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卡累利阿—维堡之战

1.芬兰人的“新曼纳林”防线

芬军防守的卡累利阿地峡,一线阵地宽约50公里,进入纵深则逐渐加宽。守军主要是西拉斯沃指挥的第3军和拉蒂凯南指挥的第4军。两个军在前线部署了3个步兵师和1个步兵旅。其防御态势为:由西向东,第10、2、15步兵师依次展开。另外,第2、3岸防旅负责保卫波罗的海北岸和拉多加湖西岸。

预备队包括3个师和1个旅。其中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在后方构筑工事。“拉古斯”装甲师则部署在维堡以东。总计,芬军在地峡部署了6个师和4个旅。其中前线和预备队各占一半。通过这样的配置,当前线被突破时,守军可以从纵深调来大量援兵。

芬军在地峡的具体实力,目前没有找到准确数字(一说为75000人)。根据苏联的估计,红军的步兵比芬军多1倍,炮兵和坦克多5倍,飞机多2倍。 面对优势惊人,宛如巨人般可怕的庞大红军,芬兰人单靠现有的兵力兵器根本不足以应付。

但芬军在卡累利阿也有自己的可靠屏障,那就是著名的“曼纳林”防线。这条坚固防线曾在苏芬战争期间让红军血流成河。自1941年11月开始,芬兰人在修复旧有工事的基础上,又构筑了新的阵地。斯大林格勒战役更促使他们加快进度。到1944年夏季,新的坚固防线已经贯穿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

新防线总防御纵深120公里(相对旧防线纵深90公里,多出了30公里),包括3道地带和维堡防御围郭。

对芬作战中的一辆T-34/76型坦克

前方主要(第一)防御地带,由两条防线构成;

第一条防线,距离列宁格勒北郊35~40公里,防御纵深3~5公里。由一系列坚固工事、抵抗枢纽部、错综复杂的战壕网和交通壕构成。

第二条防线,位于第一条防线后方15~25公里处,防御纵深同样为3~5公里。该防线仅完成了70%~80%,却比第一条防线更为坚固。这里遍布钢筋混凝土的永备工事。平均每公里正面有12~14个发射工事和18~20个掩体。

后方主要(第二)防御地带,实际上也就是第三道防线,距列宁格勒西北前线60~65公里。该防线并不完备,甚至被一些资料所忽略。

从维堡防御围郭开始,继续向东延伸,沿武奥克萨河北岸直到泰帕列,构成第四(或第三)道防线,即“维堡—泰帕列”防线(VKT防线)。该防线距离前沿70~90公里。虽然没有构筑完全,但因为依托着武奥克萨地区的复杂水网,依然易守难攻。

另外,沿着1940年的老边界,芬兰人还在构筑第三道防御地带。该防线又被称作莫斯科线。 意思大概是:莫斯科所主张的边界所在。

芬军装备的BT-42自行火炮。以苏军BT-7坦克加上一门115毫米大炮而成。1944年6月17—21日,这种战车被击毁了8辆

卡累利阿地峡芬军作战序列

第3军:第15步兵师,第19步兵旅

第4军:第2、10步兵师

岸防部队:第2、3海岸防卫旅

预备队:第3、18步兵师,“拉古斯”装甲师,第1骑兵旅

芬兰人的新曼纳林防线虽然坚固异常,但也面临着一位老对手的严格考验。他就是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这位将军是红军的著名炮兵专家。早在沙俄时代末期,他就进入了炮兵学校,当过初级炮兵军官。以后,从白军到红军,戈沃罗夫几乎始终从事炮兵职业。直到苏芬战争,他以第7集团军炮兵司令部参谋长身份,第一次用大炮和曼纳林防线打交道。

四年过去了,戈沃罗夫再次来到了曼纳林防线面前。这次,他身后还带着十几万大军,并准备了大量的飞机、坦克、火炮和弹药当“礼物”。

2.戈沃罗夫的进攻计划

1944年6月,戈沃罗夫指挥下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已将超过18万大军集结在狭长的卡累利阿地峡当面。方面军基本态势如下:

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兵力部署与作战计划

方面军左翼,展开了新到的古谢夫的第21集团军。该集团军是进攻的主力,因此兵力特别雄厚,下属3个军和第22筑垒地域。展开态势(由西向东)为:

第109步兵军(第72、109、286步兵师),第30近卫步兵军(第45、63、64近卫步兵师),第97步兵军(第178、358、381步兵师)。

上述9个红军步兵师,6个部署在第一梯队,3个位于第二梯队。当面之敌,只有芬军第10步兵师和毗邻的第2步兵师右翼团。红军在这一线拥有绝对优势!

