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列宁格勒城下的形势

勒布元帅的新进攻计划

在朱可夫赶到之前,1941年夏秋东线战局在北段的发展对苏联人极其不利。虽然边境交战后,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下的部队在列宁格勒城下打退了德国人的第一次进攻,但却未能完全扭转战局(参阅第二卷)。

这次攻势失败后的1941年7月中下旬,德军勒布元帅暂时停止了进攻,其指挥下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这时被楚德湖分成了两个集团。

楚德湖北面,在爱沙尼亚地区,德军第18集团军正在和撤退至此的红军西北方面军第8集团军(7月14日转属北方面军)继续作战。

楚德湖南面,德军第4装甲集群和第16集团军得以推进到纳尔瓦河、卢加河和姆沙加河一线,从东南面严重威胁着列宁之城。当面的红军防御部队,包括部署在卢加方向的红军北方面军的卢加战役集群。以及在旧鲁萨和诺夫哥罗德方向的伊尔门湖地区设防的西北方面军主力,最初拥有第11、27集团军,他们从东面威胁着勒布的侧翼。伏罗希洛夫元帅领导下的西北战略方向总司令部,统一指挥这两个方面军的防御。

在这段时间内,勒布元帅正在吸取第一次进攻失败的教训,改进作战方案。应当说,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那位一心只想早点冲进莫斯科的博克元帅相比,在苏军逐步增强的抵抗面前,老炮兵勒布的头脑要冷静得多。1941年7月15日到17日,在集团军群司令部内进行两天研究后,他得出了结论,认为苏军此时已经从德军自国境线发动的突然袭击中反应了过来,其后的抵抗必将坚决而有序,德军如果还是采取开战时那套一味猛冲猛打的战术,必将损失惨重而无法取得更大进展。因此,只有稳扎稳打,分阶段对苏军发动进攻。

基于这一判断,勒布决心不急于发动进攻,而是停下来作好准备。这对后勤工作也比较有利。和其他战区一样,北方集团军群的后勤运输也困难重重,需要花时间修复道路。

希特勒的看法和勒布颇为接近。他在7月19日下达的第33号指令中,就曾经要求北方集团军群必须消除红军从东面构成的侧翼威胁,在爱沙尼亚作战的第18集团军应该和第4装甲集群建立起联系,然后“方可继续向列宁格勒方向推进”。同时,他还要求中央集团军群设法协助勒布,切断莫斯科—列宁格勒铁路。在具体战术上,他则要求勒布务必密切坦克和步兵之间的协同,再不能任由装甲部队指挥官们乱冲乱撞。

列宁格勒市中心一角

两天后,亲自来到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希特勒又对勒布强调如下两点要求:“第一,必须及早夺取列宁格勒和澄清芬兰湾沿岸的形势,以清除俄国舰队”,“第二,对列宁格勒的突击关键在于,迅速切断莫斯科—列宁格勒铁路,以阻止俄军兵力撤往其他战线和莫斯科”。在希特勒的战略中,对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威胁,一直置于重要的考虑位置。

7月30日,希特勒发布第34号指令(详见上卷),做出南北分兵决定的同时,下令恢复对列宁格勒的进攻,将其作为和南部基辅大会战同样重要的任务,并且最终确定了攻打列宁格勒的具体作战方针。他命令勒布:“应将主要兵力用于伊尔门湖和纳尔瓦之间,继续向列宁格勒方向突击,旨在合围该市并与芬军建立联系” 。希特勒同时要求:“当北方集团军群右翼需要掩护时,中央集团军群左翼应向东北方向推进”。

为了保证勒布完成上述任务,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团军群抽出大量兵力支援北方集团军群,其中有:

德军炮队镜看到的列宁格勒1941年9月

霍特大将的第3装甲集群下辖的第39摩托化军:包括第12装甲师,第18、20摩托化师。

原隶属于第9集团军的第50军,被转给第4装甲集群。这个军管辖着第269步兵师和党卫军“警察”师。

另外,希特勒还将原隶属于第2航空队的第8航空军主力拨给第1航空队,用以强化对列宁格勒的空中攻势。从7月22日起,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东线预备队所辖的第42军,也分配给北方集团军群。

上述增援部队中,第8航空军来得最快,8月6日就抵达北方集团军群防地。但从中央集团军群战区赶来增援的地面部队,则要到8月中旬甚至更晚才赶到。如第39摩托化军,调动命令于8月16日发布,但这个军8月24日才来到北方集团军群战区 。第50军要拖到8月15日。

于是在7月底8月初,冯·勒布元帅的北方集团军群能够使用兵力的只有26个师,包括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而根据勒布的计算,他所需要的兵力则是35个师。但不管怎么说,他的部队已经停顿了很久,再不进攻也没法向元首交代,所以只能先以现有兵力作战,然后再把陆续到达的新部队增援上去。

德军摩托车在距离列宁格勒75公里的路牌前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和自己的看法,勒布制订了新的进攻计划。他的集团军群将在爱沙尼亚和列宁格勒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同时,芬兰军队也应该在拉多加湖地区展开攻势。其中,在爱沙尼亚和拉多加湖的交战属于辅助攻势,而主攻方向则是指向列宁格勒。

在此,先略表一下德军在东线北段的辅助攻势:爱沙尼亚和拉多加湖流域。

爱沙尼亚之战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灾难

在爱沙尼亚方向,德军投入的是屈希勒尔大将的第18集团军。8月7日辖有第26军(第291、93、254步兵师)。另外,又从东线预备队调来第42军(第61、217步兵师)

屈希勒尔的任务是:彻底击溃红军第8集团军,并占领爱沙尼亚沿岸的港口和岛屿,消除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和空军对德国本土以及海上交通线的威胁。同时,德军还受命攻占楚德湖北面的纳尔瓦(1864年之前,那里曾经建立有要塞),争取和湖南面的赫普纳第4装甲集群连成一体。

德国第26军首先发动凶猛攻势,在8月7日攻占拉克韦雷和昆达,推进到芬兰湾南岸,将苏军第8集团军割裂为两部分。其中,苏军第11步兵军被迫撤往东部的纳尔瓦地区,直到8月17日,该城被德军第291师攻占为止。这是该师在攻占利耶帕亚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参见《东线》第一卷)。不久,德军第1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群所属第38军在纳尔瓦地域会合。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连成了一体。

红军第8集团军的另一个军——第10步兵军则向西退到爱沙尼亚首都——已成为孤城的塔林。连同波罗的海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和大约由2500名居民组建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工人团在内,塔林守军总数有2.7万人。海军航空兵在当地还拥有85架飞机 。守军兵力非常薄弱。不过,他们还可以得到驻泊该地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强有力支援。8月14日,舰队司令员特里布茨海军中将亲自接手了塔林的防务。

屈希勒尔大将着手攻陷塔林。为此他一共动用了4个德国师,即第42军所辖第254、61、217步兵师,以及赶来参战的第26军的第291步兵师,共计6万余人。支援他们的有强击火炮和210毫米口径的超重迫击炮 。爱沙尼亚当地的亲德“自卫武装”负责保卫德军的交通线,清理苏联游击队。德军在兵力上对苏联守军构成绝对优势,第1航空队也派来了不少飞机参战。

8月20日3时30分,德军发动了强大攻势。由西向东展开第217、61、254步兵师,“弗里德里希少将”战斗群,向塔林步步推进。为了阻止德国人,从8月23日开始,塔林海域的大量苏联军舰,包括“基洛夫”号重型巡洋舰、“列宁格勒”号驱逐领舰,以大口径海军炮轰击正在逼近的德军。海面上火光烟团闪过,地面上便有无数巨响如山崩地裂般的重炮炮弹爆裂轰鸣。

