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

刘少杰 邵占鹏

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一书中指出:“除了近来一些地理学家的著作之外,社会科学家一直未能围绕社会系统在时空伸延方面的构成方式来建构他们的社会思想……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恰恰是社会理论的核心。” 尽管此论断尚存一些疑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时空观在社会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学者在评述郑杭生先生所创立的社会运行理论时,没有重视其中隐含的时空思想,以致忽视了社会运行理论在时空维度上的重要内容。通过剖析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可以更加准确地厘清社会运行理论的理论逻辑,更加准确地评价社会运行理论的理论贡献。社会运行理论具体包含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实践结构论以及一些中层理论。

郑杭生自己对社会运行论的理论实质与理论构成做过明确论述。在郑杭生看来,社会运行论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学说,而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都是在特定的时间过程和空间条件中展开的,因此,社会运行论的思想展开和理论内容也就必然要包含丰富的时空观念。关于社会运行论同郑杭生其他方面思想理论的关系,郑杭生的观点是:运行论是基础,转型论是深化,本土论是追求和方法论,社会互构论是进一步升华总结 ,实践结构论是在上述四个社会学理论基础上迈出的新步伐 。由此可见,社会运行论是郑杭生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心与风格,其他几论是对运行论的展开与深化。因此,社会运行论的时空观念也必然贯彻在郑杭生的其他几论之中。

一、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点

社会运行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郑杭生在英国留学期间,之后的代表成果包括《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1985)、《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1986,1987)、《社会运行导论》(1993)等。

社会运行论是郑杭生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与起点,是阐述社会学学科定义、学科追求与学科规范的理论体系,之后的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则是在社会运行视野下的理论拓展,其中包含的时空思想可以划分为时空定位、时空建构两个方面。

(一)关于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学的时空定位

在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中国社会学学科面临着多方面的任务与挑战。如何在重塑社会学学科合法性的基础上赢得学界的学术话语权、如何在社会学欧美中心主义的情况下走出边陲创造特色、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以及中国社会学的本土起点、如何正确处理西方社会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关系等问题均属郑杭生所考虑的范畴。基于上述任务和挑战,社会运行论应运而生。

社会运行论所阐述的“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的思想,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社会运行情况的概括和总结,是对我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开发,也是对外国社会学两大传统——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和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的借鉴和吸收

以社会运行论为核心的社会运行理论体系立足全球尤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情境做出了多方考察,表现为关于社会发展脉搏、话语和理论范式等方面的论述。

(1)社会运行理论展现了对社会发展脉搏、时空结构以及当下紧急要务的综合考察。

“社会运行”这个核心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和轨迹。郑杭生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总结,将“社会运行”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的社会运行状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以及它们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的意义。……社会运行问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危兴衰,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前途和根本利益。

社会运行状况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搏。如何让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如何重塑社会学学科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等问题,是当下社会学研究的紧急要务。这构成了社会运行论的时间感,即社会运行状况在时间维度上的多种可能性、社会运行论对历史进化论的反思、社会运行论对当下紧急要务的重视,以及“在对时间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社会学范式或研究方案”

社会运行理论的深化同样伴随着对社会发展脉搏的深刻认识与理论总结。社会转型论提出,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其中的“转型域”概念既有时间维度的转型特质,又有空间维度的不平衡特质。之后在社会互构论中,“社会互构域”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时空概念。

转型域,它可以是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它又是对人类生产及活动的领域的一种划分……各转型域之间的差异性即不平衡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由转型域内部的转型能力的不断运作而随时改变,我们称这种塑造和改变转型域之间不平衡性的能力,为社会转型势;这种能力运作所产生的转型域之间的差距水平,叫作转型势位。

社会现象或事件的并立、复合、交错和时序倒置,社会主体的行动的既“脱域”又“在场”,这种情状和过程汇合成了一个复杂无比、浩瀚博大的场域。它既是无形无象的,又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称此为“社会互构域”

“转型域”和“社会互构域”是社会转型论和社会互构论提出的时空考察,“域”中的结构、规律、势位以及所营造的氛围,构成了社会运行的既定作用因素,成为社会运行理论所要考察的对象。

