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战前态势

1941—1942年冬季的东线德军

到了1941年12月初,经过6个月的残酷东线战争,曾以不可一世的气焰横扫数百万红军、沿着数千公里的正面纵横千里的德国陆军,现在却如同一个连续不断参加重量级拳击比赛的拳手一样精疲力竭,不得不在苏德战场主要地段停顿了下来。从德国人的角度来看,这倒也不是太大的坏事。毕竟在真正的严寒到来之际,躲进冬季工事或农舍,要比在漫天大雪中冻死好得多。此时,德国第6装甲师距离莫斯科已经很近,指挥官劳斯少将记录1941年12月1—3日的温度是零下6~9摄氏度。这显然并非致命的低温(虽然夜间温度还要低得多) 。而到这个时候,德国人手头的实力,虽然已经不足以展开大规模进攻,却还有相当力量可用于防御。其具体情况如下:

1941年12月,东线德军的一支车队

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东线德军(不含芬兰战区)共有148个陆军和党卫军师,其中120个师配置在一线。其余28个师充当预备队。这些预备队到年底,除了第713步兵师在1941年9月调往希腊外,其余全部投入战斗。另外,从其他战区还向东线增派了5个步兵师,其中包括12月份新开到的第215步兵师。该师被配属给北方集团军群第16集团军充当预备队。

冬季的德国士兵

上述152个师当中,有5个步兵师、1个轻步兵师、1个骑兵师由于损失严重而撤离了东线。因此,到1941年12月31日,东线战区德军师团总数为145个师。而根据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的估计,这些部队的实际战斗力,仅仅相当于110个满员师。当然,虽然情况整体恶劣,但德军中仍然有一些满员兵团。比如德国第12步兵师,在1941年12月10日共有15106人。

在芬兰战区,德国“挪威”集团军在开战时将4个师投入对苏作战。另外,这个集团军的第33军级司令部和第70军的5个师、“挪威”山地军的部分兵力,则被留在了挪威等地,没有参加进攻(笔者曾在“东线”系列第3卷中的序列中将第33军级司令部列入。该部虽然属于“挪威”集团军,不过没有参加对苏作战,特此说明)。这些留守部队中的第163步兵师在1941年7月配属给芬兰军队,使德军在北极方向对苏作战师团增加到5个师。在1942年1月25日,“挪威”集团军改称“拉普兰”集团军,而第163步兵师则在1942年2月列入了该集团军战斗序列。

两个在观察和讨论战况的德国军人

由上述资料可知,在苏德战场上,德军截至1941年年底,一共有150个师(不包括空军的伞兵单位和高射炮师)。其中包括19个装甲师,10个摩托化师,3个轻步兵师,4个山地师,9个警卫师,5个党卫军师(包括3个摩托化师,但不包括“希特勒”师)。

1941年6月22日—12月30日 东线德国陆军、党卫军实力变化(笔者个人综合)

资料依据:本表系笔者综合《东线战争》(牛津大学版),《希特勒的军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陆军作战序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步兵师序列》,《德国陆军党卫军部队》,《德国陆军1933—1945》第2、3卷,《德国步兵师》第1—3卷等材料,但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则是德军各军、师的战史和活动年表。

注:1.1941年6月22日东线148个师的番号参见“东线”第Ⅰ卷127—133页。6月—8月投入战场的预备队番号参见“东线”第2卷。1941年9、10、11月东线新增部队、撤离部队番号,参见“东线”第3卷第44、45、94页。

2.表中东线师团数字,以月底状况为准,而并非月初或者月中数字。比如“东线”第3卷第94页:“在1941年11月,东线德军共有151个师”,指的是月初数字,与上表中的数字时间不符。

3.请特别注意,所谓“新增部队”,不包括调往前线的东线预备队,仅指从东线以外调来的新兵团。

4.本表不包括芬兰战区德军的4~5个师。

5.本表中,党卫军“希特勒”师不在统计当中。该师在1941年6月的德国陆军文件中,被作为1个旅来统计。

6.本表中不包括德国空军第7师(伞兵部队),该师2个团被配属给北方集团军群,1个团配属给南方集团军群。德国空军其他类型师团不包括在其中。

1941年12月6日 东线德军序列(笔者根据各种资料综合)
北方集团军群

后方警卫:第207、281、285警卫师

第18集团军

第1军(第11、21、254步兵师)

第26军(第93、212、217步兵师)

第28军(第1、96、223、291、227步兵师)

第50军(第58、121、122、269步兵师,党卫军“警察”师)

党卫军第2摩托化步兵旅

第16集团军

第2军(第12、32、123步兵师)

第38军(第126步兵师)

第39摩托化军(第8、12装甲师,第18、20摩托化师,第61步兵师)

第10军(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第30、290步兵师)

预备队 第215步兵师(当月开到)

中央集团军群

预备队与后方警卫:第707、255、296、339步兵师,第221、286、403警卫师,党卫军第1摩托化步兵旅

第9集团军

第6军(步兵第6、26、110师)

第23军(步兵第102、206、253、256师)

第27军(步兵第86、251、129、162、161师)

第3装甲集群

第41摩托化军(第1、2装甲师,第23步兵师)

第56摩托化军(第7装甲师,第14、36摩托化师)