方面军右翼,为切列帕诺夫的第23集团军。只有2个军和第17筑垒地域:

该集团军呈梯次展开。其中,第一梯队为第115步兵军(第10、92、142步兵师)。该军又分两个梯队。其第1梯队有2个师,第2梯队有1个师;集团军第二梯队(位于集团军左翼)为第98步兵军(第177、281、372步兵师)。

因此,第23集团军在一线实际只有2个师。当面之敌为芬军第2、15步兵师。

方面军预备队主要集中在第21集团军后方,包括:

第108军(第46、90、314步兵师),第13步兵师,第30近卫坦克旅,第220坦克旅。

上述地面部队,将得到空军第13集团军、防空军近卫歼击航空兵第2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计900余架飞机的支援。

戈沃罗夫既然将主力集中在左翼的第21集团军,自然也赋予其最重要的任务。根据战役计划,正是由该集团军实施主攻,消灭芬兰第10步兵师,突向别洛奥斯特罗夫、维堡方向。当时预计用9~10天时间攻占维堡。另外,计划还规定,当穿越谢斯特拉河后,第21集团军应将右翼第97军交给第23集团军,同时接受方面军预备队的第108军。

沿公路推进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坦克部队

右翼的第23集团军处于辅助地位,担负的任务是尽量将芬军牵制在拉多加湖沿岸。只有当第21集团军进抵谢斯特拉河后,第23集团军才转入攻势。拉多加湖区舰队(司令切罗科夫海军少将)将配合第23集团军的行动。当红军地面部队达成突破时,区舰队应以舰炮进行支援,还要伪装出将实施登陆的姿态,以配合第23集团军右翼。

为了取得最大的突破威力,戈沃罗夫把60%到80%的部队和装备,都拨给了第21集团军。这些装备和兵力的绝大部分,又被集中在12.5公里的狭窄突破地段上。该集团军的进攻还将得到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为此,舰队组建了4个重炮兵群,拥有175门100—406毫米口径重炮(配备于各炮台和战列舰、巡洋舰等)。这些重炮将成为芬兰坚固堡垒的克星!

红军在卡累利阿地峡使用的1915型305毫米超重炮

除了提供重炮和海航飞机外,舰队还受命做好登陆的准备。不过,除此之外,戈沃罗夫对可能夺取维堡以东咽喉地段,并没有采取什么具体措施。如果真的这么做了,或许能够截断芬军的退路。但苏联人似乎担心这一行动会受到维堡湾附近诸多岛屿上芬军的阻扰,大概还担心会因此带来诸如暴露进攻企图、耽误战役进程等麻烦。但不管怎么说,鉴于红军巨大的海军优势,不进行大规模的敌后登陆,确实有错失战机的感觉。

3.地峡之战

1944年夏季的苏芬战线,红军保持着无线电静默。但彼方的沉默,并不能让芬兰人放心。芬军司令部里,人们在猜测:当芬兰拒绝和谈后,苏联人是会先打击德国人,还是首先拿芬兰开刀?

苏联人没有留太多时间让芬兰人考虑。1944年6月9日,铺天盖地的炮火打破了沉默。当天,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实施了长达10个小时的凶猛炮击,以摧毁第一防御地带内最坚固的工事。同时,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出动约1150架次,对芬军阵地进行了密集的轰炸。经过这次漫长而凶狠的炮击,苏联人宣布,189个预定目标中,有176个被彻底摧毁。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重炮大出风头。该舰队的四个炮群全部参加了轰击,彻底摧毁了24个预定目标中的17个,部分破坏了另外7个。同时还压制了25个芬兰炮兵连。舰队为此在一天内消耗了2000发大口径炮弹!

