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夏天的回音(2):米乌斯河—北顿涅茨河之战

1943年夏季的插曲,另一个重要的章节发生在库尔斯克战线以南:德第1装甲集团军防御的北顿涅茨河和第6集团军的米乌斯河防线。对峙苏军分别为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

斯大林决心在这个方向发动牵制性进攻。这样做有两个考虑:第一,这段战线掩护着希特勒最为重视的顿巴斯资源地区和第聂伯河前方;第二,部署于此的两个德国集团军,都属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右翼。只要对他们动手,曼施坦因就无法坐视不管,必定对库尔斯克战局产生直接影响。

另外,通过审视苏军当年的进攻计划,我们还不难发现,苏联人的目的并不仅限于牵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甚至打算夺回顿巴斯,一口气打到第聂伯河。

苏军大张旗鼓地实施战役准备,使当时还在进攻库尔斯克的德军无法安心。希特勒因此甚至扣住了曼施坦因的战役预备队——第24装甲军。曼施坦因虽然对此大为不满,但随着“城堡”的胜利前景越来越渺茫,他也不能坐视右翼所面临的严重威胁。

1.苏军攻势

(1)米乌斯河防线

面临苏军威胁的曼施坦因右翼,最南部就是米乌斯河防线。这条河本身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天险,据说只有50米宽,而且很浅。但通过西岸的高地,德军可以清楚地观察苏军的动向。

依托米乌斯河,德国人用6个月时间构筑了相当坚固的阵地。前沿遍布铁丝网和雷场,构筑有大量钢筋混凝土和土木工事。防线内的河流沿岸也有预设阵地。但米乌斯河阵地也有缺点。在一些地段,据说因为岩石较多,很难把壕堑挖得很深。

米乌斯河的防御任务,由德第6集团军负责。众所周知,老的第6集团军年初就在斯大林格勒被红军吃掉了。现在这个第6集团军,则是3月份重新组建的。司令官是霍利德将军。冬季危机中,他是帮助曼施坦因渡过难关的大功臣之一,因此深受信任。

截至1943年7月17日,霍利德指挥着11个师。其中10个步兵师——分属3个军:第4、17、29军——由北向南展开于一线。霍利德掌握的机动兵团,只有第16装甲步兵师(40辆坦克)。另有第209、210、236、243、277强击火炮营。总计起来,霍利德有200辆左右战车。其装甲实力是南方集团军群4个集团军中最弱的。

1943年夏季前,德军在前线构筑了坚固的阵地

第6集团军战斗序列(7月17日)

把霍利德赶出米乌斯河的任务,交给了苏南方面军司令托尔布欣上将。为此动用的兵力,据称多达27万人和661辆坦克自行火炮。其坦克力量对霍利德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托尔布欣4个月前才晋升为方面军司令员。米乌斯河之战是他第一次指挥方面军进攻,对其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基本思路是从中部突破德军防线。为此,在罗韦尼基西南地域,集中了突击第5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

德第6集团军司令霍利德将军

根据计划,2个集团军突破一线后,将继续推进,突向阿尔乔莫夫卡、乌斯片斯卡亚、费多罗夫卡方向。如果顺利的话,由北南下的红军,将迂回和包围霍利德的后方,并夺取塔甘罗格。为了支持这次攻击,托尔布欣在第二梯队还部署了近卫第2集团军。该集团军将增强红军的突击力量,加快突向西南的速度,并切断德军西退之路。

为了牵制德军,托尔布欣还在两翼安排了辅助突击:右翼为第51集团军一部,左翼是第44集团军。

“城堡”惨败的标志:被苏联佩-2轰炸机炸弹直接命中,战斗舱室炸飞的“菲迪南德”

由于战役本身就有牵制德军的意图,苏军的准备毫无掩饰,在德国人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进行着。大炮和弹药摆放在露天,夜里坦克和汽车开着前灯行驶,电台肆无忌惮地用明码谈论着进攻计划的细节。7月15日,德国侦察机也发现了苏军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集结。

此时,曼施坦因的“城堡”基本宣告失败。沮丧的他终于在7月16日晚上批准将第23装甲师派给霍利德,但这只是个预防性命令。

可到了第二天,苏联大炮已经对着霍利德开火了!

