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明和生态关系的深刻的历史洞悉,是科学的生态历史观的集中体现。生态历史观就是从生态兴衰的高度审视文明兴衰的历史观。如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科学地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就是要研究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从生态的角度去考察人类史,是合乎历史规律的。诚如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文明的生态史观》一书中所阐释的那样,生态条件的差异可以解释文明发展的不同路径,生态学的历史观亦能说明历史演变的规律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视野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的生态历史观。
人类创造历史是以大自然为基础的。但是,人类对历史的研究却有着不同的视角。19世纪早期,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叙事着重于政治、法律和宪政问题,至19世纪中晚期开始转向研究经济,至20世纪中期侧重于社会和文化研究,直到20世纪后半期才开始转向对于环境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借助科技革命的力量,西方社会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积累了社会财富并实现了社会繁荣,然而,生态环境也遭到了肆意的破坏。基于这一历史现象,中国在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不断研究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不断总结历史规律并实现科学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意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第一,立足本来,从中国历史脉络中寻求生态智慧的支撑。漫长的华夏历史中,农业发展史呈现了中华文明史的主体部分,而农业则集中彰显了人类处理人与土地以及整个自然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对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季节节律的把握,还是“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朴素生态智慧,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2013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后世人以警醒和启迪。2016年,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再一次强调:“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也十分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2016年,他在宁夏考察时指出:“我要特别强调黄河保护问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现在,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高达百分之七十,远超百分之四十的国际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警戒线,污染黄河事件时有发生,黄河不堪重负!”“沿岸各省区都要自觉承担起保护黄河的重要责任,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
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立足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基础之上,通过探寻前人智慧成果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借鉴外来,旨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全球性扩展态势下,认识到不能照搬欧美模式,因为对于自然的伤害终究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历史经历了渔猎文化、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漫长发展阶段,作为对人类文明发展生态上得失的反思和成果,生态文明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理念和需求。立足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文明发展水平乃至文明的兴衰更替。盛极一时的玛雅文明之所以衰落,有西班牙入侵打击的客观因素,更有自身人口发展过剩、农业科技水平落后而出现的资源匮乏、环境破坏的主观因素。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引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对于机械发展模式反思的思想,认为人类如果善待自然,则会受到自然的馈赠,否则自然也会对人类进行报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这一历史经验,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最为基本的条件,更是实现人类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基于这一判断,中国在开展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并提升环境发展指数,中国不断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第三,面向未来,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当代人的生存权益和发展利益至关重要,更关乎后世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表明了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与坚强决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长远任务。习近平同志多次明确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这一系列科学认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意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同时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科学的生态历史观。
总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的生态历史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