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至今,为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五个阶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至2010年,中国第二季度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社会主要矛盾也开始呈现新的变化,不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渐趋明显。然而,经过几十年的飞跃式发展,中国的资源能源开发呈现瓶颈,水资源、耕地和草地等农业资源日趋减少,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问题亦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第一,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一位。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专章论述,这在全世界的执政党中尚属首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这一生态文明建设蓝图和目标在党的十八大上第一次被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也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
可以说,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攻坚期。2012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4. 0367万亿元,GDP增速达到7. 9%,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环境负效应,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事件层出不穷。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塑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成为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
第二,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之后,一系列有关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相继出台。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在这之后,中国开始全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步伐。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将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要求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到2020年,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则进一步强调,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颁布。其中,第十篇专章论述关于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规划,要求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十三五”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系统纳入中国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这意味着引领中国未来发展之生态文明新时代已经开启。在此基础上,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强调,“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需求和期待差距较大,提高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是当前核心任务。
第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专章论述,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浓墨重彩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其中有几个突出的亮点: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立足于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和公众基本需求,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使命之一;立足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强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向全世界庄严发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呼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四,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地位。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宗旨和使命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进一步明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绿色发展等各领域的远景规划和具体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同志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这样,中国共产党就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而有力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显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力求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尤其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不仅保证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