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德战争中崛起的红色战神,未来的“胜利的象征”。这位红色军队最具影响力的未来的元帅,于1896年12月2日(俄历11月19日)出生在莫斯科西南卡卢加省一个穷鞋匠家庭,其家庭背景可谓“根正苗红”,而且有着和苏联领袖斯大林相同的出身——他们都是鞋匠的儿子。
两人的共同点还不仅仅局限于此。和斯大林一样,朱可夫也具有惊人的毅力和魄力,这无疑首先来自于他虽然穷困但却生命力顽强的父母:父亲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维奇,一个不知道父母身处何方的孤儿,8岁就开始作为学徒谋生;母亲路乌斯金妮娅·阿尔捷米耶芙娜,一个据说力气很大,能够轻松地扛着5普特(1普特 ≈16.38千克)粮食走很远的劳动妇女。他们艰难辛苦的生活不可能不对儿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可夫
沙俄军士时代的朱可夫
朱可夫本人的经历无疑最终形成了他鲜明的个性。1915年8月7日,已经熬过老板的毒打,从学徒升格为毛皮匠助手的19岁的朱可夫,应征入伍,成为一名骑兵——一个很受斯大林青睐的“浪漫兵种”,虽然他们必须比不怎么浪漫的步兵晚睡一小时,早起一小时,并且要接受更为严格的训练。
但朱可夫不仅在这种训练中表现合格,还成为了一名军士。这一职务对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一般来说,军士都是沙俄军队的精英,在多数情况下,他们要比军官称职得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朱可夫经受了最初的实战考验,并且获得了两枚乔治十字勋章,其中一枚据说是奖励他俘获了一个陪着女友散步的德国军官。
十月革命爆发后,昔日的穷孩子朱可夫理所当然地加入了红军,并再次重操旧业,在“伟大的红色骑手”布琼尼手下充当骑兵。内战结束后的1920年,朱可夫被送往骑兵训练班学习,1925年又毕业于骑兵指挥员进修班,1930年再毕业于高级首长班。经过一战、内战的实战考验以及职业军官训练后的朱可夫,终于成为了一名职业军人,并且不是一名和党貌合神离的前沙俄“军事专家”,而是一名布尔什维克党一手培养出来的“红色指挥员”。
朱可夫在红军中官运亨通。1928年他被任命为萨马骑兵第1师第39团团长,而且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团的单一首长,也就是说,将部队“军事、政治、行政管理以及后勤工作的全部权力和责任集中在指挥员一人手中”。而在1925年以前,为了限制“军事专家”们的权力,一切命令必须由部队主官和政委共同签字才能生效。但在1925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新一代“红色指挥员”充分信任的苏共一度给予他们完全的指挥权。
但对朱可夫来说,担任这一职务的意义还远不仅仅于此,更在于在此期间他的部队被用来试验新型的坦克团编制。另一个试验坦克团的团长,是在《东线》第一卷提到的巴甫洛夫大将。他们两人的任命据说是在斯大林本人的亲自过问下发出的。担任试验坦克团团长的经历,无疑使朱可夫和这个在未来的苏德战争中将起决定性作用的兵种结下了不解之缘。昔日的俄国龙骑兵军士从此以后将用铁甲的战马驰骋于战场。
大清洗前后的朱可夫继续在权力的阶梯上步步高升,从骑兵旅旅长、骑兵监察部助理、骑兵第4师师长、骑兵第3军和第6军军长,一直升到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还有传闻说朱可夫也曾被派到中国给蒋介石当顾问,但恐怕是和崔可夫搞混了(这两个名字在俄国以外经常被混为一谈)。
但到了1939年春天,清洗的阴影也笼罩在朱可夫身上。就在这命运攸关的时刻,风云起伏的远东形势救了朱可夫。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区,日本关东军和苏联远东部队的冲突日益频繁,最终在诺门坎地区酿成了军师级的大规模战争。1939年6月,朱可夫来到蒙古前线,迅速着手组织对付日本陆军第23师团——关东军新组建的三步兵联队单位师团。
这是朱可夫指挥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他充分体现了后来广为人知的指挥风格。战役前,他在后勤地理条件并不理想的前提下,竭尽全力集结起一支人数、装备都大大超过对手的大军,而且建立起了令关东军参谋们后来羡慕不已的弹药储备。在战斗中,他将不容置疑的意志毫无保留地贯彻给他的部下,铁石心肠地驱使他们顶着日本人疯狂的顽抗,不计伤亡代价地向前猛冲,并近乎冷酷地把那些不能完成任务的部下撤职甚至就地处决。日本人都为苏联人这种毫不留情的军法措施感到大为吃惊。
在朱可夫的5万多兵力、823辆坦克装甲车和600多门火炮迫击炮的猛烈打击下,日本陆军第23师团在短短几天内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参战兵力损失73%。但是,这场胜利的军事价值却被过分夸大了。俄国人几乎拥有一切优势:兵力比关东军更多;坦克飞机大炮的数量优势达到了压倒性的规模。地形也对苏军极为有利:和在狭窄的林海雪原展开的苏芬战争不同,诺门坎之战发生在一片荒芜的开阔草原上,朱可夫可以尽情展开大规模坦克攻击,占据高地的苏联强大炮兵可以轻易压制住日军。日本人却没有芬兰军队那样的坚固边境堡垒,只能在无遮无掩的荒草上临时挖掘野战掩体。关东军唯一的优势是,地理上,他们可以更容易获得物资补给。但这也仅仅是地理上的可能性。事实上,深陷中国战争的日本陆军上层,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也无能力为关东军提供有力支援。而通过佐尔格间谍集团洞悉这一切的苏联,却不惜血本投入了大量军队和物资。于是,关东军仅有的这点优势也没起到任何作用。尽管如此,俄国人为了赢得这次胜利所付出的代价也相当沉重,人员伤亡甚至比日军更大。朱可夫倚重为主力的机械化部队,也在并不强大的日本炮兵机动灵活的抵抗下损失惨重,丧失了几百辆坦克。这证明苏军的战术缺陷依然相当严重。即使朱可夫也无法克服这些缺陷。
诺门坎之战苏日两军伤亡
但这一切在当时被遮掩了起来。外界只知道俄国人赢了,却无从得知苏军损失惨重的真相。这一胜利给斯大林带来的政治和战略上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上,这是大清洗后,红军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表现最出色的一仗,给士气低落的官兵们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外交上,可能还为当时进行着的苏德谈判增添了一点点筹码。更重要的是,这一仗确立了日本人对苏军的心理劣势。本来就因为中国战局而被束缚住手脚的日本,更不能对苏联构成威胁——但另一方面,作为诺门坎之战的后遗症,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始终坚持用比诺门坎冲突时更庞大的军队与关东军对峙。这也是因为俄国人内心对日本人依然相当忌惮,诺门坎之战日军的强悍战斗力,反而强化了这一心理。
在苏联体制下,如此复杂的政治问题并不需要军人过分操心。朱可夫也不例外。他个人在诺门坎之战中的指挥风格,处处体现出他酷似斯大林的惊人毅力和不计代价的惊人冷酷。如果说后来的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是希特勒的年轻化身,那么朱可夫无疑也是斯大林在红军中的年轻化身。诺门坎的胜利使斯大林看到了这一切。这为朱可夫的平步青云铺就了道路。
日军所处的诺门坎战场是一片无遮无掩的平原,日本人只能把汽油桶堆起来才能观察到远方动向
1940年6月,朱可夫被晋升为大将,并成为红军最重要的基辅特别军区司令。1941年1月,朱可夫又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此后到他“触怒龙颜”前,一直担任该职。这个职务或许不怎么适合他,也使他的作战指挥才能在苏德战争初期无法充分发挥。
诺门坎前线的朱可夫
从这个意义上说,1941年7月底,斯大林将他从总参谋部赶出来,派到前线指挥方面军倒是成全了他。现在,朱可夫又可以施展他的那套“斯大林式”的指挥风格去取得胜利。当时红军的一切都被说成是“斯大林式”,但却没有一个像用到朱可夫身上那样贴切。
而这些胜利,正如前面所说,是斯大林的红军在遭受基辅惨败的黑暗时刻,仅有的一点亮色。
朱可夫首先被派往中部战区,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他所担负的首要任务,就是配合铁木辛哥元帅的西方面军,对当面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反攻。
此时苏德战场中部地区的情况,《东线》第二卷已经做过介绍: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博克元帅指挥下,已经占领了距离苏联首都莫斯科只有380公里的斯摩棱斯克。博克麾下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还夺取了该城东南面的叶利尼亚,并将这个突出部作为威胁莫斯科的桥头堡。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阵地前的桥梁
