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到2012年,为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四个阶段。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2003年中国开始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建设进程。在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体系的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
第一,生态文明原则、理念和目标的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也在不断趋于完善。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在这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首次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社会主义的文明体系。其中,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了相应规划,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并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强调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及,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此次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战略意义明确提出,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会议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会议将“两型社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从而初步搭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关系的理论基础。
第二,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其一,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为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核心追求。其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致力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平衡性以及整个社会的永续发展,既谋求代内公平,又关注代际公平,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三,统筹兼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法。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追求人的基本权利、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资源环境的持续性方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
第三,制定和执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规划。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第六篇专章对“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了总体规划,明确提及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管理和循环经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内容。通过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前瞻性规划和基础性支撑。
第四,大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定和要求。这就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样,就明确了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依托。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这一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扎实推进。“十一五”时期,中国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作为主要污染物,目标是削减10%;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较2005年下降12. 5%和14. 3%。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还积极推进节约能源并不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累计下降19. 1%,相当于累计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4. 6亿吨以上,为“十二五”中国的产业战略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中国贡献。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发展观的语境中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