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德国武装部队

1.希特勒的“输血”努力

虽然损失惨重,希特勒的军力依然相当庞大。至1943年5月31日,德国武装部队共动员11235000人。减去净损失的1680000人,还剩下9555000人。 半年后的1943年12月1日,整个德国武装部队达到10667809人。这1000多万人中,约724万属于陆军。但野战陆军仅有434万人。其中战斗部队只有不到280万人,仅占总额的64%。

而“后备陆军”却占用了290多万人!更惊人的是,员额已经相当臃肿,人员损失并不大的空军和海军,居然也拥有近60万人的“后备军”!

1943年12月1日德国全军兵力构成 (单位:人)

续表

庞大的后方人员是怎么来的?后备军医院里有近63万伤病员。以色列学者马丁·克里费德认为德军伤兵缺勤的平均时间为98天。 照此折算,全年送往医院的伤病员约有230万人,这还不包括留在部队的。而1943年上报的伤员却只有100多万。缩水的确厉害!附带一个参考数字作为对比:据格兰茨搜集的资料,在1944年3月,苏军住院人员只有70多万。

后备陆军的补充和训练单位,加上所谓“康复单位”,共有150多万人!这么多后备人员,却无力填满前线的几十万缺额?除了再次证明伤亡的极端严重外,恐怕也是德军训练时间偏长的结果。马丁·克里费德在论述德军战斗力时,曾提到过一项原则:伤员康复后,在返回部队前必须再接受一段时间的训练。这样虽然有助于维持战斗质量,但在补充困难的情况下,过度坚持这类原则,也会适得其反。

希特勒也发现,当前线兵力越来越少,国内人力也日益紧张的时候,德军自身却还有大量人员躲在后方无所事事。为了搜刮更多的炮灰,他以前就采取过一些措施。比如把部分新兵送往占领区训练;在东线组建野战训练师;组建空军野战师等等,但效果都不显著。由于德军固有的陈旧体制,冗员反而越来越多。

终于,希特勒发狠了。他于1943年11月27日下达命令,要求从“多余员额”中抽出至少100万人送往前线!即所谓的“100万人为前线”运动。根据这道命令,后方单位进行了一次普遍“摸底”,解散了1/3的教导部队和机关,用妇女来替代机关里的男人,并将非战斗勤务尽量转由“俄国辅助人员”承担。

虽然希特勒为此签发了措辞强硬的命令,收效却不显著。至1944年4月中旬,他只搞到了40万人。希特勒的亲信施蒙特无可奈何地承认:“这个命令的实施首先被官僚主义的工作程序拖延了下来,后来又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严格执行。没有利用元首制定的刑法条款,只抽出40万士兵,而不是100万。” 1943年7—11月间,东线陆军仅新增901900人(补充兵271000人,康复人员341900人,其他289000人)。 另有30多万人的损失缺口无法弥补。

斗不过陆军官僚的希特勒,只能尽量善用有限的一线兵力,特别是地面作战部队——主要包括野战陆军和武装党卫军。空军野战师因为战斗力太弱,1943年10月后被逐渐并入陆军。1943年底至1944年初,德军地面作战力量维持在约440万~449万人之间,其中约250万~260万人部署在东线。另外,在芬兰方向,还部署了第20山地集团军。对苏作战的德国陆军约占全军的60%。

其余的德国地面部队散布在西线、意大利、巴尔干等地。其中,暂时平静的西线,在12月1日拥有64.8万人,比夏季减少了近10万人!这并不是因为作战损失,而是大量部队被调往东线等地“救火”的结果。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希特勒把70%~80%的陆军力量用于苏德战场,并将打残的部队撤到西线,补充休整后再重新派回去。1942年和1943年的两次东线危机,都是依靠从西线调来的大量增援才得以缓解。1943年9月11日,西线德军参谋长布卢门特里特证实,仅1942年10月以来的12个月间,他就向苏联前线增派了28个师(6个装甲师或装甲步兵师,22个步兵师)。

德国陆战实力分布

(包括野战航空兵和武装党卫军,以千人为单位)

注:上述东线兵力中,不含集团军群后方地域指挥部和芬兰方向的第20山地集团军。

两年过去了,由于东线局势的恶化,希特勒所面临的战略全局也越来越严峻。过去为东线提供了大量增援的西线,似乎随时可能变成战场。

形势逼迫着希特勒采取新的措施。1943年11月3日,他发布了第51号训令(1943年第662656号绝密文件)。命令开头回顾道:“过去两年半同布尔什维克进行的艰苦卓绝、损失严重的战斗,耗去了我们的主要军事力量和最大的精力。这就是目前的危险和整个形势。”