可是,盘踞叶利尼亚桥头堡的德军处境相当困难。斯大林不断调来大量红军反复攻打叶利尼亚。桥头堡自身的后勤补给也很困难。稍后,希特勒又把博克的大量机动部队交给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去实施基辅和列宁格勒会战,迫使野心勃勃、原本企图一举攻入莫斯科的博克只能全线转入防御。博克对此相当不满。9月初,他在日记里做出如下评估:东线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只有他处于兵力劣势,只能用55个德国师对抗苏联的86个半师
。博克认为苏军的主力就在自己面前,可他却没有足够兵力去消灭这个俄国重兵集团。
观察敌情的红军指挥员
在此前后,俄国人不断向博克施加压力。为了尽可能从德国人手中夺回地盘,消除莫斯科面临的威胁,在斯大林命令下,中部地区的红军频繁对当面德军实施反击:
在T60坦克掩护下准备反击的苏联步兵这种坦克只有一门20毫米小炮,炮管看上去特别细
铁木辛哥的方面军动用第30、19、16集团军,进攻盘踞在杜霍夫希纳的德军第9集团军;而朱可夫,则指挥他的预备队方面军,拔除那个直接威胁莫斯科的“叶利尼亚突出部”。
此前,红军已经动用大量部队对该突出部发动多次猛攻,可全都无功而返。为了保住这个对苏德双方来说都意义重大的地区,博克元帅和古德里安使用了不少最精锐的部队。在8月10日左右,德军在叶利尼亚地区的部署如下:
在叶利尼亚以西的中部,部署着第46摩托化军所辖的第10装甲师(8月11日有125辆可用坦克);在叶利尼亚西北部,有第17装甲师、党卫军“帝国”摩托化师(8月12日,朱可夫曾提审该师一个名叫米特曼的士兵),以及兵力超过一个旅的国防军“大日耳曼”摩托化团。另外,德军在叶利尼亚南部还部署着第268步兵师。
同一天,朱可夫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管辖着第31、43、32、33、24、49集团军。总兵力虽然不少,但大部分集团军被作为预备队,部署在苏军纵深内的勒热夫、维亚济马和基洛夫等地。真正在战线上的则只有第24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是在西伯利亚军区组建的,最初编有第52、53军。指挥官是拉库京少将。在8月中旬,他手头的兵力大概有7个师,总计7万余人。
对自己复出战场后的这第一仗,朱可夫极为重视。战后他这样描绘自己当时的心情:“叶利尼亚战役是我独立指挥的第一次战役,是自己的战役战略能力首次在大规模对德战争中的尝试。我想,任何人都会理解,我是怀着何等激动的心情,以异常审慎和认真的态度进行这次战役的组织。”
朱可夫的描绘倒还确实。还在他赶到预备队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格扎茨克就任的当天,就又赶到第24集团军司令部。第二天一早,他和集团军司令员拉库京一道去实地勘察叶利尼亚地区的情况。
通过这次视察,朱可夫不满地发现,拉库京等指挥官对当面德军的火力配置根本没有搞清楚,甚至一直是在对想象中的德军“火力点”实施炮击。有鉴于此,朱可夫感到,斯大林原来要求他必须在8月下半月发动进攻的指示是不可能执行的。他的部队必须真正搞清楚德国人的防御体系,还要增调2~3个师的炮兵,运来足够的技术设备物资。为此,至少还需要10~12天准备。
东线战场的“大日耳曼”团步兵队1941年秋季
但斯大林从来就没有给他的部下们充分准备时间的习惯。在他的不断催促下,朱可夫从8月16日开始对叶利尼亚地区发动了一些局部进攻。就像诺门坎战场一样,朱可夫在叶利尼亚也动用严厉手段驱使他们的部下们顶着德国人的炮火发动伤亡惨重的进攻。根据1941年8月底上报的一份材料,仅红军第24集团军内,就有480~600人因为惊慌失措、逃跑等原因而被枪决
。
但在付出重大代价后,朱可夫仅仅取得了一些局部进展。8月21日,他给斯大林打报告,称他的部队在德军炮火下疲于奔命,难以消灭叶利尼亚的德国军队。朱可夫不得不请求在8月24日停止进攻,准备调整战线后于8月25日再战
。
当然,德国人也遭到了很大的伤亡。按照朱可夫的说法,德军被迫把两个被打得七零八落的装甲师、一个摩托化师和一个摩托化旅从叶利尼亚调走,换上步兵兵团。
朱可夫的说法符合一部分事实:德国人确实把第46摩托化军所辖的第10、17装甲师和“帝国”摩托化步兵师,以及“大日耳曼”团先后调离了叶利尼亚。而且第10装甲师和“帝国”师也的确是被博克下令撤到罗斯拉夫利等地休整。可是,第10装甲师在8月21日至9月1日之间,仍有143~150辆可用坦克,损失并不特别大(该师自苏德战争开始到9月4日,仅彻底损失25辆坦克)
。第17装甲师则被调去参加古德里安南下进攻基辅的战役;而“大日耳曼”团在叶利尼亚驻守到8月18日,此后防地被第263步兵师接替,然后也参加了基辅战役。至于在后方休整的“帝国”师,也在9月2日被派往基辅方向参战。
防守叶利尼亚对德国人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在红军凶猛的炮火和不顾死活的冲击下,德军不断有死伤。而且由于叶利尼亚距离最近的火车站也有450公里,弹药补给也极为困难,加上德军又迟迟没有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而南下作战又需要宝贵的装甲部队,所以更没有余力去支援叶利尼亚。
甚至当初夺占叶利尼亚的古德里安也对这个桥头堡失去了兴趣。他转而建议放弃叶利尼亚。但博克和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等人不愿采纳这项建议,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地方“对敌人造成的不利比对中央集团军群多”
,而作为进攻莫斯科的前进基地,它依然意义重大。
于是,尽管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撤离叶利尼亚南下,博克还是命令克卢格从第4集团军抽调大量部队接替其防务。但在苏军巨大压力下,到了8月28日,博克也开始后悔。他只好向总参谋长哈尔德表示,如果苏联人继续进攻,也只能放弃这个突出部了。
尽管如此,到1941年8月29日,克卢格仍然在叶利尼亚地区部署了第20军(第7、78、268、292步兵师)和第9军(第15、137步兵师,以及第263步兵师部分兵力),总计7个师。其中6个师被配置在第一线阵地。当时德军的满员率一般是70%~80%,每个师人数在1万人以上,因此其在叶利尼亚的总兵力大约有7万到8万人。
与过去相比,叶利尼亚的德国守军增加了3个师。兵力虽然更多了,却没有了坦克支援。而在博克中央集团军群后方,仅有的3个装甲师大都在休整,无力帮助叶利尼亚的德国守军。
德军装甲部队的撤离,自然无法瞒过战线那边的朱可夫。此时他的兵力也得到了增强。到8月底,拉库京的第24集团军增加到10个师,兵力达到103200人,并且得到了坦克和火箭炮的加强。所辖部队包括:
第102坦克师,第105摩托化师,第107、100步兵师,第103摩托化师,第309、19、120、106、303步兵师。
苏军阵地上的午餐时间
叶利尼亚进攻战役
鉴于形势有利,朱可夫制订了新的进攻计划。考虑到德国人在叶利尼亚的阵地是一个伸向苏军阵地的大突出部,两面的侧翼都暴露给了红军,朱可夫就决定从这两个侧翼对叶利尼亚发动相向突击,铲平这个突出部。
攻击突出部北部侧翼的,是第102坦克师,由第107、100步兵师配合。另有第105摩托化师充当预备队。当面德军有第15、263步兵师和第78步兵师的左翼部队。红军的突破口选择在德军第263步兵师和第78步兵师的接合部附近。
攻击突出部南部侧翼的是第303、120、106步兵师。预备队是第309步兵师。当面防御的德军是第7、268步兵师,以及第292步兵师右翼部队。红军的突破口选择在第268步兵师和第292步兵师的接合部附近。
1941年8月30日黎明时分,经过短促的炮火准备后,拉库京将军的第24集团军发动了进攻,但出师不利:德国军队依托高地,以凶猛火力射击冲上来的苏联步兵,给对方造成了重大伤亡。红军的坦克也损失惨重。尤其是苏军第102师加强的坦克群,由于事先没有摸清地形,沿着没有修筑加固的道路前进,而且没有工兵伴随,结果陷在沼泽里白白损失了。
红军的进展并不顺利,可朱可夫却拼命催促他们前进,还不断索要战果。万般无奈之下,第24集团军司令拉库京只好谎报军情,向朱可夫报告说他们已经占领了一个叫谢佩列沃的重要地区。但朱可夫也不是好骗的。9月4日,他和拉库京少将通话
,一面指责他们把配属的坦克给白白损失了,同时逼问拉库京到底占领谢佩列沃没有,拉库京只好实话实说。朱可夫闻之大怒,威胁拉库京必须停止扯谎,否则就要他好看。
但在红军排山倒海的猛攻下,德军也日渐动摇。尤其是被俄国人用“喀秋莎”火箭炮轰击过的地方,阵地整片被摧毁。克卢格的参谋部发现,没有坦克支援的德国步兵在壕堑防御中处境不利,死伤惨重。博克终于丧失了坚守叶利尼亚的兴趣。为了减少无谓的伤亡,也为了防止一旦苏军从南北两翼实施突破,会把他的2个军部队包围在突出部内,9月5日,博克命令克卢格把部队撤出叶利尼亚,以建立一条较为平直的战线。