第4装甲集群

第40摩托化军(第10装甲师、党卫军“帝国”师)

第46摩托化军(第5、11装甲师)

第5军(第6装甲师,第35、106步兵师)

第7军(第7、197、267步兵师)

第9军(第78、87、252步兵师)

第4集团军

第12军(第15、34、98师)

第13军(第17、260、137、52步兵师)

第57摩托化军(第19、20装甲师)

第20军(第3摩托化师,第183、258、292步兵师)

预备队 第263步兵师

第2装甲集团军

第24摩托化军(第3、4、17装甲师,268步兵师)

德军“大日耳曼”师的阵地

第47摩托化军(第18装甲师)

第43军(步兵第31、131师)

第53军(第29摩托化师,第112、167步兵师)

预备队 第25摩托化师,第56步兵师

第2集团军

第34军级司令部(步兵第45、134师)

第35军级司令部(第262、293步兵师)

第48摩托化军(第9装甲师,第10、16摩托化师,第95步兵师)

“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团

第900教导旅(?)

南方集团军群

预备队 第11军(12月4日隶属第6集团军,1942年1月1日转为预备队),第62步兵师

后方警卫:第213、444、445警卫师

第1装甲集团军

第3摩托化军(第13、14装甲师,党卫军“希特勒”师)

第14摩托化军(第16装甲师,党卫军“维金”师)

第49山地军(第1、4山地师,第198步兵师)

预备队 第60摩托化师、第100轻装师

第17集团军

第4军(第97轻装师,第94、111步兵师)

第44军(第76、257、295步兵师)

第52军(第298步兵师)

第125步兵师(具体隶属关系不明)

预备队 第9步兵师

第6集团军

第17军(第79、294、239步兵师)

第29军(第75、168、299师)

第51军

第55军(第44、57、68、297步兵师)

预备队 第101轻装师

第11集团军

第30军(第72步兵师)

第54军(第22、24、50、132步兵师)

第42军(第46、170、73步兵师)

挪威集团军

第36山地军(1941年11月15日到22日由前第36军级司令部改编)

第169步兵师、党卫军第6山地步兵师(原“北方”师级战斗群)

挪威山地军

第2、6山地师

第163步兵师(配属芬兰军队)

1941年12月 苏德战场德军实力分布

说明:笔者在“东线”第3卷估计,1941年10月初中央集团军群有76个师,北方集团军群33个师,南方集团军群40个师。上述3个数据分别来自《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西顿《苏德战争》,统计时间分别为9月26日,10月中旬日和10月初。鉴于3个数据统计时间、标准都存在差异,因此只能视为粗略的估计。

为了得出更为准确且统计标准一致的师团数字,更为了避免出现重复计算,笔者又对大量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核对,特别是逐个分析了德国每个师和军的序列变更情况,从而得出了更为准确的数字:1941年9月底至10月初,中央集团军群兵力为76个师,南方集团军群为44个师,北方集团军群为28个师,合计148个师。(参见笔者综合的德军兵力变化表)

而在10、11、12月间,北方集团军群又增加了第227、212、223、215步兵师,在12月底达到32个师。中央集团军群同期则减少了第5、8、28步兵师,第1骑兵师,12月底兵力为72个师。南方集团军群同期减少了第71、113步兵师,第99轻装师,12月底兵力为41个师。因此,3个集团军群在1941年年底共有145个师。芬兰战区德军则另有5个师。

以上就是笔者整理的这些师的番号和序列情况,其中第900教导旅是否是在东线,尚未找到确凿资料,仅立此存照耳。

注:1.上述序列系笔者综合各种资料得出。其中,各军序列以12月6日状态为准。而各师序列大致以12月底状态为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12月期间,这些师团在各集团军群内部进行过相当频繁地调动,且由于不同的战术编组,其在集团军群内的序列也存在一定差异。

冬季的德国士兵

2.上述序列制定标准与《1941年6月22日—12月30日东线德国陆军、党卫军实力变化》相同。

3.由于苏德战争中很多战役和时期没有完整的序列资料,即使有也往往不全面。因此从第3卷开始,笔者通过逐个调查每个军和部分师(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的方法得出序列,而从本卷开始,则采用逐个调查每个军和师,同时综合其他各方面资料的方法,尽力得出最全面,且尽可能准确的序列资料。

笔者过去编写关于莫斯科反攻战役的书,没有找到东线德军在1941年底兵力的具体数据。当时笔者根据各种资料推测这一时期德国陆军和党卫军对苏作战兵力总数为280万到290万人。其中东线陆军有270万人,党卫军有10万人,芬兰战区有德军10万人。推算依据如下:

德军在战争开始时拥有的343万陆军和党卫军部队中,大约已经损失了100多万人(参见本书第1、3卷),补充率则在50%左右(参见下表)。另外,根据哈尔德的日记,其陆军部队截至11月底步兵缺额34万人。由各种相关材料分析,东线陆军总缺额估计为50万人左右。

现在,笔者找到了德国官方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941年12月1日,东线德国陆军有300万人。到1942年1月1日减少到290万人 。这证明笔者当年的推算大致正确。