(2)突破

1943年7月17日,苏军以惯常的炮击和空袭宣告进攻开始。德第6集团军作战日记一反常态,对这次炮火准备给予高度评价:红军的炮兵不仅威力增强,也表现出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制定出混合使用重炮、野战炮、迫击炮、火箭炮的整体炮击计划,还懂得和德国人一样利用徐进弹幕掩护步兵。

德国人的好评当然不是白给的:他们的一线步兵营在苏军的火攻下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冰雹一般的炮弹覆盖了他们的阵地。

拂晓,苏军开始推进。他们在南北侧翼的辅助突击,并没有给德国人造成太大威胁。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战线中央的德米特里耶夫卡—斯捷潘诺夫卡方向。在这个地段,对抗双方为:苏第5突击集团军;德第17军第306、294步兵师。

在坦克配合下,稠密的红军步兵发起冲击,企图从德军2个师的接合部杀出一条通道。很快,他们遭到炮击后“苏醒”过来的德军凶猛的火力阻截。分属于第294、306步兵师的第513、581步兵团的机枪手拼命扫射;壕堑后方,德军迫击炮和大炮也不断轰击。但应对地面冲击的同时,德国人又遭到红军的空中打击。100多架飞机遮蔽了天空,无情地压制着地面对手的反抗。死伤惨重的德军一线营终于招架不住,防线被撕开了口子。

苏第2近卫机械化军随即被投入战斗以扩张胜利。据说该军有120辆T34和80辆T-70。德方记录第一天实际参战坦克约150辆。红色装甲狂潮来势汹涌,德军出动大批JU-87,并以重型反坦克炮和机枪迫击炮联合阻击,才勉强遏制了红军的进一步推进。

打仗回来的苏联坦克手受到居民的欢迎

截至7月17日晚,遭到红军主攻的德第17军战线被突入了4公里。尽管失地不算多,该军的人员伤亡却大得惊人,仅第294、306步兵师就损失了50名军官和2061名士兵。而他们宣称击毁的苏军坦克却只有15辆。

第17军军长斯奈肯伯格步兵上将确信,如果苏军继续保持这样的攻击势头,他的部队将被压垮。集团军司令霍利德赶忙将第16装甲步兵师(40辆坦克)投入战斗。

反击的Ⅳ号坦克。这是东线最为活跃的德军战车

按照德国人以往的经验,只要装甲部队投入反击,遏制苏联人就不在话下。刚进入战斗的第16装甲步兵师似乎也很顺利。但好景不长,苏第2近卫机械化军100辆坦克压了过来。形势迅速逆转!一番激战后,德军损失超过20辆坦克,只得败下阵来。

随着第16装甲步兵师的败北,第17军也被打得溃不成军,很快丢失了“213.9”高地、斯捷潘诺夫卡、马里诺夫卡等要地。

装甲反击的失败,对霍利德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恰逢7月18日晚,他得到了第一支援兵:第23装甲师。这个师有63辆坦克强击火炮,此时据说有50辆可用,而且还拥有30多辆Ⅳ号坦克。霍利德决心将该师投入战斗,以证实第16装甲步兵师的失败只是个不幸的偶然。

7月19日,第23装甲师向“213.9”高地发动反击。德国人惊奇地发现,苏军在这个刚刚占领的山头附近,迅速组织起了强大的反坦克防御。在他们的抵抗下,第23装甲师50辆坦克中的28辆遭到毁伤(10辆彻底损失)。反击再度失败。

7月21日,苏军将第4近卫机械化军投入战斗,给德国人的危机雪上加霜。当天,第16装甲步兵师和第23装甲师,一共只有31辆坦克可用(13辆为长身管Ⅳ号),虽然还有一些强击火炮,但总数显然无法和苏军约300辆坦克相比。

7月21日两军决战地段兵力对比

德方:第23装甲师,第16装甲步兵师,第336、306步兵师

苏方:第4、2近卫机械化军,第32独立坦克旅,6个步兵师

但在7月22日,德第24装甲军军部也抵达了战线。经验丰富的军长内林装甲兵上将,火速利用88毫米高炮和强击火炮组成了一道临时防线。前线德军还发现,由于损失巨大,苏军步兵质量正严重衰退,只要把他们和支援坦克隔开,就比较好对付了。

7月22日的战斗,使德国人将上述经验付诸实战。大量苏军坦克脱离了支援,独自闯入德军防线,并被诱入反坦克阵地,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第294步兵师和第16装甲步兵师宣称击毁了93辆坦克。由于这次失败,苏军的进攻势头受到了遏制。

