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北乌克兰”战区

1944年夏季的东线战事繁忙而紧张,宏大战役接连不断。6月下旬到7月初,红军在白俄罗斯地区歼灭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在南部与之相邻的德国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顿时有了唇亡齿寒之感。事实上,决定他们命运的战役即将开始。

1.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要详细了解1944年夏季的西乌克兰之战,需要首先回溯到这年的春天。当时,在遭受连续几次惨败后,曼施坦因将南方集团军群交给了莫德尔。但后者只得到了原来3个集团军中的2个(第4、1装甲)。其中,第1装甲集团军还陷在苏联人的包围圈里,要莫德尔去救出来。这些部队经过大战消耗,剩余兵力只有400542人和845门大炮。但装甲兵力依然很强,拥有850辆坦克强击火炮(其中480辆可随时投入战斗)

利用这两个集团军,加上匈牙利第1集团军,莫德尔组建起新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这位精力旺盛、剃着“锅盖头”的年轻元帅拿出全部本事,逐渐扭转了局面,不仅救出了第1装甲集团军,还遏制住了强弩之末的红军攻势(这当然也要归功于春季泥泞和解冻的自然之力)。尽管如此,一些高级指挥官,如第48装甲军军长巴尔克,还是不太喜欢小个子的新长官莫德尔。一方面因为他们依然留恋老上级曼施坦因—或者说留恋过去“所向披靡”的“美好回忆”,多少有些看不起出身低微的莫德尔,更不喜欢现在这种被动挨打的日子(虽然这种日子在曼施坦因后期就已经开始了);另一方面,也在于莫德尔自己的行事风格过于琐碎,喜欢越级插手下属的工作,自然很难招人喜欢。总之,曼施坦因旧部那些自命不凡的“精英”们,对新长官颇有抵触情绪。但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获得了喘息之机。训练休整之余,高级军官甚至有了打猎玩乐的空闲。

进入初夏,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战线稳定于科韦利—科洛梅亚地段,长约450公里。其后方是德军占领下的西乌克兰。一旦苏联人突破这一防线,则向西可以攻入波兰南部,进而威胁德国本土;向南可以逼近喀尔巴阡山,进而杀入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莫德尔的战区内还有一个石油产区(主要在德罗戈贝奇),其产量大约相当于德国1944年6月消耗量的5%

此时(1944年6月),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战区态势如下(根据德国官方战史地图):

北翼(科韦利地区)由第56装甲军防守(该军原属中央集团军群),掩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接合部。

南翼,部署有匈牙利第1集团军,扼守着通向喀尔巴阡山山口,实际上也就是通向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通道。夏季,这段战线曾受到特别的重视。其南邻是驻守罗马尼亚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中段阵地(俄罗斯拉瓦—利沃夫),由第4、1装甲集团军防守。这段阵地的左翼存在两个突出部,分别位于戈罗霍夫和布罗德。为防止红军由此迂回,德军在突出部后方构筑了代号“欧根亲王”的预备阵地。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有两个主要对手。一个是针对其北翼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一部。但最主要的敌人却是乌克兰第1方面军

特别介绍:西乌克兰概况:

所谓西乌克兰,一般指沃伦州、外喀尔巴阡州、伊万—弗兰科州、利沃夫州、罗夫诺州、捷尔诺波尔州、切尔诺夫策州等地。这一地区的历史相当动荡,不断被各路强权占领和瓜分。简单地说,一战前,西乌克兰主要分属于沙俄和奥匈帝国。两大帝国崩溃后,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瓜分。到了二战初期,斯大林又开始着手“统一乌克兰”,向波兰和罗马尼亚下手抢夺地盘。待到东线战争开始,德军侵入西乌克兰,希特勒又将其中的加里西亚和利沃夫划入“总督辖区”(也就是德占波兰)。有近700年历史的古城利沃夫,曾是古乌克兰国家—加里奇—沃伦公国的中心,后被波兰侵占,长期处于波兰和奥地利的统治之下,却从未属于过苏联(直到1939年)。也正因为如此,当地的民族主义者既反抗德国人和波兰人,也不欢迎陌生的“兄弟民族”俄罗斯。他们的目标是独立。但也有些人把希望寄托于苏联或德国。