就在同一天,曾经在明斯克城下重创德军的红军第100步兵师(参见《东线》第一卷),在其师长鲁西扬诺夫少将的指挥下,突破了突出部北面德军第78步兵师的防线,冲向德国人的纵深,一举切断了连接叶利尼亚和斯摩棱斯克的铁路线。而在正面,红军第19步兵师也刺穿了德军第292步兵师的防线,冲进了叶利尼亚城。当晚,城内的德国军队逃了出去。同时,南面红军也冲进了突出部。
9月6日凌晨,红军收复了叶利尼亚。当天,斯大林接到了朱可夫的电报:“你下达的关于粉碎叶利尼亚敌军集团并收复该市的命令业已完成。今天,我军已占领叶利尼亚。在叶利尼亚以西,我们正与敌进行激战,敌人已陷于半合围中。”
朱可夫现在急不可待的发动追击,准备全歼正在撤退的德军,但德国人溜得很快,迅速退到乌斯特罗姆河和斯特里亚纳河附近,并在已经拉直了的战线上转入防御。9月7日,朱可夫也追到斯特里亚纳河,并受命与索边尼科夫将军指挥的西方面军第43集团军继续发动进攻。为此,第43集团军派出一个师的兵力,以夺取斯特里亚纳河的登陆场。
但他们在渡过河后,很快就遭到了德国人的凶猛反击并陷入困境。朱可夫赶紧见好就收,下令全线停止进攻,并赶到那个师阵地上收拾局面,为此一直待到了9月9日晚上。叶利尼亚之战至此结束。第二天,铁木辛哥的攻势也宣告结束。但和朱可夫相比,他的进展太小,猛打了九天只前进了几公里
。
苏联第24集团军俘获的德军官兵1941年9月
和苏德战争众多大规模战役相比,叶利尼亚之战的规模并不值得一提,消除叶利尼亚突出部对苏联人来说现实意义也不大。而且由于德国人及时撤离,红军也未能完整歼灭对方的大型兵团。相形之下,朱可夫所付出的代价却颇为惨重,仅仅在9天时间里,投入的十万部队就死亡失踪了10701人,伤病21152人,损失总数达到31853人
。
朱可夫宣称他在叶利尼亚取得很大战果,消灭了四万多德军
。这个数字可能过于夸张了。根据德方记录,先后参加叶利尼亚之战的共有9个德国师(第10装甲师,“帝国”师,第268、292、263、137、87、15、78步兵师)和“大日耳曼”团。其中,第263步兵师在8月20日到27日之间损失了1200人,第137步兵师在8月18日到9月5日间伤亡2000人
。由这些零星统计来推测,德国人在叶利尼亚的伤亡确实相当严重。这得到了直接当事人——克卢格的参谋长布卢门特里特的证实
。古德里安则评价说这些损失毫无意义,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弃叶利尼亚。
不过对1941年在战场上总是节节败退的红军来说,叶利尼亚之战的精神意义不可小视。毕竟,这是他们在战争中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战役级胜利。为此,在被撤退的德国人彻底破坏、全城只剩下一座石头筑成的教堂还完好,原来的1.5万人居民只有少数人靠躲在地窖里才得以幸免的叶利尼亚城内,朱可夫组织了很像那么回事的入城式。受阅部队行进在断壁残垣之间。为了宣传这个胜利,从9月16日起,一些西方记者也被允许到叶利尼亚采访。他们是苏联官方准许进入苏德战场的第一批外国记者。
斯大林还决定利用这个胜利好好鼓励一下士气,同时还准备好好利用一下俄国人传统的民族主义情绪。为此,他在1941年9月18日发布了国防人民委员会第308号命令,授予在叶利尼亚反击战役中表现突出的第100步兵师以第1近卫步兵师称号。同时,阿基缅科上校的第127步兵师、加根少将的第153步兵师、莫斯克维京上校的第161步兵师,也获得了第2、3、4近卫步兵师称号。苏联近卫军就此诞生。对其组成人员来说,这个称号不仅意味着荣誉,而且也包含实际的好处。近卫部队指挥员的薪金比其他部队高一半,普通士兵更是高出一倍。近卫军有自己专门的军旗,成员配发证章。
但叶利尼亚胜利最大的意义还是朱可夫本人在斯大林心目中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紧接着,他又将这位爱将派往新的战场。在苏德战场北段,形势危如累卵的列宁格勒,朱可夫再度不辱使命。
苏军收复叶利尼亚
在朱可夫赶到之前,1941年夏秋东线战局在北段的发展对苏联人极其不利。虽然边境交战后,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下的部队在列宁格勒城下打退了德国人的第一次进攻,但却未能完全扭转战局(参阅第二卷)。
这次攻势失败后的1941年7月中下旬,德军勒布元帅暂时停止了进攻,其指挥下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这时被楚德湖分成了两个集团。
楚德湖北面,在爱沙尼亚地区,德军第18集团军正在和撤退至此的红军西北方面军第8集团军(7月14日转属北方面军)继续作战。
楚德湖南面,德军第4装甲集群和第16集团军得以推进到纳尔瓦河、卢加河和姆沙加河一线,从东南面严重威胁着列宁之城。当面的红军防御部队,包括部署在卢加方向的红军北方面军的卢加战役集群。以及在旧鲁萨和诺夫哥罗德方向的伊尔门湖地区设防的西北方面军主力,最初拥有第11、27集团军,他们从东面威胁着勒布的侧翼。伏罗希洛夫元帅领导下的西北战略方向总司令部,统一指挥这两个方面军的防御。
在这段时间内,勒布元帅正在吸取第一次进攻失败的教训,改进作战方案。应当说,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那位一心只想早点冲进莫斯科的博克元帅相比,在苏军逐步增强的抵抗面前,老炮兵勒布的头脑要冷静得多。1941年7月15日到17日,在集团军群司令部内进行两天研究后,他得出了结论,认为苏军此时已经从德军自国境线发动的突然袭击中反应了过来,其后的抵抗必将坚决而有序,德军如果还是采取开战时那套一味猛冲猛打的战术,必将损失惨重而无法取得更大进展。因此,只有稳扎稳打,分阶段对苏军发动进攻。
基于这一判断,勒布决心不急于发动进攻,而是停下来作好准备。这对后勤工作也比较有利。和其他战区一样,北方集团军群的后勤运输也困难重重,需要花时间修复道路。
希特勒的看法和勒布颇为接近。他在7月19日下达的第33号指令中,就曾经要求北方集团军群必须消除红军从东面构成的侧翼威胁,在爱沙尼亚作战的第18集团军应该和第4装甲集群建立起联系,然后“方可继续向列宁格勒方向推进”。同时,他还要求中央集团军群设法协助勒布,切断莫斯科—列宁格勒铁路。在具体战术上,他则要求勒布务必密切坦克和步兵之间的协同,再不能任由装甲部队指挥官们乱冲乱撞。
列宁格勒市中心一角
两天后,亲自来到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希特勒又对勒布强调如下两点要求:“第一,必须及早夺取列宁格勒和澄清芬兰湾沿岸的形势,以清除俄国舰队”,“第二,对列宁格勒的突击关键在于,迅速切断莫斯科—列宁格勒铁路,以阻止俄军兵力撤往其他战线和莫斯科”。在希特勒的战略中,对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的威胁,一直置于重要的考虑位置。
7月30日,希特勒发布第34号指令(详见上卷),做出南北分兵决定的同时,下令恢复对列宁格勒的进攻,将其作为和南部基辅大会战同样重要的任务,并且最终确定了攻打列宁格勒的具体作战方针。他命令勒布:“应将主要兵力用于伊尔门湖和纳尔瓦之间,继续向列宁格勒方向突击,旨在合围该市并与芬军建立联系”
。希特勒同时要求:“当北方集团军群右翼需要掩护时,中央集团军群左翼应向东北方向推进”。
为了保证勒布完成上述任务,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团军群抽出大量兵力支援北方集团军群,其中有:
德军炮队镜看到的列宁格勒1941年9月
霍特大将的第3装甲集群下辖的第39摩托化军:包括第12装甲师,第18、20摩托化师。
原隶属于第9集团军的第50军,被转给第4装甲集群。这个军管辖着第269步兵师和党卫军“警察”师。
另外,希特勒还将原隶属于第2航空队的第8航空军主力拨给第1航空队,用以强化对列宁格勒的空中攻势。从7月22日起,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东线预备队所辖的第42军,也分配给北方集团军群。
上述增援部队中,第8航空军来得最快,8月6日就抵达北方集团军群防地。但从中央集团军群战区赶来增援的地面部队,则要到8月中旬甚至更晚才赶到。如第39摩托化军,调动命令于8月16日发布,但这个军8月24日才来到北方集团军群战区
。第50军要拖到8月15日。
于是在7月底8月初,冯·勒布元帅的北方集团军群能够使用兵力的只有26个师,包括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而根据勒布的计算,他所需要的兵力则是35个师。但不管怎么说,他的部队已经停顿了很久,再不进攻也没法向元首交代,所以只能先以现有兵力作战,然后再把陆续到达的新部队增援上去。
德军摩托车在距离列宁格勒75公里的路牌前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和自己的看法,勒布制订了新的进攻计划。他的集团军群将在爱沙尼亚和列宁格勒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同时,芬兰军队也应该在拉多加湖地区展开攻势。其中,在爱沙尼亚和拉多加湖的交战属于辅助攻势,而主攻方向则是指向列宁格勒。
在此,先略表一下德军在东线北段的辅助攻势:爱沙尼亚和拉多加湖流域。