塔林防御地图

德军飞机展开俯冲轰炸

伏罗希洛夫

但德军仍在前进。8月25日,德第254步兵师突入塔林东郊。此时,西北战略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也很清楚:塔林的失守只是早晚的问题,与其让宝贵的部队在这座孤城内白白丧失掉,不如把他们通过海上送到列宁格勒,增强那里的部队。莫斯科的斯大林在8月26日批准了他的报告,下令放弃塔林。

苏联海军在1941年最大的行动开始了。波罗的海舰队立刻动用了100多艘舰艇和67艘运输舰、辅助船只,包括18艘驱逐舰、6艘鱼雷艇、28艘扫雷艇、6艘潜艇、83艘小型船只、1艘油船和25艘货轮,准备将塔林守军运向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德。包括“基洛夫”号在内的战舰则继续以凶猛火力狠狠打击已经越来越近的希特勒军团。在撤退当日,“基洛夫”号还以准确的炮击掀掉了一个德国炮兵连。

8月27日,德军终于突入塔林,与担任后卫的苏军展开激烈巷战。几乎整个城市都燃起熊熊大火。第二天,苏军守卫部队约2.05万余人冒着德军炮火,成功地登上舰船,驶出了塔林。此时,德国海军在这个海域没有什么强大海上兵力,只能靠第1航空队的飞机和此前布设的水雷来阻止苏军的航渡。红军船队在通过德国人布设的“朱明达”雷区时,遭到了惨重损失。夜间,船队在雷区抛锚,又有一些船只被炸。

从8月28日到30日的三天航渡中,由于德军的空袭和水雷,红海军一共损失了5艘驱逐舰、2艘潜艇、2艘护卫舰、1艘炮艇、3艘扫雷舰、4艘扫雷快艇、1艘鱼雷艇、1艘护卫艇、34艘运输船和辅助船 。其中还有6艘受伤的船只被俘获。但是大部分撤离部队还是成功地来到了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德。这些部队对保卫危城将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

可是在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德,红旗波罗的海舰队也遭到了德国空军第1航空队的猛烈轰炸。从中央集团军群第2航空队调来的第8航空军,配备的能够精确俯冲轰炸的Ju-87“斯图卡”飞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从1941年9月22日开始,第2俯冲轰炸航空联队在联队长奥斯卡·迪诺尔特中校指挥下,对停泊在喀琅施塔德港的红军舰队展开了连续7天的轰炸。

德军的“斯图卡”

重创“马拉”号的鲁德尔

被击中前后的“马拉”号战列舰(上下),看上去的确像是被炸成了两截

9月23日8时45分 ,第2俯冲轰炸航空联队的第1、3大队从陶伊尔克沃起飞。每架“斯图卡”都挂着一枚1000公斤重的特制穿甲弹。一小时后,上百架德国飞机到达目标上空,然后呼啸着从5000米以上高空向下俯冲。红军防空部队和舰艇上的高射炮猛烈开火,整个天空弥漫着黑色的炮烟。被击中而无法拉起的飞机拖着烟坠入海中。可是,更多德国飞机还是俯冲到苏联战舰上空1000~1200米,相继投下了巨大的特制炸弹。红海军战列舰“马拉”号先后被三颗巨弹击中,最后一颗是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中尉投中的。“马拉”号两天前已经被德国飞机命中过一次。可今天这次的打击更为致命,直接引爆了弹药库。从硝烟弥漫的空中看起来,似乎是被炸成了两截。

“马拉”号的命运

“马拉”号在9月23日空袭中遭受重创。第一号305毫米主炮塔被炸到天上,舰艏严重受损,舰桥和前部烟囱被炸塌。全舰损失了包括正副舰长在内的326人。“马拉”号几乎被毁灭。可苏联水兵们没有放弃,依然奋力抢修。由于他们采取了有效的损管措施,几乎在劫难逃的“马拉”号奇迹般搁浅在11米深的水中,得以幸存了下来。在以后的战争中,“马拉”号继续用305毫米口径重炮支援地面作战。1943年5月31日,“马拉”号恢复了其在1921年3月31日前的名字“彼得巴甫洛夫斯克”。战后的1950年11月28日,该舰又改名为“沃尔霍夫”号,并作为非自航训练舰一直服役到1953年9月4日。但这些事实一点都不影响西方历史学家们后来宣称鲁德尔一个人在战斗中一举“击沉”了“马拉”号。

