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史可法(2)

没成想,话一说完,群情激奋,在场众人纷纷表示强烈的反对,并开始痛斥高杰军屠杀城外百姓的恶劣行径。

然而不知何时起嘈杂的声音中开始有人谴责郑元勋出卖乡亲,独自求生且责骂声渐渐大了起来。随即在这种气氛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哭骂的矛头逐渐转向了郑元勋,现场的气氛逐渐紧张了起来。

如果郑元勋发现情况不妙马上离开也许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但郑先生心里充满了无比的气愤与委屈,所以他没有选择离开。并在情绪极其激动地情况下说出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句也是导致他死亡的那一句话,不,是半句。

“亦有杨诚戕贼者,岂尽由高镇耶?”

话未说完,人已经完了。

在民团领导人张自强、王柱万、陈尝等大呼号召下,在场民众纷纷挥刀,郑先生就此死于非命。(于是利刃攒集,遂遇害。)。

同时遇难的还有郑元勋的仆人殷报,在场的守将马鸣騄亲眼目睹了这血腥的一幕,吓得不行竟擅离职守,连夜跑到泰州去了。巡抚大人也差点晕过去,一连数日不能恢复正常工作,据说连后来批文件时手还是在不自觉地发抖。

郑先生说的那句要命的话,其实看似也没什么致命的地方,因为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也有像杨诚那样随便杀人的家伙在,难道都是高杰的原因吗?

到底是哪儿触痛了大家的神经,进而导致了郑先生的不幸身亡呢?本人看到这里时也曾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他人帮着解释后才恍然大悟。误会,误会啊!

我国的语言文字表达艺术确实是博大精深,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能听出不同层次的意思,就是其伟大表现之一。但是同时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有些人可能会听出表达者本没意向要表达的意思,即我们常说的产生歧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这是件麻烦事。因为有歧义就自然有误解。有误解自然就有矛盾。有矛盾就自然会惹出事来。而郑先生的身亡其实只是由于他的说的话让别人产生了误解,进而衍生出了杀意,不幸的是,产生误解的并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在场的所有人。

好了,我们在重温一下使郑先生致命的这句话。

“亦有杨诚戕贼者,岂尽由高镇耶!”

在再次解释这句话前,还有一件事一个人不能不提,因为此人关乎对这句话理解的成败。而这个人正是话中提到的叫杨诚的人。

关于这个杨诚,大家只需知道一点就行,此人是扬州城内明军的一个将领,常常喜欢带领手下的兵干些杀越人货的勾当。因为这类事儿干的太多最后竟搞得人尽皆知。但由于此人极为狡猾,从没留下过确凿的证据因而得以长期逍遥法外。末了,这人此时还尚在扬州。

郑先生之所以提到他,可能是找到了证据表明杨诚也参与了日前高杰军打砸抢烧扬州近郊的犯罪活动,想趁此机会为民除会害。然而却没想到害人者没除掉自己就成被害人让民团除掉了。真是怎一个惨字了得!

杨诚,这个名字念出来有的人或许会听做扬城,而扬城,可以理解为对扬州城的简称。

这样大家应该能明白了,如果还有人,还有些糊涂也成,那就让我们把杨诚替换为扬城在翻译一遍。

“也有随便杀人的扬州人在,难道都是高杰的原因吗?”

独自一人在广大扬州军民的面前公然维护可恨残暴、欺凌弱小的军阀高杰,为其辩护,且要求所有扬州人为一切恶劣后果买单。活腻歪了吧,你,姓郑的!

所以为摆脱背黑锅的厄运、承担再挑战火的责任,民团的三个负责人马上扇风助火:姓郑的串通高贼,因此为高杰说话。大家如果不下手,势必全都会遭高军屠杀!

对待叛徒,无论是真是假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不会心慈手软的,郑先生于是连解释的时间都没有就换了空间。

因此,当史大人马不停蹄地赶来时,大致是这么一个情况:扬州居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高杰军磨刀霍霍,一心雪耻,双方心中都抱定了死磕到底的信念,什么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都已经成为了遥远的传说。

不过,既然史大人来了,这种不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内耗行为也就该告一段落了。

但有一个问题还是需要关注的,那就是人数问题。因为即将火并的双方,无论是扬州方面还是高杰方面都有数万人,史可法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本钱才好趟这滩浑水,否则近十万人大打出手,史大人不管再如何有水平也将无能为力。

所以关心史大人安危的人不禁来问史可法,不知大人此来有多少人随行?

