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休之(?—582)北魏北平郡无终(今蓟州)人,字子烈,阳固之子,北魏末年至北周间的政治人物。
阳休之俊爽有风采,气概非凡,少年好学,喜爱文章,辞藻华丽。成年之后,大有名声,为后起之秀,当时的人都称赞他“能赋能诗阳休之”。幽州刺史常景和王延年都召任阳休之任掌管文书簿籍、参与机要、总领州事的州主簿。
北魏孝昌年间(525—527),杜洛周攻陷了蓟城(今北京),阳休之与阳氏宗族一起向南逃奔到章武,又转到青州。不久,葛荣、邢杲攻占青州,阳氏宗族被当地人杀害,死了数十人,唯独阳休之兄弟因为提前离开了青州得以免祸。
孝庄帝元子攸即位当了皇帝,阳休之任散骑侍郎,负责草拟典章、表诏,预知朝廷的大政机要。不久,阳休之又以散骑侍郎的身份兼任监察百官的御史。再次升迁,又任掌管皇帝顾问应对的给事中、太尉府掌管书记文翰、草拟章表杂记的记室参军,加号为轻车将军。李神俊监修《起居注》,启用阳休之与河东裴伯茂、范阳卢元伯、河间邢子才等人一起入宫任编修。永安末年(529),洛州刺史李海又启用阳休之,任命他为仅次于刺史的冠军长史。普泰元年(531),阳休之兼任侍从皇帝左右、规谏献纳的通直散骑侍郎,加号镇远将军,随即又充当太保长孙稚府中的幕僚。不久,节闵帝元恭命令阳休之与太常寺少卿魏收、中书侍郎李同轨等人同修国史。太昌元年(532),阳休之任掌管祀典、道释、祠庙、医药政令的尚书祠部郎中,随即晋封为征虏将军和中散大夫。
都督七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贺拔胜出京外任为荆州刺史,启用阳休之任仅次于刺史的将军府长史。贺拔胜在荆州建立专事征伐、总揽一方军政的行台,又请阳休之任总管行台事务、监察百官的右丞。贺拔胜筹划经营治理樊州、沔州,又请阳休之任掌管监察诸军的南道军司。不久,孝武帝元修自邺城入潼关,贺拔胜令阳休之持进献的表章西到长安参谒孝武帝。此时,大丞相、天柱大将军高欢也启用阳休之为官,任命他为掌管礼仪的太常少卿。不久,阳休之南奔荆州,归属贺拔胜。贺拔胜兵败,阳休之又随贺拔胜来到南梁的都城建业。不久,阳休之听说高欢推举元善见为孝静帝,建立东魏,于是上告贺拔胜,呈报梁武帝,请求北归东魏。东魏天平二年(535),阳休之到达邺城,又奉高欢的命令前赴晋阳高欢的驻地。当年冬,文襄王高澄开府,阳休之任高澄王府掌管文书簿籍、参与机要、总领府事的主簿。天平三年(536)春,高澄建立专事征伐、总揽一方军政的大行台,又任阳休之为行台郎中。
元象元年(538),高欢封阳休之为新泰县开国伯,食邑600户,任平东将军、掌管议论的太中大夫、掌管户籍度支的尚书左民郎中。兴和二年(540),阳休之兼任侍从皇帝左右,规谏献纳的通直散骑常侍,任副使与清河崔长谦出使到梁。
武定二年(544),阳休之任中书侍郎,侍从静帝元善见,代写诏书、诰书。先前,中书专门主管书写皇帝诏诰,从魏宣武帝元恪以来,书写诏诰的事情移到中书省的署下部门去办。到了这时,书诏、发诏依旧由中书掌管。因而,阳休之所任的中书侍郎,际遇特别显赫。武定五年(547),阳休之兼任掌管皇帝膳食的尚食典御。武定七年(549),阳休之任掌管皇子以及各位官吏嫡子户籍的太子中庶子。不久,又迁任掌管侍从皇帝左右的给事黄门侍郎,晋封为中军将军、幽州大中正。武定八年(550),阳休之兼任侍中,地位相当于宰相。
高洋接受东魏禅让之后,称帝建立北齐。阳休之官任散骑常侍,侍从在高洋左右,执掌规谏献纳,并监修《起居注》。阳休之因书写诏书失误,降官为骁骑将军。不久,因为阳休之在禅让之际曾参与审定礼仪,另封为始平县男,并以本官兼任领军司马。后来,阳休之历任掌管舟楫之事的都水使者、掌管司徒府事的曹掾、掌管高洋章表诏书的中书侍郎和中山太守。阳休之任中山太守3年,多有惠政。
