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江苏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路径对策

吕永刚

摘要: 近年来,江苏全方位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稳居全国前列,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强力支撑。新形势下,江苏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要重点推动特色优势系统集成,探索构建最优产业生态,推动创新生态关键性突破,同时积极拓展创新主体源泉,优化创新主体结构;持续打造政府与市场“双强引擎”,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着力优化产业创新生态;挖掘区域创新文化基因,彰显创新文化区域特质。

关键词: 创新生态 创新驱动 创新集群 江苏省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类创新物种、创新种群、创新群落及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实现创新资源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性复杂系统。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多元共生性,表现为创新物种品类多样,在竞争性合作共生中推动系统不断演化发展;具有自组织性,即系统具有自我进化以持续接近动态最优目标的内生动力机制,创新成为各类创新物种、种群、群落的自觉行为;具有开放协同性,即系统内各主体相互联系并保持着与外界的密切关联,促使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发生着物种竞争、群落演替,甚至系统的整体涨落。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战略路径。近年来,江苏锚定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全方位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稳居全国前列,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强力支撑。

一 江苏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的实践进展

2016年11月,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聚力创新”进行系统部署,提出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这种“大创新”包含了对打造江苏版区域创新生态的战略谋划。江苏作为全国最早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省份,较早开始推动经济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区域创新动能不断累积,已具备构建一流区域创新生态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江苏加大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力度,一些长期制约区域发展的创新短板得到补齐,区域创新生态持续保持向好态势。

1.优化创新主体结构,新型创新物种持续涌现

创新物种、创新种群等创新主体数量丰富、结构多元且有新物种持续涌现,是良好区域创新生态的重要标志。江苏创新主体在数量、结构、种类和丰裕度上均拥有较强优势。2018年,江苏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78万人、两院院士98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71个、科技服务业平台277个、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117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746家,科技创新主体数量处于全国前列;拥有普通高校142所,是全国领先的高等教育重镇。丰富的科教资源、为数众多的创新主体成为江苏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厚实基础。这种创新优势成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全国领先的可靠依托。同时也要看到,江苏创新主体数量与结构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如著名高校和研发机构数量偏少、缺乏领军型企业以及创新主体区域分布不均衡等,成为江苏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的薄弱环节,也成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结构性障碍。近年来,江苏着力补齐创新主体结构性短板,如强化“双一流”高校建设,引进、培育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国家实验室,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等战略性平台的创新功能,推进区域创新协同,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全省创新主体结构的一些关键性短板加速补齐。例如,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活动的关键主体,在区域创新生态构建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2018年,江苏省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企业整体创新素质显著提升。再如,江苏高度重视培育“独角兽”企业等新型创新物种,2018年仅南京市就新生独角兽企业5家,正成为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的关键构建者。

2.做强重点创新群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

拥有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旺盛生命力的创新种群,是构建优良区域创新生态的重要前提。作为产业大省,产业集群是江苏培育壮大创新群落的主要进路;相应地,创新群落也成为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进化的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战略任务。江苏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规模,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必然要在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扛起担当。为此,江苏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以打造一批优势制造业集群为重点,培育壮大江苏版区域创新群落。一是选择有基础、有潜力的重点产业,全力打造彰显江苏特色优势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求在全球有影响力、有话语权乃至有控制力。2018年6月,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等13个重点领域打造一批产业“航空母舰”,做到产业链分工协同紧密从而“拆不散”、产业根植性强从而“搬不走”、拥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从而“压不垮”,具有自主可控的鲜明特质。在国际产业前沿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江苏以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战略抓手,整体提升全省制造业水平,将成为江苏代表国家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前沿竞争的关键体现。国际经验表明,特定区域要培植世界一流的产业集群,不仅要在技术、人才、成本等单个领域形成优势,同时必须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支撑产业前沿创新力的持续生成。江苏从构建企业主导创新体系、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促进“制造+服务”融合发展、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系统发力,致力于为培育壮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创造有利发展条件。随着产业创新生态的改善,江苏优势产业集群的持续壮大,全省创新种群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积极态势。2018年,江苏电子、医药、专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等新产品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39.9%、107.1%,成为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快速发展的生动缩影。

3.营造包容性创新生态,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科技创新是创新生态的重要维度,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评价区域创新生态的核心标尺。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是全国领先的高校、科技人才富集区,科技创新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受到体制机制等复杂因素影响,江苏丰富的科教资源并未充分转化为现实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为破解科技创新体制束缚及产业化不足等难题,江苏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积极探索构建促进科技创新的适宜创新生态。2018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明确为科技创新营造包容性创新生态。例如,对于重大原创成果给予特殊支持,包括可直接提名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团队可100%享受成果转让收益等举措;为鼓励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多出基础性、原创性成果,专门在省科学技术奖中增设基础重大贡献奖和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强力支持;针对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明确对由技术路线选择有误等原因导致的省级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项目未达到研究预期,可酌情建立创新补偿机制,支持团队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对于创业失败但主要责任人已尽到勤勉和忠实义务的,在尊重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意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政府向企业主要负责人发放创业补助,保障创新创业活动不致中断;对于科技创新及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定偏差失误,建立创新尽职免责机制,解除科技创新人员的后顾之忧。实践证明,江苏推出的科技创新政策举措含金量高、针对性强,在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方面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全省科技创新创业生态更趋优化。