在9月23日的空袭行动中,红海军除了“马拉”号被重创外,“十月革命”号战列舰和2艘驱逐舰也被击伤,另有一艘驱逐舰和潜艇M-74号以及驱逐领舰“明斯克”号被击沉。德国空军也付出了相当代价,其机群在返航途中遭到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第13独立歼击机中队的拦截。德军的损失为:6架飞机被击落,包括2架Ju-87、2架Ju-88、1架Bf-109和1架Bf-110(苏联方面则宣称击落了10架敌机)。苏军有2名飞行员阵亡,1人受伤。

遭受攻击的不仅是喀琅施塔德。德国人对列宁格勒港口内的苏联舰艇也进行了空袭,重巡洋舰“高尔基”号被重创。而自整个苏德战争开始以来,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已经丧失了1艘巡洋舰“彼得巴甫洛夫斯克”(该舰原为德国海军“吕佐夫”号巡洋舰,1940年9月被苏联购买,但在战前尚未完工,1941年9月18日在列宁格勒沉没,后来被捞起,改名“塔林”号,1958年退役)、3艘驱逐领舰、16艘驱逐舰、23艘潜艇。

现代化改装后的红海军“马拉”号战列舰

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不仅损失了大量舰艇,同时还丧失了大量基地。9月7日,德国第18集团军开始着手夺取莫昂宗德群岛——正如上卷所言,苏军曾利用这些岛屿的机场空袭德国首都柏林,还限制了德军在芬兰湾的行动。苏军在萨烈马岛和希乌马岛部署了15000人,主要隶属于西北方面军独立第3步兵旅和波罗的海舰队的岸防部队

这些岛屿对德国人来说无疑是眼中钉肉中刺。为了夺取它们,德军投入了得到工兵和炮兵加强的第61步兵师,还有第217步兵师一个营。以及一个爱沙尼亚人组成的“志愿营”。德国空军派出第77轰炸机联队第1大队和第26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 ,还组建了“B指挥部”(含第10高炮团)。德国海军不仅派出“波罗的海训练队”用船只和冲锋舟协助陆军登陆,这次还破天荒投入了一支较大的舰队,包括“莱比锡”、“埃姆登”、“科隆”号轻巡洋舰,第2鱼雷艇分队,第1扫雷分队,第11猎潜分队,第2、3摩托化鱼雷艇分队 。芬兰海军也派出了2艘岸防装甲舰和一些辅助船只。

战斗进行得出乎意料的艰苦和漫长。9月13日黄昏,芬兰旗舰“伊尔迈林恩”号(岸防装甲舰,标准排水量3900吨,4门254毫米口径重炮 )在希乌马岛附近 撞上两颗水雷,七分钟后带着271名舰员沉没。9月14日,在强有力空军配合下,德军(270艘船艇)开始大规模登陆。可是搭乘小型冲锋舟的第一波登陆队被大风和海流弄得偏离预定海滩;第二波迷失方向只好返航。但当天仍有5个步兵营和1个山炮营登陆成功。德国轻巡洋舰与苏军岸炮展开激烈炮战,还遭到了苏联鱼雷艇和飞机的袭击,但每次都是有惊无险。莫昂宗德群岛的地面战斗持续到10月21日。德国陆军为夺取这些岛屿死伤失踪了2850人,宣称俘虏苏军15000人(看来过于夸大)。苏军残部有500人逃到当时尚未放弃的汉科半岛(参阅第一卷),还有一些跑到拉脱维亚打游击。

