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91章 洋务圈扛把子

翁同龢口中的张香帅,指的正是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中法战争之前,他是举国公认的清流党中坚。

后面走了经世致用、工业救国的路线,兴办西学、铁路、矿场、兵工厂,此刻已经跟李鸿章一样,成为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虽然张之洞跟载洸一样,所做之事皆是为国为民,只办事实,无意攀附政党,甚至为了迎合清流,也曾多次参与弹劾李鸿章妥协误国。

但是由于政治行为理念不同,他始终被清流人士认为是一种背叛,是舍本逐末、弃正道而走邪门的行为。

翁同龢句句诛心,虽然明面上说的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但实际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此刻的刀尖却是剑指载洸。

自从载洸创设了商办衙门,兴办实业之后,政治派系的隔阂跟治国理念的冲突,使得载洸跟清流一党的矛盾便愈发激烈。

只是碍于载洸跟奕譞在朝廷中的威望,以及父子二人平日里两边兼顾的中庸处世风格,才没有让矛盾一下子爆发出来。

而张之洞此时的境遇,也是载洸面临的困境。载洸本无心卷入党争的洪流当中,一心一意只想着富国强兵,改变中华民族在这个时代的命运。

然而事与愿违,即便自己想要退避三舍,怎奈终会有人得寸进尺。

随着以载洸为首的洋务派,逐渐掌握了在政治上的话语权后,资源跟权力开始一点点地向洋务派倾斜,因此与清流党的矛盾日益加剧,载洸也不得不陷入政治斗争的泥潭。

已经是洋务派“排头兵”的载洸一听这话,知道势头不妙,此刻与翁同龢激辩是毫无意义的,况且在他的学生光绪帝面前,自己也占不到什么便宜,还可能会被扣上一顶不尊师重教的帽子。

这会,最好是不说话,默默地站在一旁就行了。

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光绪将头微微一抬,载洸心里一震,似乎已经预料到了接下来会发生了事情,脑海中已经开始思量起了对策了。

只见光绪帝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四弟,翁师傅所奏,你有何见解呀。”

载洸知道,此刻,唯有避其锋芒才是最稳妥的选择,他沉稳而无声地深吸了一口气后,才缓缓地道来:

“回皇上话,翁师傅所奏之事,是为国家除弊,所虑之事,是恐官臣不仁,所弹劾之人,为李鸿章,所反对之事,是兴办洋务。

臣弟以为,此四者,皆是可辩论之事,既不可同日而语,也绝不能混为一谈。

办洋务不一定就是弊政,而如李鸿章这般兴办洋务之人,也并不全是不忠不仁不义之人,具体的情况,还应当具体地分析之。”

“那——你倒是给朕分析分析看。”

“回皇上话,洋务并非洪水猛兽,只要是行利国利民之事,便是丰功伟绩。若是以兴办洋务之虚名,行误国误民之事,那便是祸国殃民。

无论是丰功伟绩,还是祸国殃民,都得讲究实事求是,如果单凭主观臆想得出论断的话,则有可能——”

翁同龢轻轻地“哼”了一声说:“李鸿章等人,皆是崇洋媚外,数典忘祖之辈;所谓兴办洋务。

既不曾施惠于民,也未曾取信于天下士子,净是行些鬼魅伎俩,学了些奇技淫巧。

长此以往,商人倍出,势利之风盛行,而农耕荒废,士子经学之心动摇,天下纲常礼教崩坏,士农工商阶层混乱。

若不再制止洋祸横流,致使流民四起,养寇为患,老臣唯恐大清国将积重难返,江河日下啊皇上。”

光绪只是静静地听着,没有表态,仿佛这些话压根就不是说给他听似的。过了一会儿,见没人讲话,他才像回过神来一般,点了点头说:“嗯——翁师傅所虑,不无道理。

商人起势,而农民日趋势利,无心务农,天下士子也是人心动摇,对洋务商业兴起一事颇为不满。若激起民变,又失去了天下士子的心,势必会动摇朝廷的根基啊。”

他又微微地抬起头来,对着载洸说:“四弟,这商办衙门是你一手创设的,其中的各项章程制度,也都是你逐年构建的。

你经办洋务商务多年,将商办衙门的业务传播到大江南北,世人都赞你有经世之才。

可是,这随之而来的种种隐患,你可不能视而不见啊。处其位,谋其政。

朕跟皇太后都如此信任你,朝政的各方各面,你都得兼顾才行,可不能单单办好了商办衙门,却乱了天下。”

这光绪帝看似漫不经心的言语,字句之间却是暗藏玄机,如果说刚才翁同龢是指桑骂魁的话,那么此刻,光绪就是一下子就把载洸推到了矛盾的焦点上。

光绪以为自己这样做很聪明,将载洸跟翁同龢推到堂前,跟清流一党去争论,去辩驳,而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既不直接得罪载洸等洋务派,也不会失去翁同龢等人的拥护。

殊不知光绪的这点心思,早已经被载洸看得一清二楚了。

想必光绪这点套路,也是从慈禧那儿学来的吧,只可惜,他这个学生,学到的也只有人家那一点皮毛而已,精髓那部分,他远远没有领悟到。

光绪自以为自己深藏不漏,不知道是他高估了自己的智力,还是低估了载洸的聪明。 KD171vyXOYYS1J5896LXKemxrH6imX72yR4FoUzC80+6cfKVfCJgAwmFM0U2Mk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