命令紧接着指出:“在东线,危险依然存在,但西线出现了更大的危险。”——西方军队可能在春季,甚至更早发动进攻。希特勒认为,由于西线没有东线那么辽阔的地域提供足够的战略回旋纵深,这一威胁也就显得尤其可怕。有鉴于此,他宣布:“我不能为了增援其他战场而继续削弱西线,我决定加强西线的防御力量。”

动摇中的东线德军

除了人力不足外,现有部队的动摇和沮丧,也是希特勒面临的重大问题。1942年,德军叛变及擅离职守者仅有16550人。1943年猛增到66861人,1944年继续急剧增加!动摇者遭到了严厉镇压!仅1943年10—12月,就有1455名德国军官被判死刑,其中1037人是因为“畏战”和“弃职潜逃”。 可希特勒还嫌不够,干脆在1944年2月26日下达命令,抛开军法审判,授权军官、军士和“作战勇敢的士兵”,就地处决“违抗军令”和“违反军纪”者。

由于人力匮乏,并不是所有逃兵都会被杀掉,更多还是被送往惩戒部队,在最危险地段充当最不值钱的炮灰。1943年10月1日,已经有4250人编入东线惩戒战斗营。接近一个新编师的步兵人数。

仆从军也在动摇。以罗军为例,从1943年4月1日至1944年4月1日,因开小差而受审的官兵达到12227人,其中1391人被处死刑。虽然总数比德军要少,但比率却可能更高。

单纯依靠暴力,无法遏制动摇情绪的扩散。希特勒又乞灵于思想控制。1943年12月22日,他下令在军中建立纳粹党的领导机构。国防军统帅部设立了纳粹党督导部,部长直属于希特勒。此后,在德各军种总司令之下也设立了国社党督导部。师及师以上司令部和同级别机关,设有党的指导员。师以下直到营一级,该职务则由一个参谋兼任。 值得一提的是,陆军总部国社党督导部部长的职务,被交给了舍尔纳将军。 他是德国陆军中一颗正在升起的新星,而他的新职务也说明了他的政治立场。在厌倦了曼施坦因这样的老派将领后,希特勒准备让狂热的纳粹党徒来指挥部队。

2.1944年初的东线陆军

虽然希特勒要求增强西线,但德军主力并没有离开东线。在1943年10月1日,东线占用了德国野战陆军总员额的64%。根据《德国陆军1933—1945》,1943年12月1日,东线德国陆战兵力为2619000人。1个月后,下降为2528000人。上述数字还没有包括后方警卫。

另外,在所谓“芬兰方向”,德第20山地集团军也拥有大量部队。格兰茨认为所谓“挪威北部”兵力为7万人。 但美国的战役研究资料援引的德国档案却证实,第20山地集团军三个军中的一个就有56000人。 集团军总兵力按照西顿的说法是176000人。参考过大量德军档案的法国军史学者给出了更高的数字,称第20山地集团军在1944年1月需要补给的总额为217000人(鉴于法国人列举的“补给统计”,往往包括了辅助人员甚至战俘等等,我们还是以西顿的数字为准)。

德军战俘

将东线和“芬兰方向”加在一起,德国在1944年1月的对苏地面兵力为270.4万人。如果加上后方警卫区域的兵力,还要更多一些。

虽然总员额下降,但由于精简了后方单位,特别是用“辅助人员”取代德国后勤人员,东线战斗部队的数量反而有所增加。1943年12月31日,前方兵团(含党卫军和空军野战部队)人数达到202万人,平均每个师约1万余人。前方兵团以外,东线陆军独立战斗部队秋季兵力约40万人,其中包括10万炮兵。

1943年12月31日东线德国地面作战部队兵力 (单位:人)

注:兵团(德语verband),指“由不同兵种组成的部队”。此处特指师和旅。

1943年10月1日德国野战陆军人员构成 (单位:人)

续表

德军88毫米PAK43型反坦克炮

由于1943年德国军工产量飙升,东线装甲部队虽然损失严重,但依然靠着源源不断的补充维持着较强的战斗力。到1943年12月20日,装备有3629辆坦克强击火炮。包括933辆长管四号坦克,699辆“虎”和“黑豹”。但由于损失太大,仅仅过了十天,就下降为3356辆。其中坦克1849辆,可动939辆;强击火炮1507辆,可动879辆。总计可用1818辆,占总数的54%。

