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约200年
瓷器

埃伦弗里德·瓦尔特·冯·切恩豪斯(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1651—1708)

约翰·弗里德里希·贝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1682—1719)

图为18世纪的中国瓷质佛造像—千手观音,现在陈列在瑞典的哈瓦立博物馆(Hallwyl Museum)。

罗马混凝土(约126年)

青瓷的雏形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而考古资料证明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在汉朝晚期(约220年)才被真正制造出来。直至隋唐年间(581—907),瓷器开始量产,这些精美耐用的瓷器首先出口到伊斯兰世界,之后又于1300年传入欧洲。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只有中国人会制造瓷器。

陶器在中国是一门十分古老的艺术,其制造工艺甚至可以追溯到两万年以前;制陶工匠们在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技术革新时,在对制陶(Pottery)工艺不断改进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瓷器制造工艺。瓷器的具体成分各有千秋,但其中有一种是必需的——高岭土(Kaolin clay),岭土的名称取自于中国西南部的一个村庄名,那里是高岭土的产地之一。其他原料还包括毛玻璃(Ground glass)和一些矿物,如长石(Feldspar)或雪花石膏(Alabaster)、石英(Quartz)和骨灰(Bone ash)。除此以外,制造瓷器还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原料中水含量的精确控制;二是很高的烧制温度(甚至超过1 200摄氏度,即2 100华氏度),只有在高温下才能将混有细针状硅铝酸盐[如莫来石(Mullite)]的预制品烧制成光洁透亮的瓷器成品。

为了能够仿造中国瓷器,其他国家的从业者也曾有过无数次的尝试,试图摸索制瓷技术。首次试制成功就在萨克森(Saxony,今属德国)。参与者之一是一位名叫约翰·弗里德里希·贝特格的炼金士(Alchemist),1704年之前他曾因自诩能将金属转化成黄金而名声大噪,后被奥古斯特二世(Augustus the Strong,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帝侯及波兰国王)圈禁在德累斯顿(Dresden)为国王提炼黄金;另一位参与者是德国的物理学家、医生与哲学家埃伦弗里德·瓦尔特·冯·切恩豪斯,他一直致力于试制瓷器,期望取得突破后能为国王创收,那时他被任命为贝特格的上司。1708年,他们在收到高岭土和雪花石膏样品并进行剖析以后,制瓷工作终于取得突破。冯·切恩豪斯于1708年突然去世,被释放后的贝特格于1710年被任命为迈森(Meissen)瓷器厂的主管。仅仅两年之后,一位基督教神父目睹了中国人的制瓷工艺并且随即对外泄漏,使得制瓷技术在整个欧洲迅速成熟起来。■ PPTORjH6FvViZJ8eoiWu5sq0oBMCzacrQdc3XsD9/X74FFltc0ga0pVzsc+TTm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