古典时代的旧式现代性和现时代的新型现代性的不同,根植于这里提出的“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变化有两个维度,即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与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可以说,那些左右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动态变化,那些影响着我们个人生活的复杂症候,都离不开这两股力量,是这两股力量相互扭合所产生的一系列现实效果。

社会运行理论重视对现时代与古典时代时空特质的比较,认为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波进程与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这两种力量相互扭合,造成了“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当今社会现代性复杂程度的深入理解是社会学研究的现实前提。

社会运行理论在社会发展脉搏上的时空定位从最开始对社会运行研究重要性的强调,到后来对“转型域”“转型势位”“社会互构域”等时空关系的考察,再到对现代性之复杂性与作用力量的揭示,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具体化的过程。

(2)社会运行理论展现了对中西关系、古今关系、理实关系的综合关怀,这是话语和理论范式层面的时空定位。

中西关系指的是中西在话语体系、阶级立场以及社会学责任担当上的异同。照搬照抄西方社会学来研究中国问题,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理论预设和目标指向上的矛盾。郑杭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适用性,在中西学术传统的关系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学研究的坚实立场,即维护社会主义社会。

西方社会学实质上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两种不同的但又是统一的形态:革命批判性的形态和维护建设性的形态。……维护建设性的形态,是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本国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建立的社会学。……维护建设性的形态同革命批判性的形态一样,跟西方社会学是根本对立的,但根本对立的内容则发生了变化……是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和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

区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既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划分,又是一种空间维度上的划分。在时间维度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前后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存在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会因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不再具有存在的合法性,相反,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运行问题需要去研究。不过,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形态不能再是革命批判的,专注于批判而没有建设,最终会导致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在空间的维度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处理了意识形态、理论标签、学科话语以及中西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文化空间问题,由此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学研究的特色。这样的时空定位不但重塑了社会学学科的合法性,而且批判了用西方社会学解释中国问题的矛盾性,凸显了中国社会学的特色。

后来,郑杭生提出的学科本土论,进一步阐明了社会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论述了“社会学世界格局”的思想,体现了社会运行理论在学术风格与影响力上的空间观念。

社会学本土化理论是从新的视角,通过社会学本土化从地区性向世界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社会学在世界各国经历的本土化过程的更为开阔的眼界,对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新的深入研究。……在这一理论中,我提出并论述了“社会学世界格局”的思想,以便我们能够以世界的和全球的视野,来认识欧美社会学和非欧美社会学互动过程的学术内涵。

古今关系指的是中国当今社会学与古代社会思想、中国早期社会学思想等在学术流派、学术传承和发展上的关系。郑杭生之所以用“社会运行”这个概念来定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是受到了严复的启发。严复在《群学肄言》的译序中说:“群学者,将以明治乱盛衰之由。” 我国历史上有研究治乱兴衰的学术传统。社会运行理论将中国社会学放到中国几千年治乱兴衰的学术场域中,放到学术追求与现实关怀的统一中,从而让社会学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充满了古今关系的理论对话张力。因此,郑杭生非常重视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提出了“接历史中国的地气”的思想。

社会运行理论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具有内在的同一关系,为了有效达成“了解过去,解释现在”的宗旨,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必须立足当下现实,并回归传统情境。……由于社会思想这个混沌空间涵盖的范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传统思想文化中关于治乱盛衰的思考和实践,因此,借助社会运行理论的知识视角……使涵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混沌空间,在结构上清晰起来。

郑杭生反对以中国古典文献资料印证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认为这类研究颠倒了主次关系。郑杭生主张中国社会思想研究既要立足当下现实,又要回归历史情境。在郑杭生的理论思想中,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思想与社会运行理论达成了传承、借鉴而又相区别的演进关系。这种关系同样适用于中国现代社会学与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关系。

