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近年每有朋友听到我在写一些西医来华历史的文章,几乎都会难以置信地问:“你懂医学吗?”我承认的确不懂医学,那么又如何写起医学史的杂文呢?原来,二十多年来我关注以基督教传教士为中心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尤其是他们在印刷出版、翻译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各种活动,因此抄录了颇多传教士的相关档案作为基本的史料,也旁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档案。由于医疗工作和印刷出版、学校教育都是传教士辅助传教的重要工具,所以我在抄录的过程中,经常会见到有关他们医学活动的记载,觉得很有意思,尤其遇到以往的论者不知或可以纠正前说错误的史料,实在舍不得弃而不顾,而且传教士档案数量庞大,汗牛充栋都不足以形容,一旦放过这些有意思而珍贵的史料,回头再找极不容易,于是就顺便抄录下来,日积月累的结果是数量不少,只因自己另有更为关注的印刷出版等课题而搁置未用。

到2009年时,我从这些档案中选择一部分内容,撰写《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西医来华》一文发表,成为我关于医学史的第一篇杂记。此后偶尔有机会参加相关的研讨会,我又陆续写成两三篇报名与会。但直到2016年才起心动念,觉得箧存史料还有不少,似乎可以多写几篇。上海的仁济医院预定于2017年举办第一届院史论坛,由于复旦大学历史系高晞教授的推荐而邀我参加,荣幸之余,又因自己并未耕耘医学史,也没有这个领域的作品,徒然滥竽充数而感到汗颜,于是近两年来便投以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在此,写成了这本《西医来华十记》。

本书十篇文章的内容,都是十九至二十世纪初年西医来华过程中的人与事。由于基督教的传教医生(即医药传教士)是在华传播西医人数最多、作用也最大的群体,同时我抄录的史料本来就以他们的档案为主,所以“十记”中多是传教医生的活动,但也涉及东印度公司的医生和海关医生。除了这些传教、公司与海关等三种外国医生的活动以外,我深感兴趣的是中国人的反应如何,对此我尝试两种写法:一是记载十九世纪学习西医的中国人,包括到爱丁堡求学的黄宽、在上海担任学徒的黄春甫,以及一些学徒出身的中国西医,希望能了解他们的习医经过、学成后的生涯和面临的各种难题;另一种写法是在记载外国西医的活动中,尽量留意当时的中国人对西医的态度与行为,尽管这些态度与行为大多只能从外国西医的记载中得知,但多少应该还能反映出中国人对西医的观感。只是,虽然我希望能同时从施与受双方的视角,观照西医来华过程中人与事交织而成的各种现象与意涵,但自己是医学史外行,没有能力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论述,也没有预先系统性规划各篇的主题,只能就我经眼和抄录的档案中,随机而笼统杂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人与事,但求这十记近于实记,则于愿已足。

在撰写这些杂记的过程中,高晞教授不以我为医学史门外汉而见弃,经常指点我高见,又邀我到复旦演讲和参加研讨会,盛情高谊着实可感。中原大学皮国立教授两度接受我报名参加他主办的医学史研讨会,广州暨南大学吴青教授也两次邀我演讲相关的题目,上海仁济医院袁蕙芸老师约我在第一、二届院史论坛报告,这些都让我有难得的机会和医学史学界师生和医学界切磋请教。中兴大学游博清教授利用暑假前往伦敦研究期间,拨冗代我搜集当地所藏珍贵医学史料,以及“中研院”赖芊卉小姐不厌其烦帮忙解决计算机工具的各种问题,都是我能完成本书写作的可贵助力,谨在此敬致谢忱。

从2009年我撰写第一篇医学史杂文,至今已经十年。其间由于自己另有研究面向,又非医学史专业背景,以致所得鲜少,加以各篇并非接连撰成,写法笔调有别,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如今竟敢以本书十记出版,无非敝帚自珍、野人献曝之类,还请专家学者指教为幸。

苏精
2018年12月于台北斯福斋 bkbdLNX3kl5KL4DwppwVYU4NyDRaIy6rwYNSHz6GvQgMlwcyARwCKEB74wZfC6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