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方国珍与刘伯温的算盘

方国珍很快就知道朱元璋不是个“啥玩意儿”,而是一根巨柱。和张士诚一样,台州人方国珍也是个盐贩子,也喜欢在造反和投降之间摇摆。而和张士诚不一样的是,方国珍牛高马大、力大无穷,能把一匹飞驰的骏马掼倒在地。靠着个人力量和人格魅力,方国珍很快就组建起了一支队伍,占领了台州和温州。他心情好时,就为政府效力;心情不好了,就宰几个元政府官员玩玩。元政府对他这种忽降忽叛的人毫无办法,只能看他眼色行事。

1357年初,方国珍正站在元政府这边。当时张士诚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元政府要方国珍去遏制张士诚。这是两个盐贩子同行的首次交手。张士诚七战七败,又被朱元璋压制住,所以只好向元朝投降。在南中国,就数徐寿辉、陈友谅和张士诚最有名气,可方国珍偏偏赢了张士诚七次,于是方国珍就认为张士诚等人只是徒有虚名,顿时就有了孤独求败的感觉。所以当“毫无名气”的朱元璋来招降他时,他才会说,朱元璋是个啥玩意儿。

可他毕竟是方国珍,如果没有两把刷子,也不可能拥兵十万,甚至还占据了东南沿海渔盐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方国珍在嘲笑了朱元璋一番后,就开始对朱元璋展开调查。调查方向有两个:第一,朱元璋是谁,实力如何?第二,他为什么要来招降我?

经过一番详细而缜密的调查后,方国珍吃了一大惊。世界上有这么一条真理:没有经过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妄自尊大的人,不是头脑有问题,而是对对手一无所知。

方国珍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个货真价实的狠角色。仅用了五年,他就从一个步兵发展成了可以和张士诚、徐寿辉并肩而立的人物。但在对朱元璋所控制的区域进行分析之后,方国珍发现,虽然他的地盘够大,却都是穷地方,和张士诚、徐寿辉不可同日而语,只是因为其扩张速度触目惊心,才让人误以为他已经和大佬徐寿辉、张士诚是同一个级别了。

但是,让方国珍下大力气思考的,倒不是朱元璋实力如何,而是朱元璋为什么要来招降他。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鬼机灵方国珍却想明白了。南中国的造反派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韩林儿、刘福通的韩宋帝国在北方牵制着元军的主力,使其无法南下,这就让元王朝始终无法在南中国形成强有力的统治。于是就产生了另外一个原因:南中国的造反派们扩张地盘时所遇到的对手,要么是元朝的杂牌部队,要么就是一城一地的地方势力(政府义军),而这些地方势力又各自为政,不知团结,所以根本无法抵挡农民抱团的攻击。

无论是徐寿辉、陈友谅还是张士诚,包括朱元璋,在刚开始扩张地盘时都不会发生冲突,因为元王朝在南中国的地盘足够大。可随着各方势力的持续扩张,元王朝的地盘被瓜分完毕,本来互不干涉的几个势力现在挨到了一起。这些势力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肆无忌惮地扩张了。当时的南中国还剩最后的六块市场:三个大势力,分别是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三个小势力,分别是方国珍,四川的明玉珍,以及最后一块效忠于元王朝的地盘(分别属于福建的陈友定、广州地区的何真和云南的蒙古王公巴匝剌瓦尔密)。

三大势力的任何一方,都想吃掉三个小势力,可他们如果想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倾尽全力。然而一旦如此,他们就不得不面对另外两大势力偷袭自己的风险,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三大势力不敢轻举妄动,三小势力虽然力量弱小,却也自得其乐。在这样的平衡制约中,朱元璋第一个想到,不用武力,而是用招降的软办法来推进自己的扩张计划。

离他最近的,自然就是方国珍。想明白这些以后,方国珍也就想到了应对之策:他不能和朱元璋闹翻,因为周边是张士诚和陈友定这两个居心叵测的人,倒不如利用朱元璋来牵制他们。

1359年春天,方国珍用金钱和美色,招待了朱元璋派来的使者。方国珍让使者带着一大批珠宝和食盐回到应天,并且带话给朱元璋:“为了表示我对你的敬仰,我先和你合作灭掉张士诚,等把他灭掉之后,再来谈我归顺的问题。”

但是朱元璋没有任何回复。于是方国珍又给朱元璋写信说:“我愿把温州、台州还有庆元送给您。”可这封信也如同投入了墓道,毫无回响。方国珍再给朱元璋写信说:“我可以把我儿子送到你那里当人质。”

这种反复试探,终于惹恼了朱元璋。朱元璋对他大发雷霆道:“你如果诚心归顺的话,还要什么人质?你弄个人质来,就是不想归顺我,那我们还有什么好谈的!”

