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出生后经历哺乳期、保育期的饲养,体重可达到10~17千克,此时开始进行生长育肥。养殖者必须掌握、利用育肥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营养等因素,采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快速提高猪只的体重,缩短出栏上市的时间,以达到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为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猪肉。

一、育肥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1. 体重的增长变化规律

猪的累积增长、绝对增长和组织的分化生长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根据猪只体重和组织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了生长发育规律可以为养猪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可以决定出栏的时间和饲养方式。育肥猪体重增长(积累生长)的曲线表明,开始时上升很慢,以后迅速提高,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趋于缓慢,最后接近与横轴平行,曲线通常呈S形。加速生长与减速生长的转折点对育肥猪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点大致出现在成猪体重的30%~40%时,相当于育肥猪的出栏屠宰体重(75~80千克),日增重量开始逐渐降低。转折点出现的早晚与育肥猪的品种、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有关。抓住改点前的饲养管理,充分发挥这一阶段的生长优势,是节约饲料、改善肉质的最佳时期。

2. 体躯组织的生长发育规律

育肥猪的生长发育中,体躯各组织如骨骼、皮肤、肌肉、脂肪的生长发育由先到后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正常的生长优势排列顺序为骨骼→皮肤→肌肉→脂肪等。骨骼最先发育,最先达到峰值,生长强度随年龄的增长而缓慢下降,也最早停止发育。其次是皮肤,最后发育沉淀的是脂肪。利用上述规律,在育肥猪育肥前期,为其提供营养丰富、优质的高蛋白饲料,并保证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平衡,以促进骨骼、肌肉的发育;育肥后期可适当限饲,减少脂肪的沉积。骨骼从出生后2~3月龄开始到活重 30~40千克是生长强度最大时期,肌纤维也同时开始增长,当活重达到50~60千克以后脂肪开始大量沉积。

出生后肌肉的增长,多是由于肌纤维体积的增大。一般随着月龄增长而肌肉增多、纤维加粗、肌束增大、肉色变深、肉味变浓、蛋白质增多、水分减少。优良肉用型品种猪的肌肉组织成熟期推迟,可以在30~100千克期间保持强度增长,100千克后才开始下降到成熟期,不再增长,这是近年来将猪的屠宰体重增大到114~120千克的基本原因。

二、育肥猪管理技术

育肥猪生产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更多优质的猪肉。有效的办法是减少饲料消耗,缩短出栏上市时间,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出栏率。

1. 育肥猪的选择

育肥猪增重的速度除与饲养管理水平有关,还受猪种的遗传因素和哺育仔猪的体重的制约。杂交猪种因杂交优势在生长速度、饲料报酬、瘦肉率等方面明显优于纯种育肥猪。因此,在育肥猪生产中,可多利用二元杂交与三元杂交的仔猪进行育肥。采用以民猪为母本,引进的肉用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的方式就是二元杂交;如果利用二元杂交产生母猪,再与引进的外国品种作终端杂交即为三元杂交。现在还有采用四元杂交的,但并非是越复杂的杂交方式越好,采用那种杂交方式生产商品代育肥猪,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以购买仔猪进行育肥猪生产的养殖,容易在引进猪只的同时将疫病一并引入,将会对养殖造成巨大打击。因此,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本场的繁育体系,必须引进时,要经过严格的检疫措施。

2. 转圈后的环境管理

(1)圈舍的清扫消毒。

育肥猪转入育肥圈舍前一周,要对圈舍、围栏、饮水用具等进行清扫消毒。要彻底清扫猪舍内的粪便、垫草等污物,用水冲洗干净之后再进行消毒。有条件的养殖户还可用喷灯进行高温灭菌、杀死蚊蝇虫卵等,也可用2%~3%的苛性钠水溶液喷洒消毒,消毒要完全彻底,不留死角。转圈当天保证舍温在24℃左右。

(2)组群原则。

一群育肥猪育肥起始时个体要大小一致、均匀,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育肥的效果和猪舍的利用率,也便于饲养管理。因此,对新转入的育肥猪要进行合理组群。不同杂交组合的仔猪生活习性表现得也不同,强行并窝时经常会互相干扰,出现咬斗等现象,而且由于营养需求的不尽相同,很难进行统一饲养。常常不能兼顾满足各类猪只的营养需求,影响猪只的育肥和生长。因此,分群时尽量将相同杂交组合的体重大小相近、强弱相当的猪只划为同群,这样有利于猪只采食、活动及休息的一致性,便于饲养管理。猪只生长发育整齐,可以同期出栏屠宰。

