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民众生活收入来源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由高速转向中高速阶段,我国就业市场压力有所加大,对就业前景的预期将是决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本次调查我们新增加了城市居民对就业问题的满意度调查。我们对该问题的设计是:您对未来两三年内的(您所居住的这个城市)就业前景乐观吗?答案分别是:①很乐观;②乐观;③一般;④不乐观;⑤很不乐观。调查结果见表22。
表22 2016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就业满意度指数
续表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尽管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然而35个城市居民就业满意度指数平均为57.41,处于满意与不满意的分界线之上,即广大居民对未来2~3年内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实际的经济数据或许能说明为何居民对就业前景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对于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国内外社会各界有所质疑,认为城镇登记失业率无法表示真实的失业状况。对此,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城市的劳动力调查于2015年7月开始试运营,并于2016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2016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春节后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2016年1月全国的调查失业率为4.99%,相比经济增长而言,就业形势较为稳定。
从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来看,不同的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在职状态对于未来就业前景的态度还有所不同。
表23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状态对未来就业的态度
根据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就不同性别而言,相对于女性,男性对未来就业形势更为乐观,其具体表现为:男性中乐观和很乐观的比例占52.37%,女性的这一比例为49.21%;男性中很不乐观和不乐观的比例为24.01%,女性的这一比例为26.67%。由于在现实职场中,男性比女性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这个调查结果基本符合社会现状。
就不同年龄段而言,31~40岁年龄段的人最为乐观,乐观和很乐观的比例为55.21%,很不乐观和不乐观的比例为18.41%;20~30岁年龄段的人次之,乐观和很乐观的比例为51.49%,很不乐观和不乐观的比例为29.34%;60岁以上位列第三,乐观和很乐观的比例为45.35%,很不乐观和不乐观的比例为22.09%;41~50岁年龄段的人位列第四,乐观和很乐观的比例为43.97%,很不乐观和不乐观的比例为25.33%;51~60岁年龄段的人最悲观,乐观和很乐观的比例仅为38.37%,很不乐观和不乐观的比例高达32.03%。值得一提的是,相比60岁以上的人,20~30岁的人持乐观态度的人占比较高,但持悲观态度的人占比也高,两极分化较为突出。
就不同学历而言,相对于大专以下学历,大专及以上的人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对未来就业的形势更为乐观。具体表现为:在大专及以上的学历人群中,乐观和很乐观的比例为63.26%,不乐观和很不乐观的比例为25.12%;在大专以下学历人群中,乐观和很乐观的比例仅为41.32%,不乐观和很不乐观的比例为26.35%。
就在职与否而言,由于失业本身就是经济增长低迷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而目前在职的人本身就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职的人比目前没有工作的人对未来就业形势更为乐观。具体表现为:在职人群中,乐观和很乐观的比例为53.7%,不乐观和很不乐观的比例为22.05%;在目前没有工作的人群中,乐观和很乐观的比例为46.24%,不乐观和很不乐观的比例高达30.47%。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以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来看,与2015年底及2016年第一季度不同,当前居民的就业预期正在好转,处于相对乐观的区间。然而,反观现实,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等相关机构的研究,自2015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指数)处于持续下行的状态。分行业来看,由于当前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在就业方面体现在不同行业的CIER指数差异比较明显,互联网/电子商务、基金/证券、交通/运输以及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高;会计、航空/航天、能源/矿产、跨领域经营和电气/电力/水利等传统服务业、重工业以及矿产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差。总的说来,由于中国经济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就业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将面临转型期的阵痛。在调结构、去产能的大背景下,煤炭、钢铁、石油等传统行业用工明显减少,“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带动就业的能力相对有限,不及传统行业,因此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对此我们认为,中央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出台加强再就业培训等扶持政策,另一方面要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重点在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2016年城市生活质量调查表明,在中国经济发展持续放缓的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与风险。在客观生活质量指数与2015年相比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主观满意度指数保持了基本稳定。但是,当前我们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过快的生活节奏、不确定的房地产价格以及令人担忧的就业前景。在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要继续致力于推进民生体系建设,稳定经济增长,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