在社会运行理论中,社会互构论提出的互构时空的思想最具代表性。社会互构论,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互构共变的思想,其中“互构”指的是社会行动主体之间的“相互建塑与型构关系”,“共变”指的是社会行动主体在互构关系过程中的相应性变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人们生活实践中必然触及的现实问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时空具体性,其延展与断裂意味着人类生活组织模式的形成和更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但社会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直接研究,构建起本学科的一整套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时空具体内容为立足点,延伸出自己的全部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

社会学理论展现了对现代社会在不同阶段的经验题材的具体关怀、设问和思考,从而有了理论范域的特定时空特征,即一定发展阶段上社会学理论内容的时段性和空间性

郑杭生认为,社会学学科是立足个人与社会的时空具体内容之上的,社会学理论是有理论范域的特定时空特征的。社会运行理论在学科探索、理论深化中都注意到了具体的或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意义,这是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中对社会学的时空定位。

(二)社会运行论的时空建构思想

社会运行论是旨在研究如何达成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理论。它紧紧地抓住了社会主义实践、改革的目的途径,以及评价社会运行状况的原则。

历史经验表明: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由于缺乏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战略眼光,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做了许多妨碍社会良性运行的事……抓住了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角度,也就抓住了社会学与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结合点。在当前,有了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途径。

郑杭生论述了区分社会运行类型的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以及满足需求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但着重处理空间维度上社会各个系统、各个要素、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而且着重处理时间维度上过去与现在、惯性与阵痛、完成与目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空间关系与时间关系的评价、调节、改革,最终指向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在掌握区分社会运行类型的主要原则之后,郑杭生进一步探讨了“社会效益”的含义、“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等问题。其基本思路也是在社会运行中实现对时间维度和空间关系的重新塑造,避免经济效益压倒社会效益、当前发展压倒今后发展、新旧体制不协调地并存、传统思维跟不上时代变迁、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出现。后来,郑杭生将自己的理论旨趣浓缩为“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社会学深层理念。

这一理念是从客观现实中来的,因为全部人类历史表明,历史过程中社会代价与社会进步都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我们的主观应对只能是“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它由此成为社会学乃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层理念之一

在关于学科本土论的论述中,郑杭生也论述了他的时空建构观点,除了重视对现实时空的建构之外,还突出了对话语权时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视。

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起点上的反思性、功能上的整合性、空间上的世界性、内容上的多方面性。……中国特色社会学要发展,中国社会学要走出本土、迈进国际学术空间,首先必须在眼界上超越本土……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应当走“构建本土特色”与“超越本土特色”相结合的道路。

郑杭生认为,中国社会学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简明地概括为四句话,即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中国社会学不能西化,不能沦为西方社会学的中国版,而需要实现本土化,将自身的特色发挥出来;同时又不能局限于本土化,还必须在眼界上超越本土,这样才能迈进国际学术空间:只有在这样的矛盾统一中,才能够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对中国社会学来说,总结过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规划将来,以便更好地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转型服务,为增进我国人民福祉服务,为健康发展社会学学科服务。……而要正确地把握现在、规划将来,我认为“理论自觉”很重要,也是不可避免的

郑杭生受到费孝通“文化自觉”的启发,提出了“理论自觉”的概念,以便人们更好地把握现在、规划未来。“理论自觉”所建构的不单是现实的时空,也包括理论的时空,郑杭生自己学术脉络的“理论自觉”就体现了这一点。郑杭生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二种形态叫作“维护建设性形态”的社会学,不如把它叫作“建设反思性形态”的社会学来得好 。“理论自觉”贯穿了社会运行理论的始终。它着眼于现在和未来中国社会学发展面临的一系列课题、挑战和选择,把中国社会学定位为世界眼光与中国气派兼具的社会学,涉及如何认识和处理现在与未来、国际与国内、中心与边陲、继承与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体现了社会运行理论在立论思路上“自觉”(“自知之明”、反思性、自主性、艰巨性)的时空观。

郑杭生对社会运行条件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在社会运行条件方面,通过回顾中外社会学前辈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分别阐述了社会运行的人口条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和社会心理条件,以及对我国社会运行产生特殊影响的内外两个条件,即转型时期的转型效应和迟发展社会的迟发展效应。在社会运行机制方面,在从理论上阐明“社会运行机制”的概念内涵之后,分别说明了社会运行的五个重要机制,即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 在条件与机制的研究中,社会运行论一方面注重对内外因素、主客观条件、先后进程等现实时空因素的科学分析,另一方面也注重对推进整合、激励协调、程度过程等潜在的(或可能的)时空情境的建构研究。