为了适应防御战的需要,和夏季相比,年底东线的强击火炮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数量已经和坦克相差不大。与此同时,东线还配属了相当数量的重型坦克,充当遏制苏军进攻的杀手锏。1943年7—12月,东线接受了278辆“虎”,彻底损失或后送了214辆。至1944年1月,剩下211辆(可动89辆)。几乎同期,还接受了9个“黑豹”坦克营,装备774辆“黑豹”(不含后来的补充坦克),彻底损失493辆。至1943年底,“黑豹”还有349~432辆。

1943年底东线德军坦克强击火炮统计 (单位:辆)

德军的火炮统计比较少见。按照1944年3月的材料,东线共有德制100毫米及更大火炮5441门,占全军装备数8257门的66%。另有德制75毫米山野炮194门,各国杂牌火炮1488门(中重型968门)。

1944年3月东西两线德军国产中重型火炮统计

总计东线德军共有火炮7123门。其中100毫米以上(含100毫米)6409门。没有找到东线步兵炮、迫击炮、反坦克炮和陆军高炮的专门统计。仅知道1944年4月1日,德国陆军共有此类装备5万余门。即使按5成比例换算,东线也有约2.5万门。

德军80毫米迫击炮阵地

1944年4月1日德军其他炮兵武器 (仅统计陆军)

相比之下,希特勒发布“强化西线”命令后过了近5个月的1944年3月,西线也只有德产中重型火炮930门。按照编制,只能装备16~21个步兵师。同一时期,东线则有5441门,是西线德军的近6倍。而同期,东线陆军兵力只有西线的4倍。也就是说,几乎毫无损失,并得到希特勒“强化许诺”的条件下,西线的火炮满额率也只有损失惨重的东线的一半左右。为了凑数,德国人只好把各国杂牌火炮大量拖到西线,数量甚至大大超过了德国火炮!

德军PAK43/41型反坦克炮

3.仆从军和空军

由于兵力不足,希特勒只好向“盟国”求援。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人把仆从军看得一钱不值,避免让他们介入前线战斗。现在,希特勒却不得不放下架子,再度拖来大量“盟国”炮灰以填充战线。1943年10月4日,东线仆从军为18个师(不包括芬军)。 10月至12月24日,增加了罗马尼亚第2、4山地师,第24步兵师;匈牙利第13、19步兵师;第1斯洛伐克师(前身为斯洛伐克机动师)。同期撤走了第250西班牙步兵师,匈牙利第13、19步兵师。 至12月26日,连同芬兰军队在内,苏德战场上的仆从军增加到40个师。

1943年底至1944年初,苏德战场仆从军总数约80万人。包括罗军12个师23万6千人,匈军11万3千人,芬兰军43万人,一部分斯洛伐克军人。 不过,这些部队大都被派去承担反游击或海岸警卫之类的次要任务,前线野战部队不多。按照德国统计,1943年12月31日,东线4个集团军群指挥的前线部队中,仅有仆从军136985人(不含芬军)。

除仆从军外,东线德军外籍兵团有53254人。如爱沙尼亚党卫军旅5099人(1943年12月);西班牙“蓝色军团”1500人;拉脱维亚武装党卫军31500人(1944年7月)。 凑上这些“盟友”,希特勒在1944年初,用于对苏作战的正规陆战部队,总数约350万人。

除了正规军人外,德军还拥有数量庞大的“辅助力量”——既包括约20万“俄国辅助人员”,也有大量德国辅助组织。

1943年12月31日东线仆从军和外籍兵团兵力 (单位:人)

载满了步兵的德国强击火炮排

此外,德国空军(除了作为陆战部队的空军野战师)和海军在苏德战场也有大量兵力。1944年1月,德国空军最大的航空集团部署在苏德前线。包括东线的第1、4、6航空队,以及芬兰方向的第5航空队一部。按德方统计,共装备各类飞机2726架,占总数的41%。其中,部署在东线的一线作战飞机为1683架。1944年上半年,苏联前线的德军飞机还在继续增加,在全军中的比重也从41%上升到5月份的近46%。

除了作战飞机外,东线3个航空队在1944年1月还拥有6160门高射炮。加上第5航空队,总数为7818门。其兵员总数估计也不会少(鉴于德军兵力数据不完备,西方学者常用的兵力对比方式:用德国陆军兵力和苏联陆海空三军总兵力进行对比,无疑是不准确的)。