1941年6月22日—1942年5月1日 东线德国陆军的损失和补充

注:本表系笔者根据各种散乱的资料综合,主要反映了陆军的损失(各种情况造成)和补充。其所依据的来源标准不完全一致,但主要数值都将新增兵团的情况考虑在内,不包括党卫军和芬兰战区的损失和补充。部分数据为笔者综合估计推算值。上述资料仅供参考。

德军所倚重的主要突击兵力——装甲部队,在此前战斗中损失更为惨重。东线的德国装甲部队在1941年12月1日尚有2177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但由于战损和机械磨损,大量坦克都需要修理,可用坦克要少很多。东线的19个装甲师,多数情况下每个师只有4000到6000人的战斗兵力,30到70辆坦克。其中,境况较惨的德军第3装甲师在1941年12月18日,只剩下2个坦克连总计24辆坦克;2个摩托步兵营,每个营只有100到200人,还有12门火炮。第6装甲师在11月一度也只剩下10辆坦克还可以使用。到12月1日,第6装甲师只有4辆可用坦克。12月初,第6装甲师全部只有803个步兵,平均一个连有31人 。而第1装甲师还有37辆坦克、第7装甲师有36辆 。德军第18装甲师的情况则比较好,在1941年11月1日仅仅作战人员就有9308人(不含后勤)。1942年1月1日,作战人员仍有8226人。1月25日,更是达到10459人

尽管装甲部队实力衰减严重,在中央集团军群编成内作战的第3、4装甲集群在1942年1月1日还是被改称为装甲集团军。至此,德国人在苏联使用的4个装甲集群全部变成了装甲集团军。与装甲集群相比,理论上装甲集团军有更齐全的架构和后勤组织,也就有更强的独立作战能力。但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先天不足的装甲集团军很少时候能够齐装满员。

1941年12月6日 德军各装甲师摩托化师配置(综合资料)

北方集团军群(2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

第16集团军

第39摩托化军(第8、12装甲师,第18摩托化师,第20摩托化师),第10军

(党卫军“骷髅”师)

中央集团军群(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

第3装甲集群

第41摩托化军(第1装甲师,第2装甲师),第56摩托化军(第7装甲师,第14摩托化师,第36摩托化师)

第4集团军

第57摩托化军(第19装甲师,第20装甲师),第20军(第3摩托化师)

第4装甲集群

第40摩托化军(第10装甲师,党卫军“帝国”师),第46摩托化军(第5装甲师,第11装甲师),第5军(第6装甲师)

第2集团军

第48摩托化军(第9装甲师,第10摩托化师,第16摩托化师)

第2装甲集团军

第24摩托化军(第3装甲师,第4装甲师,第17装甲师),第47摩托化军(第18装甲师),第53军(第29摩托化师),预备队(第25摩托化师)

南方集团军群(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

第1装甲集团军

第3摩托化军(第13装甲师,第14装甲师,党卫军“希特勒”师),第14摩托化军(第16装甲师,党卫军“维金”师),预备队(第60摩托化师)

除了德军本身外,截至12月1日,德国在苏德战场的盟军包括:

芬兰20个师、罗马尼亚5个半师(12月份,损失严重的罗军主力撤离了东线)、匈牙利3个师、意大利3个师、斯洛伐克2个师(加上当月到达的斯洛伐克摩托化师有3个师),西班牙1个师。

总计德国的仆从国提供了71.6万人的兵员。包括50万芬军和14万罗军 。他们装备有6350门火炮迫击炮、290辆坦克。

连同这些部队在内,在1942年1月1日,东线希特勒集团的陆军总人数为390万9000人(大概包括了军事辅助人员)。其中除了在芬兰战区的50万芬兰和德国军队外,在东线主要战区有340万人。单纯从人数上看,德军的兵力依然非常强大。以中央集团军群所属6个集团军中的第4集团军为例,其人数在1月就有21万4000人。可是德军架子虽然还很大,但战斗部队却损失严重所剩不多,尤其是步兵只剩下一半左右。很多步兵连只留有50~60人还能打仗。德国庞大的兵力很大程度上是靠各种后勤人员给凑出来的。现在的东线德军,俨然有些空心大萝卜的感觉了。

德军的50毫米反坦克炮

蜷缩在战壕里的德国士兵

这些部队的火力主要依靠280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和81毫米迫击炮,其中100毫米以上火炮大约为5000到6000门。截至当年年底,东线德军已经丧失了3349门37毫米反坦克炮,426门50毫米反坦克炮,3162门50毫米迫击炮,1974门81毫米迫击炮,1221门75毫米到150毫米步兵炮,1884门军师火炮和208门陆军配备的高射炮(不包括空军的损失)。

不仅是战斗部队兵力空虚。并不缺乏后勤人员的德国人在东线的后勤状况也在不断地恶化。开到前线的后勤列车数量从11月份的1701列,减少到12月份的1643列,而到1942年1月更是只有1420列。而更糟糕的是,尽管德国人赶在真正严寒到来前转入了防御,可在冬装迟迟不到的日子里,即使蹲在战壕里也是同样的寒冷彻骨。

1942年1月1日 东线德军实力分布情况(包括德军盟友和辅助人员)

