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维度

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善于从政治高度看待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维度和政治逻辑。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包括生态文明的体制设计、政府的绿色转型以及环境法治建设等,都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视野,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政治保障。

第一,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关系亿万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为自己重要的历史使命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将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完善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根据党中央对于我国宪法修改的建议,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对于宪法的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以及美丽中国等内容载入宪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样就从宪法上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国方略。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规定更加明确地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地位。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依靠科学的制度设计实现生态文明的全领域和全过程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我们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专项小组,负责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相关工作的统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18年6月)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2018年7月)等顶层设计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并实施了40余项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如《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方案》、《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制度创新。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管理和规则的制度化,已经建立起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从制度等顶层设计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2015 年,习近平同志主持审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为重点,建立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同时,全面推进大气、土壤、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解决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环境问题。

第四,推动生态文明领域的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不同层面大力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体制改革,促进生态、资源和环境治理的科学化、有序化。在中央层面,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组建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整合原有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职责,促进生态治理更加有序。在行政系统内部,201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划环境部门体制改革,推行省级以下的环境部门实现垂直管理。此外,为了加强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大力推动跨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试点建设,同时推行按流域和海域组建环境监管执法机构。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跨地区环保机构改革试点方案》,拟在京津冀和周边地区试点组建跨地区环保机构,逐步打造区域环境治理的新格局。这一系列环境治理体制改革的举措,有利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法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法治保障,依靠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从1979年至2017年,我国已制定和修订34部环保单项法律(宪法、刑法除外),50部行政法规,253件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06件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规章,26件国务院部门有关规章,88件执法解释,114件政策法规解读等。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制定和修订包括环保法在内的法律8部,行政法规9部,国务院规范性文件53件,环保部门规章28件,有关部门规章4件,执法解释13件,政策法规解读71件。2014年,经过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当中呈现了诸多亮点,例如,一是对污染企业的罚款上不封顶、设计按日计罚制度等,从而改变了以往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窘境。二是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即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民政部门进行登记的、专门从事环保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并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样,有利于增强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及时发现并抵制环境违法行为。三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有利于加强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建设,促进政府实现绿色转型。此外,2014年刑法还增加了环境污染入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就有关环保法律出台了司法解释,以法律手段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2016年12月,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从而进一步推进了生态文明法治进程。

总之,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力度,致力于开创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局面。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维度。 yvALAtuJh1+OUFwlT0xG4NS+Pfl4yHZPodZUggMCPyWf9XaHBTUC6iXpz35yOZv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