反击中的德军“帝国”师“虎”式坦克,左侧为一辆150毫米自行步兵炮

德国人为此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7月23日日终,第16装甲步兵师的步兵仅剩下550人,但德国装甲力量却得到了恢复。7月23日,有45辆坦克可用(18辆长身管Ⅳ号)。7月24日,第6集团军4个强击火炮营共有87辆强击火炮,其中47辆可用。

(3)北顿涅茨河之战

米乌斯河战役打响的7月17日,其北面的北顿涅茨河地区也遭到了红军的攻击!这段战线上的对峙双方为:

红军马利诺夫斯基大将的西南方面军,由空军第17集团军配合;德方马肯森将军的第1装甲集团军,以及“肯普夫”战役集群第42军。

西南方面军的进攻,也是对“城堡”牵制行动的一部分,但马利诺夫斯基的目的却并不仅限于此。他在伊久姆地域集结了近卫第1、8集团军,企图在此实施突破,以南下巴尔文科沃、红军村。随后,方面军快速兵团——坦克第23军和近卫机械化第1军将沿着相同路线,扑向斯大林诺(顿涅茨克),与南方面军北翼会合,从而完成对顿巴斯德军的大合围!

另外,为了迷惑德军,马利诺夫斯基南翼的近卫第3集团军,将从利西昌斯克以北的普里沃利诺耶,向阿尔乔莫夫斯克实施辅助突击。

虽然制订了目标宏大的作战计划,苏军将领们却疑虑重重。他们无法估测可能遭到的抵抗强度,对新战役只能抱着尝试态度。

德军炮兵阵地

苏联人的疑虑是有道理的。事实上,他们的企图早在7月12日就被德方觉察,并判断出了大致的主攻方向。正是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希特勒才坚持扣住本为“城堡”预备队的第17装甲师和党卫军“维京”师,总计118辆坦克强击火炮。

除了这2个机动师外,马肯森在7月17日还拥有8个步兵师;北邻第42军另有3个师。而在苏军进攻方向上,主要是第40装甲军和第30军,总计6个步兵师。

第1装甲集团军战斗序列(7月17日)

马肯森的防线也相当坚固。所依托的北顿涅茨一线,陡峭的右岸高于左岸。德军从这里居高临下,构筑了2~3道防御地带。每个地带有2道壕堑。第一地带纵深6~8公里,每公里正面有4个土木发射点、13个露天机枪阵地、9个掩蔽部。一些火力点设在过去被击毁的坦克底下,步兵配发了装甲防盾板。在纵深,德国人依托制高点、居民区和森林边缘,建立了周围筑有连续堑壕的抵抗枢纽,可以交织出火网以阻击来犯之敌。

至7月13日晨,马肯森的部队已经作好了战斗准备,静候着苏联人的进攻。

1943年7月17日晨4时50分,苏军开始实施持续1小时30分的炮火准备。两岸顿时被浓烟所笼罩。搭载红军先遣营的大舢舨乘机渡河。当风把烟幕吹开时,德军火力点开始射击,但随即就被苏军的炮火摧毁。舢舨得以靠岸并将士兵投入对德军壕堑的冲击。

在主攻方向,红军集结了庞大兵力:第1、8近卫集团军各有3个军或9个师。每个集团军还得到1个突破炮兵师,1个混成航空兵军,2~3个坦克或自行火炮团的加强。德军一线兵力无力抵抗。至上午8时,苏军夺占了第1、2道壕堑。在先头部队的掩护下,苏联人又运来了舟桥,准备将坦克大炮送过河去。

苏军继续推进,所遭受的抗击却越来越顽强,而红军炮兵射程不够,也无法提供火力支援。此时,德国飞机却活跃起来,对苏联渡口造成了严重威胁。到中午时分,红军的攻势受到遏制。

经过7月17日的战斗,苏军仅揳入德军纵深约5公里。近卫第1、8集团军在北顿涅茨河右岸夺取了几个新登陆场。第8近卫集团军司令崔可夫承认,由于德军准备充分,红军未能达成预定目标。

战斗第2日,马利诺夫斯基将第23坦克军派给第1近卫集团军,企图突破德军战术防御,依然未能成功。7月19日早晨,德国装甲部队开始大举反击,给予红军沉重打击。德国空军也连续派出20~30架一组的轰炸机群,不断轰炸渡口,以阻止红军运送援兵、装备和弹药。