中央集团军群156.6万人,火炮迫击炮13000门,坦克1100辆

北方集团军群66.5万人,火炮迫击炮6000门,坦克160辆

南方集团军群116.9万人,火炮迫击炮9000门,坦克240辆

由于持续不断的空战损失,加上第2航空队的第2航空军被调走,德国在东线的空军部队的实力也继续衰弱下去。到12月份,只剩下2268架作战飞机 。德国的盟军另有作战飞机790架。德军飞机构成情况如下:

近程侦察机 298架

远程侦察机 221架

战斗机 619架

双发驱逐机 68架

水平轰炸机 768架

俯冲轰炸机 269架

沿岸活动机 25架

总计 2268架

但不管怎么说,单纯从数字上看,已经转入防御的东线德军似乎大可不必担心他们所面临的这个冬天。至少后方的德国统帅们和他们的参谋军官们是这样认为。虽然德国人现在也被迫承认,苏联军队并没有如此前所估计的那样全军覆灭,相反还有很大潜力。在1941年11月4日,德国陆军总部专门研究苏联军队的东线外军情报处(三处)负责人金策尔判断,苏联人在1942年夏季以前可以再组建30个骑兵师和150个步兵师,并依靠美国和英国的援助建立一批新的坦克旅 。按照他的估计,在1941年12月1日,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有200个步兵师,35个骑兵师,40个坦克旅。尽管如此,金策尔认为至少在目前,德军的处境依然是安全的。他在1941年12月4日所做的“第172号东线局势判断”还是断定:苏联人没有大量援兵,无法转入大规模进攻

德军的俯冲轰炸机

但遗憾的是,苏军的实力要比金策尔和东线外军情报处的判断强大得多。

冬季反攻前的红军实力

从一般的常理来判断,金策尔的结论也没那么荒谬。苏联军队在1941年夏秋季已经丧失了几百万军队,在短时间内恢复原有的兵力并且把他们装备齐全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更不用说把众多新兵训练成可以使用的战斗部队了。

但斯大林的苏联从来就不是能按常理来判断的。虽然截至1941年12月底,红军已经被消灭并解散了124个师,但在同一时期他们却新组建了308个师!到这年年底,苏联人不仅恢复了旧有的兵力规模,甚至还有所增加。

截至1941年12月1日,苏联全军共有549.3万人的陆军和航空部队。除了部署在远东警戒日本和部署在南部地区警戒土耳其的部队,以及最高统帅部预备队(58个步兵师和骑兵师、7个旅)外,集中在对德作战前线的部队共有339.4万人,装备坦克1954辆(中重型坦克533辆),作战飞机2238架(新式飞机1289架),另有295架老式侦察机,71架波-2型夜间轰炸机。装备的火炮和82毫米及更大迫击炮为22000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大炮大概只有5000余门),火箭炮583门。在上述兵力外,苏联海军波罗的海、黑海、北方三个舰队以及一些区舰队还拥有大约20多万兵力和大批飞机。

1941年12月1日 苏联陆军和航空部队分布

注:远东苏军兵力包括了太平洋舰队及其航空兵。

到了1942年1月1日,红军的兵力又有了进一步的增加,其对德作战的陆军空军总兵力为4186000人,海军为251000人。

此时,苏联全军有7700辆坦克,包括600辆KV等重型坦克、800辆T-34等中型坦克。另有装甲车和拖拉机近2万900辆

苏军的野战炮总数为18900门,其中9500门口径为76毫米,其余为600门100毫米—107毫米火炮,4000门122毫米口径榴弹炮,700门122毫米口径加农炮,1500门152毫米口径榴弹炮,1600门152毫米口径加榴炮和加农炮,1000门大威力火炮(口径203毫米以及更大)。400门BM-8火箭炮,600门BM-13火箭炮。苏军另有16500门82毫米级以及更大迫击炮(82毫米为12600门,107毫米到120毫米迫击炮3900门)。在红军中,还有作为轻武器的50毫米级别迫击炮21500门。这种小迫击炮在苏德双方的统计资料中都很少被作为重武器看待。苏军还有45毫米反坦克炮5000门,57毫米反坦克炮300门。各种口径高射炮7900门。

苏军的伊尔-2强击机

苏联全军(空军、国土防空部队、海军航空兵)装备的作战飞机为12000架,其中有3700架轰炸机,400架强击机,7900架战斗机。苏军另外还有9900架训练机、运输机等飞机。

在上述装备中,部署在对德战线的有2200辆坦克、3万门火炮和迫击炮(野战炮、反坦克炮、82毫米级别以及更大的迫击炮、高射炮),其中大约有6000门100毫米以及1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前线的空军、国土防空部队、海军航空兵共有作战飞机5400架。

总的来说,在苏德战场,苏军的兵员和坦克数量,与德军及其盟军大致相当,苏军飞机数量要比德军飞机多很多。而两军的炮兵力量则差不多。在兵员素质方面,虽然斯大林将一些基干师团从远东和中亚调到前线,主要依靠临时拼凑来维持规模的红军在整体素养上依然大大下降了。

依托农舍设防的德军炮兵组

尽管如此,红军也有一些有利的条件。他们的战斗兵力可能要比德国步兵单位更充实。一些新建的苏联步兵师大约有8000到1万人的实力。苏军的坦克数量虽然与德军相当,可是处于战备状态的苏军坦克却更多一些。而更重要的是,红军现在有着比德国人齐全的冬季装备,而且还有较为充足的弹药和油料供应。