总体而言,在1944年初,东线的陆军兵力是西线的4倍,重型武器是4~6倍,飞机是2倍。这些数据说明,德国武装部队的绝对主力依然在东线。

1944年1月1日东西两线德军实力对比

注:东线地面部队不包括“芬兰方向”;装备仅统计德国国产;火炮数据为3月份。

1944年初德国飞机分布 (单位:架)

1944年1月东线航空队高射炮配置(单位:门)

东线德国一线作战飞机构成 (单位:架)

1943年10月4日德国全军师团分布(含仆从军,不含芬军)

续表

4.编成、编制与新装备

在1943年底至1944年初,东线新增了几个野战师。但同一时期,有更多的野战师因为损失惨重而被解散。保存下来的步兵师同样损失惨重。如第106步兵师(属第8集团军)自1943年3月至1944年1月20日,共损失15005人。相当于一次全军覆没。 另外,根据希特勒“增强西线”的指示,第2装甲师和第5山地师被调往西线。经过调整,到1943年12月31日,东线德军以及仆从军(不含第20山地集团军和芬军),共有205个作战兵团(含33个机动兵团)。其中北方集团军群48个(机动1),中央集团军群64个(机动9),南方、A集团军群共93个(机动23)。

1943年12月至1944年1月,东线新增部队

第2伞降歼击师(配属东线南部)

第371步兵师(来自巴尔干,增援东线南部)

统帅堂装甲步兵师

第15党卫军师(1943年3—11月组建,配属东线北部)

第11党卫军装甲步兵师(由巴尔干调往东线北部)

第4党卫军旅

第15、21罗马尼亚师

同一时期,被歼灭、撤销或调走的部队:

第52步兵师(1943年11月1日解散)

第86步兵师(1943年11月3日解散)

第321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30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降为师群)

第250(西班牙)步兵师

第1、3、4、5、6、9、10、12、13、21空军野战师(11月改称野战师,并入陆军)

第2空军野战师(1943年11月解散,残部1944年2月并入第6野战师)

第15空军野战师(解散,残部并入陆军第336步兵师)

第183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51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68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降为师群)

第4空军野战师(1943年11月1日改称野战师并入陆军)

第18装甲师(改编为炮兵师)

第38步兵师(1943年10月23日解散)

第112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137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161步兵师(降为师群,师部改为A军级集群指挥部)

第216步兵师(1943年11月17日解散)

第217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23步兵师(1943年11月26日解散)

第255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62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93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23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27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28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32步兵师(1943年9月3日解散)

第333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39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降为师群)

第355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444警卫师(仅剩司令部,1943年5月解散)

第5山地师(调往西线)

第2装甲师(1944年1月15日调往西线休整)

第141、147、143、151预备师

1944年初的东线新增装甲部队

在掩体里休息的德军官兵

三号坦克前的一个德军车组,五个人的冬装都不一样

为了适应新的战争环境,同时对被解散的部队进行改编,德军开始采用新编制。从1943年10月2日起,开始推行“1944年型”(有时被称为“1943年型”)步兵师编制。全师德国官兵11317人。另外配备1455名苏联辅助人员。后者主要承担勤务工作,以便腾出德军官兵充当战斗员。1943年12月1日,新型师的兵员数改为13656人。其中战斗部队9652人(步兵5500人),供应部队2245人,后方人员1759人。

新式野战师的步兵营,由过去的9个缩减到6个,师属火炮由48门缩减为36门。但步兵火力增强,机枪总数反而有所增加;淘汰了轻型迫击炮,大量装备80—120毫米的中重型迫击炮。确立了以75毫米炮为核心的反坦克火力配系。

为了应对不测,德军野战师的后勤部队也配备了越来越多的武器。如1943年9月,第383步兵师(中央集团军群)就给后勤部队编制了50挺轻机枪(相当于一个步兵营的标准)。其具体分配为:

第383通信营

电话连(6挺轻机枪)

无线电连(4挺轻机枪)

通信供应纵列(1挺轻机枪)

第383供应队

供应指挥部(2挺轻机枪)

第383摩托化轻型供应纵列(2挺轻机枪)

第3—6重型供应纵列(各6挺轻机枪)

第383供应连(6挺轻机枪)

2个医疗连(各2挺轻机枪)

第383军事警察处(1挺轻机枪)

稍后,新式野战师又开始装备突击步枪;两种革命性武器——反坦克火箭筒和反坦克长柄火箭弹,也大量进入部队。这是两种步兵便携的反坦克武器,但比过去的一些步兵反坦克武器更为强大便利。从此,只要德国士兵能够在苏联坦克逼近前生存下来,就有可能依靠一己之力将可怕的重型战车摧毁!