郑杭生的社会转型论是广义转型论,强调了社会转型本身并不是指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演变,而是指通过人类生活、组织模式、社会实践结构转变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现代—更新现代的推进,其间,不同的群体、组织、阶级阶层、民族、国家在文化价值和实际利益方面的诉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方案、社会体制和制度安排以及意识形态论证和话语的多元发展 。这是广义转型论与狭义转型论在社会转型向度问题上的实质界分,狭义转型论强调社会转型的单维向度,广义转型论强调多元性和包容的视域。正因为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多元性的、历史长期性的,对社会转型时空的建构才是更加必要的和可行的:必要性体现为如果建构不好,社会转型确实会存在无法良性运行的问题;可行性体现为正因为有多元利益主体的存在,才能够真正建构不同的转型时空。

通过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郑杭生提出“传统的发明”和“现代的成长”两个核心观点,进而指出这种概念理解的学术智慧及其对现代性的新解。

“传统的发明”和“现代的成长”显示了一种学术智慧:并非在“传统”之后才有了“现代”,恰恰相反,我们是因为有了“现代”而发生了“传统”——现代人所说的“传统”是为“现代”而生的

现代性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现代的成长”与“传统的(被)发明”的有机统一。现代发明传统有两种方式:现代赋予传统不同于过去的新的含义(重构),现代创造出相应的新的传统(新构)。

正是基于此,现代性没有终结,只是旧式现代性遭遇了现实和理论的双重危机:现实层面的危机包括人与自然、人性与资本主义、科技与规训等等的矛盾和危机,理论层面的危机包括不确定性凸显、理性受质疑、生产神话破灭等等话语危机。旧式现代性的危机并没有否定现代性本身,反而由此看到了新型现代性的曙光。

随着现代性脱出原生地缘,扩展到广阔的异邦,非西方社会被卷入,西方现代性步入世界性和全球性阶段,发生了历史性裂变:现代性的空间被划分为三个世界、南北分野,分化出了两大社会体制和两种不同的基本流向。这一过程也进入了一个批判性阶段。……在20世纪的行程趋近尾声之时,新型现代性已然跃起,展现了现代性与社会学的全球之旅的新进程。

从引文可以发现,新型现代性所强调的不单是时间维度上对旧式现代性的超越,还包含着对旧式现代性空间格局的理解。新型现代性是以人类自身解放为目标的,它是“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理念的理论推进,是立足现代性反思与批判、后现代性极端性基础上提出的常绿常新的现代性主张。

社会运行论提出后,有学者提出为“价值中立”辩护,认为郑杭生的社会学定义带有明显的价值倾向 。郑杭生在系统评价“价值中立”的起因、发展、应用、局限、分歧之后,指出: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苦口良药,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学术原则和规范 。郑杭生在此文中进一步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学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而这又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上

“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不排斥科学性,相反始终主张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真理,同时也牢牢坚持维护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突出对资本主义、剥削、不人道、社会不公、畸形发展的批判性。社会运行论所强调的“实事求是”的学术规范区别于“价值中立”,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兼具。这就不仅在社会运行论的立论思路上具有了时空建构的思想,而且更进一步,在学术规范上一以贯之。抱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社会运行的社会学研究,则从学术规范上跳出了单纯“描述”和“解释”的静态阐释,而走上了“改革”和“预测”的动态演进之中,从而针砭时弊、优化运行、建构时空。

继“实事求是”原则之后,郑杭生在审视国际学术“大写建构”和“大写解构”两大极端性、国内学术批判与褒扬两大片面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这一研究规范对中国社会学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在处理破与立的关系、正向与负向的关系方面助益很大。

