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除了从江陵出逃的桓谦辗转逃到了后秦外,其余桓氏族人大多被杀光。
谯国桓氏,这个在东晋政坛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家族从此淡出了历史舞台。
在平定桓振前后,还发生了两个对后来的历史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一个是谯纵割据巴蜀。
当时东晋益州刺史毛璩在得知桓振占领江陵后,觉得自己立功的机会到了,立即发兵三万,打算攻取荆州。
没想到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忍—蜀人不愿远征,竟然在行军途中发动兵变,拥参军谯纵为主,反戈一击,杀掉了毛璩一族,占据了成都。
公元405年二月,谯纵自封为成都王,在蜀地建立政权,史称谯蜀。
另一个是卢循占领岭南。
话说卢循被刘裕赶跑之后,一直在广东沿海一带奔走。一段时间后,他又再次发展壮大起来。
公元404年十月,他突然出兵,攻下了广州治所番禺(今广东广州),生擒晋广州刺史吴隐之,接着又派自己的姐夫徐道覆占领了岭南各地。
公元405年四月,卢循遣使到建康纳贡,表示愿意接受招安。
由于此时桓氏刚被讨平,百废待兴,东晋朝廷一时腾不出手来对偏远的广州用兵,也就顺水推舟,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
时近端午,卢循特意给老对手刘裕赠送了礼品粽子,名为“益智粽”—你没文化,以后切记要多吃点脑残片补补脑啊!
刘裕也投桃报李,还赠卢循“续命汤”—你给我补脑,那我就给你续命吧!和解只是暂时的,干掉你是迟早的,只不过现在我还顾不上你,姑且让你多活几天吧!
说完了这两段插曲,咱们继续回到主题。
桓氏覆灭后,晋安帝回到建康,正式复位。
刘裕被封为都督荆、司等十六州诸军事,领徐、兖、青三州刺史,镇京口;刘毅为豫州刺史,镇历阳;何无忌为江州刺史,镇浔阳;诸葛长民督淮北,镇山阳(今江苏淮安);孟昶为吏部尚书……
如此多寒门出身的人出任要职,这在东晋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也意味着,百年来门阀专政的局面已经彻底被打破,寒人的崛起已经如离弦的箭一样不可逆转!
公元407年年底,东晋政坛名义上的最高长官王谧去世了。
这对刘裕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损失。
王谧对他来说,相当于名车之于成功人士—不仅可以美化他的形象,而且操控性极佳,指哪儿打哪儿,用起来很是顺手。
是啊,正是有了王谧这样听话的士族领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他才得以在京口轻松控制朝局!
君今不幸离人世,装点门面我找谁?
刘裕很犯愁。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王谧的死,对刘裕来说是件坏事,但对一直胸怀大志、不甘居于刘裕之下的刘毅来说,却是天赐良机。
他当即决定在王谧死后留下的录尚书事和扬州刺史这两个重要职位上大做文章。
在刘毅的精心运作下,朝议很快就拟订出了两个备选方案:
一是由中领军谢混接任录尚书事、扬州刺史。
二是让刘裕在京口遥领扬州刺史一职,朝廷政务则交由孟昶处理。
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非常合理。
谢混出身于和琅琊王氏齐名的另一个顶级豪门陈郡谢氏,无论风度还是名望都堪称一流,由他来接替王谧,就相当于用五粮液来代替茅台、阿奇霉素来代替阿莫西林—完全是顺理成章、无懈可击的。
但实际上,不管采取哪种方案,刘裕都将失去对建康政府的控制权—尤其是谢混和刘毅私交甚好,一旦让他执掌了朝政,给刘毅带来的好处肯定是不可估量的!
尚书右丞皮沈带着这两个提议,来到京口,让刘裕定夺。
刘裕此时刚好有事走不开,让刘穆之先接待。
皮沈向刘穆之传达了廷议的结果,刘穆之听罢假称要上厕所,一出门马上就写下一张纸条“千万不能同意皮沈的意见”,让人火速送给刘裕。
刘裕心领神会,在和皮沈见面时除了打哈哈就是打哈欠,始终没有做出任何表态。
在支走皮沈后,刘裕悄悄召来了刘穆之。
刘穆之先是对局势做了一番分析和预测:晋朝失政已久,天命已移,刘公您的功勋声望在当今是无人能比的,怎么能一味谦让,只甘心做一个边将?刘毅、孟昶等人,与您都是起自布衣,共建大义,只是因举事有先后才暂时推您为盟主,您和他们本来就没有君臣的名义,势力、地位又相差不大,将来迟早会成为敌手、互相吞噬的!
接着他又明确提出了对此事的处理意见:扬州是朝廷的根本所在,绝不能拱手交给别人。之前让王谧当扬州刺史,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这次如果再让出去,我们就只能受制于人了,一旦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各种诽谤和猜疑必会纷至沓来,将来的危险简直难以想象!不过,他们拿出的这两套方案经过了朝廷的讨论,如果您直接推翻,似乎也不好措辞,我觉得不妨这么回复: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草率决定,我将前往京城,与大家共同商议。相信您一旦入京,他们必然不敢越过您,将这些职务另授他人!
刘穆之这番话如强风吹散雾霾,让刘裕眼前的一切顿时清晰起来。
随后刘裕依计而行,立即动身前往建康。
在他的威慑下,新的朝议结果很快就出炉了。
刘裕被任命为侍中、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留京辅政,并仍然兼领徐、兖二州刺史。
他就这样从幕后彻底走上了前台,牢牢地把控住了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