维堡战役地图

第二天(6月10日),红军再度进行了炮火准备,其猛烈程度令芬兰人震惊。大量苏联飞机密集轰炸了位于别洛奥斯特罗夫、斯维特洛耶湖、拉伊亚伊奥基火车站的芬军支撑点,苏方宣称摧毁和破坏了当地70%的野战工事;红海军的舰炮也炮轰了拉伊沃拉、奥利拉地域。下大本钱连续炮击两天,可见苏联人对“曼纳林”防线何其重视。

卡累利阿地峡作战的红军部队

140分钟的狂轰滥炸后,8时20分,古谢夫将军的第21集团军总算开始进攻了!工兵和坦克支援着大量步兵发起猛攻,很快冲破了芬兰第10步兵师的防御。古谢夫战线中部的第30近卫步兵军战果特别显著。该军沿维堡公路发起攻击,以第一梯队(第45、63近卫步兵师)突入第10步兵师防御纵深15公里,夺取了2个坚固据点,几乎歼灭了第10师的一个整团;相对来说,古谢夫的右翼进展比较缓慢,第97步兵军当天仅前进5公里;左翼,第109军沿滨海公路攻击。经过第一天激战,古谢夫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他的第21集团军已经突破了芬军第一条防线,并在行进间强渡了谢斯特拉河。

芬兰第4军的迅速惨败,尤其是其所属第10步兵师蒙受的惨重损失,令赫尔辛基大为震惊。旁观的德国人认为,这次进攻完全出乎芬兰人意料。 为了挽回战局,芬军火速调兵遣将。还在6月10日早晨,曼纳林就从预备队中抽调了第3步兵师,从第3军抽出一个团,还有第1骑兵旅,用以支援第4军。他还动用了看家法宝,芬兰唯一的装甲兵团——“拉古斯”装甲师。该师被调往莫莱—基文纳帕公路。基文纳帕位于维堡公路,也是第二道防线的重要据点。

炮击芬军要塞的305毫米巨炮

曼纳林意识到,仅靠在地峡内现有兵力之间进行调动,不足以应付优势红军的迅猛攻势。因此,稍后又下令从南卡累利阿调动第4步兵师,从芬兰北部调动第3步兵旅(原配属德第20山地集团军),用以支援地峡的战斗。这些芬军的任务是:以强有力的反击,掩护第4军退守第二道防线,扼守以基文纳帕为中心的阵地,阻止苏军(特别是古谢夫的中路兵团)继续沿维堡公路推进。

1944年7月,卡累利阿地区的一队KV-1重型坦克,属于列宁格勒方面军

最早突入维堡的苏联特种侦察兵和突击队

和手忙脚乱的曼纳林相比,莫斯科的斯大林对目前取得的战果还算满意。他在1944年6月11日的训令中宣称进攻发展顺利,还给列宁格勒方面军定出了期限:必须在6月18—20日攻占维堡。同一天,切列帕诺夫将军指挥的第23集团军也发动了进攻。按照预定计划,戈沃罗夫将预备队的步兵第108军调给第21集团军,令第21集团军将步兵第97军转隶给第23集团军。

第二天(6月12日),芬军进一步增强地峡防御。芬兰司令部开始准备从拉多加湖以北调动第17步兵师和第20步兵旅,用以增援地峡。曼纳林又向德国“战友”求救,请希特勒解除4月份开始的武器禁令。德国人同意了。但希特勒还准备了另外一手:如果芬兰人再次谈判,他将再次掐断供应。

地峡里的芬兰军队越来越多!到6月13日,已有6个师和2个旅可用以对付苏第21、23集团军的突破地段。另有1个师和2个旅也向这里赶来。 但苏联人还在前进。同一个6月13日,到日终前,列宁格勒方面军夺取了30多个居民点。其第21集团军杀到了第2道防线。但回撤的芬军借助预备队的帮助,已经占领了防线,并重点加强了沿维堡公路的阵地防御。红军原本打算一举突破该防线,结果未能如愿。

