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红军

1.整体实力

1943年10月至1944年3月,苏联武装力量总人数维持在998万~1020万人,和德军大致相当。但红军的构成没那么复杂,大致分为“战备部队”和内地军区。前者包括对德作战军、远东和南高加索防御部队及大本营预备队。另外,1944年3月12日,苏军住院人员为727000人。 除了内地军区,在1944年1月1日,苏军“战备部队”为8562000人。包括陆军7337000人,空军536000人,海军391000人,国土防空军298000人。

其中,对德作战的总兵力为635.4万人。包括:陆军550.7万人,海军25.2万人,空军38.8万人,国土防空军20.7万人。苏联也组建了一定数量的外籍部队,1944年初约43900人。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苏军之所以能够将这么多部队集中在苏德战场,完全在于苏联没有其他战线需要顾及。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在1944年1月1日,德国在苏联以外的三大战区(西线、巴尔干、意大利)拥有141万人的地面部队。而同期,苏联仅在远东就维持着1162991人的庞大兵力,在南高加索也有相当数量的部队。双方在“次要方向”维持的作战兵力相差并不太多。而且德军各战区距离较短,加上交通线发达,能够比较及时地在彼此间调动兵力;相对来说,苏联远东地区距离战场太过遥远,交通也不发达。事实上,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苏联已经很少从远东调动部队。

苏德双方前线兵力悬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兵力结构的不同。苏联以陆军为第一优先,海空军没有德国那么庞大。虽然不清楚苏联内地军区的具体兵力,但从相关材料分析,估计总数约150万人或更多一些。他们和大本营预备队(488000人)一道,构成类似德国后备军的战略预备力量,但数量却没有德国后备军(360多万人)那么多。估计造成差异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苏军的训练周期较短。1943—1944年,前线部队干脆在新解放区直接征兵,因此留在后方的新兵相对较少;第二,苏联将大量后备部队、后备军官和训练机构编入了前线方面军和集团军,其总数约50万人。这些人员既可以及时补充损失,本身也成为前线力量的组成部分!比较之下,东线德军的野战补充营和野战训练师,加在一起至多6万余人。

苏联对德作战陆军构成

战斗部队70%

保障(工程、通信等)部队12.2%

后方(铁道、汽车、道路)部队7.6%

后备部队及野战训练机构9%

武器方面,苏联对德作战军1944年初拥有如下装备: 火炮迫击炮95604门(不含50轻迫和火箭炮),坦克自行火炮5254辆,作战飞机10200架。

大本营预备队另外装备389辆坦克,7000门火炮迫击炮和602架飞机。

接受包扎的一名苏军伤员

1944年1月1日苏联对德作战军装备

步枪卡宾枪:287.15万支

自动枪:96.31万支

机枪:17.34万挺

迫击炮:4.91万门

(82和82以上)3.86万门

火炮 :4.43万门

(76和76以上)3.02万门

高射炮:1.2万门

(中口径)5200门

坦克:4400辆

(中重型)2900辆

自行火炮:800辆

(中重型)400辆

作战飞机:10200架

(新型)8800架

作战舰艇:115艘

(潜艇)79艘

苏军统计前线部队共有76毫米或更大口径火炮3.02万门,但没有列出100毫米以上火炮的数字。据德国情报资料,前线苏军3月份装备76毫米或更大口径火炮35000门(和苏联年初统计很接近),其中1万余门为100毫米或更大口径。

和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前相比,苏军装甲兵力衰减最为严重。至1944年初,前线战车减少约一半。作战军和大本营预备队加起来也只有5643辆坦克自行火炮,其中仅2413辆可动,占总数的43%。可动率比德军低出10个百分点。

整体评估,1944年初,苏德两军实力对比如下:

2.步兵

前线红军虽然拥有550多万陆军,但一线步兵的数量却大为减少。在1944年,只有1/4的苏联步兵师达到8000人,其余只有5000~7000人,有些甚至只能维持3000~5000人的规模。 如第212步兵师,编制8200人,但在1943年12月,实际仅有5200人。再如第93近卫步兵师,编制人数8000人,1944年2月实际兵力为6000人。各步兵团仅有2个步兵营,每营424人,步兵连113人。按德国标准,这个师的“战斗力量”不足3000人。

为了补上缺额,苏联人把越来越多的老头和小孩送到军队。在1943年底,有些部队中的非适龄兵员已经占到一半。为了合理利用,一些部队尝试按年龄分配战斗兵种。比如把20~25岁的士兵编入机枪营;35~45岁年纪较大的则去操纵迫击炮和反坦克炮。

随着人力的枯竭,单纯依靠后方征兵,已经不足以弥补巨大的伤亡。但苏联人获得了另一个巨大的人力储备库,那就是新解放区。这里当然包括很多不乐意参军的乌克兰农民,甚至被俘虏的“俄国辅助人员”也会被充入红军的队列。由于从库尔斯克会战以来,红军的进攻持续不断(特别是在乌克兰),这些补充兵大都没有时间接受训练,几乎是刚刚入伍就马上被送往前线。很多情况下,只能让老兵在部队里教会他们使用武器的基本方法。其战斗力之差,是不难想象的。

