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 赵 倩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从经济总量看,1978—2015年我国实际GDP年均增速为9.7%,远超世界2.9%的平均水平;GDP总量占全世界的百分比已从1950年的4.5%上升至2014年的13.3%, [1] 仅次于美国。从对外贸易看,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4万亿美元,是世界进出口贸易第二大国。从人均产出看,2015年我国人均GDP超7500美元,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已接近上中等收入水平标准。从产业结构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在第七位,且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为世界第一位。由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资本积累速度下降、人口红利日渐消失以及“干中学”效应逐步衰减, [2] 经济开始出现结构性减速。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2016年第一季度GDP实际增速下滑至6.7%。同时,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下,近年来我国传统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正逐步丧失竞争优势,环境承载力约束也使粗放型生产模式难以为继。面对经济下行风险,旨在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需求管理的政策效应持续收缩,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水平、转变经济结构、改善投资效率,从“中国制造”向“为中国而造”转变,实现中国经济由总量追赶型向质量和效益追赶型转变,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