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
刘裕(363—422):刘宋首任皇帝。出身寒门,早年参加北府军,靠平定孙恩、桓玄内乱起家,以军功执掌东晋朝政,曾两次发动北伐,灭掉南燕和后秦,后废晋自立,建立刘宋政权,是为南朝之始。公元422年病逝,死后谥武帝,庙号高祖。
刘义隆(407—453):刘裕第三子,刘宋第三任皇帝。初封宜都王,在位期间社会较为稳定,史称“元嘉之治”,于430年、450年、452年三次发动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公元453年被太子刘劭弑杀,死后谥文帝,庙号太祖。
刘骏(430—464):刘义隆第三子,刘宋第五任皇帝。初封武陵王,公元453年太子刘劭弑杀宋文帝后,他受诸将推戴,领兵讨伐刘劭,夺取帝位。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制举措,加强中央集权。公元464年病逝,死后谥孝武帝,庙号世祖。
刘子业(449—466):刘骏长子,刘宋第六任皇帝,以荒淫暴虐著称,公元466年被下属弑杀,史称前废帝。
刘彧(439—472):刘义隆第十一子,刘宋第七任皇帝。在位期间丢失淮北四州,大肆屠杀宗室和功臣,公元472年去世,死后谥明帝,庙号太宗。
刘昱(463—477):刘彧长子,刘宋第八任皇帝,以凶狠残暴闻名。公元477年被下属弑杀,史称后废帝。
刘穆之(360—417):刘裕早期著名谋臣。擅长内政,屡次于刘裕领兵在外时留守建康,总管朝廷内外事务。
王镇恶(373—418):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刘裕早期著名将领。早年随叔父从北方移居东晋,后投入刘裕麾下,在内外战争中屡建战功,以擅长奇袭而著称。
檀道济(?—436):刘宋名将,开国元勋,相传为《三十六计》作者。在刘裕麾下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又在平叛和与北魏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436年被冤杀。
臧质(400—454):刘宋名将、外戚,刘裕发妻臧爱亲之侄。曾在第二次元嘉北伐时据守小城盱眙,击退北魏皇帝拓跋焘亲率的数十万大军,公元454年起兵谋反,兵败被杀。
徐湛之(410—453):宋文帝刘义隆宠臣,官至尚书左仆射。后在太子刘劭弑父夺位时,受牵连被杀。
沈庆之(386—465):刘宋名将,历仕武帝、少帝、文帝、孝武帝、前废帝五朝,参加元嘉北伐,并多次领兵平叛,公元465年被前废帝刘子业赐死。
柳元景(406—465):刘宋名将。在北伐、平叛等战事中立有大功,孝武帝刘骏去世后与江夏王刘义恭等人一起受遗诏辅佐前废帝刘子业。后因密谋废立,为前废帝所杀。
薛安都(410—469):刘宋、北魏名将,以勇猛著称。早年曾在北方与族人一起起兵,反抗北魏暴政,失败后投奔刘宋,参与了北伐、平叛等多次战事。宋明帝刘彧自立为帝,薛安都在徐州起兵造反,后投降北魏。
沈攸之(?—478):刘宋名将,沈庆之族侄。本为前废帝刘子业宠臣,后投靠宋明帝刘彧,成为其麾下的重要将领。公元477年后废帝刘昱死后,萧道成把持朝政,沈攸之在荆州起兵,讨伐萧道成,失败后自缢而死。
袁粲(420—477):刘宋名臣,出身于南朝名门陈郡袁氏,宋明帝刘彧去世时,曾和褚渊等人一起受命辅政。后废帝刘昱被杀后,萧道成专权,袁粲密谋起兵反抗,事败被杀。
南齐:
萧道成(427—482):南齐首任皇帝,出身于兰陵萧氏,和刘裕的继母萧文寿同族,因平定桂阳王刘休范叛乱而立下大功,后废帝刘昱被杀后,成为刘宋政权的实际控制者。公元479年废宋自立,建立南齐。死后谥高帝,庙号太祖。
萧赜(440—493):萧道成长子,南齐第二任皇帝,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史称“永明之治”。死后谥武帝,庙号世祖。
萧鸾(452—498):萧道成之侄,南齐第五任皇帝,自幼丧父,由叔父萧道成抚养,齐武帝萧赜死后受命辅政,公元494年先后废杀南齐第三任皇帝萧昭业和第四任皇帝萧昭文,自立为帝。死后谥明帝,庙号高宗。
萧宝卷(483—501):萧鸾次子,南齐第六任皇帝,在位期间骄奢淫逸,滥杀大臣,导致众叛亲离,后被下属弑杀,死后被追贬为东昏侯。
褚渊(435—482):南齐开国元勋,出身于南朝名门阳翟褚氏,本为刘宋中书令,受命辅政,后投靠萧道成,帮助后者建立南齐。
王敬则(435—498):南齐开国元勋,出身寒门,本为刘宋禁军将领,后投靠萧道成,参与弑杀刘宋后废帝刘昱,南齐建国后历任要职,后起兵反对明帝萧鸾,事败被杀。