此时,莫德尔的实力已增强了不少。上一卷介绍过,希特勒和他的高参们曾坚信红军的夏季攻势将指向南方,于是向莫德尔的战区派去了大量援兵。6月初,莫德尔已经拥兵89万(德国陆军59.7万;党卫军3.5万;“辅助人员”5.1万;匈军约20万;其他7100人),同时还继续保持着强大的装甲力量。包括8个装甲师(德国7个,匈牙利1个),2个装甲步兵师和4个“虎”式重坦克营。在他的主要战线上,部署了43万德军和19.6万匈军,配备1100门大炮和811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从春到夏,莫德尔的机械兵团一面抓紧时间补充人员和装备,一面等待着战机,随时准备用强大的装甲“铁拳”打退苏联人的进攻。为了让德军的“等待生活”不至于“无聊”,红军也不断以局部进攻来“凑热闹”。5月份,苏联人在莫德尔的南翼挑起了战斗。5月17日,德军第16装甲师在科洛梅亚附近参战。该师曾在春季遭受惨重损失,此时尚未恢复元气,就被再次投入战斗。第16装甲师与匈军第25步兵师配合,一直抵抗到5月30日,随后又被投入另一系列战斗。6月1日,第16装甲师只剩下50辆坦克(42辆可用)和9辆强击炮(7辆可用) 。6月8日,这个疲惫不堪的师才离开战线,回到后方继续治疗它的满身创伤

等候苏军进攻的德军反坦克炮阵地

1944年5月31日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装甲武器统计(不含强击火炮营 单位:辆)

续表

不断伴随战斗的“等待”生活一直维持到6月下旬。出乎预料的是,苏联蒸汽压路机没有冲向莫德尔,却对着他的北邻—驻守白俄罗斯的中央集团军群,一路碾压了过去。7月初,中央集团军群已濒于毁灭的边缘。逼着希特勒手忙脚乱地从莫德尔那里抽调救火队,3个装甲师(第4、5、7)和2个步兵师(第28歼击、第367)被火速调到白俄罗斯堵“窟窿”。莫德尔本人也匆匆赶去接管中央集团军群的残山剩水。留下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由代理副司令哈佩(原第9集团军司令,后改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代行指挥。

在此前后,集团军群内又更替了其他几个高级主官。第1装甲集团军的老指挥官本来是胡贝大将。此人在春季死于空难,留下的职务于4月21日由劳斯将军(原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接替。7月份,劳斯的管辖范围又从第1装甲集团军扩大到匈牙利第1集团军,以这两个集团军为基础组建了“劳斯”集群;至于第4装甲集团军,先是由内林装甲兵上将代理,5月转交给哈佩指挥

得到自行反坦克炮掩护的德国步兵

2.科涅夫的“双突击”方案

1944年5月初,苏联方面也进行了人事调整。莫德尔的主要对手—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由朱可夫元帅换成了科涅夫元帅。对职务交接的细节,两人的回忆录说法截然相反 。朱可夫摆出高人一筹的“老大哥”派头,说这是自己“主动让贤”,还说科涅夫要受他监管。又强调自己没等科涅夫到任,就先回莫斯科了;科涅夫却没提什么“让贤”,而是描绘朱可夫如何“恭候”自己的光临,当面交代一切后,第二天才走人云云。两人谁说的更正确,不属于本书的讨论范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位当时最受斯大林宠爱的元帅,彼此间也是钩心斗角。简单地说,作为军人,他们之间有着强烈的竞争关系,也就是中国所谓“二士争功”。

如果从战争开始算起,朱可夫的地位和功绩当然都大大高于科涅夫。但在最近一段时期,情况却有了微妙的变化。春季战役时,两人都试图吃掉德军重兵集团,也都成功地完成了包围,但最后却没有取得彻底胜利。比较而言,至少在苏联官方的评价里,科涅夫的成就要大一些。虽然他也没有完全消灭被围在切尔卡瑟的两个德国军,却总算抓了大量俘虏,还打死了一个德国军长;朱可夫却放跑了胡贝的第1装甲集团军。行情此消彼长一番后,两人的差距缩小了很多。

