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四镇(1)

崇祯同志殉职的时候,左良玉正带兵在南方打民军,后来突然听说北京沦陷就就地在武昌驻扎了下来。左良玉坐镇武昌是一个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扼守长江且位于南京上游,可以说是关乎弘光政权存亡的关键。所以弘光一即位就马上派使者去封左良玉为宁南侯,可没想到左将军压根不想买弘光的帐。

左将军其实是个很恋旧的人,换句话说左良玉深知一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老领导(崇祯)虽然走了,但领导的儿子们还在,嫡系亲属没拿到遗产竟让你小子霸占了,你算哪根葱!

所以当左良玉听说弘光当上皇帝后,心里的火腾就上来了。按照左大人的思维,把崇祯的太子找来当皇帝才是正道,否则,老子一个不认。

当然左大人敢亮出狠话是有一定的本钱的,因为据史料记载这时左良玉的兵有近十万之众且势力遍及整个湖广地区,总之一句话当时这片地区,只有左大人说的话才算数。

历史上凡是不听招呼的地方势力,不管是手上有多少人的,中央政府向来会做出相同的决定,派兵灭掉就是了。原因是不管你有多少兵,反正是杀一个少一个,以全国各地调来的无限大军打你某个地方的有限军队,你能赢才怪。

对于不听话的左良玉,弘光同志不是没想过要通过武力手段解决,之所以这么没做,原因只有一个,做不了。

纵观明末,能打的明军部队确实不少,按照战斗力排序,最强的当然是辽东的关宁铁骑,其次的则是孙传庭的秦兵,再次的是卢象升的天雄军,排第四位的是洪承畴的洪兵,而左良玉的军队大约只能排到第五。

不够牛不要紧,只要比你牛的都挂了,你就是最牛的。

时光飞逝,今非昔比。到了南明初年的时候,情况已然大不相同。

虽然这时辽东的关宁铁骑依然保持着战斗力最强的明军的殊荣,但却远在东北,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二到四名,什么秦兵、洪兵、天雄军,不是因主将战死而解散,就是主将换了老板而不复存在。

所以南方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就非左良玉的部队莫属。而相对于这支打过李自成、张献忠等猛人的军队来说,其余的明军水平基本上也就是打打不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小股土匪的水平。

明知道会打输的战争,还去打的人,我们一般成为疯子或傻子。

不过,弘光既不疯也不傻,他知道对付这种脾气比较暴躁的带兵的,只能来软的,玩绥靖政策。

因此,在看到黄澍暴打曾积极拥护自己的马士英的时候,他没有说话,只是平静地等到一切的结束。还在之后把马大人撵回家。弘光做足这一切,无非是为表达一个意思,我很重视你且给足你面子,所以你怎么也要把我当回事!

但弘光或许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妥协都可以换来相应的回报。

不过,得知弘光态度的左良玉还是稍微收敛了点,至少承认了弘光的合法地位,并开始有选择地执行朝廷的指令,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

阮兄还没被推上台,自己就被迫下了野,实在是倒霉到了极点。不过,马士英既没灰心也不气馁,微笑地掸去了衣服上的尘土,准备迎接新的一天,因为他知道皇帝大人是不会让自己赋闲太久的。

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弘光就下旨召回了在家休养的马大人,让他火速回到内阁处理积累下来的政务。

按照某些史料上的说法,马士英为了得以复出是下足了本钱的。据说马大人不惜投入了血本,重金贿赂了弘光早在福王府时就贴身照顾的太监田成、张执中两人,希望两人能在弘光面前说点好话。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两位公公刚一收了钱,就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于是,在弘光心情不错的某个时机,两位收了钱的公公就一同拜见了弘光同志,一上来就为马士英被人陷害下台的悲惨处境鸣不平,且说着说着,话到伤心处竟哭了起来(真哭是个技术活)。

“皇上没有马公的帮助就当不上皇帝。如果您真的将马公逐出了朝廷,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认为皇上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啊。”

“况且马公在内阁时,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劳烦皇上。您这样才可以悠闲自在啊。”

“马公一旦离去,还有谁会这样顾念皇上呢?”

