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时如流水,物是人非。转眼之间,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五年了。

为了接续先生开创的事业,我们不敢懈怠。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经由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加强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继续保持了领先地位。我们完成先生遗愿组织出版了《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第五卷),对先生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进行了调整,深化了中心各项工作,特别是继续主办《社会学评论》《社会建设》杂志,并已使之入围全国核心期刊。我们继续组织编写并出版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系列报告,继续加强与全国兄弟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继续关心支持青年社会学者的成长。我们努力完成先生夙愿,推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河北定县(州)等地方的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并组织出版了六卷本的《李景汉文集》。我们沿着先生坚持的学术方向,组织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系列研究,并在这种研究中深化了对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回应,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就在最近,我们还组织召开了国内外学者参与的“转型中国与中国社会学:学科·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了弘扬先生深邃的思想,我们力倡学术。先生在世之时,就有不少学者研究其思想的诸多方面。先生辞世以后,我们和学界同仁围绕其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互构论、实践结构论、学科本土论和相关的分支社会学思想,开展了广泛研究,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有数十篇,例如,著名社会学家李强教授、董驹翔教授、谢立中教授、刘少杰教授等等,都对先生的思想做过剖析和拓展。201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建系三十周年之际,我们还创设了“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围绕当今世界与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社会学学科的前沿议题,邀请社会学界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著名学者来做讲座,分享学术发现,开阔学人视野,发展学术思想。该讲堂已陆续举办讲座二十余场。著名社会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教授,美国杜克大学林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研究员和李培林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魏昂德(Andrew G.Walder)教授,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等等,都曾欣然应邀发表精彩学术演讲,并表示对郑杭生先生学术成就的崇高敬意。

随着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我们越发体会到先生开创事业之艰难、推进事业之坚劲、成就事业之卓越,越发体会到先生驾鹤西去是人大社会学、中国社会学的重大损失,因此也越发增添了对先生的怀念。值先生离开五周年之际,李强教授、张建明教授和我商议并组织编写了三卷本的纪念文集。本文集的第一卷冠名《社会运行论及其发展——郑杭生学术思想研究》,由李强教授和我主编。我们从数十篇研究先生社会学思想的论文中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20篇。第二卷冠名《家国情怀 知行合一——纪念郑杭生先生》,由张建明教授、冯仕政教授主编,主要收录的是学界同仁及后学撰写的部分纪念文章,这些文章表达了对先生的追思与缅怀,生动地重温了先生的学术与人生历程。第三卷冠名《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研究——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实录(第一辑)》,由我和刘少杰教授主编,收录的是经演讲者本人审定的“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一至第十五讲的演讲文稿。遗憾的是,魏昂德教授的英文演讲(第六讲)没有相关的英文文本作为对照,这里未能收录。

今年适逢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社会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门人才,在咨政启民、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国际影响。这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体中国社会学同仁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的结果,是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人社会学者积极参与、倾力奉献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各相关学科大力支持与协作的结果。这当中,社会学界的一些领袖人物,如费孝通先生、雷洁琼先生、陆学艺先生、郑杭生先生等等,都对促进中国社会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发扬光大中国社会学事业的过程中,永远不能忘记老一辈社会学人,不能忘记他们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术立场,不能忘记他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方向,不能忘记他们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的精神,不能忘记他们学贯古今、融通中西的开阔视野,不能忘记他们治学报国的深厚情怀,不能忘记他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矢志学术的顽强意志。正是在老一辈学人宝贵品质的感召和远见卓识的组织领导下,中国社会学才能在短短时间内取得了骄人成绩,才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树后人凉。”我们深知今日中国社会学之大好局面来自一代又一代社会学人的接力奋斗。作为当代学人、晚辈学者,我们是受益者。但是,社会学的事业永无止境,事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不能贪图大树之荫,而要接棒疾步、奋勇向前,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迈上更高的台阶,朝向更远的目标,只有这样才是对前辈学人的最好纪念。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呼唤着社会学的快速发展。传承中国社会学人的光荣传统,增强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开放,深化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实践自觉,洞察巨变世界中的中国以及中国巨变影响下的世界,洞察单向度的现代化转型正在走向互构共生的新转型的必然趋势,植根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新发展,这是新时代社会学人的初心所系、使命所在。中国社会学者要以更加平等的身份、更为自信的心态,与国际社会学同行沟通对话、合作共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中国社会学的辉煌明天,贡献于世界社会学、全球思想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在此,我们对深入研究先生社会学思想、缅怀先生学术人生事迹的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敬意,对应邀在“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发表演讲并同意我们将讲演录收入文集的各位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纪念文集的编辑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教授提供了很多支持;奂平清副教授、黄家亮副教授、唐颖副研究员、李锁成同志等做了大量工作;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聂石重、周孟珂等人对“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各位演讲者的速录稿做了初步校对,2018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张紫红、欧阳文娇在本文集的注释调整以及校对方面也做了诸多工作。在此,我谨代表主编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此外,我们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潘宇社长对本文集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策划编辑盛杰女士,责任编辑黄超、岳娜、胡颖、王一名、汤慧芸的精心编辑工作!

本文集的出版还得到了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人大京东社会学学科建设基金的支持,这也是先生的福荫所至,让人无限感慨。逝者已矣,贡献永存。一个不被忘记、常被缅怀的人,实际上已经获得了永生。发扬光大先生开创的事业,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愿先生天堂安好!

谨以为序。

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2019年9月5日于北京 dELyiIvVWcN4oX3+uOPN22IW7xSX9NZ/USgPRE3FmoienMV9BFiPAuckzJYpVX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