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是避免19世纪“大写建构”的片面性和20世纪“大写解构”极端性的康庄大道。……只有这种建设性的反思批判精神,才能定位我们是处在同前两个世纪不同的世纪、新起点上。……用这种建设性的反思批判精神来看待历史,就会发现,“历史终结”的话语并没有阻断生活的巨流。它只是表明现代性的一种转折,即旧式现代性的终结与新型现代性的开始。

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在审视历史终结论、现代性转折、社会正反两面、主次矛盾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的指引下,批判精神与建设精神是兼具的。极端批判是对时空结构的片面深入与扭曲。只有从破与立的矛盾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中理解理论建构与现实经验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社会运行理论时空观的特点与地位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意蕴展现了社会运行理论独特的时空观,这不但与传统的结构论相区别,而且在很多关键方面不同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时空观。

(一)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定位思想,为社会运行理论的提出找到了时间维度上的学术脉络传承、历史与时代任务,找到了空间维度上的社会学之中国特色、学科体系与话语权定位。从时空定位的角度看,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是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定义、学科环境、学科发展方向放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时空之中,放到了社会学学科乃至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脉络的理论时空之中,放到了盲从还是创造特色的问题、话语权问题、国体与学科关系问题的权力空间之中。这是从学科层面展现的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由此区别于那些以时空本身作为研究内容的社会理论。所以说,社会运行理论首先是具有时空意识的社会学学科理论。

在社会运行理论的深化中,郑杭生提出了转型域、转型势位、社会互构域、实践结构性巨变的二维视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本土化、社会学世界格局、社会思想混沌空间的结构厘清、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时空具体性、理论范域的特定时空特征等重要的时空概念和思想。这些概念不但体现了对时空情境的考察,而且能够用来分析具体的时空结构,为深入理解社会运行理论及其重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建构思想,在时间维度上主张“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深层理念、“构建本土特色”与“超越本土特色”的发展道路、新型现代性的发展方向、具有批判性的实事求是的学术规范以及“理论自觉”的学术轨迹,在空间维度上主张综合评价、协调发展、平衡转型势位、主体互构共变、本土视野与世界眼光兼具、有序与活力兼具、科学与人文统一、迈进国际学术空间、打破旧式现代性空间格局以及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的破与立。社会运行理论突出强调时空的可塑性,即对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影响、调节和改变的,社会学研究在立论思路、学术规范、议题选取、研究推进、理论与实践关系等方面就是旨在指认和批判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中的不正确、不和谐、不平衡问题,建构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建构思想与其他很多学说所创立的时空阐释思想不同。时空阐释思想往往关注时间和空间是如何在历史进程、资本主义、支配和权力、文化和日常中被生产和建构的(区别于可塑性),典型的著作如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和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这些研究或将时空本身作为研究内容,或将时空作为立论前提,或将时空作为研究视角,旨在揭示社会结构的时空性质、时空变革中的社会形态、时空层面的社会特质。尽管时空阐释思想对人们认识时空的历史性、社会性、生产性极为重要,但是由于缺少革命性和可塑性的立论关怀,所揭示的问题多是无从改变的,所给出的对策多是不切实际的。这里涉及一个时间维度的逻辑问题:价值无涉的问题揭示是否足以支撑起之后的批判与改革?一些学者往往把问题的揭示视为改革与革命的前提,但在现实中,反而是必要的价值先行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与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办法。科学性与革命性是一体的,而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社会运行理论做到了这一点,其时空建构思想将时间和空间作为达成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改革对象,通过对时空问题的揭示与反思,实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时空的重新建构。由此可见,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建构思想是包含时空阐释的,其时空阐释是价值有涉的,旨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减缩社会发展代价,由此开展的时空阐释更能揭示时空生产中的不正确、不和谐、不平衡问题,由此提出的建构时空的办法才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