在卡累利阿地峡战斗的苏军,正由KV-1S型坦克配合发起冲锋

由于形势的变化,戈沃罗夫决定改变主攻方向。他的思路是:既然芬军把主力都集中于维堡公路地带,不如将计就计,避开重兵把守的坚固阵地,将第21集团军主力转向其左翼,沿着滨海公路发起突击。为了加强这个方向,戈沃罗夫决定投入新的预备队,将步兵第110军交给第碍物是芬兰人的拿手好戏21集团军,同时调来110个炮兵营!对芬兰人的堡垒,苏联大炮一向是特别“关照”的。

在维堡附近清除地雷的苏联工兵。埋设地雷和设置障

战斗在维堡街头的一辆T-34坦克

6月14日晨,苏军开始攻打芬军第二道防线。攻击前,先是一个半小时的炮击和狂轰滥炸。随后,第21和第23集团军发起冲击。芬兰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因为他们相信红军还将向中部实施主攻,忽略了西侧沿海的防御,结果给了苏联人可乘之机。在第3突破炮兵军支援下,红军很快在新的主攻方向取得突破,打开了一个十多公里宽的缺口。

双方进行了持续四天的血战。芬军依托大量永备发射点和障碍物拼死抵抗,甚至发起反冲击。但红军的蒸汽压路机依然坚决而无情地隆隆推进,把沿途的芬兰人和他们的支撑点一起碾个粉碎。特别是在沿海方向,苏联海军的大口径舰炮可以为陆军提供直接支援,摧毁芬兰的堡垒,同时破坏其后方交通线。对一些特别坚固的据点,苏军则从侧翼实施迂回。如近卫坦克第1旅就以大机动绕过防御枢纽部库泰尔塞凯。在此期间,苏联空军也极度活跃,从6月13—17日共出动了6705架次。同时还进行了33次空战。战至6月17日日终前,红军终于突破了芬兰人的第2道防线。6月18日,兵锋进逼维堡。

用以支援芬军的德国空军FW-190战斗机,空中还掠过了一个俯冲轰炸机中队

芬军虽然丢失了第二道防线,却巧妙地避免了全军覆没。根据曼纳林6月16日的命令,芬军一面进行顽强的阻滞战斗,一面退向第三道防线(维堡—武奥克萨地区)。 为了保住卡累利阿地峡,在此前后几天内,芬兰人还着手强化指挥系统,并调来更多的援兵。奥许将军被授权统一指挥芬兰第3军和第4军。另外,芬兰第5军指挥部也由南卡累利阿调至维堡和武奥克萨河。随着援军的陆续抵达,地峡内的芬军实力不断增强。至6月20日,已经集中了7个师和4个旅(不含岸防旅),他们死守着100公里正面阵地。在他们的后方,超过3个师正火速赶往前线。

尽管如此,芬兰人依然面临着空前危险的形势!6月19日。曼纳林元帅向部队发出号召,要求死守第三道防线。他警告士兵们:“此线一破,势将大大削弱我军防御能力。”同一天,芬军参谋总长海因里克斯将军奉命向德国求援。芬兰人狮子大开口,要德国提供六个师的援兵!据说,这样就能腾出更多部队调往维堡地区。 对捉襟见肘的德军来说,6个师可不是小数目!他们感到,芬兰故意提出满足不了的条件,简直是居心叵测。

事实上,在这几天里,德国的援助正在陆续抵达。德国空军的行动最为迅速。6月18—19日,就向芬兰增援了20架Ju-87俯冲轰炸机和10架Fw-190战斗机。德国空军共派出了1个战斗机大队、1个俯冲轰炸大队外加1个中队。到6月21日,芬军获得了940个架次飞机的支援,其强度可以和红军进攻初期的空中打击规模媲美。另据苏方记录,这几天的空战颇为激烈。仅6月19日一天,就进行了24次战斗。6月20日,又爆发了28次空战,双方出动飞机达200架之多。