激战持续到7月27日。辅助攻势的苏近卫第3集团军几乎毫无进展。主攻的近卫第1集团军,也只是在大加尔热夫卡、谢苗诺夫卡建立了一个正面12公里、纵深2~2.5公里的登陆场。近卫第8集团军则将夺占的2个桥头堡连为一体,形成正面25公里、纵深2~5公里的登陆场。

东线德军主力坦克——Ⅳ号

为了这点成就,苏军蒙受了重大损失。登陆场内的弹药供应也颇为困难。马利诺夫斯基知难而退,取消了将第1近卫机械化军投入近卫第8集团军攻势的计划,命令登陆场部队就地转入防御。

第1装甲集团军战斗序列(7月25日)

2.米乌斯河反击

(1)霍利德的兵力集结与反击计划

北顿涅茨战线虽然趋于平静,南面米乌斯河的激战却持续到7月底。

在该方向,托尔布欣同样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即使在主攻地段,他也只能揳入德军防线5~6公里,在斯捷潘诺夫卡、马里诺夫卡地域建立起一个不大的登陆场。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彻底损失276辆坦克,3972人被德军俘获。

德国方面,霍利德也牺牲了大量部下,其第6集团军在不到2周时间内就损失了15486人。承受主要攻击的第17军和第24装甲军伤亡过万!

德国第6集团军7月17—29日损失构成:

第29军损失2171人

第17军损失8133人

第24装甲军损失3256人

其他损失1926人

总计15486人

转引自《库尔斯克:德国视角》。原文中第29军总损失写作2071人,而根据集团军总损失和第29军具体损失构成,应为2171人。

但霍利德马上就要苦尽甘来了。由于“城堡”战役宣告失败,曼施坦因在7月下旬已经撤离了库尔斯克前线,并于7月25日将“帝国”、“骷髅”师和第3装甲师,派给霍利德的第6集团军。和第23装甲师不同,这个军及其3个师都是德军公认的顶级王牌精锐,也是此前实施“城堡”战役的绝对主力!

赶赴米乌斯战线的“骷髅”师“虎”式重型坦克

霍利德可支配的兵力增加为15个师,包括5个机械化师。第6集团军掌握的战车,仅可用的中重型坦克就达到258辆,包括15辆“虎”。再加上强击火炮、轻型坦克,战车总数约300辆以上。

另外,德军还拥有大量在修坦克。举例来说,“帝国”师7月29日可用“虎”为6辆,而“虎”总数却有22辆。

比较之下,红军南方面军至7月28日,仅剩284辆可用战车,且只有一部分是中重型。登陆场内,第2近卫机械化军有88辆,第4近卫机械化军61辆。

第6集团军战斗序列(7月25日)

7月29日第6集团军可用中重型坦克统计(单位:辆)

手握装甲重兵的霍利德立刻着手准备反击。为此他集中了全部5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并从6个步兵师抽调兵力,构成了4个攻击集群。支援火力为144个炮兵连。

尽管有此前第16装甲步兵师和第23装甲师反击失败的教训,霍利德依然坚信,只要从正面发动一次快速凶猛的装甲突击,就足够把苏联人打得晕头转向,迫使他们夺路而逃。另一方面,登陆场内苏军多达十几个师,霍利德很难一口吃掉,不宜采取从侧翼大规模围歼的战法。

因此,霍利德将第2党卫装甲军和第24装甲军,部署在登陆场中北部当面,负责主攻斯捷潘诺夫卡和马里诺夫卡方向;第17军和第29军,分别负责掩护北、南部侧翼。

德军攻击集群构成(7月29日)

第29军集群:第294步兵师,第111步兵师1个团,第15空军野战师1个营。当面为苏第2近卫机械化军一部以及一些步兵师。

第24装甲军集群:第16装甲步兵师,第23装甲师。当面苏军为第2近卫机械化军和一些步兵。

第2党卫装甲军集群:“帝国”、“骷髅”师,第3装甲师。当面是苏军第40、34、96近卫步兵师,并得到第4近卫机械化军支援。

第17军集群:第306步兵师2个营,第3山地师2个营,第335步兵师1个营,集团军预备队第6突击营。

“虎”式重型坦克

(2)进攻受挫

1943年7月30日上午7时10分(德国时间),德军实施了炮击和空袭。1小时后,地面突击队开始前进。

德第24装甲军负责的主攻方向南段进展顺利。该段苏军战线向前大幅突出。乘此便利,德第23装甲师和第16装甲步兵师联合发动了一次小型钳形攻击,围住了苏军第3、33近卫步兵师。