苏联海军重巡洋舰“莫洛托夫”号

搭乘冲锋舟登陆的德国第61步兵师工兵

主炮发射的“提尔皮茨”号超级战列舰,该舰当了几个月的世界第一巨舰

9月25日,德军最终肃清了爱沙尼亚全境的苏军,控制住了芬兰湾南岸,这一地区的苏联海上前进基地随之全部丧失。在波罗的海海区又有德国人布设的大量水雷,波罗的海舰队只能利用残余舰艇以舰炮支援地面作战,同时把不下10万海军人员也派往陆地参战。

此时,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实际上已经没有远航作战能力。可在9月20日,德国海军却决定投入一支整个战争期间都难得一见的庞大水面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组建这个大舰队的原因,据说是德国陆军和海军总部认为,一旦列宁格勒陷落,失去基地的俄国舰队可能开入北海,逃亡到瑞典。于是希特勒命令德国海军拿出全力阻止这次想象中的突围。

从9月23日开始,在齐里亚克斯海军中将指挥下,德国海军“波罗的海”舰队从斯维内明德出发,开到了芬兰阿兰群岛附近。该舰队北部舰群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满载排水量五万吨左右,安装8门380毫米重炮的“提尔皮茨”号超级战列舰(日本海军的大和舰当时尚在建造中)。还有“舍尔海军上将”号重装甲舰,“纽伦堡”和“科隆”号轻型巡洋舰,以及Z25、26、27号驱逐舰,T2、5、7、8、11号鱼雷艇。南部舰群力量较弱,部署在占领不久的利耶帕亚附近,拥有“莱比锡”号、“埃姆登”号轻巡洋舰和若干快艇

德国空军派出Ju-88侦察苏军的动向。他们不久就意识到苏联舰队已经瘫痪,无须如此兴师动众,于是在9月24日撤走了“提尔皮茨”和“舍尔海军上将”这两艘最重型的舰艇和2艘鱼雷艇,并将剩下的3艘鱼雷艇交给了南部舰群。到9月29日,德国海军北部舰群全部回到德国本土。

德军机枪手

拉多加湖之战

在拉多加湖两岸和奥涅加湖之间,曼纳林麾下的芬兰军队也从北面逼向列宁格勒。在这个方向,他指挥着东南集团军和卡累利阿集团军,共有14个芬兰陆军师和3个芬兰旅,还得到德军第163步兵师的加强(详细情况见《东线》第一卷)。

芬军主力当面的红军,隶属于由西北战略方向总司令统一指挥的北方面军,司令波波夫中将。波波夫管辖着三个集团军。但其中第14集团军在北极方向防御德军“挪威”集团军。用于在列宁格勒北面对抗芬兰军队的,是第7、23集团军。现在兵力为9个步兵师和3个筑垒地域。依然处于劣势。

对于在作战风格上和自身颇为相似的部队,一个苏联军官曾经这样评价:“他们是很好的战士,在作战上甚至强于德国人。他们适应冬季作战,善于伪装和侦察,熟悉自己手中的武器,而且作战顽强”。在靠近北极圈的高寒地带,芬兰军队要比德国人更加适应环境,因此也具有更强的战斗力。这也成为芬兰人在德国面前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

但芬兰人的作战热情正变得越来越低。和罗马尼亚等国家相比,芬兰总喜欢夸耀自己没有完全沦为德国的附庸,也尽可能避免与德国正式签订同盟条约。芬兰的顾虑很多。自苏德战争开始以来(芬兰人将其称为苏芬“冬季战争”的延续),芬兰已经动员了四十多万军队,对这么一个三百万人口的小国来说,压力之大可以想象。进攻苏联给芬兰造成的惨重伤亡也越来越无法承受。另外,芬兰还想和美英尽量保持关系。

