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询问是如何帮助建立关系的

我们生活在惯于教导的文化中,提问自然就变得困难了,更不要说用谦逊的态度提问了。那么教导会造成什么问题呢?从社会学角度看,答案非常简单:教导让对方觉得被贬低了。当我们说教时,实际是暗指对方对本该知道的事物一无所知。常常有些人会不请自来地教导我,而往往他所说的我都懂,令我不解的是为何他假定我不懂。当我已经知道或者考虑过的事情被反复教导的时候,我很容易不耐烦,甚至会感到被冒犯了。即便他解释说“我只是想帮忙,怕你没有想到”,也于事无补,我仍不免会耿耿于怀。

而询问则是在对话中暂时赋予对方更多的权利,让自己暂时处在弱势的状态。这意味着对方有我需要知道或者想要知道的东西。询问是让对方来主导这个特定场景的对话;鼓励对方帮助我,也允许对方伤害我,从而开启了建立良好关系的大门。如果我并不在意与他人建立沟通和良好关系的话,说教没有问题。然而,如果交谈的目的是增进沟通并建立良好关系的话,和询问相比,说教更难达到目的。

能够建立起互信关系的交谈从社会学来说必须是公平和平衡的。如果我想建立一段关系,我就需要先投入。谦逊的问讯就是先把我的注意力投入在里面。我提出的问题是向对方传递这样的信息:“我已准备好洗耳恭听了。”当他人的谈话让我得以解惑时,我的投入就得到了回报。于是我会因为获得新知而感谢他人。通过几次这样答疑解惑的循环过程,双方就会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当我放低姿态后,对方既没有盛气凌人,也没有置之不理,我便会对其产生信任。同样地,当对方回答我的提问时,我带着极大的兴趣全神贯注地聆听,也会令对方信任我。一段能建立互信关系的对话,就是双方不断在其中投入和获得回报的互动过程。

当然,上述这个过程只有在双方都遵从文化的界限,举止得体而彬彬有礼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尤其是在循环往复的问答过程中,双方所提及的内容与表情等,一定要符合双方文化背景的界定。

为什么这样的沟通在生活里并不常见呢?难道我们不懂如何询问吗?我们当然不会承认。不过我们提出的问题经常是有修辞掩饰的教导,抑或是想试探一下自己的猜测而已,但是我们对此并未觉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实用主义色彩、聚焦于解决问题的文化情景中,以掌握更多知识可以教导他人为荣,这就使我们偏好说教而不是询问。同时这个社会又是结构清晰的,关注任务的达成远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普遍认为下级要更多地询问而非教导,老板则应该更多地教导而非询问。当我们不得不询问时,往往被当作是软弱和无知的表现,于是我们会尽量避免询问。

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如果团队成员,尤其是老板能学会使用谦逊的问讯来建立互信关系的话,那么团队就会更加高质量、更加安全地完成任务。这种提问方式不仅对他人表达了我们的好奇心,也示意他人我们此刻愿意聆听,并把沟通的控制权交付于他。它意味着我们暂时要依赖他人,也就暗示着一种当下的谦逊。一定要把它和另外两种谦逊区分开来。 UQ9XXBNMM/H8v7pqRAew6+ETctoM3ud86AAMzdit+Ys32Neg058ZxuIBTZ6IFI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