现在,在德国人刚刚停止进攻的1941年12月5日,斯大林将凭借仅有的一点优势,在莫斯科城下发动一次完全出乎对手预料的大规模反攻,世界史将因此而改写。

莫斯科城下的形势(1941年12月5日)

在1941年12月5日,博克陆军元帅指挥下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放弃了占领莫斯科的企图,停止了全面进攻。在多数西方史料中,对此时博克集团军群的描绘,仅仅只是强调其兵力衰减多么严重,态势多么糟糕,却很少具体介绍其实力和编成。而事实上,12月初的中央集团军群虽然在此前的进攻战役中损失严重,却依然是一个强大的陆军重兵集团。

在11月份,中央集团军群编成内的4个师由于损失严重而撤离了东线(第5、8、28步兵师,第1骑兵师),其他部队也消耗了大量兵力。因此到12月初,中央集团军群的总兵力,已经从10月初的近193万人,减少到170.8万人。主要战斗兵团为71个师和大约3个摩托化旅,另外还有大量炮兵、工兵以及后勤部队。

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摩托化部队,单纯按编制衡量,基本没有变化。依然有14个装甲师和8个摩托化步兵师。可是坦克数量从战役开始时的1700余辆下降为1200辆左右,而且很多还需要修理,实际可用坦克不多。举例说,第2、3装甲集群在“台风战役”开始后不久的10月中旬还有500多辆坦克可用。可到12月下旬,第2装甲集团军只剩40辆坦克可用,而第3装甲集群只有34辆 。各装甲师的情况,前面已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言了。

莫斯科北面的进攻—克林战役

德军的火炮和迫击炮(不含60毫米级别)的数量相对减少得不多,在12月初依然保持在13500门左右。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空中力量衰退最为严重。除了巨大的空战损失外,主要是由于第2航空队司令部和大量飞行部队(第2航空军)在12月1日撤离东线,开往地中海。到12月初,支援博克的德国飞机只有615架(主要隶属于第8航空军),比10月初减少了一半多。德国空军的第2高炮军主要支援第9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群。

不过单纯从兵力看,博克元帅的力量依然相当强大。他的集团军群在基本兵力编组方面,和11月中旬也相差不大,所属部队包括3个集团军、2个装甲集群、1个装甲集团军。部署在加里宁、克留科沃、图拉以南至叶列茨、季姆的战线上。其第一线大致兵力分布为:

莫斯科北面的进攻—加里宁

第9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群,总计18个师,位于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宁、克林地区;第4装甲集群和第4集团军,总计26个师,部署在莫斯科正面和南面的伊斯特拉、纳罗福明斯克和谢尔普霍夫地区;在更南面的图拉,则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而第2集团军则在库尔斯克地区掩护着中央集团军群与南方集团军群的接合部。这两个集团军共有20个师。

上述德军部队防守的正面长达1200余公里。由于此前向莫斯科的大规模进攻,使博克的兵力大部分都被集中在苏联首都正面相当狭窄的一块地区。中央集团军三分之二的一线兵力,包括第3、4装甲集群,第4集团军,以及第2装甲集团军的侧翼部队,部署在德米特罗夫到韦尼奥夫之间只有280公里的正面上,而其余800公里正面则只有博克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这使得中央集团军群的南北两翼变得极其薄弱。

说得形象一点,此时德国人绝大部分的兵力都堵在了苏联首都的门口,而大门两侧长长的围墙边几乎空无一人。这种部署对于进攻当然很有利,但对现在已经转入防御的博克来说却是极度危险的。

与此同时,在博克的后方,除了3~4个担当警卫任务的师外,已经没有什么有战斗力的预备队了。尤其是装甲摩托化部队中除了党卫军第1摩托化旅外(11月份从南方集团军群调来),此时全部被投入了第一线。在德军后方部队中,比较接近战场的是第255步兵师,该师孤零零地呆在第4集团军后方的北面。

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对峙的红军,在莫斯科北面和正面,依然是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和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南方则是被编入西南方面军,由铁木辛哥元帅指挥的第3、13集团军(原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残部)。

在上述部队中,直接掩护莫斯科的西方方面军自11月中旬以来,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在11月底和12月初,苏军战略预备队所属的第l突击集团军、第20集团军,总计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1个步兵旅、2个坦克旅、4个坦克营、11个滑雪营的部队,已经被配属给了朱可夫的方面军。

另外,预备队第10、26和第61集团军也在开进过程中,其中部署在梁赞西南的第10集团军(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正开向图拉,第61集团军则开向西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接合部,其2个步兵师的先遣队已经接近战线(总兵力为7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

除了上述几个集团军外,西方面军还得到9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8个步兵旅、6个坦克旅的加强 。苏军在莫斯科地域80%的航空兵也被用以支援朱可夫。到12月初,西方面军的兵力已经达到70个师40个旅。

与此同时,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也得到了一些兵员补充。

依靠这些新部队和补充兵力,在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方向的总兵力达到3个方面军,l5个集团军,共105个师44个旅,兵员1021700人,装备有7652门火炮和迫击炮,774辆坦克(222辆T-34和KV坦克),作战飞机1200架,其中将近一半是新式飞机