4.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见效,产业科技能力显著提升

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但评价一个区域创新能力关键还在于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即形成现实产业优势。江苏紧紧抓住科技创新产业化这一关键,从多个角度对提升产业科技能力进行部署。2018年8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对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等提出系列政策举措。江苏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重点部署推动100多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谋求实现关键领域重大突破。从实践效果看,2018年,江苏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64%(新口径),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45个百分点;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从创新产出看,2018年江苏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60.03万件、30.7万件,PCT专利申请量达5500件,增长19.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45件,增长17.56%,全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江苏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创新高地。

5.鼓励发达地区先行探索,打造创新生态标杆区

苏南地区拥有发达的创新型城市群,是江苏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的核心区域。一是强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引领作用,以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发挥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以及综合创新环境等集成优势,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启动建设一批特色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放大江苏自贸区(江北新区片区、苏州工业园区片区)示范引领作用,合力提升区域创新生态,全方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二是南京、苏州等新一线城市聚力优化区域创新生态,整体创新力快速提升。南京明确提出实施“121”战略,即建设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将构建优良创新生态作为建设创新名城的核心任务之一。南京市通过实施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科研成果项目落地、校地融合发展的“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从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人才等多维度出台系列举措,致力于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南京市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制造业产业增长19.1%,规模以上服务中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1.3%,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苏州致力于高标准解答“创新四问”,以培育前沿性创新成果及创新型产业为核心,发挥好在全省创新格局中的引领性作用;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依托,聚力培育一批原创性成果;以苏州工业园区、自贸区苏州片区以及引进大院大所等为抓手,打造一批制胜未来的标志性创新平台;以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取向,打造独具魅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强大的创新虹吸效应。到2018年底,苏州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1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2家,各类众创空空间共孵育创新团队4000余个,全市创新生态达到较高水平。三是注重加强区域协同,既注重强化区域内部创新协同,又注重高质量参与长三角地区创新协同,并在跨江融合中探索扬子江城市群的创新协同发展之路,区域创新协同正成为江苏构建优良创新生态的可靠依托。

6.培植一流营商环境,涵养最优区域创新生态

近年来,区域竞争日益从要素成本之争演变为环境生态之争,营商环境成为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核心指标,成为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的关键变量。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成为涵养区域创新生态的有效路径。江苏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引领,积极培植一流营商环境。经过多年改革实践,“不见面审批”已成为江苏标志性的改革品牌,“放管服”改革探索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1月,江苏省审改办印发《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重点破解影响营商环境改善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协同。2019年5月,江苏省政府出台《聚焦企业关切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系统集成7类30条150项任务清单,着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针对制约营商环境的“堵点”“痛点”寻求突破点,组织对13个设区市全面开展营商环境评价,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向纵深推进。在前期改革基础上,江苏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围绕“市县扁平管理、一层全链审批”,争取再将一批基层所需的省级审批事项下放给基层,并积极探索让基层“接得住、管得好”的具体路径,防止出现“监管真空”,确保简政放权取得实效;推动“不见面审批”的标准化建设,在清单公布、实现方式、基本流程等方面做到省、市、县三级统一;巩固“3550”改革成果,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开放区等重点板块“放管服”改革。通过系列举措,江苏整体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在吸引投资、集聚创新要素等方面显示出积极成效,推动区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二 江苏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的关键路径

1.把握创新生态内在规律,注重特色优势系统集成

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江苏区域创新生态在创新种群、创新群落、创新环境等领域均形成较强的特色优势,南京、苏州等地区综合创新生态成效彰显。面对更高标准、更强竞争,江苏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需要更加深化对创新生态内在规律的把握,不仅要研究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一般性规律,还要研究区域创新生态形成演化特殊性规律和特色化表现,为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创新生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此,江苏在新形势下谋划区域创新生态,已不能停留在单兵突进、分散用力阶段,而要注重对短板劣势的弥补和对特色优势的综合运用,形成特色优势的系统集成,构建江苏区域创新生态的整体优势。

2.紧扣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探索构建最优产业生态

实体经济发达是江苏经济的鲜明特点和基础底色。江苏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的重要出发点,是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最优产业生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形成了以农业和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主导形态,在产业环境建设上经历了从开发区经济、产城融合到平台经济、产业生态系统的高级化过程。新形势下,江苏要更加注重产业生态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打造江苏版最优产业生态,一方面要构建新型产业链子系统,在动力结构上表现为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制度等生产要素的多样化组合,在产业形态上表现为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品牌营销、服务集成等产业链条的集成;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环境子系统,产业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要素供给、要素配置、产业链上下游联结、产业集聚、产业协同、产业创新,产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产业运行的基础设施、产业政策支持、市场秩序、消费环境、营商环境、法律系统、经济体制、产业文化,等等。