北齐乾明元年(560),阳休之兼任侍中,实际权力仅次于宰相,巡察和巡视京畿地方。之后,仍然任大鸿胪卿,掌管少数民族接待交往,以及各位侯王入朝迎送、朝会、封授的仪式。同时,阳休之还兼任中书侍郎,掌管草拟诏书。皇建元年(560),阳休之兼任度支尚书,掌管全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孝昭帝高演留心政道,向阳休之访问施政的方法。阳休之用“申明赏罚,慎用官吏,禁止淫泆奢侈,抚恤黎民灾患,是施政教化的先决条件”来回答,高演采纳了阳休之的建议。大宁元年(561),阳休之历任都官尚书,掌管中都官吏违法事宜;七兵尚书,掌管左兵、右兵、中兵、外兵、骑兵、别兵和都兵;祠部尚书,掌管礼仪祭祀。河清三年(564),阳休之出京外放,任西兖州刺史。天统元年(565),朝廷征召阳休之任光禄卿,掌管皇帝的膳食账簿,同时监修国史。阳休之治理中山郡、西兖州二郡州,两处都有惠政,府中官吏和州郡内的百姓都很怀念,离职去官之后,百姓为他树碑颂德。不久,阳休之任吏部尚书,封爵为阳武县子,除了加封仪同三司(太尉、司徒、司空)之外,又敕命开建府署、辟置僚属。
阳休之熟知很多过去的惯例和习俗,又熟悉各个氏族,凡是他所选用的人,都是才干、门第很得当的人。前国子助教熊安生是当时的硕儒,因为给父母守丧被解职,很久不见调升,阳休之推荐他为国子博士。一时儒者都因此而归心阳休之,朝廷也加赠阳休之为金紫光禄大夫。
武成帝高湛驾崩之后,阳固屡次向后主高纬请求就任闲散的官职。武平元年(570),阳休之任掌管朝政机密的中书监,兼任尚书右仆射。武平三年(572),阳休之与朝廷的各位官员共同撰写《圣寿堂御览》一书,书成,加号特进。武平五年(574),阳休之因为年老,上表坚决辞去职位。后主高纬下诏,给予阳休之丰厚的待遇,但不准辞职。武平六年(575)四月,阳休之任百官之长的尚书左仆射,不久又兼任中书监。
阳休之很早就以才干闻名,受到当时的士人和朋友们的倾心仰慕。阳休之虽然外表好似放任无羁,其实内心谨慎持重。少年时代因为严厉急躁受累很多,晚年时节则以非常通达被人称赞,看重朋友情谊,喜好游乐观赏。太常卿卢元明,才干显赫,门第高贵,不是当时的名士不能跟他交游。阳休之起初任行台郎,因为与卢元明情分相投,成为朋友。善文、喜酒这两点,他与卢元明的兴趣和情致正好相投,相处得特别融洽,乡里部曲的人士没有一个人不仰慕。南梁的太子中庶子、平原人明少遐,是一位风流名士。梁朝灭亡,从江南投奔北魏来到邺城。因为过去北魏和南梁两国双方通聘交好,明少遐曾经与阳休之同游,因此前来投奔邺城的阳休之。明少遐身逝的时候,他的妻子困窘,阳休之给予赈恤,经营料理丧事,极尽朋友之谊。尚书仆射崔暹被文襄王高澄宠信任用,势倾满朝同列官员,但阳休之从未前去拜谒。
虽然阳休之的晚节被士友所称赞,但也不无有损名节的事情。祖珽撰写《御览》一书,书成,加官为特进。开始撰写时,阳休之让他的儿子阳辟强参与撰写,与祖珽本无纠纷。等到祖珽被罢黜时,阳休之在朝廷官员中散布流言,说过去与祖珽曾有嫌隙。侍中邓长颙、黄门侍郎颜之推上奏建立文林馆,颜之推本意是不想让那些耆老旧贵在文林馆任职。阳休之便与颜之推一同上奏皇帝,他的儿子阳辟强与一些少年因而得以入朝任待诏,当时的舆论因此贬低阳休之和颜之推。后来,阳休之兼任中书监,对人说:“我已经三次任中书监,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隆化元年(576),都城迁回邺城,朝廷官员多有迁升,封阳休之为燕郡王。阳休之于是对亲厚的人说:“我不是蛮荒的匈奴,为什么忽然授给我这个官职?”像这样的很多事情,都被当时有见识的人所谴责。
北周武帝宇文邕平定了北齐,命令归降的尚书左仆射阳休之等18名官员,随同武帝宇文邕的车驾入关来到长安。不久,宇文邕任阳休之为开府仪同,依照旧例封爵为临泽县男。此后,阳休之历任中大夫、太子少保,晋位上开府,官任和州刺史。隋开皇二年(582),阳休之被罢职离任,最后在洛阳身逝。阳休之著有《文集》40卷,又撰有《幽州人物志》一书,这两部书一同在世上流行。
点评: 阳休之主张“申明赏罚,慎用官吏,禁止淫泆奢侈,抚恤黎民灾祸,是施政教化的先决条件”,清正廉洁、抚恤黎民历来都是做官为政的基本准则。各级党员干部都要自觉践行,并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