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为生活而准备

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定律是:所有的心理活动现象都可以被看作针对某个确切目标所进行的准备。在精神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希望在未来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并因此不断地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的普遍经验。所有关于未来理想状态的神话、传说和英雄事迹都与这一普遍经验有关。每一个人都相信天堂的存在,人类对于未来的愿望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在宗教教义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宗教中的灵魂不朽,或者灵魂转世再生,人们都坚信不疑,相信灵魂会重生。每一个神话故事就是灵魂重生的见证,人类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游戏

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现象,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个体对未来的一个准备过程。游戏不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应该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以及儿童心理发展、幻想和生活技能的刺激源。儿童的每一个游戏都能体现出对未来所做的准备,包括对待游戏的态度、在游戏中的选择以及对游戏的重视程度。所有这些都表明儿童对身处环境的态度、与环境和同伴的互动方式。在游戏中,儿童会明确地表达是敌意还是友好,以及是否倾向于做一名主导者,这些都能体现出儿童对生活的整体态度。游戏对于每一个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可被视为对未来的准备,教育学家葛乐斯在动物的游戏中也发现了同样的趋势。

对未来的准备不足以概括游戏的本质。游戏还是一个社会性实践,能够让儿童的社会情感得到满足。人们常常会认为回避游戏的儿童难以适应生活。这些儿童很乐意从游戏中退出,或者与同龄人在操场上玩时常常破坏其他人的快乐。这些儿童的骄傲、低自尊和担心自己扮演不好游戏角色,是出现这些行为的主要原因。观察在游戏中的儿童,能够非常准确地判断儿童社会情感的广度。

儿童在游戏中另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想要充当一个命令者和统治者。儿童在游戏中爱出风头,或是热衷于自己能成为主角的游戏,就是这种行为倾向。儿童所有的游戏都至少包含下列因素之一:为生活做准备,发展社会情感,努力追求主导地位,与他人合作。

此外,儿童游戏的另一个因素是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可能性。在游戏中,儿童或多或少都将自己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与其他同伴的互动来表现自己。许多游戏都特别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创造力游戏是儿童职业准备游戏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例如,一些小时候喜欢给布娃娃做衣服穿的儿童,长大后做了裁缝。

游戏与儿童的灵魂有着隐秘的关系。我们必须以专业的眼光来认真看待儿童的游戏。游戏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儿童为未来进行的准备,干扰一个儿童正在进行的游戏是非常不恰当的。每个儿童的灵魂中已经具备了成年期品质特征的基础。我们对个体的童年期经历了解越多,对他的评价就越准确。

注意和注意分散

注意是灵魂的特征之一,在个体实现目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内外刺激作用于个体的感官时,我们会体验到紧张,这种紧张感并不会传递到全身,而是局限在某一感官内如眼睛。我们会感受到有事物正处于准备之中。以眼睛为例,紧张感就表现为眼睛向目标聚焦。

注意使灵魂或运动器官呈现某种紧张状态,同时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当个体的注意力被某个事物所吸引时,就希望排除其他干扰。在人脑中,注意是指个体与客观刺激发生联系的意愿或态度,或是我们指向某一个特定目标的力量,或是必要行动反应之前的准备。

除了病人和智能低下者以外,任何人都应该能集中注意力,但是仍有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注意分散的原因如下:第一,疲劳或疾病。第二,个体主观上不愿集中注意力。这一方面是因为注意的对象与他无关,当注意对象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立刻被唤醒;另一方面是因为敌对倾向。儿童很容易产生敌对倾向,对于成年人提供的条件,儿童的回答都是“不”。儿童倾向于将自己的敌对倾向公开化,公开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教育者的责任之一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整合,帮助儿童调整敌对倾向,发展更为和谐的生活方式。

不同个体的注意力存在显著差异。有些人能够看见、听到和感知到每一个内外环境的变化。有些人仅用眼睛,或仅用耳朵去感知生活。有些人则对客观环境中看到的事物毫无兴趣,缺乏注意。在可能引起个体兴趣的情境中,个体仍表现为注意力缺乏,可能的原因是感官中的感受器没有接收到适宜刺激。

