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章

在1941年的夏天,从冰天雪地、长日漫漫的北极,森林沼泽密布的波罗的海和白俄罗斯地区,到烈日当空、向日葵盛开的乌克兰大地,吹着口琴的德国士兵正愉快地迈步前进。他们面前的红军在此前的战斗中被打得溃不成军,沿途丢弃了无数装备、尸体。而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头的大群苏军俘虏队伍正在德军押解下,面色阴郁地走向战俘营。这一切景象似乎都无可争辩地预示着苏联败局已定,而德国军队剩下的任务,便是迅速推进到俄国腹地,用他们飞速运转的坦克履带彻底碾碎这个庞大的国家,为希特勒帝国征服全世界铺平道路。

虽然德国军队面对的前景是如此“美好”,但战争毕竟是战争,即便是胜利的进军也不可能像出国旅游那样的舒适惬意。参加过这次进军的德国将军博卢特里特后来回忆道:“由于急着取得胜利的德军装甲摩托化部队推进太快,使得跟在后面的德国步兵们在追赶他们的行军中疲于奔命,一天当中要行军25英里,无论怎么说也是不寻常的,况且道路又非常糟糕。在那些日子里,呈现在德军面前的始终是正在后撤的俄军和穷追不舍的德军步兵部队扬起的遮天蔽日的尘烟。同时天气也非常炎热,还时不时地下场雨(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受步兵们欢迎——作者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可是等到太阳出来,道路又会被烈日烤得干干的,走上去则依然是尘土飞扬。”

尽管德国士兵被如此糟糕的天气和漫天的尘土搞得有些蓬头垢面,人人脸上、身上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但在清贫的苏联人眼中,这些来自工业发达、汽车众多、交通便利,商店里出售许多俄国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漂亮商品,人民富于教养而且彬彬有礼的国度的德国士兵们,身上穿着面料考究、裁剪得体的制服,乘坐着各式各样的漂亮汽车(德国军队的汽车几乎来自整个欧洲),吃着许多苏联人见都没见过的巧克力,口袋里还装着精美的笔记本和打火机,看起来的确很文明。况且,党的宣传过去塑造的德国形象还在起着作用:德国是一个有着强大工人阶级的国家,是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人民只是慑于纳粹分子的手枪和绞刑架才被迫跟着希特勒,他们随时会起来反抗;在纳粹分子统治的法西斯德国以外,还存在着一个“真正的、人民的德国”。

明白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些苏联的老布尔什维克指望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的工人会发动反对希特勒的街垒战;为什么会有红军士兵拒绝向德国人开火,因为据说那样会让“被迫”给希特勒充当炮灰的德国劳动人民由于得不到苏联人民的帮助而感到失望。

不过苏联人很快便发现德国人不光彩的一面。一个当时被俘的苏联士兵回忆道,当那些看上去挺文明的德国人把他身上仅有的一小块猪油、一小块糖和一条干净的手帕毫不客气地抢走后,他曾经感到多么地不可思议。这位红军士兵当然不知道,按照德国军队《东线陆军守则》的规定,给他们这些俄国俘虏食物“是对人道主义的误解”。而德军第30师的一份文件中曾经提到这样的话,“必须强调总司令部如下决定:为了让德国人少流血,只允许用俄国俘虏做侦察和排除地雷的工作”,他们还进一步规定,在利用苏联战俘去踩踏雷区时,应该同时派出相应的监视人员,以“防止他们(战俘)利用走大步的方法避开地雷”。1941年7月24日,德国国防军统帅部还规定把苏联战俘分为五类,其中所谓“政治上不可靠、有嫌疑、做宣传工作者”必须立刻处死。

但另一些事情却是这位苏联俘虏和那些和他有着同样遭遇的人曾经经历过的:一列载有苏联战俘的50节列车,在打开车门时臭气熏天,里面的人死亡了一半;而另一列30节列车载着的1500名苏联战俘则全部死在车内,因为在路上德国人根本不提供食物和水。这些情况甚至引起负责东方占领区事务的罗森堡对国防军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的抗议,因为这位在俄国出生并在那里受过高等教育的纳粹理论家认为,这些战俘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而在有足够粮食的情况下,“战俘营长官竟然不允许把这些粮食给战俘们食用,甚至在押解战俘的过程中,也不允许老百姓给他们食物。许多战俘由于劳累饥饿跟不上队伍,遭到了枪杀(有时连向战俘提供食物的平民也遭到杀害)”,这种做法是对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

在遭遇那些由饥饿、凌辱、鞭打和枪杀为内容的非人日子后,苏联人才明白,至少在现在,“真正的、人民的德国”是根本不存在的,自愿跟着希特勒的不是“一小撮”纳粹分子,而是整个德国。一亿多德国人民中的绝大部分都和希特勒一样,相信日耳曼人的天生优越和统治全世界的权利。民族主义是个如此奇怪的东西,它其实就潜藏在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个人身上,也包括那些没有从德国人身上看懂它的苏联人身上。

在民族主义狂热信念鼓舞下,由德国人中最优秀部分组成的庞大而精锐的纳粹军团正在俄国大地挺进,对于包括斯大林在内的现实主义者来说,这才是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这股强大的似乎无法阻挡的力量,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作为苏联最高领袖的斯大林这时已经在做最坏的准备。7月2日夜间,他签署了将列宁遗体转移到大后方去的命令。7月4日19时,列宁遗体被装在配备了专门的恒温、缓冲装置的特别专列上,运往西伯利亚小城秋明的一座被废弃的中学内。在运送列宁遗体东去的道路上,足够组成一个巨大国家的大量机器设备、贵重物品和其他物资,以及大量人口,正被无数繁忙的列车不分昼夜地运往苏联昔日荒凉的大后方,从那里将生产出打断希特勒帝国脊梁的沉重“铁锤”。而在此之前,在1941年夏秋两季的苏联欧洲中心地带,发生在两支庞大武装力量之间的战争将进行得无比残酷而艰辛。 m+J72tD7n5/GOZETzyTTjajKg4oInTNtoTEvUIgOrBzhSlnkdust95z08KaB03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