社会运行理论时空观还论及社会学学科定位及社会运行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运行理论强调,社会学学科的定义与发展离不开对现实因素、理论因素、政治因素等方面的时空考察,这些时空情境决定了社会学学科的地位、处境、困难、前途、方向、任务等方方面面。同时,时空情境也只是提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区间。有些学者不去考虑社会学的中西关系、古今关系、理实关系、话语权问题的时空情境,也从事着社会学研究,但问题是,这样的研究缺少中国特色,容易沦为“边缘”话语和国外理论的中国版。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建构思想是在社会学学科的时空定位基础上,旨在增进社会学对中国社会运行的现实意义、对国际社会学的理论意义而发展来的。对时空情境的考察不是价值无涉的,而是旨在实现社会学研究对社会运行的现实、中国特色的理论、国内国际的话语有所贡献。正是基于这种时空建构的考虑,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定位才会是今天这个面貌,也才会有如此深入且综合的考察。

简言之,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社会时空、实践、社会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将时空既作为社会学研究的起点,又作为社会学研究所建构的内容,时空定位与时空建构之间是现实基础与学术追求的关系,时空建构思想是社会运行理论时空观的中心思想。

(二)社会运行理论时空观与结构化理论时空观的异同

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视角可以概括为“秩序论”和“变迁论”,或可称之为“结构论”和“过程论”。“西方社会学研究有两个传统的主题,一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稳定,二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 换种说法,这是传统的“结构—过程”二分法 。这种“结构—过程”二分法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学人。其好处在于简洁明了且囊括范围很大,各种学说、各种主题均可以被放入这个二分法中。但“结构—过程”二分法也有局限:其一,关注“结构”的社会学理论往往囿于静态分析,而缺少时间感,关注“过程”的社会学理论往往囿于动态把握,而缺少空间感;其二,社会学理论容易沦为对社会中某一片段的某一视角的研究,而缺少整体性把握,片面深入所揭示出来的事物本质与机制在实践中并不成立,理论对现实的切割意味浓厚。

针对“结构—过程”二分法的局限性,一些学者做出了努力,典型代表如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也是在这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现有关于郑杭生社会学理论同西方社会学的比较研究,往往集中讨论社会互构论与吉登斯和布迪厄理论的异同,争论的焦点在对“二元对立”的认识和处理上,这些二元对立包括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实证与人文、宏观与微观、建构主义与结构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等等。社会互构论是社会运行理论的一部分,包含着社会运行理论的基本理论预设、追求与范式。仅从社会互构论入手探讨其与其他理论的区别,容易忽视社会运行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应该从整体的社会运行理论的角度来审视不同理论间的异同,尤其是在探讨结构和过程这个二元问题时,对社会运行的概念就更有必要仔细考究了。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论述贯穿了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体系的始终。吉登斯将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视为社会理论的核心,对时空的关注以及重新解读已经内化到吉登斯著作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概念之中,这些概念包括社会行动、共同意识、例行化、社会制度、时空伸延、结构二重性、脱域、社会结构转型、国家、边陲、现代性、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全球化、不确定性、反思性等等。这种时空观的概念内化使得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展现为一套崭新而富有张力的话语体系。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在时空观上有很多共通之处,比较两种理论的共性与差异性,对于准确地评价社会运行理论时空观的理论意义是极为必要的。

1.两种理论的共性

(1)两种理论的时空观均突破了“结构—过程”的二元对立,均辩证地、动态地看待结构和过程。结构化理论中“结构二重性”的概念就是对“结构—过程”二元对立的超越。“行动者和结构二者的构成过程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列,即某种二元论,而是体现着一种二重性。在结构二重性观点看来,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 也就是说,结构和过程不再是独立的概念单元,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受实践不断影响和改变的“规则+资源”的再生产过程。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建构思想也是对“结构—过程”二元对立的超越。时间维度上的传统治乱兴衰与当今社会运行的关系、社会转型中的度和势、旧式现代性的局限与新型现代性,空间维度上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话语权的处境与办法、各种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症结等,都是结构的范畴。而时空建构思想则旨在通过对“过程”的塑造来改变“结构”中不合理、不平衡、不协调的成分,使得结构更加符合社会良性运行的需要。

(2)两种理论的时空观均有从学科层面进行阐述的理论关怀。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中指出:“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 吉登斯将自己的研究归结为一种“社会理论”,即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其结构化理论所包含的时空观首先是一种面向学科层次的时空观。与此类似,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也体现了学科层面的时空观,只不过郑杭生不是寻求理论的跨学科综合,而是基于中国社会学学科所处的时空情境来对社会学进行理论界定。