注意唤醒最重要的因素是兴趣。兴趣是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果感兴趣,个体就会集中注意力。如果儿童对所学的感兴趣,教育者就不需要担心他的注意力问题。兴趣是个体有明确目的导向的、掌握某一领域知识的简单工具。所有人在明确自己兴趣所在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因此,一旦个体的兴趣态度出现偏差,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这时,个体的注意多指向对未来的准备并不重要的事物。当个体的兴趣指向自己的身体时或者指向自己的权力时,凡是对于与身体有关的,或关乎输赢的,或权力被威胁的事件,个体都会集中注意力。只要个体对权力的兴趣持续存在,没被取代,他的注意力就会深陷与权力争斗相关的事件之中。以儿童为例,当儿童被他人质疑自己的重要性或他人不认可自己的行为时,他们会立刻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如果他们觉得这件事没有任何意义,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

注意缺失意味着个体希望从当前要求集中注意的情境中摆脱出来,而不是个体不能集中注意力。因为你如果观察他在其他情境下的表现,就可以发现他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意志缺乏和精力不足的表现类似注意分散。意志增强或是精力充沛的表现则与注意分散相反。治疗患者的注意分散并不简单,要涉及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个体的注意缺失是因为其追求的是另一个目标而已。

频繁的注意分散会导致其成为个体稳定的性格特征。这些个体在面临一个明确的任务时,要么拒绝执行,要么只完成一部分,要么完全逃避。因此,他们常常成为其他人的负担。这种频发的注意分散症状只要在个体被要求完成某件事时,就会表现出来。

过失犯罪和健忘

过失犯罪就是个体缺乏必要的警觉,忽视自己实际行为的危险后果,使得他人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的行为。过失犯罪是注意缺乏最严重的后果之一。究其原因是对同伴缺少兴趣。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中过失行为的特征,我们可以判定一个儿童是否只考虑他自己,或者是否会顾及其他人的权利。过失犯罪也反映出个体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情况。当社会情感发展不良时,个体很难对同伴表现出充分的兴趣,对惩罚性质的威胁也没有感受。当然,如果个体的集体意识发展良好,同伴兴趣则会充分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过失犯罪相当于个体缺乏社会情感,但是我们还需要考察个体不能发展出和同伴的共同兴趣的根本原因。

注意力过于局限会导致健忘。正如过于关注家中的贵重物品,但仍然会弄丢。健忘的根本原因可能是过于紧张,这种紧张本质上是兴趣所在,记忆缺失或错误是由紧张这种负性情绪启动或促进的。例如,儿童丢失课本,表明他们还没有适应学校环境。经常丢失钥匙的家庭主妇,常常是不愿意成为家庭主妇的人。健忘的人通常不愿意公开地表达不满,但是健忘暴露了他们对工作缺乏兴趣的真相。

无意识

一般情况下,个体很难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意义。即使是注意力集中的人,也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能够在同一时间注意到很多事物。人的许多能力均处于无意识领域,而非意识领域。尽管个体能有意识地提高注意力,但引起注意的刺激并不在意识领域,而是在兴趣领域。作为深层次的心理现象,大多数兴趣均处于无意识领域。从宏观的角度看,兴趣不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或现象,而且是其他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有意识的行为只是无意识领域心理活动的一种反射、一种应对或一种反向表现。例如,一个自负的女人很难察觉到自己在公众场合表现出的虚荣心,她会将谦虚行为展现给他人。大多数时候,了解一个人多么虚荣并无必要,要让女人承认自己虚荣也多会无功而返。个体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向一些外在的或无关的事情,无视自己的虚荣心来获得安全感。这一心理过程是在无意识领域发生的。和一个虚荣的人讨论他的虚荣会异常困难,他可能会逃避这个话题,言辞委婉躲闪,以免自己被打扰。这种行为模式却更证明了当有人要揭穿他虚荣的伪装时,他立刻表现出防御的态度。