在爱沙尼亚方向,德军投入的是屈希勒尔大将的第18集团军。8月7日辖有第26军(第291、93、254步兵师)。另外,又从东线预备队调来第42军(第61、217步兵师)
。
屈希勒尔的任务是:彻底击溃红军第8集团军,并占领爱沙尼亚沿岸的港口和岛屿,消除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和空军对德国本土以及海上交通线的威胁。同时,德军还受命攻占楚德湖北面的纳尔瓦(1864年之前,那里曾经建立有要塞),争取和湖南面的赫普纳第4装甲集群连成一体。
德国第26军首先发动凶猛攻势,在8月7日攻占拉克韦雷和昆达,推进到芬兰湾南岸,将苏军第8集团军割裂为两部分。其中,苏军第11步兵军被迫撤往东部的纳尔瓦地区,直到8月17日,该城被德军第291师攻占为止。这是该师在攻占利耶帕亚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参见《东线》第一卷)。不久,德军第1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群所属第38军在纳尔瓦地域会合。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连成了一体。
红军第8集团军的另一个军——第10步兵军则向西退到爱沙尼亚首都——已成为孤城的塔林。连同波罗的海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和大约由2500名居民组建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工人团在内,塔林守军总数有2.7万人。海军航空兵在当地还拥有85架飞机
。守军兵力非常薄弱。不过,他们还可以得到驻泊该地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强有力支援。8月14日,舰队司令员特里布茨海军中将亲自接手了塔林的防务。
屈希勒尔大将着手攻陷塔林。为此他一共动用了4个德国师,即第42军所辖第254、61、217步兵师,以及赶来参战的第26军的第291步兵师,共计6万余人。支援他们的有强击火炮和210毫米口径的超重迫击炮
。爱沙尼亚当地的亲德“自卫武装”负责保卫德军的交通线,清理苏联游击队。德军在兵力上对苏联守军构成绝对优势,第1航空队也派来了不少飞机参战。
8月20日3时30分,德军发动了强大攻势。由西向东展开第217、61、254步兵师,“弗里德里希少将”战斗群,向塔林步步推进。为了阻止德国人,从8月23日开始,塔林海域的大量苏联军舰,包括“基洛夫”号重型巡洋舰、“列宁格勒”号驱逐领舰,以大口径海军炮轰击正在逼近的德军。海面上火光烟团闪过,地面上便有无数巨响如山崩地裂般的重炮炮弹爆裂轰鸣。
塔林防御地图
德军飞机展开俯冲轰炸
伏罗希洛夫
但德军仍在前进。8月25日,德第254步兵师突入塔林东郊。此时,西北战略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也很清楚:塔林的失守只是早晚的问题,与其让宝贵的部队在这座孤城内白白丧失掉,不如把他们通过海上送到列宁格勒,增强那里的部队。莫斯科的斯大林在8月26日批准了他的报告,下令放弃塔林。
苏联海军在1941年最大的行动开始了。波罗的海舰队立刻动用了100多艘舰艇和67艘运输舰、辅助船只,包括18艘驱逐舰、6艘鱼雷艇、28艘扫雷艇、6艘潜艇、83艘小型船只、1艘油船和25艘货轮,准备将塔林守军运向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德。包括“基洛夫”号在内的战舰则继续以凶猛火力狠狠打击已经越来越近的希特勒军团。在撤退当日,“基洛夫”号还以准确的炮击掀掉了一个德国炮兵连。
8月27日,德军终于突入塔林,与担任后卫的苏军展开激烈巷战。几乎整个城市都燃起熊熊大火。第二天,苏军守卫部队约2.05万余人冒着德军炮火,成功地登上舰船,驶出了塔林。此时,德国海军在这个海域没有什么强大海上兵力,只能靠第1航空队的飞机和此前布设的水雷来阻止苏军的航渡。红军船队在通过德国人布设的“朱明达”雷区时,遭到了惨重损失。夜间,船队在雷区抛锚,又有一些船只被炸。
从8月28日到30日的三天航渡中,由于德军的空袭和水雷,红海军一共损失了5艘驱逐舰、2艘潜艇、2艘护卫舰、1艘炮艇、3艘扫雷舰、4艘扫雷快艇、1艘鱼雷艇、1艘护卫艇、34艘运输船和辅助船
。其中还有6艘受伤的船只被俘获。但是大部分撤离部队还是成功地来到了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德。这些部队对保卫危城将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
可是在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德,红旗波罗的海舰队也遭到了德国空军第1航空队的猛烈轰炸。从中央集团军群第2航空队调来的第8航空军,配备的能够精确俯冲轰炸的Ju-87“斯图卡”飞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从1941年9月22日开始,第2俯冲轰炸航空联队在联队长奥斯卡·迪诺尔特中校指挥下,对停泊在喀琅施塔德港的红军舰队展开了连续7天的轰炸。
德军的“斯图卡”
重创“马拉”号的鲁德尔
被击中前后的“马拉”号战列舰(上下),看上去的确像是被炸成了两截
9月23日8时45分
,第2俯冲轰炸航空联队的第1、3大队从陶伊尔克沃起飞。每架“斯图卡”都挂着一枚1000公斤重的特制穿甲弹。一小时后,上百架德国飞机到达目标上空,然后呼啸着从5000米以上高空向下俯冲。红军防空部队和舰艇上的高射炮猛烈开火,整个天空弥漫着黑色的炮烟。被击中而无法拉起的飞机拖着烟坠入海中。可是,更多德国飞机还是俯冲到苏联战舰上空1000~1200米,相继投下了巨大的特制炸弹。红海军战列舰“马拉”号先后被三颗巨弹击中,最后一颗是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中尉投中的。“马拉”号两天前已经被德国飞机命中过一次。可今天这次的打击更为致命,直接引爆了弹药库。从硝烟弥漫的空中看起来,似乎是被炸成了两截。
“马拉”号在9月23日空袭中遭受重创。第一号305毫米主炮塔被炸到天上,舰艏严重受损,舰桥和前部烟囱被炸塌。全舰损失了包括正副舰长在内的326人。“马拉”号几乎被毁灭。可苏联水兵们没有放弃,依然奋力抢修。由于他们采取了有效的损管措施,几乎在劫难逃的“马拉”号奇迹般搁浅在11米深的水中,得以幸存了下来。在以后的战争中,“马拉”号继续用305毫米口径重炮支援地面作战。1943年5月31日,“马拉”号恢复了其在1921年3月31日前的名字“彼得巴甫洛夫斯克”。战后的1950年11月28日,该舰又改名为“沃尔霍夫”号,并作为非自航训练舰一直服役到1953年9月4日。但这些事实一点都不影响西方历史学家们后来宣称鲁德尔一个人在战斗中一举“击沉”了“马拉”号。
在9月23日的空袭行动中,红海军除了“马拉”号被重创外,“十月革命”号战列舰和2艘驱逐舰也被击伤,另有一艘驱逐舰和潜艇M-74号以及驱逐领舰“明斯克”号被击沉。德国空军也付出了相当代价,其机群在返航途中遭到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第13独立歼击机中队的拦截。德军的损失为:6架飞机被击落,包括2架Ju-87、2架Ju-88、1架Bf-109和1架Bf-110(苏联方面则宣称击落了10架敌机)。苏军有2名飞行员阵亡,1人受伤。
遭受攻击的不仅是喀琅施塔德。德国人对列宁格勒港口内的苏联舰艇也进行了空袭,重巡洋舰“高尔基”号被重创。而自整个苏德战争开始以来,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已经丧失了1艘巡洋舰“彼得巴甫洛夫斯克”(该舰原为德国海军“吕佐夫”号巡洋舰,1940年9月被苏联购买,但在战前尚未完工,1941年9月18日在列宁格勒沉没,后来被捞起,改名“塔林”号,1958年退役)、3艘驱逐领舰、16艘驱逐舰、23艘潜艇。
现代化改装后的红海军“马拉”号战列舰
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不仅损失了大量舰艇,同时还丧失了大量基地。9月7日,德国第18集团军开始着手夺取莫昂宗德群岛——正如上卷所言,苏军曾利用这些岛屿的机场空袭德国首都柏林,还限制了德军在芬兰湾的行动。苏军在萨烈马岛和希乌马岛部署了15000人,主要隶属于西北方面军独立第3步兵旅和波罗的海舰队的岸防部队
。
这些岛屿对德国人来说无疑是眼中钉肉中刺。为了夺取它们,德军投入了得到工兵和炮兵加强的第61步兵师,还有第217步兵师一个营。以及一个爱沙尼亚人组成的“志愿营”。德国空军派出第77轰炸机联队第1大队和第26驱逐机联队第2大队
,还组建了“B指挥部”(含第10高炮团)。德国海军不仅派出“波罗的海训练队”用船只和冲锋舟协助陆军登陆,这次还破天荒投入了一支较大的舰队,包括“莱比锡”、“埃姆登”、“科隆”号轻巡洋舰,第2鱼雷艇分队,第1扫雷分队,第11猎潜分队,第2、3摩托化鱼雷艇分队
。芬兰海军也派出了2艘岸防装甲舰和一些辅助船只。
战斗进行得出乎意料的艰苦和漫长。9月13日黄昏,芬兰旗舰“伊尔迈林恩”号(岸防装甲舰,标准排水量3900吨,4门254毫米口径重炮
