算边界。

在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是一个独立性组织,而其生产的产品形式往往成为资金投入、生产组织、物资供应、管理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决定因素。由于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界限,使得企业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系统。或者说,企业是一个资金、资源、装备、管理、技术、市场六个要素俱全的独立系统。在企业构成的六个要素中,资源和市场属于企业的外在因素,分别对应企业的输入和输出接口,企业通过这两个接口与外界交换物质与信息;而管理、技术、劳动、资本则是企业这一独立系统的内在因素,是一个可以有效管理的稳定结构。

3.计划性

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运行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运作体系。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技术体系构建、生产流程安排、市场营销策略、劳动人事管理,都需要有一套合理的计划体系,使得企业按照客观规律来运行,在运作过程中不断对构成企业的六个要素进行优化。比如,企业的投资规模可以通过对市场需求、生产规模、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研究,给出合适的要素配置,从而获得最高的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也就是说,企业通过计划体系来保证生产系统的有效运作。

4.高效性

企业为了完成某一阶段特定的生产目标,需要对资金、装备、技术、管理、资源和市场六个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优化。通过科学的规划、组织和设计,针对任何一种产品而言,都能够建立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的一套生产运作体系。也就是说,企业是由生产目的、要素结构、社会组织这三个关键环节所构成的,若要保证这个体系的高效运行,就必须对其内在的六要素结构进行符合规律的优化。比如,将人的劳动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得复杂劳动变为简单重复劳动,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将人的劳动用机器替代,由此提高生产效率。现代企业也正因为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内部配置了齐备的六要素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才有了对六要素进行系统优化的可能,因而追求生产过程的高效性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目标。

3.1.3 企业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

企业的生产运作需要有效的企业组织作保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流程体系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和流程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要求打破传统的以功能单元为核心的组织边界和业务组织方式,实现创新的企业运作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创新,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进而提高决策效率。

企业组织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扁平化

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和冗余人员来建立一种扁平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变得灵活、敏捷,提高生产组织的效率和效益。彼得•德鲁克曾经预言,未来企业的组织方式将不再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而是逐渐向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演进。

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流通快,决策周期短。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增加上下级之间的直接联系,信息沟通与决策效率均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改善。(2)增加了管理的灵活性,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3)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企业管理层次和管理人员的减少、工作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运营成本的降低。(4)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企业的所有部门及人员更直接地面对市场,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滞,增强了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能力。

企业组织架构从“垂直式”逐步向“扁平式”转化,是目前一些知名大企业所选择的有效管理方式。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推行“零管理层”变革,杰克•韦尔奇把减少层次比喻为给通用电气公司脱掉厚重的毛衣。比如,在一个拥有8000多名工人的发动机总装工厂里,只有厂长和工人,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层级。生产过程中必需的管理职务由工人轮流担任,一些临时性的岗位,如招聘新员工等,由老员工临时抽调组成,任务完成后随即解散。据1988年对美国41家大公司的调查发现,成功的公司比失败的公司在管理层次上平均要少4个层级。

2.网络化

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信息的传递不再遵循烦琐的等级层次,而是可以实现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企业内部这种弱化层次等级的信息交流方式,大大促进了企业组织结构向网络化发展。

不同于传统的部门制方式,网络化企业组织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加强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来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这种交流与合作既包括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也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当然,网络组织中的层级结构始终是需要保持的,只不过在组织结构网络化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层级更少的扁平化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结构网络化和企业间结构网络化。企业内部结构的网络化是指在企业内部打破部门界限,各部门及成员以网络形式相互联接,使信息在企业内快速传播。杰克•韦尔奇曾提出公司内部的无边界化,无边界化使内部沟通畅通无阻,可极大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间结构网络化包括纵向网络和横向网络,纵向网络是指由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组成的网络型组织,如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等上、下游企业之间组成的网络。例如,通用汽车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就各自建立了一个由众多供应商和分销商组成的垂直型网络。这种网络关系打破了传统企业间明确的组织界限,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横向网络指由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所组成的网络,这些企业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互依存的业务往来。

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使各种资源的流向更趋合理化,通过网络可凝缩时间和空间,加速企业全方位运转,进而提高企业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3.多元化

企业不再被认为只有一种合适的组织结构,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组织结构不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环境及组织目标来构建不同的组织结构。在这种企业组织多元化的趋势下,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目的在于打破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有利于信息的传送。现在比较典型的是团队组织模式打破了原有的部门边界,绕开中间各管理层,以群体和协作优势组合起来直接面对某一项作业任务。团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案团队”,其成员主要来自企业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其使命是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组织起来的,问题解决后予以解散;另一类是“工作团队”,这种团队一般是长期性的,从事于日常性的公司业务工作。

4.柔性化

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是指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建立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企业内外部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已成为主要特征。全球范围跨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集团的壮大,形成了一种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职能的具有高度柔性化的团队组织。企业组织柔性化最显著的优点是灵活便捷,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增强组织对市场变化与竞争的反应能力。例如,美国霍尼韦尔公司为巩固客户关系,组建了由销售、设计和制造等部门参加的“突击队”,这个临时机构按照公司的要求,把产品的开发时间由4年缩短为1年。很显然,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强化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让不同方面的知识共享后形成合力,有利于知识技术的创新。

5.虚拟化

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形成一个虚拟化的企业组织,以实现一定的组织发展目标。

虚拟化的企业组织不具有常规企业所具有的各种部门或组织结构,而是通过网络技术将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人才等要素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化组织。例如,企业可以创建一个虚拟化的办公空间,企业员工可以置身于不同的地点,但通过信息和网络技术联接起来,如同在同一办公区域内,同步共享和交流信息与知识;多个企业也可以共同创建一个虚拟化的研究机构,借助于通信网络技术,将研究开发人员、专家或其他协作人员联系在一起,跨越时空形成动态的合作联盟,针对特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目标开展研究工作。 d+65Jg9pRJSWlsDJMLVUam1ARf8eIYZLe2GTfxxtoNCjo69uOJAOMFBaAMg02/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