苏军各集团军的实力不尽一致,多的有10万之众,少的则只有1万来人,其平均员额则在5万人左右,和德国人一个军现在的实际兵力差不多。苏军各师情况也不一致,少的只有2000来人,多的大约在7000到1万人左右。兵员较多的师团主要来自那些战略预备队,但其兵员素质低劣,年龄不是太大就是太小;而此前调来的中亚、乌拉尔、远东基干师团,则在战斗中损失了不少兵力。

除一线部队外,红军在莫斯科防区内还拥有第24、60集团军作为预备队。其中第24集团军是当月重建的(原第24集团军已被歼灭,参见第3卷),主要拥有第385步兵师,在夏季以前无法投入战斗;第60集团军则是在11月份新建的,有5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最终也没有参加莫斯科的反攻。

从上述数据看,苏军在莫斯科方向的实力,除了空中力量以外,无论兵力、装备都大大逊色于博克和他的中央集团军群,至于所谓“二十倍”的优势,更是天方夜谭。尤其苏联人把各种小炮都列入统计,很容易给人造成数量巨大的错觉。实际上,以苏军在莫斯科集结的所谓新锐军团—第1突击集团军为例,不算迫击炮的话,整个集团军只有125门火炮,而且全都是45—76毫米的中小口径炮,更大的炮却一门都没有 。比较来说,第1突击集团军的火力还远不如一个德国步兵师。再如第108坦克师只有15辆坦克 。很多所谓苏联“新锐军团”,真实力量不过如此。缺乏重炮对苏军战力的削弱,在冬季尤其显著。因为实战证明,150毫米以下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炮弹落在厚厚的积雪上,威力会被大大减弱 。只有重炮才能较好地发挥威力。

实际上,当时德国人对苏军的实力并非没有大致的认识。根据他们在12月6日的估计,在中央集团军群当面的苏军共有12个集团军、88个步兵师、15个骑兵师和24个坦克旅 。其中集团军少估计了3个(大概是没有搞清楚预备队集团军的番号),步兵师和骑兵师加在一起估计得差不多,坦克旅则估计得很准确。考虑到苏军各师的实力要比德国人弱很多,即使按德国人自己的情报材料,也应该认为优势是在博克一边。

但苏联人也拥有相当多的有利条件。

首先,红军拥有大量的战斗单位,虽然不一定都满员,但却保证其总兵力中战斗部队能够占有较高的比重,而中央集团军群的战斗兵员却在对莫斯科的进攻中消耗严重。当然,德军后勤人员在身体素质上并不比那些临时拼凑的苏军差。

其次,苏联人虽然也普遍缺少武器和运输工具。不过在后勤方面,供应基地就在身后的苏军确实比德国人好很多。至少有着比较充足的弹药物资保障,博克却由于后方物资运输不利而过着勒紧裤腰带的日子。而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苏军在12月5日当天已经基本配齐了冬季装备,而德国人的一部分冬装却还堆积在后方车站。这对于此后若干天内的战斗将起一定作用。因为按苏联官方记录,就在12月5日这天,气温由2天前的零下7摄氏度下降到零下25摄氏度。而根据德军少将劳斯的记录,12月4日就开始大幅度降温至零下36摄氏度。两者的记录在时间上有一天偏差,具体温度也不大一致,但都证实苏军的进攻是与大降温同步发生。严酷的冬季已经真正降临了。

最后一点,刚刚在12月5日转入防御(准确地说是在主要地段转入防御)的德国人,在当时无论如何也难以相信,就在此前一天还在拼死抵抗他们进攻的苏军,现在居然还会有能力发动进攻。而他们更不相信,这种进攻居然会在德军进攻停止的第二天就立即发动,而且还会是大规模的。对于习惯于在攻击前作长时间准备的西方军队来说,即使在有充足实力的情况下,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苏联人现在就要把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

莫斯科反攻中的红军兵力分布

反攻中的苏军突入一个村庄

斯大林和朱可夫的反攻企图

亚洲军队具有一项传统:趁敌立足未稳,不待己方准备完毕,就将进行间或者防御中的己方军队迅速转入进攻,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应该说,这种战法具有相当的冒险性,因此不是特别为西方军队所接受,至少在大规模进攻中是如此。从西方军队的传统来说,要发动进攻,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侦察、物资准备、部队训练。这种传统在美英军队中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小规模战役有时都需要几个月的准备时间。而在德军中,虽然也强调“短促突击”,但没有充分准备的大规模进攻同样是不能接受的。

但苏联军队却并非如此:他们不仅具有欧洲军队的特点,而且也把亚洲式的一些战法发挥到了极致。在苏德战争中,不经过细致准备,或者只是进行极短时间准备就发动进攻,对苏联人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这一部分是由于战况紧急,但更主要则在于苏联人对于“进行间”、“防御间”突然转入进攻的特殊依恋。

快速挺进的德军摩托车队

但在战争初期,苏联人往往是向快速挺进、准备充分的德国装甲摩托化部队发动这种进攻,同时他们自己在具体的战斗行动中也表现得过于拙劣,因此总是损失巨大且收不到应有效果。可在莫斯科城下,随着德国人进攻的衰退和逐渐转入防御,苏联人的传统战法便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将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防御中的部队投入大规模全线进攻。