人可以分为两类,即对自身无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的了解程度高于平均水平者和低于平均水平者,分类的标准是意识的覆盖范围。在许多临床案例中,第二类的个体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很小的活动范围上,然而第一类个体却关注多方面的活动,同时对人、事和想法具有浓厚兴趣。那些感觉自己被生活所迫无处可逃的人对生活毫无兴趣,不能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一样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他们安于现状并且生活圈子狭窄。他们只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很差,也不能理解生活中的美。对他们而言,更广阔的生活圈子意味着个人权力的丧失。反观他们的生活,这些个体对自己的生活能力一无所知,常常低估自己,也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缺点。有些人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然而做任何事都只为自己考虑。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利己主义者,实际上可能是非常好的人。换而言之,你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你。更为重要的是,你对人类社会的整体态度,决定着你所拥有的愿望、兴趣和行为。

此外,第一类个体是那些更多生活在意识领域的人,他们常以客观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会被事物表象所蒙蔽。第二类个体是以偏见的态度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人,他们眼光局限,常以偏概全。他们的言行受到无意识的导向。这两种人一起生活,会出现很多困难,因为他们是相互对立的。此外,两个群体的对立也不罕见。群体之间的对立源于互不了解,只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自己这一方才是人类和平与和谐的拥护者。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虽然从外表看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但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用一种难以觉察的方式在攻击对手。这样的个体一生都沉溺于敌对和好战的态度之中。

人类发展出许多心理能力,这些能力处于无意识领域,在个体的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偶尔也会带来痛苦,但个体却无法觉察。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白痴》中描述过类似场景,这个场景后来成为心理学家时常引用的经典案例。在一次聚会中,一位女士用嘲讽的语气告诫公爵(小说的主人公),他身旁的中国花瓶很贵重,不要碰碎。这个公爵保证自己会多加小心。但是,几分钟之后,花瓶在地上摔成了碎片。参加聚会的人都认为公爵是故意的,因为他感觉受到了言语的侮辱。

因此,在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时,不能仅仅只通过他有意识的行为和表达来判断,一些无意识的想法和行为也会提供判断他真正本质的线索。

例如,有些人经常咬指甲或者挖鼻孔,这些动作实际暴露了他们的固执,但他们并不清楚这些动作和性格之间的关系。童年期,儿童肯定会因为这些动作经常受到斥责,但他们并没有改掉这些坏习惯,说明他们一定是非常固执的人!从专业的角度,我们通过观察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也能得出对于个体而言意义深远的结论。

以下有两个案例,可以反映出个体无意识的事件保留在无意识领域对于个体的心理能量至关重要。人类灵魂能指导意识,能够确定哪些心理活动必须进入意识领域,哪些需要保留在无意识领域或者转化成无意识领域的内容。

案例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他是家中长子,在他10岁时母亲去世,和妹妹一起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承担了对两位子女的教育职责。他倾尽心力要将儿子培养成有抱负、努力向上的人。男孩成为一名优秀学生,在人品和科学素养上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父亲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是儿子人生中的指路明灯,在儿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养成了一些让父亲非常苦恼的性格特征,父亲也多次尝试改变他。同时,妹妹逐渐成为他的一个竞争对手。妹妹表现优异,喜欢利用哥哥的弱点作为她获得父亲重视的武器。比如,她勤于做家务,但哥哥在家务上却一窍不通,因此她在家务表现中毫不费劲地胜出。对于一个男孩来说,在其他领域可以很轻松地获得认可和重视,在家务上却很难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到了青春期,父亲很快注意到儿子非常奇怪的生活模式。事实上,他的儿子基本没有一个正常的社交生活,他对周围的新环境带有明显敌意,特别是有女孩出现时,他的逃避倾向就会加重。开始,父亲并没有觉得有任何异常。然而,儿子的社会退缩行为逐渐发展,严重到不愿意出门,只有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才去散步。他变得很孤僻,拒绝和老朋友见面,但是他在学校的成绩却无可挑剔。