主攻北面的第2党卫装甲军却没那么幸运。该军的“骷髅”师,力图夺取斯捷潘诺夫卡以东的“213.9”高地。这个山头扼守着苏军登陆场后方的道路交会点,可以说是战役成败的关键之一。

此前,苏军曾在“213.9”高地击退过德第23装甲师的进攻,现在也不打算向“骷髅”师放行。尽管有9辆“虎”打头阵,坦克总数近90辆,德军行进的前方依然凶险重重:高大的玉米和向日葵地成为苏联人的设伏点;T-34坦克被开进战壕充当钢铁火堡;苏军反坦克炮之间形成了互相联系的火网,可以集中火力打击任何一辆德国坦克单车。一些不怕死的红军步兵,甚至渗入德军装甲队形,用反坦克枪射击坦克薄弱的侧面。而当德军勉强克服对方的火力,继续前进后,却又陷入了雷场。

午后,利用德军俯冲轰炸机的一次袭击,“骷髅”师战斗工兵乘机在雷场中开出了2条通道。但德国坦克沿着通道没前进多远,又遭到了6辆T-34的反击。

德国坦克顺利地击退了这次可怜的反击。但“骷髅”师的89辆坦克已经有48辆受损,人员损失约500人。不过德国坦克毕竟有坚固的装甲。48辆受损战车中,只有1辆彻底损失。

“骷髅”师不甘心白天的失败,又在夜间发动进攻,却被苏军再度赶了回来。夜袭中,“骷髅”师倒也并非一无所获,其工兵就乘乱清除了2000颗地雷。

“骷髅”师右翼,“帝国”师向斯捷潘诺夫卡发动攻势。经过一番炮火猛轰,德军以强击火炮为前锋,引导突击队冲入了斯捷潘诺夫卡。但苏军已经把每座房屋都变成了堡垒,四面八方而来的枪林弹雨,使德军难以继续深入。全天下来,“帝国”师虽然比“骷髅”师收获稍大一些,85辆坦克中也有25辆损坏。

而且和德国人的期待相反,只有一小部分苏军步兵和炮兵企图撤回东岸。但德国轰炸机袭击了穿过米乌斯河的南部桥梁。

7月31日,战斗继续。第23装甲师吃掉了当面的一股苏军,俘获3000余人,并继续向马里诺夫卡方向扩展战果。行进途中,他们还缴获了1辆苏军的152毫米自行火炮。

党卫第2装甲军还是不顺利。“骷髅”师向“213.9”高地的推进依然举步维艰;第3装甲师和“帝国”师也几乎无法前进。两天进攻中,第2党卫装甲军伤亡1300余人,损失了105辆中重型坦克(24辆彻底损失)。包括37辆Ⅲ号,59辆Ⅳ号和9辆“虎”。可用中重型坦克从211辆减少为111辆。损失之惨重,不逊色于“城堡”的历次进攻战斗。

(3)清除登陆场

党卫装甲军的巨大损失震动了德军高层。另一方面,鉴于苏军向哈尔科夫发动进攻的可能性,继续把强大装甲兵力用于米乌斯河反击的必要性,显然是值得怀疑的。据称在7月31日,曼施坦因就要求将第2党卫装甲军调回哈尔科夫方向。

红军被击退后,德军回到原来的阵地。照片上,第23装甲师的150毫米33型自行步兵炮和18吨半履带牵引车,从一辆被摧毁的苏军BM-13火箭炮两侧通过

但他的决定遭到了武装党卫军军官们的强烈反对。他们竭力强调,只要再加一把劲,就可以大获成功。最终,曼施坦因被他们说服,允许党卫第2装甲军在米乌斯河多停留几天。

上述说法见于西方描绘的武装党卫军“光辉战史”,准确与否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强大的装甲部队的确是被留在了米乌斯河。曼施坦因在当时或许并未意识到,这将导致多么惨重的失败,以至于用不了几天,他就得为此而后悔。

同样被巨大损失震撼的霍利德,不得不改变了进攻方向,暂缓对斯捷潘诺夫卡和“213.9”高地的攻击。下午6时15分,他命令第2党卫装甲军将主力集中到右翼(“帝国”师地段)。显然,他打算利用第23装甲师取得的成果来扩大胜利。

