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徐乐纵论土崩瓦解

《汉书·列传》中记载:“徐乐,燕郡无终人(今天津蓟州——编者注)”,并收录了他写给汉武帝的一篇近千字的上书《言世务书》,其中提出了“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这句石破天惊的警世名言。

汉武帝元光年间连年征战,粮饷耗费一空,再加上关东地区连年灾荒,谷粟歉收,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家政治、经济陷于困境,面临崩溃。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徐乐感伤国家危机四伏、乱象将萌,于是上书汉武帝,竭力陈述安邦定国、长治久安的国策。后世称徐乐上的奏章为《言世务书》,汉武帝刘彻看到徐乐的上书,非常高兴,于是下诏,任徐乐为郎中,官秩300石,掌管武帝车骑、门户,出入侍从、宿卫等项事务。后来,徐乐升至中大夫,又称光禄大夫,官秩2000石,掌管议论朝政、顾问应对。

从徐乐这篇上书中,我们不但能够领略他那辩知宏达、溢于文辞的才华,而且可以看出他洞察历史、善观时势、察隐观变、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当时正是汉武帝北伐匈奴、南征南越、频频用兵、武功赫赫的所谓“盛世”,朝廷内外歌舞升平,忘乎所以。正是在这一片颂扬声中,徐乐看到了汉武帝穷兵黩武、独断专横、对老百姓的痛苦不加体恤的一面。他以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忧患意识,透过“盛世”的种种表象,看到了潜在的危险,对汉朝的前途深表忧虑。为此他上书直言,写下了“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这句石破天惊的警世名言,呼吁最高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体恤百姓疾苦、消除百姓不满情绪上采取有效措施。什么是“土崩”?徐乐把广大农民群众举旗造反比作“土崩”。也就是说,老百姓对统治者心存不满,怨声载道,离心离德,以至于群起反抗,一呼百应。这就跟建筑物基础崩坏一样,坍塌和毁灭不可避免。什么是“瓦解”?徐乐把贵族集团发动的叛乱比作“瓦解”,他认为这种叛乱,虽然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但是胜算不高,容易对付,不会给统治者造成致命的打击。就像建筑物上覆盖的瓦片,虽然坏了几块,但是还可以修补。

“土崩”之势是怎样形成的?徐乐认为,老百姓非常贫困而统治者不加体恤,下面怨声载道而上面却根本不了解,民心已经动摇而统治者依然故我,不思改进,就会造成“土崩”之势,就会使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发生动摇。生在穷乡僻壤、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陈涉,在发出举旗造反的号召后,普天之下无不积极响应,以至于给强大的秦朝以致命打击,就是“土崩”最具危险性的强有力的证据。

徐乐认为,吴楚等诸侯国发动的“七国之乱”,固然是个严重问题,其历史教训应该汲取,但是其杀伤力是不能与“土崩”相比的。发动叛乱的各国君主都是拥有万辆军车的一国之君,手下的将士在十万人以上,他们的权威可以严格控制一个诸侯国,他们的财富足以满足百万士民的需求。然而他们发动叛乱的目的是为了少数人争权夺势,广大老百姓并没有支持他们,所以都以失败告终。

最后,徐乐以关中(今陕西一带)地区的形势为例,说明在“盛世”的表象下,确实存在着“土崩”的隐患,因而不能沉浸于歌舞升平之中,丧失警惕。由于连年征战,关东地区的老百姓负担极为沉重,加之频繁的天灾,生活日趋贫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已经对朝廷产生不满情绪。如果仍然不予关注,就有可能形成“土崩”之势。他希望汉武帝能够牢记居安思危的道理,尽快采取措施,避免“土崩”之势的形成。

徐乐的这一上书,被后世明智的君主视为至理明言,从中获得了深刻的教益。

附录:徐乐上书原文(《通鉴》删节稿)

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均为商人)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棘即戟,矜指矛,合指兵器),偏袒大呼,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乎“土崩”。

何谓“瓦解”?吴、楚、齐、赵(西汉宗室封国,即所谓同姓王)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同擒)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贤主之所宜留意而深察也。

间者,关东五谷数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化之原,明于边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

点评: 徐乐洞察历史、善观时势,具有很强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他通过“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的观点,提出当政者要有忧患意识,时刻警惕国家和百姓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难,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党员干部就是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在党言党、在党爱党,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时刻关注民计民生,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kT8w1HFjEciw8rMrdmZ+cVHxh7yZ64UdT9d4U+0RXZcaNYALnwxp5Q1AzCUYh2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