其实随着前线形势的变化,坐镇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早就已经在策划新的行动,其目的是最终消除德国人对苏联首都的威胁。

在11月中旬战况最为危急的时候,这位苏联领袖却多少有些惊慌,不仅打电话给朱可夫询问莫斯科到底能否守得住,甚至还在11月17日口授了日后将引起广泛争议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第0428号命令,要求将德军前沿后方40~60公里纵深内,以及道路两侧20~3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居民点拆毁和烧光,为此将动用大炮、特种兵(游击队)和飞机。虽然命令也强调要把居民带走 。但在这道命令下发前,苏军各部队其实已经开始向德国人盘踞的村庄实施炮击和轰炸,其结果是在炸死德国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苏联平民的死亡。斯大林为了阻止德国人前进,也是用尽了办法。

不过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斯大林却依然在后方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新部队的组建和进攻物资的储备。正如“东线”系列第3卷已经介绍过的那样,直到最后时刻,他才把这些部队中的一部分送上了前线。在战后初期的苏联宣传中,斯大林这一“英明举措”被大肆渲染,而已经失势的朱可夫则被赋予了另一种形象:他惊慌失措地请求把战略预备队投入交战,而镇定的领袖却稳坐钓鱼台,把预备队扣在手中,直到最好时机的到来。

苏联游击队

不过排除一些可能是渲染夸大的成分,我们倒也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两位其实都有些惊慌,却也都足够镇静。只不过斯大林是战术层面惊慌,而战略层面镇静,朱可夫则可能正好相反。到11月底,形势有了好转的迹象: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攻势逐渐衰退,斯大林储备的后备兵力也越发雄厚起来。还传来了铁木辛哥夺回罗斯托夫的好消息,斯大林开始恢复自信。11月下旬,他下令把沙波什尼科夫领导的总参谋部召回莫斯科。不过在11月底,沙波什尼科夫病了。于是由华西列夫斯基代理总参谋长职务

可是,德国人还在逐渐逼近莫斯科。此时斯大林和朱可夫优先考虑的不是战略反攻,而是如何把德军赶到距离莫斯科比较远的地方。朱可夫虽然也观察到德军战力衰竭的迹象,却依然担心德军得到增援后会卷土重来。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局面,他打算先发制人,以反攻来削弱德军的战力。为此,朱可夫需要斯大林再给他一些新锐部队。

两个在雪地“擦澡”的德国士兵

基于上述考虑,朱可夫在11月29日给斯大林打了个电话,请求把第1突击集团军和第10集团军调给他。他向斯大林强调:“(目前)敌人已极端虚弱。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消除敌人揳入的危险,敌人将来可能从其‘北方’和‘南方’集团抽调强大的预备队来加强在莫斯科地区的军队,那时局势可能严重复杂化。”

听取了朱可夫的意见后,斯大林表示将与总参谋部进行讨论(自然主要是和沙波什尼科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位)。此时斯大林的情绪应该是不错的。就在这天,他刚刚给收复了罗斯托夫的铁木辛哥和指挥南方方面军的切列维琴科发了贺电,并向指挥第9集团军的哈里东诺夫和指挥第56集团军的列梅佐夫致敬(此后在铁木辛哥的请求下,对指挥第37集团军的洛帕京也进行了表扬)。贺电在第二天还被公开登在了《真理报》上。这种贺电在日后形成为一项传统:以后每逢收复重要地区和城市,斯大林都要向立功的部队去电祝贺。

朱可夫大将

或许正是在这种胜利情绪的鼓舞下,11月30日凌晨,斯大林通知朱可夫,同意把第1突击集团军、第10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交给他。斯大林同时要求朱可夫迅速上报这些集团军的具体使用计划——也就是朱可夫所谓把德军从莫斯科赶远的计划。

朱可夫和他的西方面军军事委员会早就把计划制订了出来,并在11月30日早上呈报给了总参谋部。同时,有些急迫的朱可夫还请副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火速将报告送给斯大林,以求尽早获得批准,否则就会贻误反攻的准备。

根据这份计划,朱可夫力图消灭其当面中央集团军群薄弱的两翼。为此,西方方面军将首先动用其北面的第30集团军、突击第1集团军、第20和第16集团军,从罗加切沃到伊斯特拉一线,经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向沃洛科拉姆斯克发动进攻,打击当面的德军第3、4装甲集群。在这个方向,将动用四分之三的航空部队。

接着,再动用南面的第50和第10集团军,从图拉—米哈伊洛夫地区,经斯大林诺戈尔斯克(新莫斯科斯克)和博戈罗季茨克进攻,然后再对卡卢加和别廖夫实施突击,打击盘踞在乌兹洛瓦亚和博戈罗季茨克地区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团的侧翼和后方。

莫斯科反攻的终结—卡卢加战役

由于西方方面军目前还处于防御状态,上述部队不可能同时进攻。朱可夫因此规定:第1突击集团军、第20集团军、第16集团军和戈利科夫集团军(第10集团军)将在12月3日凌晨至4日开始攻击,第30集团军则在12月5—6日开始攻击。

华西列夫斯基没有让报告在自己手中停留过长时间,在12月1日就将其提交给斯大林审查。而斯大林也没有提出什么问题,只是简单地在计划上写上“同意”和他的名字。朱可夫的反攻计划就此通过。