可到了1944年7月初,形势又变了。朱可夫一举打垮了中央集团军群,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这令科涅夫再度黯然失色。但斯大林也给了他新的立功机会。早在白俄罗斯战役开始前,科涅夫就受命组织一次大规模攻势,目的是击败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同时收复乌克兰的剩余土地,并从东南面攻入波兰。

根据上述任务,科涅夫开始和他的幕僚们策划具体方案。按照红军以往的经验,一个方面军,通常只在一个战区方向发起进攻。如果要在相距较远的两个方向实施突击以围歼敌军的重兵集团,则需要至少两个方面军协同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科涅夫也参与指挥的切尔卡瑟战役,都是采取这样的战法。

这次,科涅夫却决心打破常规,采用新战术:以他指挥的一个方面军,在相距60~70公里处向两个方向(北翼的俄罗斯拉瓦和中部的利沃夫)发起深远突击。如果成功,他将撕裂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甚至可能吃掉几个重兵集团。

这一方案的好处在于,全部参战兵力被置于统一指挥下。一旦情况有变化,调配起来比较方便。因为如果分属两个方面军的话,彼此配合就不会那么紧密,有时甚至会发生两个司令部之间的矛盾而影响战局。科涅夫或许是基于切尔卡瑟战役的经验提出这样的设想。当然,从科涅夫的私心来说,最大的好处或许是:一旦成功,就没人和他抢夺胜利果实。

但这个方案也面临众多困难。首先,需要一个兵力空前强大的方面军;其次,需要极高的指挥和协调能力;但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困难在于:对这样大胆的方案,领袖斯大林是否能够接受?

科涅夫元帅和他的对手哈佩大将

1944年6月23日,就在白俄罗斯战役开始的同一天,科涅夫向斯大林汇报了自己的计划,不出所料地遭到了拒绝。斯大林只同意攻打利沃夫一个方向,根本不赞同两个突击的冒险方案。可科涅夫也不肯退让,甚至不惜与领袖争论起来。最终,斯大林没有拗过这位固执的元帅,于第二天(6月24日)做出让步,批准了双突击方案。但他也把丑话说在了前面:科涅夫必须为自己的计划负责。对这一警告所包藏的危险甚至可怕的后果,科涅夫当然很清楚。但他已经铁了心,决心放手一搏

不过,斯大林和他的高参们对科涅夫的计划也有所保留。科涅夫原本还主张抛弃过去惯用的步兵先突破,大型坦克集群再跟进的战术,改为第一天就投入全部3个坦克集团军。但大本营还是坚持老战术。不仅如此,派给步兵的坦克数量也被极力压缩。在这一点上,最后让步的是科涅夫 ,但他内心并不服气,多年后还在回忆录中有所抱怨。

科涅夫的具体作战计划

基本构想是,将主力分成两部,集中在方面军的北翼和中部,分别发起两次突击。

在北翼,将重兵汇集于卢茨克地域,攻击目标是俄罗斯拉瓦。为此展开了近卫第3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上将)、第13集团军(司令普霍夫中将)。扩张战果梯队包括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卡图科夫坦克兵上将)和骑兵机械化集群(坦克第25军、近卫骑兵第1军。集群由巴拉诺夫中将指挥)。为了给这个重兵集团提供空中支援,组建了拥有4个航空军的北部航空集群(最初由第2空军集团军副司令斯柳萨列夫指挥。7月16日交给空军第8集团军)。

在中央,部队被集中在捷尔诺波尔地域,攻击目标是利沃夫总方向。一线展开了第60、第38集团军(前者司令为库罗奇金上将,后者为莫斯卡连科上将);预备队为近卫第5集团军(司令扎多夫中将);扩张战果梯队包括:2个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雷巴尔科坦克兵上将;坦克第4集团军,司令为列柳申科上将),再加上一个骑兵机械化集群(坦克第31军和近卫骑兵第6军。集群由索科洛夫中将指挥)。空中支援由空军第2集团军(司令克拉索夫斯基空军上将)的5个军负责。