)在希乌马岛附近
撞上两颗水雷,七分钟后带着271名舰员沉没。9月14日,在强有力空军配合下,德军(270艘船艇)开始大规模登陆。可是搭乘小型冲锋舟的第一波登陆队被大风和海流弄得偏离预定海滩;第二波迷失方向只好返航。但当天仍有5个步兵营和1个山炮营登陆成功。德国轻巡洋舰与苏军岸炮展开激烈炮战,还遭到了苏联鱼雷艇和飞机的袭击,但每次都是有惊无险。莫昂宗德群岛的地面战斗持续到10月21日。德国陆军为夺取这些岛屿死伤失踪了2850人,宣称俘虏苏军15000人(看来过于夸大)。苏军残部有500人逃到当时尚未放弃的汉科半岛(参阅第一卷),还有一些跑到拉脱维亚打游击。
苏联海军重巡洋舰“莫洛托夫”号
搭乘冲锋舟登陆的德国第61步兵师工兵
主炮发射的“提尔皮茨”号超级战列舰,该舰当了几个月的世界第一巨舰
9月25日,德军最终肃清了爱沙尼亚全境的苏军,控制住了芬兰湾南岸,这一地区的苏联海上前进基地随之全部丧失。在波罗的海海区又有德国人布设的大量水雷,波罗的海舰队只能利用残余舰艇以舰炮支援地面作战,同时把不下10万海军人员也派往陆地参战。
此时,红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实际上已经没有远航作战能力。可在9月20日,德国海军却决定投入一支整个战争期间都难得一见的庞大水面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组建这个大舰队的原因,据说是德国陆军和海军总部认为,一旦列宁格勒陷落,失去基地的俄国舰队可能开入北海,逃亡到瑞典。于是希特勒命令德国海军拿出全力阻止这次想象中的突围。
从9月23日开始,在齐里亚克斯海军中将指挥下,德国海军“波罗的海”舰队从斯维内明德出发,开到了芬兰阿兰群岛附近。该舰队北部舰群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满载排水量五万吨左右,安装8门380毫米重炮的“提尔皮茨”号超级战列舰(日本海军的大和舰当时尚在建造中)。还有“舍尔海军上将”号重装甲舰,“纽伦堡”和“科隆”号轻型巡洋舰,以及Z25、26、27号驱逐舰,T2、5、7、8、11号鱼雷艇。南部舰群力量较弱,部署在占领不久的利耶帕亚附近,拥有“莱比锡”号、“埃姆登”号轻巡洋舰和若干快艇
。
德国空军派出Ju-88侦察苏军的动向。他们不久就意识到苏联舰队已经瘫痪,无须如此兴师动众,于是在9月24日撤走了“提尔皮茨”和“舍尔海军上将”这两艘最重型的舰艇和2艘鱼雷艇,并将剩下的3艘鱼雷艇交给了南部舰群。到9月29日,德国海军北部舰群全部回到德国本土。
德军机枪手
在拉多加湖两岸和奥涅加湖之间,曼纳林麾下的芬兰军队也从北面逼向列宁格勒。在这个方向,他指挥着东南集团军和卡累利阿集团军,共有14个芬兰陆军师和3个芬兰旅,还得到德军第163步兵师的加强(详细情况见《东线》第一卷)。
芬军主力当面的红军,隶属于由西北战略方向总司令统一指挥的北方面军,司令波波夫中将。波波夫管辖着三个集团军。但其中第14集团军在北极方向防御德军“挪威”集团军。用于在列宁格勒北面对抗芬兰军队的,是第7、23集团军。现在兵力为9个步兵师和3个筑垒地域。依然处于劣势。
对于在作战风格上和自身颇为相似的部队,一个苏联军官曾经这样评价:“他们是很好的战士,在作战上甚至强于德国人。他们适应冬季作战,善于伪装和侦察,熟悉自己手中的武器,而且作战顽强”。在靠近北极圈的高寒地带,芬兰军队要比德国人更加适应环境,因此也具有更强的战斗力。这也成为芬兰人在德国面前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
但芬兰人的作战热情正变得越来越低。和罗马尼亚等国家相比,芬兰总喜欢夸耀自己没有完全沦为德国的附庸,也尽可能避免与德国正式签订同盟条约。芬兰的顾虑很多。自苏德战争开始以来(芬兰人将其称为苏芬“冬季战争”的延续),芬兰已经动员了四十多万军队,对这么一个三百万人口的小国来说,压力之大可以想象。进攻苏联给芬兰造成的惨重伤亡也越来越无法承受。另外,芬兰还想和美英尽量保持关系。
于是,从7月中旬开始,还在芬兰军队到达芬苏旧边界前后,希特勒对他们就开始有些招呼不灵了。曼纳林放慢了从拉多加湖东西两侧向南进攻的步伐。他对德国人最终胜利的可能性,也需要再观望一下。
可芬兰毕竟得依靠德国提供军事保护、军火、粮食以及其他物资。希特勒还在7月19日施加压力,迫使芬兰人关闭了驻英国的外交机构
。亲德的芬兰军队也做着吞并苏联领土建立“大芬兰”的美梦。即使芬兰国内较为温和的论调,也认为至少应该收回在“冬季战争”中失去的领土。
就这样,曼纳林从7月31日再次转入进攻。沿着拉多加湖东西两侧继续向南推进。而当面的红军也没有兴趣在这个地区进行顽强抵抗,而是边打边撤,步步为营:
在拉多加湖西面,芬兰第2军(第2、15、18师)在拉迪凯南将军指挥下,进攻红军第23集团军右侧阵地(第142、115师)
。曼纳林亲自指挥这次战役,并于8月5日将预备队第10步兵师投入战斗,冲到拉多加湖西岸,一举把第23集团军分割为两部分。8月11日,芬军攻占希托拉。8月16日,芬第2军又在第7军协同下,以3个师击退苏第168师,占领了索尔塔瓦拉(拉多加湖北岸)。苏联第23集团军与友邻第7集团军的联系被彻底切断。8月22日,芬第2军西侧的芬第4军(第12、4、8师,第25歼击旅)又攻击了苏第23集团军左侧(第43、123师)。最西侧的芬第8师绕过海湾,穿插到苏军后方,三天后在维堡附近切断交通线。可俄国人经过一番苦战,还是救出了被困的第43、123师。
曼纳林会晤德军将领
在红海军拉多加湖河区舰队的帮助下,苏联第23集团军一部乘船南撤。9月1日,被芬军孤立在拉多加湖北岸的红军第142、168、198步兵师(后两个师原属第7集团军),被运送到卡累利阿地峡的南部,撤退到了旧苏芬国境线。其中,第168师曾被芬军3个师(第2、19、7师)挤压到湖边的狭窄地带,用机枪就能贯穿全师的战斗队形。但这个师还是突围了出来,建制也很完整,安全撤出的有10157人和大部分重炮(10门152榴弹炮、39门122榴弹炮、24门加农炮
)。
在拉多加湖东面,芬兰卡累利阿集团军右翼的第7军,外加德国第163步兵师,由海伦格将军指挥,进攻红军第7集团军西侧。8月中旬,卡累利阿集团军左翼也向彼得罗扎沃茨克(奥涅加湖岸边的铁路点)方向发起进攻,将红军赶过了1939年的苏芬国境线。在芬兰军队压力下,红军第7集团军(第67、314、21、114、272步兵师)在9月底撤退到了斯维里河。
卡累利阿防御
现在,芬兰军队已经收复了“冬季战争”中的失地,从北面推进到了距离列宁格勒不过50多公里的地方。希特勒急于让他们继续向前,与从南面进攻的北方集团军群会合,联手夺取列宁格勒。为此,德国国防军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在8月22日亲自写信催促曼纳林元帅
。在德国人的压力下,9月初,芬兰总统赖提允许曼纳林使用卡累利阿集团军继续进攻。
可现在芬兰军队伤亡惨重,而当面红军兵力依然强大,其兵力增加到11个师(第23集团军6个师,第7集团军5个师)。加上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他们现在是俄国人的盟友),赖提又不允许曼纳林配合德国人直接进攻列宁格勒。于是曼纳林决定,仅仅在列宁格勒郊区建立只需少量部队就可扼守的战术据点。在那里,他将观察列宁格勒城下局势的下一步变化。在这座城市的南面,勒布元帅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正发动强大攻势。
在列宁格勒城下,勒布动用了他的主力部队。其中,布施大将的第16集团军将右翼留在伊尔门湖以南,掩护赫普纳大将第4装甲集群在东南方向伊尔门湖地区的侧翼,而集团军主力则和第4装甲集群共同组成左、中、右三个突击集团,攻打列宁格勒。为了切断红军从列宁格勒向东撤退的道路,将其包围歼灭在芬兰湾与拉多加湖之间,并且和沿着拉多加湖南下的芬兰军队会合(尽管他们对此不是特别热心),勒布将右路作为主攻方向,而在左中两路发动辅助攻势。三路德军的兵力及具体作战计划如下:
德军用240毫米超重炮轰击列宁格勒
左路集团一共有5个师,包括莱因哈特装甲兵上将的第41摩托化军(包括第1、6装甲师,第36摩托化师)和第38军的2个步兵师。赋予他们的任务,是从卢加河下游经赤卫队城攻打列宁格勒。
中路集团,准备使用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的第50军,共有3个师。他们将对卢加正面发动钳制性进攻。不过这个军要到8月15日才能赶到战场。此前卢加战场将由曼施坦因的第56摩托化军负责。该军所属的3个师中只有一个摩托化师,即第3摩托化师,其他2个师为新开到的党卫军第4“警察”步兵师和第269步兵师。而曼施坦因麾下的第8装甲师(此时大约拥有150辆坦克),则被赫普纳大将作为第4装甲集群的预备队留了下来,党卫军“骷髅”师则加强给了第16集团军。
勒布用来主攻的右路集团,即第16集团军,将沿着伊尔门湖,向诺夫哥罗德和拉多加湖方向发动进攻,以一个巨大的迂回动作绕到列宁格勒以东。刚从第2航空队调来的第8航空军将支援他们的行动。为此,第16集团军的第1、第28军投入了7个师,但其中却只有党卫军“骷髅”师这一支摩托化部队,其余都是步兵师。之所以如此,也实在是不得已。因为在伊尔门湖两侧,尽是些森林沼泽地,根本不适于装甲部队进攻,所以也只好以步兵作为主力。