(3)两种理论的时空观均是立足当下时空的综合考察,并具有面向未来时空的改革取向。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中指出:“我们可以考察社会活动如何开始在时空的广袤范围内‘伸展’开来,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理解制度的结构化。” 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指出:“现代性的来临,通过对‘缺场’的各种其他要素的孕育,日益把空间从地点分离了出来……时—空分离对现代性之极端动力机制如此重要。” 他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进一步提出了“抽离化机制”,即“社会关系从地方性的场景中‘挖出来’(lifting out)并使社会关系在无限的时空地带中‘再联结’”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正是立足对现代社会中时空伸延、时空分离、脱域、抽离化机制等特征的指认而展开的理论探索。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也立足对时空情境的考察,只不过这里的考察不仅有对现代性、社会转型、全球化等现实时空的考察,还包括对学术流派、历史任务、话语权问题等理论和政治时空的考察。在时空定位的基础上,两种理论均有面向未来时空的改革取向。吉登斯在《民族—国家与暴力》《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第三条道路》等著作中探讨了社会结构转型的方向与对策、风险社会和自反性现代化的应对等问题。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从立论之初就明确表明了建构时空的改革取向,之后的一系列著作均围绕“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理念而展开。社会运行理论从一开始就将时空建构思想作为时空阐释的发展方向与指导原则。

2.两种理论的差异性

(1)结构化理论更注重从社会行动层面看时空,而社会运行理论更注重从社会关系层面看时空。

“像韦伯和帕森斯等人一样,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也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不同之处在于……他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化功能。” 吉登斯以社会行动为研究的起点,认为结构的特性隐藏在行动之中,通过对社会行动(各种社会实践)的考察来把握隐藏在社会中的制度、规则和结构。吉登斯对社会系统中时空构成的把握正是从行动和实践的角度来审视的,其例行化、时空伸延、脱域、时空分离、抽离化、不确定性、反思性等概念无不显露出对社会行动层面(实践、感受、意识)的考察。

比较而言,郑杭生关于社会时空的思考,一向注意社会的整体联系,尤其是注意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开展对社会时空的考察。郑杭生特别强调在社会整体关系中思考和回答各种社会问题,他指出:“为什么要侧重社会?因为无论在以往的中国,还是当代中国,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一般来说,要比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大得多。这一特殊的国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侧重个人的社会学观点,很少在中国成为主流观点。”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是从社会整体联系看时空,时空定位和时空建构都指向社会整体的时空关系和时空结构,其社会运行、协调发展、社会效益、转型域、势位、新型现代性、本土化、互构、共变、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等思想观点,均显示出对社会整体的时空关注。

(2)结构化理论更注重结构与特性,而社会运行理论更关注运行和发展,这是一种结构论时空观与实践论时空观的区别。尽管两种理论均突破了“结构—过程”的二元对立,但突破的办法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也决定了两种理论的不同风格。

结构化理论更关注对社会系统中时空构成的把握,而时空构成所展现的共同意识、行动、制度、规则等都表现了结构性特征。“结构化”这个核心概念正是这种动态变化“流”的本质体现。可以说,结构化理论尽管强调对行动流、制度流、结构流等“过程”和“行动”的分析,但“结构化理论的主要关切点正在于社会结构在人的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过程” ,这里的“结构”是理论的中心,对结构化过程的阐释只是更加深入地理解结构的一种手段,所以说在“结构—过程”的侧重上,结构化理论更注重“结构”。

不同于结构化理论,社会运行理论更关注运行与发展。“社会运行”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当然包含孔德等西方社会学家所关注的“秩序”问题,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正是对结构特质的挖掘。但社会运行理论所承接的主要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传统的治乱兴衰思想,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是社会运行理论的主要关切点,社会转型、学科本土化、社会互构、新型现代性以及实践结构巨变等概念均体现出社会运行理论所寻求的是对原有结构的优化。因此,思考如何建构“过程”以优化“结构”是社会运行理论的理论风格。所以,在“结构—过程”的侧重上,社会运行理论更侧重“过程”。