至于南翼,只留下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格列奇科上将)和第18集团军(茹拉夫廖夫中将)。但在合适的时候,他们也将发动辅助攻势,进攻斯坦尼斯拉夫、德罗戈贝奇方向。

3.实力盘点:乌克兰第1方面军

为了实现斯大林的目标,乌克兰第1方面军加紧了人员和装备的补充。由于长期以来的战争消耗,苏联大后方的人力已趋于枯竭。科涅夫只能在新解放的乌克兰地区大量搜刮新兵。根据德国数据,曾被德军控制的“专员辖区”(除“总督辖区”外的乌克兰占领区),人口近3000万(城市1000万,农村1900万) 。尽管在纳粹占领下,因屠杀和掠夺而减少的人口多达数百万,但剩下的总数依然很可观。他们成为红军的重要兵源。通过大量征收乌克兰人,科涅夫的步兵师充实到平均6500~7000人,每连有70~80人。按苏联的标准,这就算是“基本”满员了。

到战前,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实力被提升到空前强大的程度。总兵力达111万人(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其中作战部队84万(含4万空军)。这是战争开始以来,为进攻战役而组建的最庞大方面军!科涅夫还掌握着数量雄厚的技术装备,包括:

16257门陆军火炮和迫击炮(野炮6017门,迫击炮7062门,反坦克炮2432门);3246架飞机(轰炸机679架、战斗机1419架、强击机1046架、侦察机和校射机102架);220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979辆处于战备状态(含1598辆坦克和381辆自行火炮) 。这两千多辆战车中,除了482辆配属给步兵外,大头的1703辆编入5个坦克集团。包括3个坦克集团军和2个骑兵机械化集群。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拥有2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外,另外两个坦克集团军(第1近卫、第4)各缺编1个坦克军,也就是各只有1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实力不很充足。

除了战斗部队外,科涅夫还在后方的大力支援下储备了大量消耗性物资。其中有:

2.3~3个基数的步兵武器弹药;3.1~5.1个基数的火炮和迫击炮弹药;6.1个基数汽油;10.6个基数的柴油。以及够百万大军吃15~33天的大量食品。为了运送这些物资,苏联铁路部门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仅弹药就占用了大约5万节车厢

乌克兰第1方面军编成

80个步兵和骑兵师(含6个骑兵师)。

7个坦克军,3个机械化军,4个独立坦克旅,18个坦克团,24个自行火炮团。

4个炮兵师,9个加农炮旅,1个榴弹炮旅,4个榴弹炮团,6个反坦克炮旅,36个反坦克炮团,19个迫击炮团,1个迫击炮旅,4个火箭炮旅,14个火箭炮团,9个高炮师,17个高炮团。

9个航空军,3个航空师,4个独立航空团,4个独立航空大队。

乌克兰第1方面军实力(作战部队)

续表

注:1.第1近卫集团军兵力中包括了第4近卫坦克军。

2.方面军预备队中包括了第47步兵军。

3.方面军另外装备了1056门火箭炮。

乌克兰第1方面军装甲兵力构成(单位:辆)

尽管科涅夫手握重兵,但他也深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铁律,所以要竭力摸清楚对手的底细。但在设防严密的战线阻隔下,即使用尽手段,也只能窥见一斑,难见全豹。科涅夫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是德军前线阵地的构造和部署,第二则是其纵深内装甲预备队的动向。对前者,通过飞机航拍和战斗侦察,可以获得不少信息(虽然也要警惕各种“假阵地”);而后者的情报却难搞得多。但在6月底到7月初,科涅夫还是察觉到,烈火熊熊的白俄罗斯正如吸铁石一般把他面前的德军吸走,特别是那些强有力的装甲师。对手的实力正在缩水,发起进攻的时机逐渐成熟了。

苏联情报文件中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在战役准备阶段,苏联人用尽方法来探查德军的虚实,却未能完全如愿。直到战后初期,他们才根据缴获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报告地图,摸清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具体部署:

6月初(10日),第1乌克兰方面军当面共有44个轴心师,包括32个步兵师,11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从后来公布的德国材料看,苏联人显然把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侧翼友邻—中央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几个装甲师也算了进去。请特别注意)

德军分为三个主要集团:

第一集团,位于科韦利西南,针对乌克兰第1方面军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接合部。战线长147公里。驻守兵力为:一线6个步兵师;二线2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第4、20、5装甲师)。

第二集团,部署在利沃夫地区。战线长90公里。一线5个步兵师;二线3个机动师(第1、8装甲师,第20装甲步兵师)。

第三集团,部署在斯坦尼斯拉夫地区。战线长203公里。一线展开17个步兵师;二线2个步兵师和6个装甲师(第9、10、17、7、16装甲师,匈牙利第2装甲师)。

就上述部署来看,德军最强大的作战集团显然位于南翼的斯坦尼斯拉夫地区。这个集团共有25个师(包括6个装甲师)。占总兵力的一半以上。这种部署对苏联人非常有利。因为这里距离白俄罗斯战区最远。因此当红军攻打中央集团军群时,即使要由此地抽调预备队,也很难及时赶到。

但在白俄罗斯战役开始前后,还是有大量德军被调去“救火”。结果在6月底7月初,对付科涅夫的德军减少了6个装甲师(第4、5、20、7、9、10装甲师)和2个步兵师(第28歼击、367步兵师)。

这样,从6月10日至7月13日,科涅夫当面的德军兵力从44个师减少为38个;机动师从12个减少为6个(5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当然,从德方资料看,被调走的装甲师有一些并不属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实际从其名下抽走的只有5个师(3个装甲师和2个步兵师)。

各战线兵力变动情况(单位:个)

4.实力盘点:北乌克兰集团军群

科涅夫的判断没有错,他的对手实力的确被削弱了。但究竟被减弱到什么程度,不仅当时的科涅夫没有准谱,甚至在战后多年也没能搞清楚。苏联的早期情报认为,德军只剩下30万人,装备800辆坦克,230辆自行火炮,3500门火炮,1900门迫击炮,700架飞机。后来他们又把数字修正为60多万人(加上后勤共9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63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还有第4航空队的700架飞机 。有人质疑这些苏联数据可能过于夸大,但也缺乏德方数据的印证。

直到近年,这个问题才明朗化。事实上,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这一时期并非被单纯削弱。抽走5~6个师的同时,也得到了2个师的援兵,包括原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第17装甲师。另外,还得到了原属中央集团军群的第8军。于是到7月8日,哈佩的序列上就有了46个师(含5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包括35个德国师(含4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和11个匈牙利师(含1个装甲师)。苏联判断德军步兵师实力约为7000~9000人。实际上,除了警卫师,很多德国师的兵力超过1万人。

剃着“锅盖头”的莫德尔被希特勒当成“救火队”,前去拯救中央集团军群,没有余力去照顾自己的老部队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编成内几个步兵师的实力

第454警卫师(5929人)

第361步兵师(10131人)

C军级集群(11312人)

第349步兵师(10588人)

第14党卫志愿师(15299人,在前线约11000人)

除上述序列以外,可用于战斗的还有第16装甲师。这个老牌师在6月8日撤到后方重组,直到临战前才返回战区。加上这个师,哈佩共有6个装甲师。去掉要被调走的“维金”师,还剩5个装甲师可用,另有第20装甲步兵师和2个重坦克营。仅这些兵团就拥有591辆战车。此外,哈佩还掌握着大量强击火炮旅和其他独立装甲单位。而且他手下的德国步兵师有20个也编入了强击火炮连(按编制每师10辆)。

开阔战场上的“黑豹”坦克群

1944年7月1日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主要装甲兵团实力

(不含“维金”师和重坦克营外的德军独立装甲单位)

第1装甲师:78辆坦克(32辆“黑豹”),12辆自行反坦克炮

第8装甲师:128辆坦克,19辆自行反坦克炮

第16装甲师:101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4辆“黑豹”)

