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升级换代,“求环保”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现在,生态环境既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融入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过程,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运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上。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所谓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方面意味着天蓝、水清、山绿、宜居等环境要素;另一方面意味着这是人的需要的新内涵和新要素,在物质和文化等需要中融入了生态环境需要。同时,还必须大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人民群众满足自身生态环境需要的权利和能力,即生态环境权益。诚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那样,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必须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实现,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这意味着必须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更加均衡和更加充分的发展,也意味着中国要推进的现代化只能是也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民共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体现,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总体上要求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与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环境治理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立足于公共事业的整体规划、主导顶层设计,同时,更需要公众群策群力、积极参与。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深入人心。义务植树是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不仅要把全民义务植树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动员全社会参与。”
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共建来讲,一方面,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一环,公众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经济运行的起始端,实现绿色转型,为绿色经济营造社会空间。在满足生存需求与基本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杜绝奢靡需求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就需要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导公众减少和杜绝奢侈浪费的现象。通过广大公众的绿色选择,通过生态理性的广泛树立,促进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的目标。另一方面,公众是生态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可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辅助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法治监管和制度监督的体系框架。通过公众的有效参与和监督,打造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体系,能够有效推动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效必须全民共享。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的本质要义和核心要求只能是也必须是: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与生态为民,要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基本民生问题,所谓蓝天、白云、碧水既是环境治理的基本目标,更是百姓福祉所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提供更多优质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步入具备条件和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201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强调,要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和加紧攻坚,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2018年7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要求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PM2. 5平均浓度较2017年下降了9. 3%,全国地表水好于三类的比率较2017年增加了3. 1%。这些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力地解决了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使人民群众共享了治理环境、改善生态的成果。因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的重视与回应,已经成为我国推进民生建设的优先领域。这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社会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