此前,以朱可夫的计划为基础,苏军还制订了另外2个重兵集团——位于朱可夫北面的加里宁方面军(科涅夫指挥)与南面的西南方面军右翼集团(铁木辛哥指挥)——的进攻计划。于是,朱可夫的局部反攻计划,逐渐扩大为在莫斯科城下的全面反攻计划。

据华西列夫斯基回忆,西南方面军在11月30日就把作战意见提交给大本营审查 。不过随着战况的变化,这个方案后来应该作了不少修改。12月4日晚上,铁木辛哥本人从刚刚收复的罗斯托夫(他于12月1日来到该城)飞回沃罗涅日,准备配合莫斯科方向的反攻 。根据苏军总的反攻计划,他的西南方面军将动用第3和第13集团军的兵力,绕过12月4日刚刚失守的叶列茨市,分别向该城北面的叶夫列莫夫和南面的沃洛沃发动进攻,冲向韦尔霍维耶,以求在德国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的接合部打入一个楔子,配合朱可夫在北面的进攻。

而科涅夫的反攻计划则要费点周折。鉴于这位将军此前仗打得不够理想(至少斯大林这样认为),12月1日(也就是批准朱可夫计划的当天)的3时30分,斯大林和华西列夫斯基一道草拟了发给科涅夫加里宁方面军的命令,要求其停止在很多方向发动分散反击的做法,而要集中力量实施进攻。为此,科涅夫应该在12月5日前作好准备。根据计划,科涅夫受命支援其南面朱可夫的反攻,为此必须动用加里宁方面军第31集团军的兵力,从加里宁市以南,向图尔吉诺沃、斯塔里察进攻,打击当面的德军第9集团军。3天后,华西列夫斯基被派往科涅夫的司令部所在地——加里宁东北40公里的大库沙利诺村,传达总反攻的计划,并督促其执行。

为了支援上述3个方面军的进攻,斯大林还下令动用了莫斯科防区的航空兵、防空歼击航空兵第6军、最高统帅部的两个预备航空兵群和远程轰炸航空兵的主力,并规定在莫斯科反攻中,所有空军参战部队将由苏军空军司令员日加列夫将军统一指挥。他们受命以积极的活动支援陆军的进攻,并对德国人的后方交通线实施猛烈打击。

除了直接在莫斯科周边发动进攻外,斯大林还要求苏德战场南北两翼的苏军,分别在罗斯托夫和季赫温方向也采取相应的行动。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苏军反攻计划所追求的目标还不是很高。套用苏联人的话来说,仅仅只是为了“把德国人从首都赶开”而已。对于刚刚挡住德军进攻,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红军来说,这是他们当时唯一能够争取的现实目标。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就在苏联人匆忙制订反攻计划的同时,德国人的进攻却还没有完全停止,这使得苏军非但没有如朱可夫所设想的,在12月3日和4日发动进攻,而且计划也得不断变化。在这几天里,苏军各个集团军,除了从后方开来的第10集团军外,全部都在战线上和德国人展开激烈战斗。也包括一些损害惨重的苏军反击战斗。

反攻中的苏军突入一个村庄

在一片被毁村舍前架设机关炮的德军

其中,突击第1集团军在11月29日至12月3日,正在亚赫罗马附近的莫斯科—伏尔加河运河桥一线拼命反击冲到东岸的德国第3装甲集群先头部队,阻止他们冲进莫斯科(参见第3卷);而德国人在苏军第5和第33集团军中间打开的缺口直到12月4日才被堵住;在铁木辛哥西南方面军第13集团军地段内,叶列茨也是在这一天才刚刚失守的。直到12月5日,已经确信进攻失败的德军博克元帅才下令其装甲部队脱离与苏军的接触。

德军在阵地上检查手榴弹

但令德国人大吃一惊的是,就在他们停止进攻的当天,应该已经被他们此前的进攻打蒙了的苏联人,却冒着零下25摄氏度到零下37摄氏度的严寒,突然漫山遍野地从广阔的雪原上冲了过来。在局部地段,德国人甚至产生了错觉,以为整个莫斯科城里的平民都全部向他们涌过来了。一个在莫斯科北部作战的德国军官描绘了当时的情形:“密密麻麻的敌军士兵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滚滚而来,穿过冰天雪地向我们进攻。我们的机枪不停地向他们扫射,枪声甚至淹没了我们自己说话的声音。很快,我们面前的雪地被打死和垂死的敌人黑压压地铺了一层,可是,一群又一群的敌人还是源源不断地向我们压过来,而且越冲越近。直到最后剩下来的苏联士兵冲到我们的手榴弹可以够得上的距离时,才倒在了机枪前面。这时,我们的机枪手赶紧休息了一下,可倒下的敌人又重新活动起来,从地平线又涌上了一大片,于是战斗又开始了。”

德军在雪地构筑的临时机枪阵地

雪地冲锋的苏联步兵

就在这如屠杀般血腥的战斗中,就在这寒风凛冽的冬季雪原上,反攻开始了。莫斯科城下的千里白雪,将被血海淹没。 VMj5IKU3k2BTXW0I+KBShC3qj16y7ZthTX5BP6eW4T6zEuZ0/0iMiv+S7LURy+L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