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老三到老大

韩林儿是刘福通战友韩山童的儿子。当初两人密谋造反,韩山童被捕牺牲,韩林儿和老爹的教众不得不过上东躲西藏的日子,直到刘福通使尽浑身解数,杀出一条血路,占据了亳州后,韩林儿丧家之犬一般的日子才告结束。1355年春,正当朱元璋在和州城对着怒气冲冲的郭子兴讲道理时,刘福通已经把韩林儿迎到亳州,让他登基称帝,国号宋,史称韩宋。刘福通无疑是伟大的,自己有力量称帝,却把这个尊位让给好战友的孩子,当然这也是形势所迫:韩山童在白莲教中属于教主级别的人物,而刘福通的造反又打着白莲教的招牌,人不能忘本,因为“本”才是力量源泉。同时,韩宋帝国内部的大佬极多,和刘福通地位不相上下的为数不少,刘福通把教主的儿子韩林儿拉来站台,可谓聪明至极的做法。

韩宋帝国建立后的头等大事,就是联络全国各地的义军,而活跃在滁州、和州的郭子兴自然也在他们名单中。那时候郭子兴尸骨未寒,韩宋帝国就派来使者对少主郭天叙说:“你们的力量无法抵挡强悍的蒙古人,不如名正言顺地成为我们的下级,以后跟着我们混,好处大大地有!”

郭天叙就和舅舅张天祐商议,张天祐表示强烈同意。于是他跟随韩宋帝国使者抵达亳州,递上了郭家军领导人的名单。韩林儿指着上面的人名,随意地说道:“朕封郭天叙为滁州、和州军区一把手(都元帅),张天祐为二把手(右副元帅)……”然后他停了一下,“等一下,你们这里是不是有个叫朱元璋的?”

张天祐确实没有把朱元璋的名字写进来。此时,他战战兢兢地回道:“是有这样一个人,但是……”

“朱元璋为三把手(左副元帅),就这么定了。”韩林儿说完,就把名单扔回给郭天叙。朱元璋至此成了滁州、和州军区的三把手。

朱元璋对这个受封的职务很不满意。他和张天祐与郭天叙商议,认为加入韩宋帝国是在与虎谋皮。张、郭二人却不以为然,并说出了令人无法拒绝的原因:“韩宋帝国兵强马壮,正在酝酿北伐,我们势单力薄,抱上这样一棵大树,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啊。”朱元璋琢磨了一下,觉得张、郭二人说得还是有点道理的,但让他烦心的是,一把手郭天叙年轻且没有任何管理和打仗经验,张天祐虽然年纪一大把,却缺乏智慧,又嫉贤妒能、优柔寡断。能人最怕的就是顶头上司是个废物,而要命的是,自己必须听这个废物的话。

夏天来时,百花争相绽放,朱元璋和顾问李善长谈起了这些糟心的事。李善长采用逆向思维,提醒他:“权力这东西,不是给职务高的,而是给有能力抓住它的人的。我们这些人之所以来到你面前,可不是因为韩宋帝国的旗帜,而是因为你的威信。”

朱元璋秒懂——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只是想借别人之口说出自己的心声,让他毫无心理压力地去做他特别想做的事而已。由于和州的部队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再加上和州城中的顾问和将领绝大多数都是他的人,所以很快郭天叙和张天祐就发现自己成了光杆司令。就当他们准备在内部制造矛盾反击朱元璋时,朱元璋马上转移了他们的视线。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朱元璋建议:渡长江!