听完两位长年伺候自己的老太监的话,弘光陷入了沉默。随即,弘光发布上谕:何志孔(替马士英说话的那个)本当重处,首辅亟为求宽,具见雅度。姑饶他为民。

第二道指令,传谕马士英马上入直内阁,不得有误。

就这样下台不到一个月的马士英又回来了。

然而对于这段史料的的真实性,本人觉得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综合各种史料(包括官方史书和私人笔记),我们只要简单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弘光其实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但却并非像某些史书上所说,是个昏庸无能,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他知道想要真正地控制朝政就要适当打压势力无比强大的东林党,而打压对方的最好工具正是马士英。

所以这或许才是马士英屡弹不倒的背后的真实原因。

所谓南明第一权奸,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

和所有的前任们一样,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弘光最渴望得到的,任何想超越我的权威的行为都绝不可饶恕!反正还是那句老话,谁敢分我的权,我就要谁的命!

于是弘光开始了自己的揽权之路。

想要掌握住所有的权力,其实也并非易事。当弘光同志昂首挺胸准备踏进绝对权力的大门的时候,一个小门槛把弘光绊了个大跟头,虽然没有鼻青脸肿,也是吃了一鼻子灰。

而这个小门槛的名字叫做内阁。

为了摆脱被他人操纵的命运就要学会去操纵他人的命运,对于弘光而言,在这个世界上除此之外不会再有第三个选项。于是,摩拳擦掌的弘光开始了小心翼翼的尝试。

七月二十四日,弘光突然再下中旨,要求任命吏部右侍郎张有誉为户部尚书。这里之所以要用“再”字,是因为弘光曾在不久之前用过一次,而上次中旨指定要提拔的人是阮大铖。不过上次的结果即便不说也可想而知,中旨刚下,大臣们就一拥而上的强烈反对,给予了他们所能给予的最彻底的否定,而且各位大人不止否定了内容(召见阮大铖),还否定了形式(中旨)。因为他们深知弘光的这一举动并非是一次简单的头脑发热,错出昏招,而是一次赤裸裸的挑衅!

熟悉明代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明朝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其坚固且特殊的权力体系,即三权分立。

当然这里的三权分立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推崇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三权分立,既互相独立又互相牵制的分权体制并没有一点干系。但虽然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两者,但它们却又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分配出的三种权力都是处在互相制约、互相维持的运动关系中,并借此以保证国家这个庞大的政治机器的正常运转。因而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支柱。

在明代,这始终存在的三大权力用政治学术语讲它们的大名分别是:君权、相权和宦权。

君权的代表人自然是皇帝,宦权的代表人自然是太监,然而相权的代表人却不是宰相。

关于这个结果当然还是要感谢大明帝国的开创者,可敬的劳模朱元璋同志了。想当年,朱劳模即肯干又能干,不喜欢宰相在家里吃闲饭,于是朱元璋为精官简政便把宰相这个职位永远废除了。

说实话,朱先生这么做也是出于好心。但朱元璋还是忽略了一点,好心往往办坏事。

虽然丞相这个职务确实在形式上被彻底毁灭了,然而相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却未因此而消失,相反它很快找到了新的形式,那就是内阁。

以前拥有并代表相权的也就是当宰相的一个人或几个人,但到了明朝因为朱元璋这么一搞,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内阁不仅是代表着相权,同时它的群众基础也大大扩充了,它已不局限于代表少数宰相的利益,这时它的背后站着的是——整个文官集团。

因此这次发布中旨的弘光带来的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政治信号,那就是皇帝大人想要削弱内阁的生杀大权!

几代人费尽心思折腾了近百年搞出的这么一套东西,您竟不找我们商量一下,想动哪儿就动哪儿,这怎么行!

于是内阁不干了,朝中大臣们不干了,整个文官集团也不干了。

内阁大学士姜曰广带头上疏反对皇帝乱发中旨召见阮大铖,然后又上了一道请辞的奏疏,明确表示抗议。

姜大人在奏疏中摆事实,讲道理:“王者爵人于朝,与人共之。祖宗会推之典,所以行万世无弊也。”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英明的君主要选拔官员时是会和大臣们商议的,而不是一意孤行,照个人的喜好来。再说大明的列祖列宗所沿行的“会推”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我们更应该无条件地尊重并坚持奉行。

当然,还有不能明说的隐含意思:知道你小子琢磨什么呢,想中途不打了,重新洗牌,没门。 w7OUd+yJJA45DFTTJsuk44B5plNMRb+GzfBTKhNm/kemGQ7hgXPR6ykUD7rRaz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