病情进一步发展,没有人能够让他出门,父亲只好带他去看医生。几次咨询之后,医生发现了原因:这个男孩一直认为自己的耳朵很小,觉得周围人都觉得他很丑。当医生否定了他的这个理由,告诉他,他的耳朵与常人无异时,他又说自己的牙齿和头发也很丑。实际上,这些都是他避免与人接触的借口。

同样,我们也很容易发现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抱负,他目标清晰,也认为父亲总是不断地激励他朝着伟大目标而前进,达到人生巅峰,是父亲培养了他的这种性格。他希望成为一名顶级的科学家。如果不是他存在对同伴和对社交回避的倾向,这个生活目标不会引起医生的注意。那么为什么这个男孩会用自己很丑这一个幼稚的理由作为回避社交的借口呢?如果貌丑这个事实存在,这种用谨慎和焦虑的态度对待生活的做法就有了合适的借口。因为在人类社会中,貌丑的人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个男孩努力追求着一个特定的目标。以前,他的成绩在班上总是位列第一,他想要保持第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就必须专注、勤奋和努力。他还试图将所有看起来不必要的东西排除在他的生活之外。事实上,他应该这样表达自己:“既然我将誉满天下,完全献身于科学事业,那么我必须抛弃一些社会关系中不必要的干扰。”

但是,他却以自己貌丑这种无关紧要的事作为借口,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认为这个借口在计划中非常重要,他可以以此为由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现在,他需要夸大自己的丑陋,进行虚伪的争辩,来追求他的潜在目标。如果他希望自己像修行者一样生活,并以此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他的这种借口就暴露了他的目标。虽然在无意识层面,他致力于成为一名科学界的“英雄”人物,但他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目标。

他冒着失去生活中其他一切的危险,孤注一掷去实现某个目标的想法一直停留在无意识领域,从来没有进入意识层面。如果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就不会对自己是否能够实现目标不是十分肯定,而以自己丑陋为借口,不敢与人交往。此外,那些公开表明自己想永远保持第一,并愿意牺牲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人,会成为周围人的笑柄。这种想法是可怕的、不能公开的,将这种想法隐藏在无意识领域既利己,又利他。因此,这个男孩要在生活中成为“人上人”的指导思想一直停留在他的无意识层面。

如果我们现在明确地告诉这个年轻人他无意识中的生活目标,以及他不敢面对自己内心想法的原因,他会失去原有的行为模式,这自然就打乱了他的心理平衡机制。因为他曾经不惜一切阻止进入意识层面的想法呼之欲出!曾经自己不敢想、不敢有的观念,都从无意识进入意识,之前的所有行为模式就会被打破,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每个人都紧紧抓住那些证明他们态度合理的想法,拒绝那些试图阻止他们前进的想法。人类只敢接受那些他们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任何我们认为有帮助的,就被纳入意识层面;任何我们认为不利的,就被推入无意识层面。

案例二说的是一个优秀男孩的经历。他父亲是一名教师,经常鼓励他在班级中勇争第一。这个男孩在童年时一帆风顺,各方面总是名列前茅,在社交圈中极具魅力,还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在他8岁时,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故。他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变得抑郁、心烦,有自杀的想法。几乎所有人都发现他的问题,他父亲却认为他的自我封闭行为能够使他更专注于学业。

在治疗期间,他不停抱怨父亲夺走了他生活中的所有快乐,他找不到继续生活的自信和勇气,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值得他去做,他只能在孤独中痛苦地度过余生。他在学习上逐渐退步,大学成绩还出现挂科。他对此的解释是:他的变化源于一次社交聚会,由于不懂现代文学,他成了朋友们嘲笑的对象。多次类似挫折导致他变得孤独,他以此逃避社交。他坚持认为父亲应该为他的不幸承担责任,父子关系每况愈下。

两个案例有很多类似之处。案例一中,患者由于妹妹的争宠开始改变;案例二中,患者对犯错的父亲产生敌对态度。两个患者都受到了惯称为“英雄主义”的观念的引导。他们都热衷于“英雄主义”,以至于失去了和生活的一切联系,变得萎靡不振,希望自己能够从这样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但是,我们相信第二个男孩永远不会对自己说:“既然我不能够继续这种英雄式的存在,我就应该躲起来,痛苦地度过余生!”