这个建议很有必要。当时和州城有三万士兵,粮饷供应异常紧张,在几次击退元军的进攻后,和州城发生了饥荒。如果坚守下去,不必等到元军再来进攻,和州城就会因缺粮而陷落。要想解决粮食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渡过长江,进入当时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

可在郭天叙和张天祐看来,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渡长江必须有水军,但是和州城的部队全是旱鸭子,除非长了翅膀飞过去。

懦夫眼中全是困难,而在豪杰眼中,困难只是暂时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朱元璋就是豪杰。有人建议他把和州的一部分商船改成战舰,可他觉得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凭空建立一支水军,希望太渺茫了,不如用现成的东西。他把目光瞄准了离和州不远的巢湖,那里有一支强劲的水军,领导人是比郭子兴造反还要早的白莲教教徒赵普胜。赵普胜是南系白莲教首领彭莹玉的小弟,彭莹玉在1351年夏造反时,赵普胜在含山县(今安徽马鞍山市)积极响应,后来退守巢湖水寨,组建了一支水军,称霸一方。当然,同时响应彭莹玉的,还有在庐州(今安徽合肥)的门徒——左君弼。

赵普胜和左君弼是道友,所以一直在谈判是否合并。可双方对谁老大、谁老二的排名无法达成共识,最后不欢而散。之后,左君弼开始频繁地攻打赵普胜。赵普胜不是左君弼的对手,一直想找个强大的合伙人。朱元璋得知了赵普胜的心思后,马上向他抛出绣球。赵普胜心花怒放,派手下大将俞通海去和州,并邀请朱元璋来巢湖水寨视察。

朱元璋在得到赵普胜求救的消息后,大喜过望,立刻加班加点地恶补水军知识。一到达巢湖水寨,他就能够指出赵普胜水军的优劣,这一“纸上谈兵”立即发挥出奇效,赵普胜等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惊叹不已。

当时正值长江涨水,朱元璋带领着这支水军东出湖口,进入了长江,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控制长江北边水域的元军,为正式渡江开辟出一块完美的前沿阵地。

回到和州后,朱元璋召开了重要的渡江工作会议,郭天叙和张天祐像两个木偶一样坐在主位上,朱元璋则在简陋的地图上说明着情况。有人主张采用斩首行动绕过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隅,长江东岸,采石渡口与和州渡口隔江相望)、太平(今安徽当涂),直攻金陵,打元军一个措手不及。朱元璋不同意,认为这过于冒险。他决定还是要稳扎稳打,先攻采石、太平,再趋金陵。因为如果绕过采石、太平直接攻打金陵,一旦久攻不下,再被两地的元军和金陵守军前后夹击,那就是死路一条。

众人觉得很有道理。朱元璋这才转头问郭天叙和张天祐:“两位元帅有什么问题?”

郭天叙瞪大了眼睛,张天祐则听愣了神,两人没有听出问题。即使他们有问题,似乎也只是徒费口舌,因为事情已经一目了然,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朱元璋已经从老三的位置绕过了他俩,坐到了老大的位置上。

等到张天祐回过神来时,朱元璋已经下令散会。张天祐给郭天叙使了个眼色,郭天叙这才反应过来,跳起来吼道:“都给我回来,我是元帅!”

还没有走出门的将领们被这声吼叫吓了一跳,回头一看,郭天叙脸色发紫,呼吸急促,好像要猝死。但他并没有猝死,而是抓耳挠腮地对朱元璋叫道:“我说老朱,我才是一把手!”

朱元璋很平静地点头说:“是啊。”

张天祐跳出来说:“这么大的事,你就擅自做主了?”

朱元璋依然很平静地回答:“没有啊,你们不是没有意见吗?”

两人气得直翻白眼,最后,郭天叙似乎找到了反击朱元璋的锋利武器:“这件事难道不应该向皇上(韩林儿)请示吗?”

朱元璋也拿出了最好的反击武器:“皇上正在准备北伐事宜,哪里有时间管咱们这点破事?做臣子的应该为领导分忧,我们就不要去打扰皇上了。”

郭天叙急成了饥饿的猴子:“老朱,你是老大吗?”

朱元璋没有理他,径自走了出去,只剩下郭天叙和张天祐在那里吹胡子瞪眼。事情已经明摆着了:朱元璋就是老大,而且自此后,他将永远是“老大”。 32KEOc1mkbOpUbHfjffHEFebfo3ADVKhmw0qINeuo2YJnC8qDdcZWuv/BdUo6y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