举例来说,主攻赫尔松桥头堡的第49近卫步兵师,战斗前一个月内(1943年11月15日至12月15日)补充了2211人。新兵主要来自新解放区。他们的年龄有大有小,几乎没有受过像样的训练。即使凑上这些人员,全师兵力依然不到6000人。每个步兵连只有70~75人。作为近卫部队,第49师的状况还算好的。同一时期,第307步兵师各步兵连不足50人。

实战中,第49师的糟糕表现证明该师的问题不仅是实力欠缺。虽然他们此前已经在该地段打了一个月,却连对手的兵力和火力配系都没搞清,只得在进攻前一天派出一个步兵连,由一营炮兵支援实施战斗侦察。这个连离开壕堑后仅仅冲击了50~100米,就被机枪和迫击炮给打了回去,损失惨重而战果几乎为零;主攻开始后,因为工兵工作不力,第一梯队还没冲到德军第一道壕堑,就被雷场和铁丝网挡住了去路,陷入德军各种轻重火器的屠杀之中。因为侦察不力,苏军发射的大量炮弹也没有摧毁多少德军火力点。第49师就这样冲击了一天,结果连前沿的铁丝网和雷场都冲不过去。

1944年2月,行驶在雪地上的两辆T-34/76坦克

一辆陷入泥泞无法自拔的“虎”式重型坦克。远处,马拉辎重队反而行动自如

红军第49近卫步兵师实力(1943年12月16日)

总人数:5986人

步枪:3348支

自动枪:809支

轻机枪:114挺

重机枪:41挺

高射机枪:3挺

各种火炮迫击炮:95门(不含轻迫)

3.坦克部队

相对于质量低劣的苏联步兵,红军的技术兵种依然保持着较高素质。除了在战争中发挥稳定的红色炮兵外,最受宠爱的红色坦克兵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库尔斯克会战后,各坦克集团军就曾被调到后方进行短期休整,得以保存不少精华。而在新的一年,新式坦克的出现,还将部分解决苏联坦克部队自哈尔科夫战役以来所处的装备劣势。

最具决定意义的事件是在1944年2月至3月,红军开始装备T-34最优秀的改进型——T-34/85中型坦克。早期列装的部队包括第2、6、10、11近卫坦克军。 新坦克装有一门优良的85毫米坦克炮,即使使用普通穿甲弹,也可以在500~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德军的“虎”式和四号坦克。只有逐渐成为德军中坚力量的“黑豹”坦克不畏惧T-34/85。根据红军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副司令罗特米斯特罗夫《关于改进红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措施的报告》(1944年8月30日),新式T-34的85毫米火炮,从任何距离都无法击穿“黑豹”的前倾斜装甲;“黑豹”却可以在近2公里距离击穿T-34的前装甲。 根据同一份报告,苏军的新式斯大林-2重型坦克,其装甲大致和“虎”相当,但122炮略优于“虎”的88炮。(下一卷将以专门章节介绍1944年苏德新坦克的技术对比)。

一队待命出击的T-34/76型坦克,等待指挥官打响信号枪

T-34/85坦克技术参数

成员:5人

战斗重量:32吨

发动机:500马力

最大时速(公路):55公里

最大时速(越野):30公里

最大行程(公路):300公里

武器:85毫米火炮1门

炮口初速:1200米/秒(配用BR-365P穿甲弹)

角度:-5+25

装甲:炮塔正面90毫米

炮塔侧面75毫米

炮塔后部75毫米

车体前斜板47毫米

车体侧面60毫米

车体后部47毫米

红军坦克部队在1944年依然坚持建立强大的坦克集团军。作为集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初的坦克军编成为3个坦克旅(每旅65辆坦克),1个摩托化步兵旅,3个自行火炮团(12辆Su-152,16辆Su-122,21辆Su-76),1个迫击炮团,1个高射炮团。理论上应该全部装备中重型坦克,包括208辆T-34和1辆KV,配备8台火箭炮和1295辆汽车。但实际上只能保证一半。

机械化军有3个机械化旅,1个坦克旅,3个自行火炮团,1个迫击炮团,1个高射炮团。理论编制为176辆T-34和21辆T-70,8台火箭炮,1835辆汽车。

为了彻底击败德军,在1944年,红军必须实施更为深远的包围,以歼灭更多的重兵集团。坦克集团军无疑承担着主要重任。但要在远离出发阵地的德军纵深腹地战斗,除了配备更强大的武器外,还需要完善部队的指挥和协调。为此,苏联人总结了1943年的作战经验。当时,坦克部队行进间的通信距离不能超过25~30公里。由于采用统一的频率范围,容易被窃听;加上大功率电台数量不够,约有一半命令和报告比规定晚1~3个小时送达。 苏军地面与空军的无线电联系,主要采用三种方式:协同动作通信网;协同动作通信网+空军集团军导航通信网;空军集团军通信网+空军—坦克集团军司令部专用通信网。下一步,红军要把空地协同落实到坦克旅一级。