无疑在案例二中,他的父亲是有过错的,其教育也是失败的。但这个男孩紧盯着父亲的错误,不停地抱怨,实际上是为自己的逃避辩解。既然父亲的教育方式糟糕并令人厌恶,脱离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社会退缩。这样,他就不会再遭受更多的失败。通过将自己的不幸完全归咎于父亲,认为父亲应该承担全部的责任的方式,他才能为自己挽回一点自尊,并使自己得到关注。他有过光辉的过去,他的未来成功之所以受阻,是因为父亲和父亲失败的教育阻碍了他获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在某种程度上,案例二中患者的无意识层面有这样的想法:“既然我已经站在生活战场的前沿,已经意识到保持第一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我就应该尽量从这样的生活中退出。”然而,尽管这种想法已植入内心,但却没人敢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表露出来。之后,通过过度谴责父亲的教育错误,他成功地从原有的社交生活中退出,避开生活中所有必要的决定。如果这种想法上升到意识层面,他的隐秘行为模式必然受到干扰。因此,这种想法始终停留在无意识层面。他曾有如此辉煌的过去,怎么能说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呢?采取这种行为模式,即使他没有获得新的胜利,也没人会责备他,而会认为是他父亲的教育对他产生了不利影响。这个儿子同时是法官、原告和被告,这种姿态对他极为有利。他清楚地知道,作为儿子,他可以随时使用握在手里的法槌,父亲就必然会受到大家的谴责。

长期以来,人们相信可以通过梦来推测出个体的人格特征。与歌德同时代的利希滕贝格曾说,人的梦比人的言行更能反映性格和本质。这种说法虽略有夸张,但我们认为,不要对梦这一心理现象进行单一解释,要和其他心理活动或行为模式结合起来分析。只有当我们在个体的其他心理特征中找到额外的支持证据,证实我们对梦的解释时,我们才能根据梦的内容得出其与个体的性格特征有关的结论。

释梦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在神话和英雄传奇中可以发现:在很久以前,人们更关注对梦的解释,那个时期的普通人对梦的理解也比当代人深刻得多。比如,梦在古希腊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或是西塞罗关于释梦的书籍,或《圣经》中提到的纷繁复杂的梦,都能证实这一观点。在《圣经》中,梦或被巧妙地阐释,或是被简单地陈述,每个人读后都能理解。其中约瑟夫告诉兄弟的禾捆之梦,以及起源于完全不同文化的尼伯龙根英雄传奇之梦,都可被视为古人重视释梦的证据。

如果仅将梦视为一种接触和了解人类灵魂活动的手段,我们就像以超自然来释梦的研究者一样,很难发现梦的真正意义所在。我们必须结合其他观察研究来证实或强化在梦中获得的证据。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相信梦对未来有着特殊的意义。有一些理想主义者甚至会受到梦的影响。在一个案例中,患者自欺欺人地回避所有体面的职业,沉溺于赌博。他常常根据自己的梦下赌注。他收集了很多历史证据来证明如果他不按照梦的内容行事,他一定会倒霉。他梦到的几乎都是自己白天持续关注的事情,并因此来安慰自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先说在梦的影响下赢了很多钱,之后又说梦没有什么用,他几乎输掉了所有的钱。对于赌博来说,输赢是常事,甚至没有梦的引导,输赢也会出现,这并不是灵异的事情。个体的日常活动与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个体如果对某一项工作兴趣强烈,到了晚上就会继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于是出现失眠;另一些人彻底不睡,利用睡觉时间不停地思索;还有一些人则在梦中忙着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睡眠中思考问题的特殊现象是连接昨天和今天的一座桥梁。如果我们知道个体对待生活的普遍态度,知道他怎样架起“现在”到“未来”的桥梁,我们就能理解在他梦中这座桥梁的特殊结构,并能够从中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换而言之,个体对待生活的普遍态度是所有梦的基础。