于是,从7月中旬开始,还在芬兰军队到达芬苏旧边界前后,希特勒对他们就开始有些招呼不灵了。曼纳林放慢了从拉多加湖东西两侧向南进攻的步伐。他对德国人最终胜利的可能性,也需要再观望一下。

可芬兰毕竟得依靠德国提供军事保护、军火、粮食以及其他物资。希特勒还在7月19日施加压力,迫使芬兰人关闭了驻英国的外交机构 。亲德的芬兰军队也做着吞并苏联领土建立“大芬兰”的美梦。即使芬兰国内较为温和的论调,也认为至少应该收回在“冬季战争”中失去的领土。

就这样,曼纳林从7月31日再次转入进攻。沿着拉多加湖东西两侧继续向南推进。而当面的红军也没有兴趣在这个地区进行顽强抵抗,而是边打边撤,步步为营:

在拉多加湖西面,芬兰第2军(第2、15、18师)在拉迪凯南将军指挥下,进攻红军第23集团军右侧阵地(第142、115师) 。曼纳林亲自指挥这次战役,并于8月5日将预备队第10步兵师投入战斗,冲到拉多加湖西岸,一举把第23集团军分割为两部分。8月11日,芬军攻占希托拉。8月16日,芬第2军又在第7军协同下,以3个师击退苏第168师,占领了索尔塔瓦拉(拉多加湖北岸)。苏联第23集团军与友邻第7集团军的联系被彻底切断。8月22日,芬第2军西侧的芬第4军(第12、4、8师,第25歼击旅)又攻击了苏第23集团军左侧(第43、123师)。最西侧的芬第8师绕过海湾,穿插到苏军后方,三天后在维堡附近切断交通线。可俄国人经过一番苦战,还是救出了被困的第43、123师。

曼纳林会晤德军将领

在红海军拉多加湖河区舰队的帮助下,苏联第23集团军一部乘船南撤。9月1日,被芬军孤立在拉多加湖北岸的红军第142、168、198步兵师(后两个师原属第7集团军),被运送到卡累利阿地峡的南部,撤退到了旧苏芬国境线。其中,第168师曾被芬军3个师(第2、19、7师)挤压到湖边的狭窄地带,用机枪就能贯穿全师的战斗队形。但这个师还是突围了出来,建制也很完整,安全撤出的有10157人和大部分重炮(10门152榴弹炮、39门122榴弹炮、24门加农炮 )。

在拉多加湖东面,芬兰卡累利阿集团军右翼的第7军,外加德国第163步兵师,由海伦格将军指挥,进攻红军第7集团军西侧。8月中旬,卡累利阿集团军左翼也向彼得罗扎沃茨克(奥涅加湖岸边的铁路点)方向发起进攻,将红军赶过了1939年的苏芬国境线。在芬兰军队压力下,红军第7集团军(第67、314、21、114、272步兵师)在9月底撤退到了斯维里河。

卡累利阿防御

现在,芬兰军队已经收复了“冬季战争”中的失地,从北面推进到了距离列宁格勒不过50多公里的地方。希特勒急于让他们继续向前,与从南面进攻的北方集团军群会合,联手夺取列宁格勒。为此,德国国防军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在8月22日亲自写信催促曼纳林元帅 。在德国人的压力下,9月初,芬兰总统赖提允许曼纳林使用卡累利阿集团军继续进攻。

可现在芬兰军队伤亡惨重,而当面红军兵力依然强大,其兵力增加到11个师(第23集团军6个师,第7集团军5个师)。加上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他们现在是俄国人的盟友),赖提又不允许曼纳林配合德国人直接进攻列宁格勒。于是曼纳林决定,仅仅在列宁格勒郊区建立只需少量部队就可扼守的战术据点。在那里,他将观察列宁格勒城下局势的下一步变化。在这座城市的南面,勒布元帅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正发动强大攻势。 EPP2CXkXOhV9U10WZxh9pPZ7Iy9L/I0Qy02CMFJRhqHu2+CJS0hZEzbrl/Vt7X4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