(3)猪密度与饲养规模。

猪的饲养密度明显影响群居猪只的争斗、采食、饮水、活动、休息、排粪尿等行为,适宜的饲养密度和群体大小对猪的生长有利。每个猪群都有其特定的群体优胜序列,强壮的等级高的猪只具有占据有利的采食位置、优先采食及其他优先权,饲养密度过高、猪群过大时,这种争夺社群等级地位的咬斗行为就更频繁,更不易稳定,影响猪只的健康和饲料的转化率。饲养密度和群体过大时,猪的活动时间明显增多,休息时间减少,猪只散发的热量增多,舍内气温较高,不利于夏季防暑。饲养密度越大,猪只呼吸排出的水汽量越多,粪尿量大,舍内湿度也越高,同时,舍内的有害气体、微生物、尘埃数量也越多,空气卫生状况差。饲养密度大小要根据育肥猪的体重、气温的变化和猪舍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和圈舍环境良好的情况下,每栏饲养头数不超过20头,以10~15头为宜。育肥前期(体重20~35千克)每头饲养面积占0.3~0.5米 2 ,育肥中期(体重35~60千克)每头饲养面积占0.6~0.7米 2 ,生长育肥后期(体重60~100千克)每头占地面积0.8~1.0米 2 。每栏饲养密度具体可根据季节温度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冬季适当加大密度,夏季气温高时相应减小猪的密度。

(4)去势。

仔猪去势一般在出生后10~15天内完成,此时手术具有伤口小、愈合快、手术费用低等优点。还有一部分是将准备种用但后来遭遇淘汰的后备繁育公猪进行去势,去势时间尽量要早,以利于伤口的恢复,并保证圈舍清洁、干燥,防止伤口感染。

(5)组群后的调教。

育肥猪在并群后,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因此,在并入新圈时,要利用猪的生活习性及时调教,使其养成新的在固定位置排便、采食、饮水和休息的良好习惯,以方便饲养管理和保证猪体的健康。调教方法基本上与断奶仔猪相同:猪入舍前,先把猪圈、猪栏、饲槽等打扫消毒后,在地势高的地方铺设垫草并保持清洁干燥;在指定排泄的地方洒些水或堆放少量粪便;在食槽内投放饲料;在水槽内装上清洁的水,然后把育肥猪赶入圈内。对个别不遵守秩序的猪只要进行调教,把不在指定地点排出的粪便及时清除或放到指定位置,调教一定要细心,一周内猪群就会养成采食、休息和排便定位的习惯。在生长肥育圈内放些小铁环、小石块之类的硬东西供其戏耍,来分散精力,增加运动量。

(6)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

温度:育肥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6~21℃,适宜温度随着猪的体重变化。育肥猪体重60千克以前时的适宜温度为16~20℃,体重60~90千克时的适宜温度为14~20℃,体重90千克以上时,猪的适宜温度12~16℃。在最适宜温度下,猪生长速度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

湿度:湿度对育肥猪的影响远小于温度,通常湿度常与温度共同产生影响。如果温度适宜,空气湿度的高低对育肥猪增重不起重要作用,相对湿度从45%上升到95%,猪的平均日增重下降6%~8%。在适宜温度下,空气相对湿度以50%~75%时育肥的效果最好。

通风换气:猪舍内猪体呼吸产生的气体,排出的粪便、垫草、饲料、污水长时间堆积易发生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H 2 S)、氨气(NH 3 )、二氧化碳(CO 2 )等气体,污染空气。如果通风不良或管理不善,这些气体长期滞留舍内,浓度逐渐增加,将会危害猪只的健康,增加养殖的费用,也会危害周围环境。据测,空气中含有50毫克/千克的氨时,将会严重损伤猪的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硫化氢的浓度超过20毫克/千克,猪只食欲逐渐丧失、呕吐,甚至死亡。

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三个因素互相影响,在温度升高时要加强通风或是降低湿度;湿度过大时,也可采取通风换气的办法降低湿度。建舍时应考虑猪舍保温、通风换气的需要,设置必要的通风设备,需要时可进行机械强制通风。此外,还应加强猪舍的管理,保证圈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圈舍,经常打扫,定期消毒,减少污浊气体和污水的滞留。保持圈舍内适宜的湿度,减少舍内尘埃和微生物的产生。

三、适时出栏屠宰

育肥猪适宜出栏时间的确定,主要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如胴体品质)、市场对猪肉产品的需求和养殖者的经济效益来确定。

根据猪的躯体发育规律,猪的体重越大,增重成分的脂肪比例越高,但胴体瘦肉率随之下降,每千克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饲养管理费用随之增加,从而增加养猪的成本,降低养猪效益。但若出栏体重过小,则屠宰率低,产肉量少,肉质差,每单位体重负担母猪成本增大,从而降低养猪效益。在育肥猪体重达100~120千克时出栏为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育肥猪生产者要提高饲养管理的水平,培育健康生猪,生产优质合格肉,在生产中注意抗生素等药物的残留,检测合格的方可出栏。日常管理中,要精心饲养,满足其适宜的生物学环境,出栏运输时要减少对猪的应激,不要踢打育肥猪,抑制PSE肉的发生。 +/1sprfJQ7XFeDXIHQvRcHKh0CCHlAyG060FyZK+NwpzpGP9ON3IldUTa5CH8Ea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