本以为这番话会让方国珍吓得尿裤子,可朱元璋并没有等到方国珍尿裤子,却等来了方国珍的一番奚落:“鞋拔子脸,你的末日到了!”

朱元璋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他质问方国珍:“就凭你?”

方国珍回答:“还轮不到我,但是陈友谅马上就会来收拾你。”

方国珍说得没错,陈友谅正在筹划一个吃掉朱元璋的大计划,巧的是,朱元璋也在谋划一个大计划。两个人的计划不谋而合:都要干掉对方。

1360年初,32岁的朱元璋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贵人——浙江青田人刘伯温。刘伯温在中国民间,向来以预言家、魔法师的身份闻名,但他真正的身份,其实是出色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刘伯温曾在元地方政府中工作,但是腐败肮脏、不思进取的元政府让他失望透顶,后来他隐居在家乡,可名声却因隐居而天下皆知。朱元璋得知浙江有这样一个神人之后,马上就派人去请,连续请了三次,才终于将刘伯温请到应天。

几年后,朱元璋才知道,自己请来的不是一个凡人,而是落在凡间的一个神仙。刘伯温抵达应天不久,在朱元璋的苦苦哀求之下,贡献出了八条策略,这八条策略,也是后来朱元璋能成为明太祖的根本。

刘伯温首先贡献了第一策:“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元王朝的失德,使得中华大地如同一锅沸水。百姓盼望有德之人,就如大旱盼甘露。如果有人可以效仿商汤、周武那样吊民伐罪,就可顺应民意,取而代之。”朱元璋点头。这一条看上去好像有点虚,其实只要认真去做了,就会收到成效。

接着,刘伯温又贡献了第二策:“先定东南,再北伐,直到把蒙古人彻底赶出中原。”

而刘伯温的第三策则指出:“应天是六朝故都,西临荆楚、东有江浙,依山傍水,能守能攻,实在是个定鼎之宝地,如果将来统一天下,应该在此建都。”

刘伯温又说:“要想做到以上三点,就必须玩点实际的。首先,我们要在控制区内,修德省刑,轻徭薄赋。毕竟在我们面前就有一个绝佳的反面教材——元王朝。我们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能得民心。”

朱元璋点了点头,问刘伯温:“你有没有什么干货可以分享?”

刘伯温回答:“有啊,我接下来要说的就全是干货。首先,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缓称王’。第一个称王这种事,你不要干。所谓‘枪打出头鸟’,我们现在必须打着韩宋帝国的旗号开疆拓土,这样外人就会认为是韩宋帝国在开疆拓土。你看那些猴急称王的人,总是会被元王朝打,而你现在却始终没有遭到元王朝的攻击,就是因为你只是韩宋帝国的一员将领,而不是韩宋帝国的‘王’。”朱元璋认可了这个建议,毕竟当初他劝郭子兴缓称滁州王就是这个思路。

刘伯温接着说:“‘缓称王’,不是不称王,而是要等到你拥有完全碾压对方的力量后再称王。所以,我们要积蓄力量,把所有的城池都加高加厚,还要收集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要耕不忘战,战不忘耕,以耕备战,以战护耕。但光有粮食还不够,粮食只是软实力,真正的硬实力是人才。所以,要大力招揽天下俊杰。人才比黄金还宝贵,没有人才,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上,是第五、第六、第七策。”

朱元璋面露笑容,说:“足够啦,足够啦。”

刘伯温摇头说:“还不够。还有最后一策,那就是分清我们的敌人。我们现在有两个敌人,一个是西边的徐寿辉、陈友谅,另一个是东边的张士诚。陈友谅占据了荆、襄全部土地,同时正窥伺江东,南中国已被其占去大半。而张士诚仅有边海之地,南到会稽,北不到淮扬,虽有大志,却是志大才疏。相比之下,陈友谅则彪悍异常,又有用兵之谋,所以,我们第一个敌人应该是陈友谅。猎人们常说,打一群猛兽时,要挑最狠的打。同理,除恶也要先除大恶,正如古人所说,擒贼先擒王,只要强的一败,弱的就会束手来降。我们如果能够得到陈友谅的地盘,那么天下之势也就定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探寻着问刘伯温:“那么,我们是徐寿辉和陈友谅的对手吗?”

刘伯温掐指一算说:“我们的对手里没有徐寿辉,只有陈友谅。而且,我们不必主动出击,他现在就在来的路上。” S0olbhNgcFmaeGPCZJ6tLcuV76evmQHhqvaL/r3YOooWRT8VCXmt7V296PWAB21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