(3)结构化理论的时空观是围绕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的关系而展开的,而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是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的。

吉登斯以结构的二重性原则来取代主客二元论,结构二重性充分体现了吉登斯对传统结构观的超越。他指出:“相对于个人,结构并不是什么‘外在之物’: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来说,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于’人的活动,而不像涂尔干所说的是‘外在’的。不应将结构等同于制约。相反,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 吉登斯由此化解了主客二元对立,认为结构不仅存在于社会层面,而且存在于个人的思想意识之中。他将人类头脑中的结构观念称为“记忆痕迹”,旨在强调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结构观念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而成的习惯性的实践意识 。结构二重性反映的是具有结构观念的能动性与具有生产流变性质的制约性的关系特质。结构化理论的时空观正是基于这种结构二重性即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的关系而展开的,时空结构同样是一方面内化到个人的记忆痕迹、惯例性、共同知识之中,另一方面构成了限定社会行动的规则和资源的统一。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则是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论述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元问题,包含肉体与心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同时也包含更多的二元对立关系。郑杭生通过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脉络、国际差异、发展趋向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包含时空观的理论主张,例如:他指出,社会学的学科定义之所以侧重社会层面,是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在个人与社会互构共变思想的基础上,他阐明了新型现代性的主张;等等。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阐明和展现的。它也强调心智等内在结构的影响,但更多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中提出时空考察与时空建构思想的。

(4)结构化理论的时空观将时空内化到一个个具体概念之中,而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将结构和运行放到时空情境之中并旨在实践地建构新的时空。

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很多概念都经过了时空上的重新诠释,例如:人的行动“是作为一种绵延而发生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动流” ,“以实践意识为基础的例行化概念是结构化理论的关键所在” ,“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伸延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 ,如此等等。吉登斯发现,社会研究中的很多概念都有时空记忆和时空流变的成分,如果不认识到这些成分并对概念进行重新诠释,就无法揭示结构性特征作用于人并发生调整的机理。结构化理论的时空观其实是将时空思想内化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制度、规则、资源、变迁、结构等概念之中,这些概念范畴内部均具有时空结构,时空在这些概念中发挥着“支撑”作用。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也偶尔将时空概念内化到具体概念当中,如社会互构论中的“个人”概念:

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人是一体三品的结合体,是自然生物性人类个体特性、思维主体特性和实践主体特性三种品格的具体合一。……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其存在都具有一种动态性的过程和结构……我们将个人的动态性过程和结构称为动态性持续和动态性广袤。……个人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表现了个人的存在方式和基本性状。在更为具体的意义上说,个人是其生平经历中的时空展现的总和。

社会运行理论的时空观整体上不是将时空概念内化到具体概念之中,而是将具体概念放置在时空的范畴内,一方面借助对时空情境的考察来把握社会学学科和社会学基本概念(如转型、社会化、现代性等)的立论前提、发展区间、学术传统,另一方面在时空建构的思想下不断挖掘和改变现实生活、社会运行、社会转型以及结构巨变中的不合理不协调成分。在这里,时空概念不像在结构化理论中那样发挥着概念的“支撑”作用,而是社会运行的情境设定与改革对象,“运行”等一系列社会学的概念进入了“时空”之中并在“时空”中被加以建构。

通过对结构化理论和社会运行理论的两种时空观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差异性更值得重视。社会运行理论时空观不但展现了不同于传统结构论的理论思路,而且与结构化理论的时空观明显地区别开来,在立论出发点、侧重点、研究路径与理论逻辑四个方面开拓了另一种理论图景。至于两种理论时空观各自的优劣,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比较区分可以避免混淆,从时空观的角度来探讨社会运行理论与结构化理论的区别,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郑杭生社会运行理论的理论思想、评判社会运行理论时空观的独到之处与理论贡献是有所助益的。 jgzEKEO1pH9h2wp+QdySmgvHufAwuNzgkRA0PWW7Z1pVkLuWIxwfr5PEAGjHOI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