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全球宫颈癌筛查策略对中国宫颈癌筛查的影响

发达国家多年的经验表明,通过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开展宫颈癌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的公众卫生形象和医疗公平的一个标志。纵观发达国家近百年对宫颈癌的防治史,人类经历了探索并逐步完善的历程。至今,对宫颈癌筛查、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仍在被广大学者不断更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Papanicolaou和欧洲的Babes同时发现通过阴道脱落细胞可以发现宫颈癌患者,但直到1943年Papanicolaou等发表了“阴道涂片在子宫癌中的诊断价值”的论文后,才建立了应用宫颈脱落细胞做巴氏涂片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术界确立了以细胞学作为宫颈癌主要的筛查方法,而且在过去50多年间,人群中筛查的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以细胞学为主体的宫颈癌筛查方法已经大幅度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但是大量的数据也显示了以细胞学为主体的筛查方法的局限性。最突出的问题是单次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高级别病变的敏感性较低(50%~70%),需要通过增加筛查次数来弥补细胞学敏感性不足的问题。

随后,尽管通过建立了细胞学的TBS描述性报告标准和开展液基细胞学制片方法,提高了细胞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未能进一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特别是宫颈腺癌的发病率并无明显变化,反映出细胞学对宫颈癌,特别是识别宫颈腺癌及其癌前病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人们认识到宫颈癌的筛查需要建立更优化的筛查策略。

20世纪末,诺贝尔获奖者、德国的zur Hausen教授发现并证实了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无疑成为20世纪人类防治宫颈癌的重大事件,并带来近10余年来应用HPV作为宫颈癌筛查方法之一的探索,同时推动了HPV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对适龄人群进行有质量的筛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在我国提出的对宫颈癌开展三级预防成为宫颈癌的防治策略。一级预防:对广大妇女进行宫颈癌防治的教育,自觉接受宫颈癌筛查,以及近十年来宫颈癌预防性疫苗的推广使用。二级预防:在女性中开展宫颈癌筛查,筛出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三级预防:对筛查出的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进行干预治疗。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宫颈癌的防治和筛查工作。5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巴氏细胞学和阴道镜,学术界开始对宫颈癌筛查方法进行了探索。20世纪70年代,在由中华医学会推动的在全国10个省市、61万的人群普查中,经巴氏细胞学发现癌和高度可疑癌,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病例达到全部检出癌的病例的61%,这大大推动了宫颈癌的防治工作。各大医院医生走向基层和农村,在人群中进行宫颈癌的普查普治。

1998年,随着全球在细胞学筛查方法推出了液基细胞学制片(Liquid based cytology test,LBC)和TBS描述性报告等新的方法及理念后,中国基本与全球同步,从国外引进了液基细胞学检查,并在全国推出了细胞学的TBS描述性报告系统。随着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理论的建立,高危型HPV检测方法(HC2)也被引入中国并开始应用于筛查中。

中国癌症基金以及一些学者等结合国外已有的各种筛查常规,提出了在我国应用细胞学、HPV和醋酸染色及碘实验的肉眼筛查(acetic acid and Lugol’s iodine,VIA/VILI)等筛查方法。 Ib+sPz+j0RHXvlM4WGCQiuWheyN9f3Y/Od3R7kCsPHBPHNtQonu1H3oeBh7jhL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