第17装甲师:40辆坦克,29辆自行反坦克炮

第20装甲步兵师:42辆强击火炮

第506重坦克营:46辆“虎”(40辆可用)

第509重坦克营:46辆“虎”(33辆可用)

第2匈牙利装甲师:50辆战车

第1匈牙利强击炮营:30辆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配备强击火炮连的步兵师

第1、5(歼击)、26、72、75、88、96、100(歼击)、101(歼击)、131、168、208、214、253、342、349、357、359步兵师,C军级集群,第1滑雪师

第509重坦克营的“虎”式坦克群

一些新部队的抵达,一定程度弥补了被调走的兵力,使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得以保持强大战力。根据最新的德国官方战史,1944年7月初,哈佩麾下的总兵力为84万人(63万名德军和21万名匈军),装备1550门大炮。同时拥有151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其中1300辆可随时投入战斗) 。比较来看,苏联人的估计倒并没有怎么夸大,对德军装甲兵力甚至有所低估。当然有一点也不能忘记:哈佩指挥的全部单位中,有2个军(第56装甲军和第8军)针对的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再减去“维金”师,剩下对付科涅夫的只有38个师(含5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兵力约为70万人和1200辆战车。

德国空军也吸取了白俄罗斯之战的教训,提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集结了一支实力可观的航空军团,其主力是第8航空军的约600架飞机。加上第4航空军的10个轰炸机大队,总计有约1000架飞机可用于支援哈佩。

第8航空军编成

第11战斗航空联队第3大队

第51战斗航空联队第4大队

第52战斗航空联队第1、2、3大队,队部

第54战斗航空联队第4大队和第6中队

第1攻击航空联队第1大队和第10(反坦克)中队

第10攻击航空联队第2、3大队

第9攻击航空联队第4大队(反坦克)

第77攻击航空联队第1、2、3大队,队部和第10(反坦克)中队

匈牙利第102/1“斯图卡”中队

第27轰炸航空联队第14中队

第4夜袭大队

第11远程侦察大队第2中队

第100远程侦察大队第2中队

第2近程侦察大队第1、2中队,队部

第4航空军的增援兵力

第4轰炸航空联队第2、3大队,队部

第27轰炸航空联队第1、2大队,队部

第53轰炸航空联队第1、2、3大队,队部

第55轰炸航空联队第1、2、3大队,队部

苏德两军兵力对比(部分取约数)

整体评估,红军人力约为德军的1.6倍,大炮为4倍(虽然苏联人的炮普遍要小一些),战车多将近一倍。苏联人最大的优势体现在飞机上,足足比德军多两倍。但地面优势却没有这么显著。这样的兵力对比下,科涅夫要打垮哈佩也并非易事。何况后者不仅拥有坚固的阵地,还提前做好了迎战准备。

1944年7月8日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战斗序列

匈牙利第1集团军

直属:匈第2装甲师,匈第7步兵师,匈第19预备师

匈第6军:

匈第1山地师,匈第27轻装师

第11军

第101歼击师,匈第24、25步兵师,匈第18预备师

匈第7军

第68步兵师,匈第16步兵师

第1装甲集团军

直属:第20装甲步兵师,第3装甲军第1、8装甲师,党卫军第14志愿师

第46装甲军

第1、168步兵师

第59军

希姆莱视察党卫军第14“志愿”师。为了扩充党卫军的实力,他到处招兵买马,什么人都要

第208步兵师,匈第20步兵师

第24军

第100歼击师,第75、254、371步兵师

第48装甲军

第96、349、357、359步兵师

第13军

第361步兵师,C军级集群,第454警卫师

第4装甲集团军

直属:党卫军“维金”装甲师,第17装甲师,第213警卫师

第42军

庇佑特尔少将集群,第291、340步兵师,第72、88、214步兵师

第56装甲军

第1滑雪师,第26、131、253、342步兵师

第8军

第5歼击师,第211步兵师,匈第12预备师 ODjpGTJOBFJj+cec3gZYfTHMn6V7dWaRaynXVAykp1bxNpEa2BdoQRH9ZhtAef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