北方面军(包括和德军“挪威”集团军作战的第14集团军)
第7集团军
步兵第54、71师
第3民兵师
第3海军步兵旅
第9、24摩托化步兵团
第452摩托化步兵团
第108大威力榴弹炮团
第47独立迫击炮营
第2坦克团
第7摩托车团
第55混成航空兵师
第18独立工程营
第14集团军
步兵第42军
步兵第104、122师
步兵第14、52师
坦克第1师第1摩托化步兵团
第23筑垒地域
第104加农炮团
第31工兵营
第1混成航空兵旅
摩尔曼斯克防空地域
独立坦克营
第23集团军
第24、28炮兵团
第101、577榴弹炮团
第20独立迫击炮营
第27独立高射炮旅
第241、第485独立高射炮旅
第198摩托化师
第5混成航空兵师
第53独立工程营
第54独立工程营
步兵第19军
步兵第115、142、168师
步兵第43师
步兵第367团(步兵第71师)
步兵第123师
第27筑垒地域
第28筑垒地域
卢加战役集群
第41步兵军
步兵第111、177、235师
第3民兵师第1团
第260、262独立机枪火炮营
第51榴弹炮团
卢加防空地域
第24坦克师
第8集团军
步兵第10军
步兵第10、11师
步兵第11军
步兵第16、48、125师
步兵第118、268师
内务人民委员会步兵第22师
第39、103防空营
第47、51、73炮兵团
其他部队
步兵第90、191、265、272、281师
第2、4民兵师
第1、2、3、4近卫民兵师
第8步兵旅
列宁格勒基洛夫步兵学校
第21、22、29筑垒地域
第1坦克师
第60独立装甲列车
第2防空军
第7歼击航空兵军
第39歼击航空兵师
第41歼击航空兵师
第1混成航空旅
第16集团军
第1军
步兵第11、21师
第2军
步兵第12、32、123师
第10军
步兵第30、126、290师
第28军
步兵第121、122师
党卫队“骷髅”师
第50军(第9集团军控制)
第251、253师
第18集团军
第42军
步兵第291、217师
第26军
步兵第254、61、93师
第4装甲集群
摩托化第41军
装甲第1师
摩托化第36师、步兵第1师
摩托化第56军
装甲第8师
党卫队“警察”师
摩托化第3师、步兵第269师
第38军
步兵第58师
第十六集团军
第1军(7月27日前隶属第4装甲集群)、第2军、第10军、第28军
第十八集团军
第42军(7月22日前为陆军总司令部预备队)、第26军
第四装甲集群
摩托化第41军、摩托化第56军、第38军(7月19日前隶属第18集团军)
总兵力30个师,包括3个装甲师(第1、6、8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第3、36摩托化师,党卫军“骷髅”师)
此时,防守列宁格勒的红军部队也在进行着紧张的准备。利用德国人发动第二次进攻前的3周战斗间隙,他们正拼命地加强列宁格勒防御。为了协调作战行动,斯大林还在7月30日把伏罗希洛夫元帅和军事委员日丹诺夫召回到莫斯科的大本营,和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一道讨论了下一步战局。
在前线,红军也在扩大兵力。在7月23日,苏军将卢加战役集群扩编为3个独立战役军团。8月6日,斯大林又将预备队方面军所辖第34集团军(7月底兵力为第257、259、262师,第25、54骑兵师),加强给了西北方面军,并特别要求方面军司令员索边尼科夫将军不得把这个集团军分散使用,而将其部署在伊尔门湖北侧和南侧的诺夫哥罗德和旧鲁萨。8月初,又在原诺夫哥罗德战役集群的基础上组建了拥有第70、128、237步兵师,第21坦克师,民兵第1师在内的第48集团军,由阿基莫夫中将指挥(8月19日隶属北方面军)。
此外,列宁格勒市还加速组建民兵师。同时动员了大量市民增修防御工事。到8月初,已经有3个民兵师开到前线;1个师在后方组建完成;4个师正在组建中。
可是,德国人不会给他们太多的时间。1941年8月8日,勒布对列宁格勒的第二次进攻正式开始。此前的8月7日,勒布司令部的气象部门预告说明天将是个好天气
。可事实却正好相反。
8月8日晨9时,在倾盆大雨中,德军左路集团的第41摩托化军(莱因哈特装甲兵上将)和第38军,从此前夺取的卢加河下游登陆场出发,以第1、6装甲师(其中第1装甲师在8月3日有109辆可用坦克
),第36摩托化师,第1步兵师组成突击集团
,向赤卫队城方向发动进攻。
在列宁格勒到纳尔瓦铁路线以南的开阔地上,莱茵哈特的坦克摩托化纵队力图展开快速突击。但由于道路被大雨毁坏,他们的许多坦克却陷在泥中。第6装甲师和第36摩托化师还遭到隐藏在森林里的俄国火炮的猛烈轰击,损失严重,被迫停止前进。只有第1装甲师获得较大进展。
8月9日,第1装甲师突破苏军阵地。第二天,在第6装甲师配合下,第1装甲师击退了红军列宁格勒第2民兵师,推进到列宁格勒的莫罗斯克韦策车站
。现在,德国坦克随时可能闯进列宁格勒。手头已经没有多少预备队的伏罗希洛夫,只能把还在组建中的列宁格勒近卫第1民兵师投入战斗。为了迅速赶到战场,该师抛弃了辎重,仅带着武器和干粮,强行军60公里赶到了莫罗斯克韦策车站,紧接着就撞上了德军精锐的第1装甲师的装甲摩托化纵队,陷入了力量对比悬殊的残酷战斗。
8月10日天气好转,德国第8航空军的飞机也开始升空支援。有了强大空军的配合,莱因哈特如虎添翼,攻势越发猛烈。红军的战况急转直下。8月13日,莫罗斯克韦策车站失守。为了挡住敌人的进攻,红军第8集团军在赤卫队城的阵地上,和从科波尔高地猛扑过来的德军展开了殊死战斗。同时,红军在列宁格勒城内正紧急组建新的部队。一些KV重型坦克由妇女和工厂检察员驾驶着开往前线阻击德军。
一队德国步兵从坦克旁走过
莱因哈特的进展让他的顶头上司赫普纳大为兴奋,下令把曼施坦因的第56摩托化军唯一的装甲兵团——第8装甲师(150辆可用坦克),也调到莱因哈特的右翼。这样莱因哈特就有5个师攻打列宁格勒,其中有3个装甲师。但当面苏军的抵抗依然极为顽强。莱因哈特希望再得到党卫军“骷髅”师的增援
。可此时南面的战斗也激烈起来,勒布再也拿不出援兵了。
因气候恶劣,曼施坦因自己在卢加和诺夫哥罗德方向的进攻比原计划推迟2天。他已经没有装甲师了,所辖部队由左向右展开为:第269步兵师、党卫军第4“警察”师、第3摩托化师
。当面是苏联第41步兵军的3个师。直到8月10日4时,第56摩托化军才在战线中部,以2个师(“警察”步兵师和第269步兵师),向卢加方向进攻。第3摩托化师留做预备队。
本来卢加战线的任务应该由德国第50军负责。但此时该军尚未赶到,只好由负责右路进攻的曼施坦因“代劳”。但他的进攻没有取得显著战果,被当面苏军的拼死抵抗所阻止。其后虽然曼施坦因又发动了多次进攻,但也未能奏效。正如曼施坦因所说,他当面的红军卢加战役集群已经增强了兵力,而且比德国人更熟悉地形,不那么好对付了
。
经过头四天战斗,莱因哈特损失了1600人,曼施坦因损失了900人
。在卢加战场没有捞到多少便宜的曼施坦因,对这场他后来称为“极其艰苦”的战斗也已经失去了兴趣。恰在此时,他的上司赫普纳向勒布建议,把曼施坦因的第3摩托化师也投入北面,去掩护莱茵哈特的侧翼,保证对列宁格勒的进攻不受干扰
。一开始,勒布同意了这个建议。8月15日,林德曼将军的第50军已经赶到了战场,曼施坦因便交出防地和2个步兵师,带着第3摩托化师和从伊尔门湖抽回来的“骷髅”师,开始北上。但紧接着,他突然接到了赫普纳的新命令,要求马上掉头,开到右面的伊尔门湖地区,配属给第16集团军。结果,曼施坦因只好带着部队沿着刚才走过一遍的恶劣道路,行军13个小时赶到第16集团军防地。对此,他后来在回忆录中牢骚不已。
不过勒布和赫普纳也不会把曼施坦因调来调去地闹着玩,而确实是因为在第16集团军防线上出现了危险的局面。该集团军正担当着勒布的主攻任务:
同样是由于气候恶劣,担任主攻的德军第16集团军在8月11日才发动进攻,为此投入了第1、28军的部队。由于苏军没有料到德国人会从恶劣地形进攻,德国人在诺夫哥罗德西南地域很快突破了苏军第48集团军的防御,切断了连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十月”铁路线,并且直接威胁到了西北战略方向司令部伏罗希洛夫元帅坐镇的诺夫哥罗德。
为了夺回列宁格勒—莫斯科的公路和铁路线,8月12日,伏罗希洛夫命令红军西北方面军使用第48、34、11集团军向该方向反击。但由于遭到德军的主动进攻,第48集团军未能参加战斗。实际参战的主要是从预备队方面调来的红军第34集团军。
第34集团军此时拥有4个步兵师(第257、262、245、259步兵师)和1个骑兵第25师,加强有军属炮兵第270团(32门火炮),军属炮兵第264团2个营(35门火炮),反坦克炮兵第759、171团(40门火炮),总计加强有107门火炮,还有1个火箭炮营(12门火箭炮)和1个独立坦克营
。集团军指挥官卡恰诺夫少将。其当面之敌,是掩护德军第16集团军南部侧翼的第10军第290、30步兵师。红军在突破地段形成了巨大兵力优势。
德国装甲师反坦克炮队的半履带装甲车
跟随在坦克后面的德国半履带装甲车
依靠优势兵力,苏联人迅速打垮了当面的2个德国步兵师,并在7天时间内推进30到40公里,一路打到了德军第16集团军后方的铁路枢纽德诺。此时,整个德国陆军第16集团军都有被包围的危险。
正是为了挽救这次危机,勒布才命令赫普纳火速把曼施坦因的第56摩托化军调去增援第16集团军。他甚至还直接向陆军总司令部告急求援,请求他们赶快把第3装甲集群第39摩托化军,从斯摩棱斯克抽调到诺夫哥罗德方向。