德国的另一个重要援助是反坦克兵器。6月19日,德国鱼雷艇运来了9000个反坦克长柄火箭弹;3天后,又空运了5000个反坦克火箭筒。地面兵力方面,希特勒当然无法满足调派6个德国师的请求。他也有足够理由怀疑,芬兰人只是以此为借口施加政治压力。尽管如此,希特勒还是挤出了一些兵力。6月20日,德军统帅部决定,向芬兰派遣第122步兵师(来自爱沙尼亚)和第303强击火炮旅(30辆三号强击火炮。另有23辆和31辆等多种说法)。另外还送去了10辆四号坦克和一部分三号强击火炮。

芬军虽然不断得到增援,却无力守住完整的第三、四道防线。武奥克萨地域的水网地固然有利于实施顽强抵抗,维堡却因为地理条件不利,不得不被排除在新防线之外。6月19日,也就是曼纳林发出呼吁的同一天,红军第21集团军已经突破了第三道防线和维堡内层环形防线。第二天(6月20日),红军攻占了维堡。几乎同时,在地峡东部,第23集团军在拉多加湖区舰队的配合下,沿着宽大正面推进到武奥克萨水网。

接到攻占维堡的消息后,斯大林又给列宁格勒方面军开列了新的任务清单。他在6月21日的训令中规定,要戈沃罗夫以主力于6月26—28日攻占伊马特腊、拉彭兰塔、维罗尹奥基一线,同时以部分兵力向克克斯戈利姆(湖滨城)、厄利先瓦腊进攻,消灭武奥克萨河和武奥克萨湖东北的芬军。

对刚刚打过一场苦战的列宁格勒方面军来说,斯大林下达的任务过于繁重。经过6月10—20日的11天激战,方面军共损失30029人(纯减员6018人,卫生减员24011人)。 损失主要集中在作战兵团,这意味着方面军的作战实力已大为衰弱。到6月21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投入了7个军总计21个师。其中,第21集团军各步兵师只有4000~6500人,第23集团军各师为4200~6600人。两个集团军总兵力降至15万人。

而在芬兰方面,虽然丢失了维堡,但除了战役初期遭受重创的第10师丧失战斗力外,其他师团依然有秩序地撤退到了维堡以北。此时,芬军兵力增加到3个军,管辖14个师和旅(7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1个骑兵旅,3个步兵旅,2个岸防旅)。自6月14日起,这些部队由卡累利阿地峡集群统一指挥。另外,来自南卡累利阿的芬兰第6、11步兵师也正赶往地峡。接下来,芬兰人还可以利用来自爱沙尼亚的德军援兵。 6月23日,德第303强击火炮旅抵达芬兰。6月28日,德第122步兵师也抵达了。

地峡内两军的兵力对比发生了变化,而斯大林的兴趣点,转向了南卡累利阿方向。但地峡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战斗还在继续!攻取了维堡的红军第21集团军向西北方推进。在维堡以北的塔利—艾汉塔拉地区,苏芬两军爆发了大战,从6月25日一直持续到7月9日!这次战役在苏联史料中所言不详。芬兰倒是颇为热衷,并宣称战役规模“超过阿拉曼之战”!根据他们的介绍,双方投入兵力为:

芬兰第4军(第3、4、6、18步兵师,“拉古斯”装甲师,第3“蓝色”旅),约5万人。6月27日又增加了第11步兵师。德国第303强击火炮旅也投入了战斗。支援芬军的有全军约一半的火炮(250门)和90~105架飞机(德国提供了另外70~80架)。

作为对手,红军第21集团军共有15个步兵师。总兵力据说为15万人,外加大量坦克和重炮。

苏军俘虏的几个芬兰军人

上述兵力对比准确与否,还不能断言。但根据芬兰的数据,仅第3“蓝色”步兵旅就有5000~6000人,超过苏联步兵师的平均值。4个芬兰师战役开始时都不在一线,损失不会太大。估算下来,所谓5万芬军,可能只是作战兵团的人数。

