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小公司需要设立那么多部门吗?是否会增加人力成本?

【案例】我们是一家小型企业,一共才30多个人,有销售主管、生产厂长,财务部由我太太当会计,我是总经理,分管技术、品质、采购和行政人事。上课的时候,老师说部门设立要齐全,生产企业要包括行政部、人事部、财务部、技术部、生产部、品质部、采购部、销售部,如果细分的话,还有工艺部、设备部、市场策划部、客户服务部等,像我这样的小公司有必要成立那么多部门吗?如果人员都配备齐了,不会增加我的人力成本吗?

【解答】我认为职能大于部门。部门可以少,职能不能少,只不过几个职能合并到一个部门,一个人兼几个职位而已。人多人少,不是问题的本质,创造价值的人会增加利润,不创造价值的人才会增加成本,关键看我们招聘到了什么人。

随着公司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兼职太多,工作量超负荷,或者不同专业集于一身,能力跟不上去,就出现了部门,所以“专业化”是部门设立的依据,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这样才会效率高。比如有的企业,生产部负责生产、品管、设备、采购,甚至负责库房和食堂,这对生产部长的能力要求太高了。如果公司再大一些,业务要求再高一些,生产不仅仅是生产,还要做过程监督改进;设备也不是简单维护,还要做升级改造;品质检查也不是抽样统计,还要制定标准体系和处理客户质量投诉;采购不只是现买现用,还要做供应商管理……那么这些工作就要由专门的部门和人来做,哪有“超人”懂得这么多专业?

另外,增加人一定增加成本吗?不一定,如果增加的人能够给公司创造价值,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如果增加的人只给公司增加了成本,创造不了价值,则越少越好。

(1)兼职很正常,但不是长久之策。小企业出现兼职有三种情况,一是业务没有那么多,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能够干得过来,兼职能够节省一些用人成本;二是人才没有培养起来,没有可用之人来分担兼管职责,暂时先一人多职;三是老板不放心,有的担心员工做不好,有的担心员工掌握公司核心资源,有的担心员工随便干,控制不住,所以就不招人,也不授权,什么事都自己把着。因此,兼职很正常,是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状态。

兼职的意思,就是你兼几个职位,手里就有几份《岗位职责说明书》,然后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生产厂长在生产管理中是厂长,从事采购的时候是采购部长,从事设备维修时是设备部长,做工艺流程时是工艺部长。生产厂长不能做品管,因为品管与生产是制约关系,一个人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是组织风险控制的要求,即便生产厂长人品好,不会损害公司利益,也不能生产、品管一人兼,因为人是会变的,特别是权利不受控制时。

兼职是长久之策吗?不是,除非你不想做大,或者不想解脱自己,否则必须要招人、培养人、成立部门,让他们各司其职。一切财富都是人创造的,没有人或者少数人创造不了更多的财富。有人说几个人搞了个App,一年就赚了几千万元,我们搞实业的,成百上千人,一年也赚不了这么多,谁说人少创造不了更多的财富?自媒体、自由职业者、平台、创客……这些都是劳动个体化,的确有一些公司形态的组织会慢慢消失掉,但这不是主流,大量的产品和服务,还是需要公司化组织去实现。即便是一个网红,她的背后一定有运营团队来支撑,即便是一个大明星,也需要经纪公司来包装和经营。况且,有些行业不做大不行,否则抗风险能力太差,容易夭折,所以不成立部门或者一人多职,不是长久之策。

成立部门,招聘人才,分解自己,最主要的目的包括:一是人多力量大,公司效益会增加;二是工作专业化,工作效率会提高;三是人员可替换,不行的可以随时拿下,有一个缓冲期;四是对外交往规范,对外交往时容易让对方识别,比如你拿出的名片上面写“综合部经理”,对方就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专业化才好交往,也会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

(2)设立部门不等于增加成本。设立部门会花钱吗?不花钱,小企业也应当按照专业化分工把部门设计出来,表现形式是组织架构图,一个部门一个专业,当然有些职能是可以合并的,比如设备维修量不大,零星采购不多,售后服务也不多,那么设备、采购、售后服务就不用成立部门,可以统一归口到生产部。

没有部门经理,上级会自然兼职,或者下级有培养的对象,可以代理部门经理,主管代经理一般还是主管级的薪酬待遇,或者升半格。这是一个锻炼和观察的机会,如果能够胜任,就可以转正、涨岗位工资。

公司业务发展起来了,部门设立齐全了,人员增多了,人员成本确实上涨了,这个问题怎么看呢?第一,人员增多了,效益增加了没有?如果增加的效益远远大于增加的人工成本,证明我们做对了。第二,人员增加了,效益没有增加,可能是增加的人没有创造价值,这个人我们招错了,那要立即调整或者劝退;还有可能是没有到人力资源的效益产出期,人才培养时间不够或者方法不对,这需要用运营体系去解决。

其实人多人少是个“伪命题”,招人培养人一定是有成本的,如果这个人创造的价值高于公司付给他的成本,他就是有价值的,这样的人越多越好;如果这个人创造的价值少于公司给他付出的成本,这个人就是一个成本,这样的人越少越好。

要学会算账,比如我招聘10位业务员,两个月试用期后,就留下了3个合格的,又过了3个月,这3个人为公司创造出了销售业绩,那么我就要算:如果这3个人6个月后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7个离职人员的成本,那么这笔账就划算了。如果这3个人持续创造良好的业绩,这笔人力资源的投资就更划算了。当老板的不能心急,人才投资不是马上有回报的,即便招来的是高手,也要有试用期,一般两三个月你才能判定他到底是不是我们要的人。

(3)老板能分身,团队才能成长。如果一个老板白手起家,那么他一个人就是一个公司,如果他做不过来,就会请人加盟公司,通过培养与外招,让那些能够胜任的人分担自己的职责,然后授权给他们,与他们谈好利益分配机制,这就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合作,也是老板分身的开始。比如说,老板原来兼10个职,手里边有10份《岗位职责说明书》,然后培养一个,就送出一份《岗位职责说明书》,直到有一天,只剩下总经理的职务了,那么他的团队就打造成功了。如果有一天他把总经理的职务也交出去了,甚至董事长的职务也交出去了,只当股东和顾问了,那么这个老板的一生就成功了。

当然,对于担心分权、放手之后控制不住的人来说,要明白一点,分权不等于放纵,更不能失控,人是看不住人的,特别是一个老板看住大家,这是绝对看不住的,还得靠机制。比如,我让你对质量有一票否决权,但是我会安排客服了解质量反馈情况;我给了你灵活的价格政策,但是我会安排财务监察你是不是按章办事;我安排你去做采购,但是供应商名单必须经过公司招标小组审议,必要时我们要到现场核实……信任不能代替检查,授权不能代替监管,分身不能放任不管。

因此,老板一边分身授权,一边要建立管控体系,让人在体系中不犯错误,还不影响积极性。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还是不愿意招人、培养人,不愿意让部门专业化、正规化,只能说明这样的老板格局不够,胸怀太小,对于他而言,做好了是偶然,做不好是必然。 fS7Pjg4AClTYQQDwcETNxyQAG+SeU8G4NJOt8aoWF4VHEOyIwYF+FQMi8ZSJSE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