但在1944年夏季前,红军坦克集团军的各项改进尚未完成。战斗中,由于步兵和炮兵的突破能力不够,配属给步兵的支援坦克又太少(这是坦克总数减少所决定的),以至于经常把坦克集团军用于突破德军防御。这样往往会削弱其纵深突击实力。

1944年1月1日苏联坦克军团编成(标准方案)

4.苏德两军的对比评估

除一些极端情况,在1944年初,苏德两军步兵师的大致实力为,苏联步兵师:总人数5000~7000人,步兵2000~3000人;德国步兵师:总人数约10000人,步兵3000~4000人。

比较而言,德国步兵师的总人数肯定要比苏联步兵师多出不少。但步兵人数却差得不多。事实上,苏联步兵师越来越像轻便的战斗旅,依靠集团军提供集中的后勤和火力支援;而德国步兵师虽然步兵越来越少,后勤和火力分队依然维持着很大的架子。除了一些新锐部队,德国师的一线实力变得越来越弱,过于笨重的后勤和装备也难以撤退。极端情况下,德国人没有足够人力来防守前线,只能用炮击来“封锁”红军前进的道路。

但另一方面,德国师毕竟人数众多,而且普遍配属武器(包括后勤人员)。由于人力配置重心后置,稀松的一线战斗队形能够损失的兵员有限,反而不容易被彻底包围和全歼。苏联步兵师却比较脆弱,德国人的有限反击就能将其打垮。当时战场上的常见情况是:一个德国师的步兵被消灭了大半,火力和后方分队却基本完好;一个苏联步兵师在进攻中陷入圈套,很容易就被包围和击溃。其稠密的步兵队形也容易招致惨重的损失。苏联步兵过于缺乏训练,以至于很少被珍惜使用。德国人其实也无法珍惜他们受过训练但数量有限的步兵。因为除了牺牲步兵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救出炮兵和后方人员——而他们偏偏是人力的大头。

最受关注的两军装甲部队,质量差距自库尔斯克会战以来一直在缩小。虽然实战对抗中,苏联坦克的不可恢复损失依然大大超过德国,但这主要是双方战车质量差距所导致的。由于红军坦克手的努力,即使不能给予德国坦克致命一击,也能将其打得暂时无法动弹。由于德军一直在撤退,这些被击伤的坦克最后不是被自己人炸毁,就是留给红军当礼物。而随着苏联坦克和战术的改进,被一举摧毁的德国坦克,包括曾不可一世的“虎”和“黑豹”,也越来越多。德国人为了维持质量优势,就必须制造装甲更厚、炮弹穿透力更强的新坦克,直至超越发动机的承载力。

乘车追击的红军步兵

战争中,双方也在竭力学习对方的长处。德国人模仿苏联,逐渐缩小野战师的人数,力求建立更多的新部队。当然,他们也没有放弃传统做法,继续维持着一些超额编制的精锐师团,将其投入最危险的地段,以求取得“超群”的效果;一些强硬派将领如莫德尔,把后方的部分冗员也拉上前线。

苏联人则建立更多的军司令部,以期将几个步兵师合成一个较强的兵团。更重要的是,红军已经厌倦了代价惨重、战果却很有效的击溃战。为了把完整的德国野战师、军,甚至集团军——包括一线步兵和各级火力、后勤分队——全部装进包围圈,红军将利用越来越强大的坦克和炮兵集团,不仅要在狭窄地段突破防线,还要以超越撤退德军的高速冲入更深远的纵深,堵住敌人的退路,把他们放进火海交织的沸腾大锅里彻底煮掉。

和苏联合作的部分德国高级军官

在战俘营里看《自由德国》报纸的德军战俘

但在1944年初,发起这样的进攻却是困难的。红军坦克集团军战车太少,协同能力不够,对步兵也难以寄托太大指望。由于地面泥泞和恶劣天气,炮兵和飞机也不能提供及时的支援。尽管如此,斯大林和朱可夫依然要求发起猛烈进攻,尤其是在乌克兰方向。因为他们很清楚,曼施坦因自库尔斯克会战以来,丢失了坚固的阵地,接着又失去了第聂伯河天险,红军不能给曼施坦因喘息和构筑阵地的时间,必须立刻发动进攻,突破他的临时防线,尽可能地捕捉、歼灭他的重兵集团。至于曼施坦因那些引以为自豪的精锐装甲部队,此时实力也和红军一样受到了严重削弱。而且斯大林也掌握了对付他们的秘诀:让各方面军全线出击,使德军的装甲预备队顾此失彼。

当然,在年初的乌克兰战线,红军还处于去年战役的尾声,由于没有时间准备,暂时无法在接踵而来的新战役中真正协调一致。而在遥远的北线列宁格勒方向,面对拥有更坚固阵地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一次经过精心准备的全面攻势即将开始! 4kPvXVgba51/h77Zc+C8kDXEqRTfByavnop6srIaRF5i7BYCNvQm/bqjQpw4Nr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