史大人没说话,只是慢慢伸出三个指头。

三十万?不愧是朝廷第一重臣,代天子督师扬州的史公啊!

没想到,史大人身边的随从脸色不好的摇摇手。

来迎的人本想说三万人太少,要劝史大人去多拉些人再来。

这时,史大人说话了,那人没听完就差点晕过去。

“某奉圣旨此来扬州督师只有本部三千人马相随。”秀才遇上兵。

只有三千人,说句寒碜话,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但是,本该高高兴兴上任来,谁也料想不到会出这档子事啊。

这也没事,您快去快回,多叫些兄弟们来就行,我们这儿三两天还是能挺住的,注意路上安全,我们就等您的好消息了!

“不用如此。”史大人还是一如既往的冷静。

正式入城以前,史大人挥笔写就了几封信,并命令手下快马送去,不得有误。这下旁边的人才有些安心了。

还是领导有高招啊!不用自己亲自跑来跑去叫人,写封信全招来不就得了。

可是,当负责送信的人听到史大人的信要送给的对象时,都有点怀疑自己的听觉是否出了毛病。

在断定不是自身身体出现问题后,送信的同志还是果断地出发了,即使心中满是疑惑,即使不知此行是安是危。

写信,不是为了叫人到扬州帮忙助阵。史大人再三明确的收信人的名字分别是: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而大家都相信不久之后所有的一团都将解开。这是因为送信人和收信人做的是相向运动,如果按数学的应用题分类应该属于相遇问题。

没错,这三个人各自带着自己的军队正朝着梦想中的扬州城开路,来实现与高杰合兵一起发一把财的夙愿。

在看完那些信后,去扬州抢一把,发一笔的愿望,将会继续以梦想的形式存在于这三个人的头脑中,史大人相信这绝非奇迹,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史大人能创造奇迹。

这几封创造了奇迹的信,内容、格式大致相同。首先是说,我,史可法奉圣上旨意督师扬州,管辖四镇,希望多多合作,为复兴大明而努力工作。再次,我来扬州不仅带了军队(没明说具体人数),还带来了大量的军需物品,而这些是皇帝大人为慰劳前线将士特地命我亲自监督分发的,所以希望各镇总兵接到消息后,立即清点人员,整理好队伍,在各自驻地等待我前去代天子犒赏大家。最后,如果此次活动出了任何乱子,皇帝大人怪罪下来后果由各镇自负。

看完这封信后,本人不得不佩服史大人的公文写作水平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全篇文章有打有拉,有软也有硬。真是萝卜与大棒齐飞,威胁共劝勉一色。

套用一句电影中的名言那只有,高,实在是高。此文理应载入厚黑学指定教材,供广大后学者参考拜读。

后顾之忧解决了,那摆在面前的麻烦也得马上动手才行。

六月六日,史可法亲自前往扬州城外高杰的营中。

按理说,史可法是督师大学士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兼国务院总理,正一品。高杰是总兵相当于地方军区司令员,正二品。地方军区司令员见到三军总司令,依据军队中的传统做法应该是,脱帽、立正、敬礼。但高总兵毕竟是人混胆子大,看到上级领导大步走来,不要说敬礼,简直是爱搭不理。

然而好在史大人不是一般的领导,所以也不太在乎那些形式就没多说什么。

会见继续,史大人先代扬州方面就之前发生的不幸误会道了歉,然后开始为因没有配备政委而导致思想政治功课严重落后的高司令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申明民族大义。然而,高司令员同志似乎对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不太感兴趣。所以不论史大人的课讲得是多么绘声绘色,高杰的脸上也始终没有一丝改变的迹象。

讲课过程中,史大人再三要求高大人能够既往不咎,放弃对扬州的报复,却都被高大人再三严词拒绝了。史大人觉得姓高的太不给面子,但是史大人还是强压下怒火,没翻脸。 3Hsa/Qdrxq5IcSQYnBYz2I3KdCHjt87nmrErl9U4Up/KWnNZxND1wXKfPlHOqY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