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害虫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各种害虫的发生都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环境条件影响害虫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如发生时期、地理分布、为害区域等;而环境又是错综复杂的总体,各种生态因子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影响害虫的发生。揭示害虫与环境条件相关规律,找出影响害虫发生的主导因子,人为地控制某些环境条件,对防治害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害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候因子

气候因子包括温度(热)、湿度(水)、光、风等,其中以温湿度影响为最大。

1.温度

昆虫是变温动物,没有稳定的体温,其体温基本上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外来热,昆虫的新陈代谢与活动都受外界温度的支配。一般害虫有效温区为10℃~40℃,适宜温度为22℃~30℃。当温度高于或低于有效温区,害虫就进入休眠状态,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害虫就要死亡。不同种类的害虫,对温度的反应和适应性也不同。同种害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反应也不相同。例如,黏虫,卵、幼虫、蛹及成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1℃、7.3℃、12.6℃、9.0℃。同种害虫也因地区、季节、虫期和生理状态等不同,对低温的忍受能力也有差异,如栖息在北方的害虫较南方的耐低温,滞育状态的害虫对低温的抵抗能力最强,停止发育或已达成熟的虫期,抗低温能力稍差,正在发育的虫期则最差。

2.湿度

湿度对害虫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发育期的长短、生殖力和分布等方面。昆虫在适宜的湿度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例如,管氏肿腿蜂在25℃~30℃温度下繁殖的最适相对湿度为75%~80%,低于60%或高于85%,管氏肿腿蜂的产卵量就减少。昆虫种类不同,对湿度的要求范围不一,有的喜干燥,如蚜虫之类,有的喜潮湿,如黏虫在16℃~30℃温度内,湿度越大产卵越多,在25℃温度下,相对湿度90%时,其产卵量比相对湿度40%以下时多一倍。一般来说,昆虫对温湿度各具有其特殊的要求,但在温度适宜时,对不适宜湿度的适应力常稍强些,而在温湿度都不适宜的情况下,将抑制其生长、繁殖,甚至造成死亡。

此外,光、风等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光与温度常同时起作用。光还影响昆虫寄主植物的生长,因此也间接地影响害虫。风能影响地面蒸发量、大气中的温湿度和害虫栖息的小气候条件,从而影响害虫的生长发育。风还可以影响某些害虫的迁移、扩散和为害。

(二)土壤因子

土壤是昆虫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大约有98%以上的昆虫种类在生活史中都与土壤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有些种类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如原尾目、弹尾目昆虫及蝼蛄、伪步行虫等。许多昆虫在个体发育的某一阶段或在一定季节内生活在土壤中,如蝗科仅在胚胎发育时期生活在土中;步行虫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及部分鳞翅目昆虫某些虫期生活在土壤中;地老虎等是在土壤表面或植物上产卵,幼虫孵化后钻入土中;射干钻心虫,成虫产卵于土中,幼虫孵化后蛀入心叶为害,随着虫龄增大,钻入地下茎为害,其蛹栖息于土壤中。某些害虫则以一定虫态在土中越冬。因此,土壤的物理结构、酸碱度、通气性和温湿度等,对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有影响,特别是对地下害虫的影响最大。例如,蝼蛄用开掘足在土内活动,故砂质土壤利于其活动,为害重,而黏土壤不利其活动,为害轻。又如,蛴螬喜在腐殖质多的土壤中生活,金针虫喜在酸性土壤中生活,小地老虎则多分布于湿度较大的土中。在地下害虫尤其是金龟子产卵期,土壤过于干旱不利其产卵和卵孵化,因此地下害虫产卵期,人为控制土壤湿度可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虫。

(三)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食物和天敌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害虫和其他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上。害虫一方面需要取食其他动植物作为自身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其他动物吸取营养的对象,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表现出生物因子的复杂性。食料的种类和数量与害虫的生长、繁殖和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单食性害虫的分布,首先被其食料的有无所限。例如,山茱萸蛀果蛾、枸杞实蝇分别只以山茱萸和枸杞为食料,没有山茱萸或枸杞的地方就没有这种虫。多食性害虫,食料对其分布的影响就较轻。但是每一种害虫,都有它最适宜的食料,食料越合适就越有利于其发生发展。枸杞负泥虫喜食颠茄、枸杞等,姜弄蝶喜食砂仁、益智、姜等,是姜科药材的重要虫害之一。在自然界中,凡是能消灭害虫的生物,通称为天敌,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害虫消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害虫的天敌主要有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寄生线虫等。

(四)人为因子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于害虫的繁殖和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生产活动,采用各种技术措施,及时组织防治工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在国际和国内的种子、种苗调运中,实施植物检疫制度,可以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播和蔓延。地中海实蝇、美国白蛾都是主要的检疫对象。当人们进行垦荒改土、兴修水利、采伐林木及牲畜放牧等生产活动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这些地区的自然面貌,改变了害虫的生态环境,有些害虫因寻不到食物而逐年减少,但也有些害虫因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而繁殖猖獗,这就必须调查研究,以便有效地进行防治。 gC+GvSjolazTJqnKJfQUGHJhYcUX/Xl0hCuuiHEmBD/SBDGRY6bK8p3eorMfZdi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