于是,来自诺夫哥罗德的党卫队“骷髅”师(已经被重新归入曼施坦因指挥),从卢加方向开来的摩托化第56军主力,在第1航空军和第8航空军俯冲轰炸机的直接配合下,与第16集团军第10军一道,在旧鲁萨地区洛瓦季河一线,与反击的红军展开恶战。
在曼施坦因指挥下,德军的第3、“骷髅”摩托化师等部队迅速赶到了战场,并秘密进入阵地。8月19日凌晨3时,曼施坦因向红军第34集团军侧翼发动了出其不意的凶猛进攻。红军遭到德军摩托化部队和俯冲轰炸机的这一突然而猛烈的打击,顿时乱了阵脚。加上部队配备的无线电严重不足,而集团军的指挥员此时也大部分是些刚刚征召来的毫无经验的人员,以至于红军集团军和各师的指挥常常中断,部队损失惨重。
到了8月22日,红军的反击宣告失败。曼施坦因宣称他抓到了12000名俘虏,缴获了141辆坦克,246门火炮,其中包括1门此前被苏军缴获的88毫米高射炮。另外,德国人还在这次战斗中,第一次缴获了苏军的新式火箭炮。红军第259步兵师师长斯洛夫将军也在战斗中受重伤,于9月4日死去。
由于曼施坦因的进攻击退了红军的反击,德军第16集团军再度恢复了攻势。此前在8月16日,他们冲进了红军西北战略方向司令部所在的诺夫哥罗德。城市西部很快失陷,而决死一战的守军在城市东部则顽强抵抗到19日。
到8月20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几乎沿着整个战线发动了全面进攻,红军第8、48集团军和卢加战役集群节节失利。在南下的第8装甲师配合下,林德曼的德国第50军(第269步兵师和“警察”师)也在8月22日恢复攻势。“警察”师于8月24日占领卢加,俘虏500人。但为了这一战术胜利,“警察”师自身几乎丧失战斗力
。此后,德国第50军在第28军协助下,继续攻击卢加以北的红军。战至9月中旬,苏军卢加防线不复存在。苏第41步兵军几乎被消灭,整个苏第48集团军只剩下6235人和31门火炮。
中央集团军群的援兵也大量抵达。8月24日,第39摩托化军(第12装甲师,第20、18摩托化师)赶到。此前一天,在北方、中央集团军群接合部的大卢基方向,德国第57摩托化军(第19、20装甲师外加2个步兵团)于凌晨3时30分
,由大量空军、炮兵、火箭炮配合,猛攻苏联第22集团军。至8月26日几乎将对手毁灭,抓了3万多俘虏。德国人终于拔除了两大集团军群之间的这个顽固钉子(有些德国书籍误以为苏第22集团军司令叶尔沙科夫中将阵亡,其实他当时没死,后来还当了第20集团军司令)。9月9日,第57摩托化军向北推进到霍尔姆,与北方集团军群建立联系。
现在,北方集团军群消除了侧翼威胁,可以全力攻打列宁格勒。此前的8月21日,从列宁格勒通向卢加和莫斯科的道路都被德国第41摩托化军切断,坚固据点赤卫队城也在德军威胁下。列宁格勒告急。
在元首大本营内的希特勒对列宁格勒的失陷已经确信不疑。8月18日,他告诉前来问候的戈培尔,说想尽可能地避免伤亡,所以不打算用地面兵力夺取城区,而是把列宁格勒封锁起来,切断粮食来源,然后用炮击和轰炸摧毁居民的抵抗意志,制造混乱
。毁灭列宁格勒的想法,他早在7月8日就对哈尔德说过(参阅第一卷)。希特勒尤其不想把宝贵的坦克投入城市巷战。
可是,事先组建的党卫军特别行动队,却已经做好了进驻列宁格勒,执行“清洗”任务的准备。他们甚至连各种车辆进出列宁格勒的特别通行证都准备好了。德国人还把传单撒到了似乎注定要陷落的列宁格勒城:“如果你们还以为列宁格勒能够守得住,那你们可是错了。如果你们敢对德国军队进行抵抗,那你们就会在德国炮弹和炸弹的猛烈轰击下被埋葬在列宁格勒的废墟里。我们将把列宁格勒夷为平地,把喀琅施塔德炸到海里。”
而在列宁格勒城内,恐惧情绪正在到处蔓延。8月14日,一个列宁格勒居民在他的私人日记中写道:“今天是令人痛苦而心烦意乱的一天。前线情况不妙”,“城里充满了各种小道消息。尤其是妇女们更是惶惶不安”,“今天甚至连意志坚强的人都感到了恐惧”
。8月20日,苏联官方紧急成立了“保卫列宁格勒军事委员会”,并且开始在城内构筑防御工事。
莫斯科的斯大林这会儿也坐不住了。他在8月17日要求伏罗希洛夫务必保住列宁格勒,尤其要应付来自南面和东南面的威胁
。可现在伏罗希洛夫管的战区太大,很难集中精力。于是,在8月23日,红军统帅部将北方面军分成两个新方面军:卡累利阿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
其中,卡累利阿方面军由弗洛罗夫中将(原来的第14集团军司令)指挥。这个新方面军负责巴伦支海—拉多加湖的防务。下辖第7、14集团军(帕宁少将接管第14集团军)和北方舰队。这些部队不再听命于伏罗希洛夫的西北战略方向总指挥部,而由最高统帅部直辖。
北方面军部署在列宁格勒以及爱沙尼亚的部队,被改组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还是波波夫中将。他依然归伏罗希洛夫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下辖第23、8、48集团军。8月30日又接管了波罗的海舰队。后来又临时组建了第42、55集团军。为了给这些新军团拼凑兵力,再次从列宁格勒动员了大量民兵。这些昨天还是工人、老师、演员、教授甚至作家的老百姓穿着便服系着皮带,经过匆忙训练后,就被送上了战场。领导他们的中下级军官很多都是些技师、技术员或者小组长。9月以后,这些民兵部队就被改编成了正规军。
新组建的红军集团军,被直接部署在列宁格勒城的周围。同时,斯大林还下令从西北方面军内,成立了由他直接指挥的独立第52集团军,企图从东面的沃尔霍夫河一线拖住德军进攻列宁格勒的脚步。
第42集团军,1941年8月在列宁格勒方面军组建,司令员谢尔巴科夫少将,被部署在列宁格勒。9月9日,该集团军兵力包括近卫民兵第2、3师,海军陆战队第6旅,步兵第500团,克拉斯诺格瓦尔杰斯克筑垒地域。
独立第52集团军,1941年8月由原西北方面军第25步兵军组建,步兵第267、285、288、292、312、314、316师和第442炮兵团、第881高炮团。司令员克雷科夫中将。由大本营直属。部署在沃尔霍夫河对岸。
第55集团军,1941年8月底在列宁格勒方面军组建,最初编有步兵第70、90、168、237师,第1、4民兵师,第2步兵团,斯卢次克—科尔皮诺筑垒地域等部队,司令员拉扎列夫坦克兵少将。
在莫斯科城内为列宁格勒安危极度担心的斯大林,还把他最信任的干将派到那里拯救危机。8月26日,他签发了国防人民委员会派往列宁格勒全权代表的委任状,全权委派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库兹涅佐夫、柯西金、空军司令日加列夫和炮兵主官沃罗诺夫前往列宁格勒。
8月29日,斯大林又打电报给莫洛托夫、马林科夫,认为列宁格勒目前的困境,完全是方面军指挥员波波夫中将过于无能所致。为此,他在当天干脆撤销那个碍事的西北战略方向总指挥部,直接指挥北方战线的各方面军。伏罗希洛夫则在9月5日接替被认为无能的波波夫中将,亲自出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他受命直接指挥部队,保卫列宁格勒。
列宁格勒城郊的苏军高炮阵地
但德国人的攻势此刻也已经一日紧似一日。现在不仅是莱因哈特从东面逼近。8月25日,在列宁格勒东南面,北方集团军群以新开到的第39摩托化军,加上第16集团军的第1、28军两个步兵军,集中起9个师的兵力。其中第39摩托化军和第28军合编为“施密特”集群(以第39摩托化军长施密特命名)
。他们的任务是:
沿着涅瓦河和沃尔霍夫河发动进攻,为莱因哈特向列宁格勒的直接进攻提供侧翼掩护,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推进到拉多加湖以东的斯维尔河,和那里的芬兰军队会合。
德国第16集团军其他部队,则在第57摩托化军支援下,与旧鲁萨方向的红军第24、37集团军交战,并于9月下旬占领迭米扬斯克。
“施密特”集群主力沿着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直接冲向列宁格勒,很快就突破了列宁格勒方面军薄弱的左翼。一个一个据点落入快速推进的德国人手中。8月25日,德第12装甲师(8月21日有94辆可用坦克)
在第121步兵师协同下攻陷柳班;8月29日,又攻陷了托斯诺。8月底,德国人打到了涅瓦河,并于30日占领姆加车站,切断了列宁格勒通往苏联内地的最后一条交通线。此刻,德国坦克已经开到了距离列宁格勒只有20公里的斯卢次克—科尔皮诺筑垒地域。但新组建的苏联第55集团军已在前方布防,挡住了“施密特”集群。
列宁格勒前线的德军自行高炮
9月8日,“施密特”集群的独立支队——措恩少将指挥的德国第20摩托化师(加强有第126步兵师1个团),又迂回到列宁格勒以东,插向拉多加湖南岸。在第8航空军的“斯图卡”掩护下,德军在波罗什—涅瓦杜布罗夫卡—莫斯科杜布罗夫卡地段强渡涅瓦河,进攻苏联内务边防军第21步兵师(师长顿斯科伊上校)驻守的施吕瑟尔堡地区。此地是拉多加湖入口咽喉和列宁格勒向东最后的地面通道所在,自彼得大帝时代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德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施吕瑟尔堡。由于遭到了顽强抵抗,他们竟然将大量苏联妇女、儿童和老人赶在前面,抵挡红军的子弹和迫击炮弹
。当天7时40分,德军第424步兵团第3连突入施吕瑟尔堡,他们差点挨了德军自己的轰炸。至此,列宁格勒的陆地通道被彻底切断,只能通过拉多加湖面和空中对外保持联系。列宁格勒被围困了!