陈显达(427—500):南齐名将,本为刘宋将领,后追随萧道成。南齐建立后累官至太尉,以处事圆滑著称。后因东昏侯萧宝卷暴虐滥杀,起兵造反,事败被杀。
南梁:
萧衍(464—549):南梁首任皇帝,出身于兰陵萧氏,与南齐皇室同族。本为南齐将领,以文武全才知名于世,后起兵造反,攻陷建康,公元502年废齐自立,建立南梁。
韦叡(442—520):南梁名将,早年历仕刘宋、南齐,但仕途坎坷,名声不显。后追随萧衍,南梁建立后多次领兵击败北魏军,尤以钟离一战最为著名。
曹景宗(457—508):南梁名将。本为南齐将领,后追随萧衍,助其夺取帝位。公元506年与韦叡一起并肩作战,在钟离之战中大败北魏。
沈约(441—513):南梁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刘宋开国名将沈林子之孙,南齐时以诗文出名,曾和谢朓等人一起改革诗律,创建“永明体”,后投靠好友萧衍,积极劝进,助萧衍称帝。
北魏:
拓跋珪(371—409):鲜卑拓跋部首领,北魏政权建立者,先后击败后燕、后秦,使北魏成为北方第一强国,死后谥道武帝,庙号烈祖(后改为太祖)。
拓跋嗣(392—423):拓跋珪长子,北魏第二任皇帝,死后谥明元帝,庙号太宗。
拓跋焘(408—452):拓跋嗣长子,北魏第三任皇帝,以“善战好杀,暴桀雄武”著称,在位期间先后击灭大夏、北燕、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同时北逐柔然,南破刘宋,武功鼎盛。公元452年为中常侍宗爱弑杀,死后谥太武帝,庙号世祖。
拓跋晃(428—451):拓跋焘长子,15岁被册立为太子,参决军国大事,公元450年因受谗言困扰,忧惧而死,其子拓跋濬继位后,被追谥为景穆帝,庙号恭宗。
拓跋濬(440—465):拓跋晃长子,北魏第五任皇帝,公元452年在大臣陆丽、源贺等人的拥戴下继承帝位,在位期间以休养生息为主,死后谥文成帝,庙号高宗。
拓跋弘(454—476):拓跋濬长子,北魏第六任皇帝,登基6年后提前传位给太子拓跋宏,成为太上皇帝,后因与冯太后产生矛盾,被后者毒死,死后谥献文帝,庙号显祖。
元宏(467—499):原名拓跋宏,拓跋弘长子,北魏第七任皇帝,5岁继位,在位早期由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亲政后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推动民族融合,实施了一系列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新制度。死后谥孝文帝,庙号高祖。
元恪(483—515):元宏次子,北魏第八任皇帝,在位早期对南梁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取得了一定战果,国势盛极一时,但后来在钟离、朐山两度遭遇惨败,内政上外戚高肇专权,朝政日趋黑暗,国力逐渐削弱。死后谥宣武帝,庙号世宗。
崔浩(?—450):出身于北方大族清河崔氏,历仕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朝,是拓跋焘最倚重的谋臣,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和各项制度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450年因“国史之狱”,遭拓跋焘诛杀。
高允(390—487):北魏名臣,历仕拓跋焘、拓跋濬、拓跋弘、元宏四朝,以忠厚耿直、德才兼备而著称。
冯太后(441—490):文成帝拓跋濬皇后,出身于北燕皇族,曾两次临朝听政,在其执政期间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班禄制等多项制度,是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死后谥文成文明太皇太后,史称冯太后或文明太后。
李冲(450—498):北魏名臣,出身于十六国时期的西凉王族,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要职,是冯太后以及孝文帝元宏推行汉化改革的重要助手。
元澄(467—520):北魏宗室名臣,袭爵任城王,历任中书令、尚书令等要职,是孝文帝元宏实施汉化的重要助手。
高肇(?—515):北魏外戚、权臣,宣武帝元恪的舅舅,凭借外戚身份把持朝政,元恪死后被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