另一个案例中,一名年轻的女士梦见丈夫忘记了结婚纪念日,她因此训斥了丈夫。这个梦可能有几层寓意:如果丈夫确实忘记了结婚纪念日,说明他们的婚姻遇到了某种困难,妻子感到自己被忽略。如果妻子解释自己也忘记了结婚纪念日,但是并不是完全忘记,她最终还是想起来了,然而丈夫却在她提醒后才想起来,说明与丈夫相比,她是“更好的另一半”。进一步询问后,患者说梦境内容并非事实,其实丈夫总是能记住结婚纪念日。因此,她的梦实际表现出对未来的焦虑倾向,担心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们可以推测,她可能习惯于训斥他人,常为无中生有的事情争吵,经常因为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责备丈夫。

如果没有其他证据来证实上述结论,我们就不能确定关于这个梦的解释的正确性。然而,当让患者回忆童年经历时,她说了一件难以忘怀的事。那时她3岁,舅妈送给她一个精美的木雕勺子,她引以为傲。但是,一次玩耍时,勺子掉进河里,然后顺水漂远。她伤心了很多天,家人为此都很关心她。

这个回忆有助于我们对患者当前的梦形成假设:她现在再次想到她的婚姻可能也会从她面前漂走。如果丈夫真的忘记了结婚纪念日,她该怎么办?

还有一次,她梦见丈夫带着她爬一幢高楼,楼梯越来越陡。她感到极度眩晕和紧张,之后晕倒。人在清醒时会有类似体验,在高处感到眩晕,但通常人们对深度的恐惧要大于高度。将两个梦联系起来,我们会对患者在梦中的想法、感受和内容形成清楚的印象:这位女士害怕坠落,害怕自己遇到伤害和不幸。可以想象,对她而言,丈夫对她的感情变淡,丈夫在某些方面让她无法忍受都是一种不幸。在婚姻危机中,他们会发生争吵,最后以妻子的晕倒而结束争吵。

现在我们越来越接近这个梦的真实寓意。患者在梦中表达的想法、情绪、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梦中哪些表现形式对表达和解决她当前的困境有用。在梦中,患者以明喻来表达她遇到的生活问题,比如:“不要爬得太高,这样你就不会摔得太惨!”想想歌德在《婚姻之歌》中的一个梦:一名骑士回家,发现他的城堡空无一人,疲倦的他倒头就睡。在梦中,他看见了一些小矮人从床下走出来,举办了一场婚礼。这个梦让他感到很高兴,印证了他需要娶妻的想法。他在梦里看到的小矮人婚礼上发生的一切,最后在他真正的婚礼上得到了重现。

骑士的梦中有多种关于梦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是他对婚姻的向往,其次是他急需对当前的生活环境努力做出改变,而改变的方式无疑就是婚姻。占据他梦的主要内容就是婚姻。之后,他下定决心,坚信婚姻会让他的生活更加美好。