至于所谓苏联第21集团军的15万大军,还没有找到原始依据。倒是那篇芬兰访谈录提到了“官方历史”的计算标准:4个苏联师=4万人,即1个师1万人。

问题是,苏军步兵师的实力,在战役开始时都没有达到芬兰官方标准。十多天恶战后,更是跌到了该标准的一半。如果据此计算,红军投入的兵力只有7.5万人。

这场战斗打得相当激烈。红军反复不断地发动攻击,但进展缓慢,损失惨重。芬兰人的优势在于,他们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能调动全部250门火炮集中轰击实施突破的红军。而且,他们还投入了唯一的装甲师和德国第303强击火炮旅,并用德国人提供的反坦克火箭大量摧毁苏联坦克。

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进攻战役地图

地形对芬兰人也很有利。现在,芬军进入了一个复杂的水网地带,其90%的防区都依托宽300米至3公里的水面障碍。这样,他们就可以集中防守狭窄隘路处的强固阵地,同时建立预备队以应对红军的突破。

7月3日,芬军取得了一次决定性胜利。此前一天,他们截获了一份苏联无线电,获悉红军第63步兵师将在第30坦克旅掩护下发动进攻。预定时间是7月3日凌晨4时。根据这份情报,芬兰人抢先2分钟采取了行动。80架(德芬各一半)轰炸机和250门火炮发射的4000发炮弹把红军的集中地域化为火海。直到2小时后,红军才组织起进攻,但未能取得胜利。

7月9日,战火基本平息。芬军宣称,在塔利—艾汉塔拉之战中,他们一共损失了8561人。给予红军的杀伤是1.8万~2.2万人(据称是根据苏联档案推算的)。由于芬军的顽强抵抗,苏第21集团军花了10天却只推进了10~12公里。

在地峡东侧,红军第23集团军也在继续行动。该集团军清除了武奥克萨河南岸的芬军,并强渡武奥克萨河,在北岸夺取了一个不大的桥头堡。另外,由于波罗的海舰队于6月底攻占了比约尔克群岛,苏军就有可能消灭维堡湾其他岛屿上的芬兰军队。

于是,原先防守楚德湖东岸的第59集团军(司令员科罗夫尼科夫将军)被调到卡累利阿地峡。7月4—6日,该集团军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配合下,着手肃清维堡湾附近的岛屿。该集团军共夺取了15个主要岛屿。第59集团军还准备在芬军后方实施登陆。可德军第122步兵师恰巧抵达,加强了芬军的防御。苏军的企图化为泡影。

莫斯科对地峡战役的兴趣也在减退。来自前线的报告使他们确信,继续进攻除了带来巨大损失外,也捞不到太多的好处。最终,苏联大本营命令列宁格勒方面军自1944年7月12日起转入防御。苏联战史上的维堡战役至此结束。

战役期间,红军前进了110~130公里。但其总的损失却未见准确数字。按照格兰茨的估计,除了战役头11天损失的30029人外,自6月21日—7月14日,苏军可能又损失了3万人。总计约6万人。

芬兰军队在6、7月战斗中蒙受的伤亡据说为3.2万人。 苏联根据他们掌握的西方数据,则认为芬军仅6月份在卡累利阿地峡就死伤了4.4万人。

从战术上看,红军在维堡战役的头十天表现出色。依靠周密而猛烈的炮火准备,加上战斗中及时改变突击方向,用很短的时间就突破了三道坚固防线。但当芬兰援军抵达,并依托复杂的水网实施顽强防御后,红军却未能表现得更好,反而陷入了劳而无功的苦斗,还因为保密不严的低级错误蒙受了巨大损失。另外,苏军没有及时组织敌后登陆,错失断敌后路良机的疏漏,也令人费解。但考虑到红海军在战争中的消极表现,这一点似乎也不难理解。

还有一个对战役产生影响的因素,也不能忽略。早在6月18日晚,斯大林对卡累利阿地峡的兴趣,就开始向南卡累利阿转移了。理由很简单:既然芬军调动了大量兵力去增援地峡,留在南卡累利阿的兵力自然会大大减少。那么,红军向南卡累利阿发动进攻的时机,当然也就临近了。 Wg2Y2mwIidL0KiivYbJbR1LB150Cip+zB2Du8IeEUlQPzSIY1OJSMI/rgS4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