3.鼓励各地进行个性化探索,推动创新生态实现关键性突破

区域创新生态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更没有完美的标准答案。把握规律、因地制宜是构建与优化区域生态的“一体两面”,即既遵循规律,又尊重现实,鼓励各地区进行个性化的实践探索,集聚有限资源突破关键点,尽快释放创新生态的巨大能量。一是特色制胜,谋划如何塑造差异化特色优势,超越同质化竞争。对于苏南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鼓励其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构建引领型区域创新生态;对于苏北等欠发达地区,则注重对本土创新特质的挖掘,在若干具有优势的领域寻找突破。二是补齐短板,重点分析各地区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中要补齐哪些短板,如何选择补短板的重点和先后顺序,如何找准补短板的路径,如何把补短板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结合起来,让补短板成为区域发展强劲驱动力。三是活力为魂,构建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大的复合生态系统,提升创新浓度,形成创新“场效应”,让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耦合、裂变反应,释放强大的活力与能量。

三 江苏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的对策建议

1.拓展创新主体源泉,优化创新主体结构

创新主体是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的基础性力量。针对江苏创新主体数量丰富、结构多元但存在关键性短板的特点,要持续拓展创新主体,提升创新主体素质。一是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在创新生态构建中的关键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也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在持续加强企业创新基础能力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稳定预期等举措,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靠创新打开市场、赢得市场竞争。补齐江苏缺乏领军型企业的短板,要注重生产市场终端产品类企业和平台型企业的培育,力争形成一批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者的高能级领军型企业。二是更加注重大院大所和战略性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大院大所在基础创新、原始创新、重大产业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紧扣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为江苏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撑。三是更加注重新型创新主体的引进培育。既注重引进世界一流人才、机构和创新型企业,也注重加强区域和国际创新合作交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大胆探索不拘一格、灵活使用外部创新要素的最佳途径。四是更加注重双创在区域创新生态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推进创新,总结提炼前期双创经验,面向未来探索江苏版双创新思路,形成更加浓厚的双创氛围。

2.持续打造“双强引擎”,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涵盖创新物种、创新群落、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的综合性系统,其整体效能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资源配置效率是关键因素。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有助于发挥各个创新主体的作用,进而达到提升区域创新生态整体效能的结果。实践证明,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改善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途径。江苏省委提出打造政府与市场“双强引擎”为新定位,就是要在厘清政府、市场边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最佳组合。一是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以“放管服”改革为牵引,破除制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障碍,杜绝行政机关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不适当的行政介入,激励和保障创新活动合法有序进行,从体制机制上防止创新资源因不当行政介入而错配。二是积极发挥“有为政府”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创新资源高效流动提供权威保障。三是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自组织功能,支持各类创新活动开展。鼓励发展科技类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等科技类社会组织自主良性发展,提高创新活动的自组织能力,为产业创新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3.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着力优化产业创新生态

江苏作为产业大省特别是制造业大省,产业基础厚实,产业要素齐全,产业体系完备,是全国最有条件率先建成适宜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的地区之一。新形势下,江苏围绕产业发展需要,要以打造一批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点目标导向,积极探索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产业创新生态。一是注重发展专业服务子系统,策应江苏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现实需求,全方位提供支撑制造业做强做优所需的专业服务。策应产业创新转型需求,发展服务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与检测认证等专业性服务,形成服务型制造新优势。二是在重点领域加强全产业链布局,深化重点产业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产业深化、细化,同时积极推进关联性产业间融合渗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实现产业竞争力提升与价值增值。三是优先培育发展产业公共平台,充分发挥公共平台的战略性、引领性和正外部性作用,进一步丰富完善产业公共平台。重点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双创平台以及产业化成果转化平台等重点产业平台建设。

4.挖掘区域创新文化基因,彰显创新文化区域特质

国内外经验表明,良好的创新生态从来离不开发达的创新文化。从历史上看,江苏人从来不乏创新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四千四万”精神就是江苏人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江苏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创新基因的延续。新形势下,江苏构建与优化创新生态必然要强化创新文化的引领。一是深入挖掘深藏于历史血脉与当代实践中的创新文化基因,彰显江苏创新之魂,厚植深层的创新底蕴。二是积极营造包容多元、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氛围,从根本上扬弃偏于保守的传统文化,同时葆有其珍视传统的珍稀价值,形成包容与严谨、宽容与自律、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的高度统一。三是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充分汲取江苏老一辈创业者的优良传统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面对全新的创新环境和创新使命,新一代江苏创业者更要从“四千四万”精神中汲取丰富的创新养分,涵养深厚的创新底蕴,用更强的创新能力去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创造发展前沿的“千姿万态”,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新文化赋能创新生态,推动江苏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 OiydUkBGTK0ZUHRnSdl+a4OzvRUtbyW690W7p71uEK7CrcYIqjg5q4/JUWJvKv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