战壕里的德军MG42机枪小组

反坦克火箭筒和反坦克长柄火箭弹

西方作者坚持认为前者是德国人剽窃美国“巴祖卡”火箭筒创意的产物,口径采用德军钟爱的88毫米,作战射程91.4米,最远据说可达到400米,可以60度角击穿150毫米装甲。后者分为“小型”和“大型”两种(即30型和60型),可以对30~80米(一说最大60.3米)距离上的苏联坦克构成致命威胁。其战斗部使用了黑索金炸药,空心装药造成的金属射流长达1.52~1.83米!可以击穿140—200毫米装甲!如果说它有什么缺点,就是有效射程较短,超出后命中率急剧下降,再就是威力大得连使用者都感到胆战心惊!

1943年9月,单兵反坦克火箭弹小批量进入部队。1944年大量装备,其数量从数万枚很快增加到数十万枚甚至数百万枚! 到底有多少苏联和西方坦克,因为驾驶者的轻率而葬身于火箭弹之下,恐怕永远也拿不出准确的数据。

除了给步兵师配备75毫米反坦克炮和单兵火箭弹外,德军也加强了他们的军直属反坦克火力。鉴于88毫米高射炮惊人的反坦克威力,德国人研制出专用的71倍管88毫米反坦克炮,并于1943年投入使用。

德军88毫米反坦克炮技术参数

1944年德军步兵师构成和装备

下属3个步兵团,每团1987人,编制有1个反坦克炮连,1个步兵炮连,2个步兵营;新步兵连装备的轻机枪增加到16挺,用2门80中型迫击炮取代了轻型迫击炮;重武器连装备12挺重机枪,6门80迫击炮或75步兵炮;步兵炮连装备12门80迫击炮,4门120迫击炮或150步兵炮。反坦克炮连的一个排装备75毫米重炮,一个排装备50毫米重炮。

1个炮兵团(2013人);

1个侦察营(708人);

1个工兵营(620人);

德军装备的反坦克火箭筒

1个通信营(379人);

1个反坦克炮营(484人,一个连6门37炮加6门50炮,一个连12门75炮,一个连12门20高炮);

1个野战补充营。

师属勤务人员2380人:马拉或摩托化运输纵列,1个医疗连,野战医院,兽医连,野战警察和野战邮政等等。

装备有2128支手枪,7980支步枪,681支冲锋枪,机枪541挺,72门81迫击炮,21门120迫击炮,12(一说18)门75步兵炮,6门150步兵炮,6门37反坦克炮,24门50反坦克炮,18门75反坦克炮,12门20高炮,24门105榴炮,12门150榴炮。后来又编入600支突击步枪,108个反坦克火箭筒,以及大量的反坦克长柄火箭弹。

新编制颁布后,东线德军的改编过程非常复杂,搞出了很多新旧编制混合的怪物。由于前线损失太大,所以还伴随着一系列的合并重组。东线仅1943年11月就解散了23个伤亡惨重的野战师(根据《俄国前线》和《德军序列》的资料整理统计。可能不完全)!不知道是为了保住面子还是出于别的什么考虑,德国人将其残部改编为“师群”(Divisions-Gruppe),并冠以被解散师团的番号。

所谓“师群”,一般由被解散师团残余的步兵组成(通常有一个团的实力),通常被编入其他野战师或者军级集群。这种做法给历史研究造成了很大混乱。苏联人就经常会把“师群”当成师来看待。因为在实战中,战斗兵力比一个团还少的德国野战师也不少见。

下面以一个实例来了解东线新编制的实施和重组:

德军第36步兵师(中央集团军群)。1943年11月2日编入了第268师群(就是被解散的第268步兵师。上一卷曾提到过该师被击溃的过程),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三个步兵团。

第36步兵师原有的2个步兵团解散了各自的第3营;侦察营改称为“燧发火枪”营。鉴于新称谓只是个花头,没什么实际意义,本书依然称其为侦察营;第36步兵师自己的炮兵团被抽走,作为集团军直属单位。第36步兵师只能接受前第268步兵师的268炮兵团。

由此形成的第36步兵师新序列为:

由半履带牵引车托拽的德军火炮

第87步兵团:第1、2营

第118步兵团:第1、2营

第268师群:第488、499步兵团残部

第36师属侦察营

第268炮兵团:1—4营(第4营来自第321炮兵团)

12月8日,又接受了新编的第36坦克歼击营(前身是军属单位)

制定新序列还算容易。而在战争条件下,按照新编制给第36步兵师配齐武器则要困难得多。直到1944年3月20日,才形成如下武器编制:

步兵团:

步兵连:13挺轻机枪,2门80迫击炮

机枪连:12挺重机枪,4门120迫击炮,3挺轻机枪

步兵炮连:2门150重步兵炮,6门75轻步兵炮

坦克歼击连:12门PAK40型75反坦克炮,13挺机枪师属:

侦察营:各连与步兵编制相同,其中一个连配备自行车坦克歼击营:

第1连配备12门PAK40型75反坦克炮,13挺机枪

第2连配备12门自行75反坦克炮

第3连配备12门20毫米高炮,4挺机枪

炮兵团:

轻型炮兵营(3个连):11门105榴炮

重型炮兵营(3个连):9门150榴炮

德国陆军还在东线组建了一些特种兵团,如1943年9月在中央集团军群内建立的第1滑雪歼击旅。至年底,该旅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作战兵团,不仅配备大量强击火炮、自行重炮、20—88毫米高炮、迫击炮、轻重机枪和新式的MP43冲锋枪,其编制也非常完备。步、炮、辎重、工兵一应俱全,相当于一个略有些缩水的摩托化步兵师。

其1943年12月1日具体编成为:

指挥部:

侦察排、通信排、工兵排(3挺轻机枪)

4个滑雪营:

每营3个滑雪连(每连10挺轻机枪,一个排配备M P43冲锋枪),1个机枪连(6挺重机枪,6门80毫米迫击炮,3门20毫米自行高炮)

1个重滑雪营:

滑雪通信排,1个摩托化坦克歼击连(12门75毫米反坦克炮),1个自行轻高炮连(12门20毫米),1个自行重高炮连(6门88毫米)

1个迫击炮营:

摩托化指挥部(2挺轻机枪),通信排,3个迫击炮连(每连3挺轻机枪,12门120毫米迫击炮)

1个工兵营:

2列雪犁列车(各1挺轻机枪),1个摩托化工兵连(2挺重机枪,9挺轻机枪,2门80毫米迫击炮和6部火焰喷射器),2个滑雪工兵连(2挺重机枪,9挺轻机枪,2门80毫米迫击炮和6部火焰喷射器)

1个炮兵团:

1个强击火炮营(1个指挥连,三个连各14辆),1个自行火炮营(1个指挥连,3个炮兵连,每连6门150毫米重榴炮)

供应营:

摩托化维护连(6挺轻机枪)

半履带供应连(8挺轻机枪)

摩托化供应连(8挺轻机枪)

2个滑雪供应连(各3挺轻机枪),野战补充连:10挺轻机枪,3挺重机枪,2门80毫米迫击炮,1门120毫米迫击炮,1门20毫米高射炮,1门75毫米反坦克炮,1部火焰喷射器

1个医疗营

1个摩托化军事警察连

1个兽医连

1个屠宰连

1个面包连

1个行政连

德国装甲师1943年型的编制于9月24日发布,依旧是1个坦克团。下属2个坦克营,一个营装备四号坦克,一个营装备黑豹坦克,每营4个连,每连22辆坦克。关于43型装甲师实力的另一说为:四号坦克营86辆,黑豹坦克营73辆,另有11辆指挥坦克和4辆侦察坦克。

装甲师的炮兵团有18门自行火炮(12门105毫米,6门150毫米),13门105毫米榴弹炮,8门150毫米榴弹炮,4门100毫米加农炮。反坦克武器主要是13门75毫米炮。

2个装甲步兵团共4个营,其中一个配备半履带装甲车。装甲步兵得到12门自行步兵炮的支援。

装甲师的防空火力非常强大。包括34门20高炮,17门4管20高炮,9门37高炮,12门88高炮。这些高炮不仅可以对抗低空苏联飞机,还可以对付苏联坦克。

全师兵员14727人,机枪1311挺,80毫米迫击炮52门,120毫米迫击炮18门。 aHK2q37jj4HdTzW1pNmjr+7OlAaHNBVw7sDF+yuoybkWPscxj09jy67n3/b/6z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