还有一位28岁男人的梦,梦的发展趋势就像发热时体温时高时低的曲线,清晰地表达了这个男人的心理活动,从中能看到他的自卑感上升以及对权力的渴望。他对梦的描述是:“我和一大群人去乘船旅行,因为乘坐的船非常小,我们必须在一个中间站的小镇上过夜。晚上,有人大喊船在下沉,所有乘客都被叫醒去帮忙,用水泵抽水防止船沉。我突然想起行李里有贵重物品,当大家在抽水时,我跑向船舱,想逃避抽水,去船舱找行李。在船舱的窗口上找到我的背包,还在行李旁看到一把非常喜欢的铅笔刀,于是又把它放进背包。此时,船急速下沉我跳入海中。码头太高我爬不上去,就沿着码头一直游到一处悬崖边,我从悬崖上滑了下去,速度越来越快,我觉得自己快要死了,而且从我离开船后就没有看见一个同伴。最后,我掉落到山脚下的水潭中,面前出现一个熟人。这个熟人带着责备口吻问我:‘你在这儿干吗?’好像他知道我在沉船时抛弃了同伴一样。我想逃离这个被悬崖绝壁包围的深渊,这时悬崖边垂下一根绳子,但绳子太细了,我根本不敢使用。我试了很多次都没能爬出去,每次都从悬崖摔下来。最后,我都记不起是怎么爬到崖顶的,好像我故意不想或很不耐烦地跳过梦的这一部分。在崖顶上有一条路,路的两边有篱笆,篱笆外就是深渊。路上人来人往,有人还向我问好。”

回顾他的生活经历,我们了解到:他5岁前得病,5岁后虽有好转,但病情反复。由于他体弱多病,父母对他悉心照顾、仔细看护。他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很少。当他想去接触成年人时,父母却告诉他,小孩不需要总是听大人的话,而应该多开阔眼界,小孩不适合和成年人交往。因此,他很小时就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生活中只有父母。这导致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他说自己是同龄人中最愚蠢的,是其他人嘲笑的对象,这进一步造成他的交友障碍。

由于这些遭遇,他极度自卑。他的现状与父母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他的父亲易怒、严厉,母亲柔弱,缺乏同理心,控制欲强。虽然父母总是说为他好,但是他们的教育让他喘不过气,于是他就自暴自弃。在童年早期的记忆中,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3岁时,因为不听话母亲让他在豌豆上跪了半个小时。当时他告诉母亲自己很害怕一位马术师,不愿意去学马术。一般情况下他很少挨打。但是一旦挨打,父母常常用一根带刺的鞭子。挨打后他必须乞求父母原谅,并要说出被打的原因。父亲说:“你应该知道为什么被打。”有一次他被错怪,事后说不出被打的原因,结果又被暴打一顿,直到他找了个被打的理由为止。

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常与父母冲突。他极度自卑,从未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学校和家里的生活大同小异,也几乎是各种失败。他的印象中哪怕连微小的胜利也没有过。18岁前他在学校一直是同学嘲笑的对象。有一次,老师也取笑他,在课堂上大声朗读了他的一篇作文,语带讥讽。

这些事情让他逐渐变得孤立,之后开始出现社会退缩。在与父母的抗争中,他偶然发现了一种非常有效但代价很大的攻击方法,就是拒绝说话。因此,他放弃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纽带,干脆不和任何人讲话,变得完全孤立。就算被所有人误解,他也懒得解释,特别是不与父母说话。最后,没有人再和他交流。每一次尝试重回人际圈子,以及建立爱和友谊都以失败告终,他变得非常伤心。在28年的生命历程中,极度的自卑情结滋生野心,出人头地的强烈渴望不断地扭曲着他对人类关系的感受。他说得越少,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就越多,他日夜都做着各种各样有关成功和胜利的美梦。

因此,从他描述的梦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他的心理活动轨迹和发展模式。最后,让我们来分析西塞罗曾经提到的一个梦,这是文学领域中最著名的预言梦之一。

有一次,诗人西蒙尼德斯在街上发现一具无人认领的尸体,出于好心给予厚葬。之后,当他准备参加一次航海旅行时,这具尸体显灵警告他,这次旅行会给他带来死亡。于是,西蒙尼德斯放弃出游,而其他去参加航海旅行的人全都遇难。