芬兰人也总算积极了起来。虽然美英不断警告芬兰不要越过1939年边境,却遭到了公开拒绝。9月4日,德国国防军统帅部的约德尔将军为曼纳林带来了德国的骑士铁十字勋章。同一天,芬兰军队发射出他们空前的最猛烈炮火,然后开始了总攻。不过这次攻势的重点不是列宁格勒以北,而是列宁格勒和拉多加湖以东很远的斯维里河地区,目标是摩尔曼斯克铁路。芬兰第6、7军,加上德国第163步兵师,向苏第7集团军展开猛攻。几天后,芬第17师就切断了摩尔曼斯克铁路(在斯维里站)。但苏军投入了新锐的第114师,遏制住了芬军的攻势
。在更东面,芬兰人进展缓慢,恶战两周才于10月1日夺取了奥涅加湖畔的铁路站点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就此收场。德芬军在斯维里河会合的计划终归没有实现。
曼纳林与迪特尔会谈
使用缴获的BA3装甲车的芬军1941年7月
第8集团军
步兵第11、48、118、125、191、268师
第76拉脱维亚步兵师
第266机枪火炮营
第39、103防空营
第73炮兵团
第24炮兵团第1营
第23集团军
步兵第19军
步兵第142、265师
步兵第43、123、291师
步兵第708团(步兵第115师)
第28炮兵团
第577榴弹炮团
第241、第485独立高射炮旅
第198摩托化师(欠炮兵团)
第7、153歼击航空兵团
第235强击航空兵团
第42集团军
第2、3近卫民兵师
第51炮兵团
第690防空团
混成炮兵团
第704炮兵团(第198摩托化师)
第48集团军
第138山地步兵师
第311步兵师
第1山地步兵旅
第170独立骑兵团
第541炮兵团
第21坦克师
第55集团军
步兵第70、90、168、237师
第1、4民兵师
第2步兵团(第3近卫民兵师)
第14高炮旅
第84、86独立坦克营
其他部队
步兵第522团(第191步兵师)
第519榴弹炮团
第2坦克团(第1坦克师)
第41步兵军
步兵第111、177、235师
第1步兵团(第3民兵师)
第260、262、274独立机枪火炮营
第2民兵师
第1、4近卫民兵师
卢加防空地域
第24坦克师
步兵第10、16、115、281师
内务人民委员会步兵第1师
第8步兵旅
第3步兵团(第1民兵师)
第41歼击航空兵师
第1混成航空旅
第22、29筑垒地域
第101榴弹炮团
第108大威力榴弹炮团
第2防空军
第1坦克师(欠2个坦克团)
第48独立坦克营
第7歼击航空兵军
第8、39歼击航空兵师
第2混成航空兵师
第52独立集团军(大本营直属)
步兵第267、285、288、292、312、314、316师
第442炮兵团
第881高炮团
以及在7月中旬到9月下旬的兵力调动情况:
第16集团军
摩托化第39军(本隶属于第3装甲集群,9月配属给第16集团军)
装甲第12师(坦克130辆,其中战备坦克96辆)
摩托化第20、18师
第1军(7月27日前隶属第4装甲集群)
步兵第11、21、122、126师
第2军
步兵第12、32、123师
第10军
步兵第30、290师
第28军(8月22日到28日和9月12日到17日,两度加强给了第4装甲集群,9月
22日后再度隶属第16集团军)
步兵第121、96师
摩托化第56军(9月前隶属第4装甲集群)
党卫队“骷髅”师
摩托化第3师
第18集团军
第42军(7月22日为陆军总司令部预备队)
步兵第61、217、254师
第4装甲集群
摩托化第41军
装甲第1、6师(坦克121、199辆,战备坦克97辆和188辆)
摩托化第36师
第26军(由第18集团军加强)
步兵第93师
第38军(原属第18集团军,7月19日到8月17日隶属第4装甲集群,其后再度隶属第18集团军)
步兵第1、291师
第50军(8月6日前隶属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8月14日到9月15日隶属于第4装甲集群,此后隶属第18集团军)
装甲第8师(坦克188辆,战备坦克155辆)
党卫队第4“警察”师
步兵第269师
就在列宁格勒从地面被包围的同一天,巨大的危机和灾难也从天而降。
9月8日夜间18点55分,德国空军第1航空队组织了对列宁格勒的第一次空袭。27架Ju-88投下了6327枚燃烧弹,在市内引起了183处大火
。一个居民在日记里写道:“涅瓦河对岸烈火熊熊,河水都给映红了
”。就是在这次袭击中,储备了大量白糖和谷物(2500吨)的巴达耶夫斯基粮仓被炸弹击中并燃起熊熊巨火,大量食物被毁于一旦。未来,这一损失将给列宁格勒及其居民造成巨大的灾难。晚22时35分,德军又发动了规模更大的第二波空袭。
此时,得到大量加强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力量已经非常强大。其坦克摩托化部队到9月4日拥有4个装甲师5个摩托化师。有638辆坦克。其中可以使用的坦克有536辆(以上均不包括第57摩托化军的2个装甲师)。按德军当时的评估,9月初,北方集团军群以31个德国师进攻相当于25个师的苏军
。
空中优势也在德国人手中。第1航空队战斗航空部队可以使用的飞机有481架。其中战斗机166架、水平轰炸机203架、俯冲轰炸机60架、侦察机13架、驱逐机39架。
9月初,列宁格勒以南和东南,兵力对峙态势如下:
苏军防御部队隶属于新组建的第42、55集团军。共有8个步兵师,其中一半是民兵师。
在这两个集团军当面,围城德军展开了12个师(含3个装甲师)。从右向左态势如下
:
第39摩托化军一部(第20摩托化师一部)、第28军(第122、96、121步兵师)、第50军(第269步兵师、“警察”师)、第41摩托化军(第6、1装甲师,第36摩托化师)、第38军(第1、58、291步兵师)。预备队为第8装甲师。
烈火雄雄的列宁格勒
另外,在包围圈以东的拉多加湖南岸,德国第39摩托化军主力(第12装甲师、第20摩托化师主力)正阻止苏第48集团军(3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旅)救援列宁格勒。
为了进攻列宁格勒,德军以少量兵力牵制住苏军东侧,也就是普希金和斯卢次克向的第55集团军。而直接由第4装甲集群司令赫普纳指挥的2个军,即德国第41摩托化军和第50军,则将从中央主攻突破。由赤卫队城冲向普尔科沃高地和乌里次克一线。连同侧翼掩护部队,德军在这个突破点集中了7个师和320辆坦克。包括第1、6装甲师,第36摩托化师,党卫军“警察”师,第1、269、121步兵师。
而在这7个德军精锐师面前,仓促组建的红军第42集团军仅有近卫第2、3民兵师
。而且,其中第3民兵师属于预备队。
赫普纳的攻势,将得到拥有大量俯冲轰炸机的第8航空军的空中支援。德国空军人员被派往莱因哈特的部队,以随时协调空地之间的战斗。
形势如此有利,勒布和赫普纳对列宁格勒志在必得。于是,在德国飞机空袭列宁格勒后的第二天,也是列宁格勒被彻底包围的第二天,即1941年9月9日晨9时30分,力量强大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再度发动进攻。
不顾一切猛冲过来的庞大德国坦克群和吼叫着俯冲的“斯图卡”不断把烈焰和死亡成片地扫向红军阵地,那些跟在坦克后面,排成密集散兵线,一面射击,一面把火焰喷射器的烈焰或者手榴弹射入、投入苏军碉堡的德国步兵则配合装甲攻势。装备低劣,兵力薄弱的红军民兵师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死死挡在德国钢铁军团行进的通道上,他们后来被德国人称为“列宁格勒狂热的工人保卫者”。但到了日终,德军依然从10公里宽的突破地段冲入苏军纵深3公里。
为了挽救局面,伏罗希洛夫在9月10日命令第42集团军火速出动近卫第3民兵师。这个师迅速投入反击,从侧翼狠狠打击了正在逼近的德军第6装甲师,伤亡惨重的德军在几个小时内就更换了好几个各级指挥官。但莱因哈特很快便派来第1装甲师(9月10日有90辆可用坦克)增援第6装甲师。在他们的强大压力下,近卫第3民兵师打到黄昏也被迫后退。但在夜里,该师依然不断向德国人发动反冲击。夜空被熊熊火光和坦克上的灯光映成了白昼。
列宁格勒的陷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正是在9月10日,希特勒命令勒布开枪射杀试图逃出列宁格勒的妇女和儿童
。战况已经火烧眉毛了。伏罗希洛夫只好把所有能够动用的部队都投入到战斗中。步兵第500团和海军陆战队第1旅也被派往前线增援,新组建的第5民兵师9月12日也被派了上去。停泊在港口里的红军舰艇和列宁格勒的要塞炮台开动重炮发射出强大火力。但在9月11日,缓慢但依然坚决推进着的德军第41摩托化军还是突破了苏军阵地。第1装甲师的先头战斗群(步兵、坦克、炮兵各1个营)的战车通过工兵临时搭在反坦克壕上的厚木板,冲上了杜杰尔戈夫高地(德国人称这个树木稀疏的山头为秃头高地)。在其左翼配合行动的第58步兵师还占领了红村。
现在,赫普纳距离列宁格勒只有24公里了。当天11时半,德军第1装甲师一名坦克连长站在杜杰尔戈夫高地上,向他的营长发出了无线电信号:“我能够看到彼得堡(列宁格勒)和大海”
。
伏罗希洛夫几乎束手无策了。列宁格勒的死亡就在瞬息之间。这个节骨眼上,斯大林的救火队员朱可夫终于出场了。1941年9月9日,还在叶利尼亚战场的战壕里督战的朱可夫,接到了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的电报:朱可夫必须于当晚20点前赶到莫斯科。斯大林决定任命他为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去接替内战时代的老古董伏罗希洛夫。因为太仓促,还来不及签署书面命令,斯大林只给了朱可夫一个纸条当凭证。
临行前,朱可夫在笔记本里写下心得:那些不亲临现场、不核实情报,只会看地图匆匆忙忙下达书面命令的指挥员,是会吃败仗的
。他朱可夫可不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