8月1日,德军集中600门大炮、多管火箭炮以及大量飞机,对苏军防线狂轰滥炸。巨大的弹幕几乎覆盖了战场!在火箭炮造成的烟幕掩护下,“帝国”师的士兵迅速穿过开阔地,越过带刺铁丝网,把手榴弹扔进苏军的壕堑和掩体。上午8时30分前,该师经过加强的“元首”团夺取了“203.9”高地。

上午10时30分,第6集团军参谋长马斯克·波尔克少将亲赴“帝国”师。经过观察,德国人感到苏军的抵抗正在变弱。霍利德命令第23装甲师和“帝国”师继续突击。至午后,德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苏军全线动摇!

下午2时30分,“骷髅”师突破苏军在“213.9”高地前的主要防线。其后,他们又和苏军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血腥战斗,才最终于下午5时占领“213.9”高地。

8月1日,由于连日来的巨大损失,加上“213.9”高地丧失等一系列失败,苏军的抵抗开始瓦解,大批无法撤离的人员沦为俘虏,人数达3600名。德军宣称已经在米乌斯河以西打败了苏联人。企图退回东岸的苏军,又陷入第4航空军俯冲轰炸机的屠杀。德军火炮则轰击德米特里耶夫卡附近的北部桥头堡。

8月2日早晨,霍利德命令第6集团军所有师团出击,以恢复固有阵地。在他的压力下,托尔布欣被迫将红军撤回出发阵地。米乌斯河之战至此告一段落。

德国人发布了胜利战报,宣称自7月17日以来,俘获苏军17895人,毁伤苏联坦克730辆,火炮703门。苏军的总损失据称达6万余人,包括被炮弹炸死的第33近卫步兵师师长塞里夫斯多夫少将。

但霍利德所获得的依然只是一次惨胜。按照官方报告,他的第6集团军在战役中损失了21369人,其中死亡和失踪5552人。仅仅参加了几天反击的“骷髅”师就伤亡1500人。8月2日,“骷髅”师只剩23辆可用坦克,“帝国”师剩22辆。刚经受过“城堡”严重摧残的武装党卫军精华,又在米乌斯河变得更为凋零。

本卷的主角之一:德军曼施坦因元帅

通过此役,德国人被迫再次修改他们眼中红军的形象。苏联人的炮兵已经变得极为强大,可以保证步兵轻易地突破德国壕堑体系;随着红军反坦克能力的逐渐改进,尤其是他们的快速就地防御能力,使德国坦克不再成为致命的克星。

而红军在米乌斯所收获的,却不仅仅只是战术的提高。他们在登陆场半个月的浴血苦战,迫使曼施坦因先是投入了用于“城堡”的预备队和主攻军团。这不仅促进了库尔斯克防御的胜利,而且还间接削弱了德军在哈尔科夫的防御。就在德国人庆祝米乌斯河胜利的第二天,红军撕裂了哈尔科夫方向的德军防线。而党卫装甲军已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反击这次突破。

我们无从得知曼施坦因是否为此而后悔。至少在回忆录中,他只是简单地把一切责任往希特勒头上一推了事。可从库尔斯克到米乌斯河的一系列失败和失策,已足够我们怀疑他的战术敏锐性。尽管西方将他描绘为“最优秀的德国指挥官”、“天才”、“伟大的战略家”,但从他开始东线作战以来,表现更多的却是对局部战术胜利的痴迷,以及对侧翼(包括他自己侧翼)的忽视。

公平地说,曼施坦因的确是一位优秀的进攻组织者,尤其是在指挥最优秀德军精华的情况下。战略上,他也确实会“灵光一现”那么一下,但他缺少一个真正战略家把握全局的高明眼光。宛如一个只会局部拼杀的九段,无法成为具有良好大局观的顶尖国手。而他的头脑却也足够顽固,至死不愿承认自己的缺陷,自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改进。

苏德战史中被长期忽视的米乌斯河之战,见证了德军在库尔斯克的战略失败,引发了哈尔科夫的战术崩溃。曼施坦因从此丧失了进攻者的资格,而必须应付更复杂的防御和撤退。他能否经受住这严峻的考验,正是本书所要叙述的重点。 8n58VE99oqnfqdRA2GpcFLIfSaJmuWn1r7ym3/7l3tdkPECRE/FeLoGpkn81vX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