据说,这次沉船报告中关于诗人的梦境描述,给人们留下持续几百年的深刻印象。

如果想解释诗人的梦境,就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个时期,船只出事频繁发生,所以很多人在出海前都会梦到船出事。而诗人的这个梦恰好和现实存在特殊巧合,因此才引人注目,流传于后世。倾向于从梦中搜寻与现实神秘关系的人,往往对这种故事没有抵御能力,十分相信。然而,我们却倾向于这样解释诗人的梦:诗人可能参加这次旅行的愿望并不强烈,他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能承受这次旅行。在出发前夕,他仍然难以决定,这个梦既为他犹豫不决的态度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又在必要的时候宣扬了他做的好事(厚葬陌生人),还让他成为一名预言家。别人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不出海。可以想到,如果船没有失事,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梦和这个故事。通常,梦的内容是让大脑感到焦虑的事情,因此,有很多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智慧,隐藏在宇宙万物之中。只有理解个体的梦和现实生活中一致的生活态度,才能更好地理解梦的本质。

此外,还需阐明的是:梦并不容易理解。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梦可以被解释。除非我们精通释梦,否则当梦刚刚留下一点特殊的印记时,我们就把它遗忘了,并且根本不明白梦所隐藏的真实寓意。梦只是个体活动和行为模式的象征和隐喻。梦的明喻或许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入口,使之进入找寻自我的焦虑情境中。如果个体专注于解决某个问题,或者个体的人格特征指向某一特定的解决方向,那么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具有强大的推力,将自己推入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梦就是这种推力。事实上,尽管做梦的人并不明白这些联系,但这也不会改变梦的本质。梦会给做梦的人提供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证据,正如给我们表达做梦者的行为模式一样。梦就像浓烟一样,提示某个地方起火。有经验的伐木工人只要观察一下烟,就知道着火点的确切位置。同样,精神科医生通过释梦,也可以得出关于个体性格特征的结论。

综上所述,梦不仅仅表现出做梦者正专注于解决的生活问题,也可以表现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个体的社会情感和对权力的追求这两个因素时刻影响着做梦者与客观环境建立的联系,并使之在梦中表现出来。

天赋

在能够判断个体性格特征的心理现象中,不涉及智力因素,因为人们通常认为个体的语言和思维对判断他的性格几乎没有价值。人们相信每个人都会行差踏错,觉得有必要通过一些自私自利、道貌岸然以及其他的小把戏,来调整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然而,从专业的角度,我们却可以从个体特定的思维过程和言语表达中得出关于他的性格特征的某些结论,哪怕只是有限的结论。因此,如果想准确地判断个体的性格特征,就绝对不能忽视思维和言语的作用。

我们乐于谈论天赋——一种决策判断的特殊能力。天赋一直以来是心理学家使用观察法、分析法和心理测验评估的对象,心理测验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儿童和成人智力测验。然而,这些测量天赋的心理测验,迄今为止并不理想。一方面,对大量学生进行测查后发现,老师不用测验也能轻易得出同样的结论。尽管实验心理学家们知道智力测验从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多余的,但测验最初被开发时,他们也引以为傲。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决策过程和能力的发展是不规则的,很多测验成绩不好的儿童,几年后突然表现出优异的发展和天赋。此外,大城市儿童和生活环境优越的儿童,视野开阔,接触面广,在测验中得分更高,但这其实并不真实。相反,智力测验把没有这些优越环境条件的儿童划入“无天赋”或“天赋不佳”的行列。众所周知,富裕家庭的8到10岁儿童,比起贫穷家庭的儿童要显得更机智灵活,但并不意味着富裕家庭的儿童天赋更高,这是由于先天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差异。

迄今为止,关于天赋的心理测验还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一项以柏林和汉堡的儿童为对象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心理测验中被评估为天赋极佳的儿童,很大一部分在后期教育过程中表现不佳。这表明我们不能以儿童智力测验的结果来臆测他们未来的发展。与心理测验不同,个体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能得到很好的验证。一方面,个体心理学并不要求直接测量衡量儿童发展程度的特质,而是去挖掘和理解潜藏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必要时可成为促进儿童调整和改善的适当工具。另一方面,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从不孤立地分析儿童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而是和其他心理过程联系起来整体对待。 KxbWclmWCWO8VbOGpaIvSBTlUTLensHcK4GFDyJAhOfuc33Dv3Nti943P+NMj+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